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洲麋鹿自然保護區

天鵝洲麋鹿自然保護區

天鵝洲麋鹿自然保護區系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簡稱。 初步統計天鵝洲麋鹿自然保護區共有植物64科168屬238種。 保護區始建於1991年,最初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簡介

天鵝洲麋鹿自然保護區系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簡稱。保護區位於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長江故道區,地理

天鵝洲麋鹿自然保護區天鵝洲麋鹿自然保護區
坐標為東經11233′,北緯2949′。保護區南面緊接長江,北面和東面為長江故道環繞,西面是防洪民堤,堤內為農業區。面積1567公頃。是典型的江河泛濫濕地。

植物種類

區內植物種類十分豐富,生物量很大。初步統計

天鵝洲麋鹿自然保護區天鵝洲麋鹿自然保護區
共有植物64科168屬238種。從故道淺水區到沿岸洲灘逐漸向高處分布,有湖泊植被的沉水植物,如眼子菜、苦草等;浮水植物如菱、芡實、浮萍等;挺水植物如茭白、蘆葦等及沼澤植被的豐富草類,如苔草、蓼、水燈心、稗草、蒿類和多種豆科植物,其中以蘆葦和荻群落為主,也有比較開闊的淺灘草地和成片的旱柳灌叢。區內的脊椎動物以鳥類最為豐富,共有鳥類14目28科45屬60種。鳥類中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11種,其中一級保護3種(白鸛、黑鸛、大鴇),二級保護8種。此外,還有分布有豐富的兩棲爬行類動物和魚類。

與其它自然保護區不同,天鵝洲自然保護區建立的目的不是保護區內現存的自然對象,而是為了把早已從野外絕滅的麋鹿重新引進到它原來生活的自然棲息地中重建自然種群。其結果將既保護了麋鹿,又促進了作為其棲息環境的濕地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和保護。

歷史經歷

保護區始建於1991年,最初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1998年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建成後與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合作,開始實施麋鹿重引進項

天鵝洲麋鹿自然保護區天鵝洲麋鹿自然保護區
目的第二階段——“麋鹿回歸自然”階段。1993、1994年分兩批從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運送64頭麋鹿放歸保護區內,2003年又再次放歸30頭,總計94頭。麋鹿放歸後,在保護區內自由生活,完全依靠野生植物為食。經過多次洪水泛濫的考驗,表現出對濕地環境的高度適應。多年來種群穩定發展,截止到2003年種群總數達到450頭以上。

麋鹿是我國東部季風區濕地生態系統中特有的大型食草動物,是當地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荊有雲夢,麋鹿滿之。” 生動地傳達了二千多年前的信息。保護區作為麋鹿回歸自然的實施地,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自然種群,並逐漸向周圍的自然濕地擴散,形成了三個相對獨立的亞種群。預計在不久的將來長江兩岸荻花洲頭將到處出現麋鹿身影,它們將在重新建立的自然棲息地上與人類協調共存。天鵝洲自然保護區也將發展成為我國人口密集的東部季風區內最具特色的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區。

根據保護區的總體發展規劃,保護區還將採取一系列措施保護和恢復濕地物種,重建水禽棲息條件等,以提高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自然性和穩定性。

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後,為了改善提高保護區的管護能力,國家和湖北省在資金上給予了保護區大力支持。現已更新了全部圍欄設施,綜合性的科普宣傳樓正在興建中。今後保護區必將在物種保護、科普宣傳教育和生態旅遊等方面開創新局面,並作出應有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