中美洲河龜

中美洲河龜

中美洲河龜(Central Americanriverturtle)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特徵為身上長有非常堅固的甲殼,受襲擊時龜可以把頭、尾及四肢縮回龜殼內。肉食性,以蠕蟲、螺類、蝦及小魚等為食,亦食植物的莖葉。拉丁學名:Dermatemysmawii。分布在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和貝里斯。繁殖方式:卵生。中美洲河龜是單獨的一個科,就是“泥龜科Dermatemydidae”中唯一的成員。泥龜科(Dermatemydidae)現存僅一種,即中美洲河龜泥龜體型較大,背甲超過半米,主要生活與淡水中,也可見於海灣、瀉湖。泥龜科在史前分布遠比現在廣泛,中國發現有很多化石。體長一般有15厘米左右。

基本信息

體形特徵

中美洲河龜中美洲河龜
由(LeConte, 1854)命名,中等尺寸的體長在17.5厘米左右,具有三條脊椎龍骨的背甲普遍較長,呈明顯的黑色,後方緣盾無鋸齒。一些個體的脊椎骨發展的較為完整,但也許比其它的來得更加的扁平,或並不存在於年老個體的背部。在成體時,有1/4脊盾的長度大於寬度,但第5塊卻是寬度大於長度並且向後方展開。第1塊椎盾向前方延伸,時常與第2對緣盾相接觸,背甲後方的緣盾也向外展開,第10對緣盾高於其它幾塊。背甲的顏色從咖啡色到黃褐色,盾甲間有黑色的邊界線。擁有鉸鏈蓋的腹甲比較大,有完全閉合的能力。最多只在後方才稍微留有部分的空隙。腹甲大小排列的順序:腹盾>肛盾>喉盾><肋盾><臀盾>胸盾(但要看地理位置分布的不同所產生的差異)。腋下與腹股溝的盾甲在甲橋上相接觸,腹甲的顏色通常為黃色或褐色,而有時卻是斑駁的雜色,盾甲間有黑色的接縫線。甲橋一般為褐色。頭部的大小適中,一個略微突出的觜部和鉤狀的上顎,下巴或頸部大約有3-4對比較長的觸鬚或肉瘤,後方的喙並沒有分成兩部分。頭部、頸部以及四肢通常都是灰色或雜色,下顎呈奶油色或許會形成黑色的斑點。
中美洲河龜中美洲河龜
頭部與頸部的頂端通常是棕色或褐色,同時也夾雜著一些時而明亮時而暗淡的斑紋,從圖片上來看,黃色的紋路居多。咽喉部位有類似於乳頭狀的突出物。外殼一般是褐色及棕色,野生的個體往往附著著綠色的藻類。背甲呈明顯的拉伸而且相對來說比較高,通常包含了23塊緣盾,頂部有時略微的凹陷或平坦,有一條不明顯的脊椎沿著背甲中央向下直至邊緣。
雄性腹甲凹陷,尾巴長而粗,末端有鉤狀的刺,後腿表面的內側有兩排較濃密的綴片聯結物,體長在15.5厘米左右,相對與雌性的17.5厘米的長度顯然是小了些。雌性的腹甲平坦而飽滿,尾巴較短。

飼養習慣

中美洲河龜每年下蛋兩次,在春天和冬天期間。每隻雌龜在河邊挖洞,一次產20個左右龜卵。在北美,歐洲亞洲都曾發現過白堊紀泥龜的化石,但如今泥龜家族只剩下了一名成員:美索美洲河龜。美索美洲河龜(也被稱作“中美洲河龜”)是純粹的水龜,它們擁有完善的呼吸系統,可以長時間在水中逗留。它們將水從嘴和鼻吸入,其鼻腔後側的咽膜能夠從水中提取氧氣。

中美洲河龜中美洲河龜
當地居民捕獲中美洲河龜
中美洲河龜中美洲河龜

由於長期在水中棲息,中美洲河龜的四肢稍有退化,由於四肢無法承受身體的重量,陸上爬行對它們而言變得相當困難。由於當地居民有捕食河龜用來食用的習慣,現在中美洲河龜在當地的種群數量已經大幅減少,但由於當地政府沒有採取嚴格的保護措施,目前數量還在持續減少。

食物:中美洲河龜是肉食者,進食藻類水生植物,同時也吃昆蟲蝸牛蠕蟲、小魚、甲殼類以及兩棲類。它是顯著的夜行性龜類,不同於它同屬的其它龜。

龜種特性

中美洲河龜產地分布圖
中美洲河龜是單獨的一個科,就是“泥龜科Dermatemydidae”中唯一的成員(泥龜的名字混用嚴重,這裡所指甚明)。在龜龜的科屬中,無論是曲頸還是側頸,以“科”為單位,在中國找不到的除了海裡面的兩個科(海龜科和棱皮龜科)之外,好像就剩下這一科了。“泥龜科現存僅一種,即中美洲河龜(Dermatemysmawi),泥龜體型較大,背甲超過半米,主要生活與淡水中,也可見於海灣瀉湖。泥龜科在史前分布遠比現在廣泛,發現有很多化石。九、泥龜科Dermatemydidae泥龜屬Dermatemys中美洲河龜(泥龜)DermatemysmawiiCentralAmericanriverturtle”,,不知道它有啥不同……最後好不容易找到一點關於它為什麼單成一科的小資料“在北美,歐洲和亞洲都曾發現過白堊紀泥龜的化石,但如今泥龜家族只剩下了一名成員:美索美洲河龜。美索美洲河龜(也被稱作“中美洲河龜”)是純粹的水龜,它們擁有完善的呼吸系統,可以長時間在水中逗留。它們將水從嘴和鼻吸入,其鼻腔後側的咽膜能夠從水中提取氧氣。由於長期在水中棲息,美索美洲河龜的四肢稍有退化,由於四肢無法承受身體的重量,陸上爬行對它們而言變得相當困難。”而似乎在另一個資料裡面曾經提到過,其頭骨的結構相對於別的龜原始和簡單。

美國,自1997年開始,中美洲河龜已經被列入瀕臨滅絕物種的法案中去了,以候選者的身份需要對其進行保護。由於西南部地區氣候不斷變化,及棲息地的日益萎縮,對它的影響是及其明顯的。因此,數量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 出現在海拔2042米高的區域內,永久的小溪、河流、池塘、溝渠和水穴中。時常出沒在林地,只有少數的會進入暫時性的水域裡。在亞利桑那州東南部的Chiricahua山脈,580隻中美洲河龜中90%的個體在水池中被捕獲。5%的個體在溪池中被捕獲,還有5%的在陸地上被抓獲。它們偶爾也會從一個水域遷移到另一個水域,這也許象徵著它們暫時出沒的池塘與永久性的水域之間不會遠離8公里。

繁殖信息

中美洲河龜以輸精管內能產生成熟的精子為標準,雄性通常需要5-6年的時間,背甲的長度一般為76-82mm。在更高海拔的區域內,性成熟期將會被延長,當地最小雄性背甲的長度為91mm,但已經有8年的生長史。雄性腹甲凹陷,尾巴長而粗,末端有鉤狀的刺,後腿表面的內側有兩排較濃密的綴片聯結物,體長在15.5厘米左右,相對與雌性的17.5厘米的長度顯然是小了些。雌性的腹甲平坦而飽滿,尾巴較短。它們的睪丸在6月達到了最大的尺寸並一直保持這樣的尺寸直到8月。衰退期在9月,達到最小的尺寸在1月或較早的2月。雌性性成熟所對應的背甲長度一般都超過93mm,最小的、已經有蛋的雌性體長為106mm,有5年的年齡。按照Hulse 於1982所提出的,雌性的卵巢周期在3月產生變化,當卵囊泡開始放大時,卵黃也隨即出現。卵囊泡迅速的成長,直到5月份,此時,卵囊泡的直徑在13-15毫米左右,而且能夠排卵。在8月,這些巨大的卵黃泡已經消失,有些直徑在10-12.9mm的也許能保持到12月,過了2月,這些卵黃泡開始變小且小於10mm。

中美洲河龜中美洲河龜
Hulse於1982年觀察了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的雄性及野生的雄性,前者求愛行為發生在3月,後者交配的行為則在4月。Iverson 於1981.5.4發現了在野外交配的中美洲河龜,這樣的交配或許也可能發生在早些的春季。

產卵發生在5月至9月,但在較高的海拔處,也有可能要進入7月。或許每年能產下1-4窩卵且蛋數量大約是1-11個。窩卵數勢必與雌性體型的大小有關,橢圓形的蛋有著堅硬的外殼,尺寸的範圍是(28.0-35.0×13.8-19.0mm,孵化通常在八月。

人工孵化的幼體有著一個較扁平、寬闊的背甲,長度在22-28mm,還有一條中央脊椎和兩條側脊椎。每塊緣盾邊緣處的上方時常有一塊黑色的斑跡,並且第10塊緣盾不是顯著的升高,腹甲呈奶油色,在中間的位置有一塊黑色的大斑紋,沿著接縫線向四周延伸。人工孵化的幼苗也許在頭部的兩側有一對黃色的條紋。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