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楊柳青博物館

天津楊柳青博物館

天津楊柳青博物館坐落於我國北方歷史名鎮——天津楊柳青鎮。在這裡有一處保存完好的晚清時期的民宅,這就是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石氏家族的故宅——石家大院。楊柳青民俗博物館就設在這裡。博物館占地面積6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900餘平方米。

基本信息

本館概括

天津楊柳青博物館天津楊柳青博物館
石元仕的住宅,即石家大院,建於1875年,號稱“津西第一宅”,院內共有183間房屋,以精美的磚、石、木雕最具特色,是迄今華北地區最好,規模最大的民宅建築之一,199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近代優秀建築。

博物館占地面積6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900餘平方米。其中有石府的復原陳列,再現了清末民初的民俗風情,還有天津磚雕陳列,展示了中國北方建築藝術的特色。博物館薈萃了民間工藝的精華,內設有民俗陳列和石府復原陳列,其中,民俗陳列包括:具有北方濃郁民族特色的天津婚俗陳列;展現清末楊柳青店堂商鋪繁華的商俗陳列;反映勞動人民聰明才智且獨具中國建築藝術特色的楊柳青磚雕陳列;反映古鎮民間消防組織發展的水局復原陳列;具有楊柳青民間特色的手工剪紙陳列;漕船、轎車、花會陳列以及珍貴的楊柳青燈箱畫陳列。石府復原陳列包括:主人臥室、小姐閨房、帳房、家學、更夫房、花廳、書房佛堂戲樓、石府花園、垂花門等展示清末民初建築精髓的民居復原陳列。

天津楊柳青博物館天津楊柳青博物館

天津楊柳青博物館:不論從天津近代歷史的角度、文化藝術的角度,還是從民俗的角度、民居建築的角度等方面,都會令人大開眼界,讚嘆不已。“石家大院”, 即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尊美堂”石府宅弟。這座宅院占地7200平方米,房屋278間,大院長100米,寬70米, 是中國迄今為止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民宅建築,素有“津西第一宅”之稱。

獨具特色的天津楊柳青博物館薈萃了民間工藝的精華,內設有民俗陳列和石府復原陳列,其中,民俗陳列包括:具有北方濃郁民族特色的天津婚俗陳列;展現清末楊柳青店堂商鋪繁華的商俗陳列;反映勞動人民聰明才智且獨具中國建築藝術特色的楊柳青磚雕陳列;反映古鎮民間消防組織發展的水局復原陳列;具有楊柳青民間特色的手工剪紙陳列;漕船、轎車、花會陳列以及珍貴的楊柳青燈箱畫陳列。石府復原陳列包括:主人臥室、小姐閨房、帳房、家學、更夫房、花廳、書房、佛堂、戲樓、石府花園、垂花門等展示清末民初建築精髓的民居復原陳列。

石家大院大規模建築始於光緒初年(1875),歷經十幾年建成。1948年底,楊柳青解放,此院被收歸國有作為天津專署使用,劉青山張子善曾在此辦公。1956年天津地委遷出。至1987年修復前此院一直作為校舍使用。1991年底,石家大院正式開放,闢為“天津楊柳青博物館”,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影視拍攝基地。2003年,該館增設了“新中國第一大案”展廳,以大量的實物、圖片、文字等史料展示了劉青山張子善由革命功臣走向罪惡深淵的歷史過程,成為反腐倡廉教育的基地。2006年,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歷史沿革

石家大院大規模建築始於光緒初年(1875),歷經十幾年建成,僅戲樓、客廳的主體建築就耗白銀30萬兩。整個建築東西寬100米,南北長100米,占地面積1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有十八個院落,是華北地區保存較好,獨具特色的大型清代民宅。

1948年底,楊柳青解放,此院被收歸國有作為天津專署使用,劉青山張子善曾在此辦公。

1956年天津地委遷出。至1987年修復前此院一直作為校舍使用。

1991年底,石家大院正式開放,闢為“天津楊柳青博物館”,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影視拍攝基地。

2003年,該館增設了“新中國第一大案”展廳,以大量的實物、圖片、文字等史料展示了劉青山、張子善由革命功臣走向罪惡深淵的歷史過程,成為反腐倡廉教育的基地。

建築風格

石家大院規模宏大。從北門估衣街到前門(南門)河沿街,長100米,寬70米,占地6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房屋278間,是中國迄今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晚清民宅建築群。建築典雅華貴,磚木石雕精美細膩,室內陳設民情濃厚。素有"津西第一宅"之稱。

整個建築包含十二個院落,所有院落都是正偏布局,四合套成,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跨進石家大院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條大青方磚鋪就的長甬道。甬道的東側,原是石氏家族的起居寢室,現在是展品陳列區,陳列了楊柳青木版年畫的歷代傑作和磚雕藝術品。甬道西側,主要有花廳、戲樓、佛堂等建築,是石氏家族會晤賓朋、娛樂消閒、誦經禮佛的場所,現闢為博物館的“石府復原陳列區”。花廳即客廳,現已按照原來的陳設進行復原。與花廳一牆之隔的是戲樓,這是北方最大的民宅戲樓,造型落落大方,特別是以美輪美奐的內部裝點著稱於世,令觀者瞠目。出佛堂,往西跨一道隔扇門,就是“天津民俗陳列館”了,這裡展現了具用濃郁地方民間特色的楊柳青風箏、剪紙、花會道具以及婚俗等。大院建築的內外檐裝修,用料考究,作工精細,磚雕木刻形式多樣,是清代津沽豪富住宅常見的做法。

從估衣街進石家大院北門,一眼看見長長的甬道。這是整個大院的中軸線。甬道兩側,並排五道門,10個四合院。四周還有傭人住的配房。南頭西拐有月亮門和影壁,直對河沿大街。

甬道西側是五進四合院。從北往南第一院是內賬房和北客廳。現在院內仍存漢白玉條槽臥獅形大山石一對。第二、三、四院是石氏家族起居寢室和女花廳。第五院是南書房,當時自設私塾,存書滿屋。東邊甬道有廚房、下房、車棚、馬廄及護院男女傭人注所。

甬道西側的五進四合院,從北向南第一個院是北客廳及佛堂,往南是大垂花門,木刻石雕最為精美。平時此門不開,只有達官顯貴才走此門。一般人只走兩側小門。第二院是串廊院,南面是鴛鴦大過廳。第三院是戲樓及南客廳。當年石元仕慶大壽在此唱堂會戲,是北方民宅最大的戲樓,京劇名家孫菊仙譚鑫培等曾在此獻藝。第四院南面是專門接待貴賓的花廳。清末石家在此設支應局與官府洋人勾結,鎮壓義和團運動。北面大廳是陳設古玩字畫的地方。

石家大院全部建築,用料講究,做工精細。磨磚對縫,畫棟雕梁,花欞隔扇,漆朱塗彩。據說乘柱門二九獅圖的石鼓子就用了500兩白銀。二道門的八仙人門蹲是由兩個工匠用一年時間才雕制而成。建築設計都有寓意。如從南向北各門基逐漸升高,意為"步步高升"。而每道院門又有三級石階,意表"連升三級"。在前檐與山牆交界處,從山牆向院牆伸出條狀青石一塊,異於別家,意為"石"家高升。

設在石家大院的楊柳青博物館,匯集了民間工藝的精華,展有名揚中外的楊柳青年畫簡史陳列、天津磚雕陳列、天津民俗陳列、石府復原陳列四部分。館藏豐富,藝術精美,是海內外人士游訪的勝境。

文化特色

石家大院大規模建築始於光緒初年(1875),歷經十幾年建成,僅戲樓、客廳的主體建築就耗白銀30萬兩。整個建築東西寬100米,南北長100米,占地面積1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有十八個院落,是華北地區保存較好,獨具特色的大型清代民宅。

石府戲樓是北方民宅中現存最大的民宅戲樓,大部為木質結構,集南北建築風格為一體,雀替、隔扇、柱頭等木雕,台階、基石上的石雕裝飾均為華北地區之首。巨梁下懸雙鵰宮燈,12根通天立柱上圓下方,取天圓地方之意。上建“走馬廊”為警衛站立之處。戲樓罩頂鐵皮上由銅鉚釘組成的大壽字使其更顯氣派。整個建築結構設計巧妙,冬暖、夏涼、音質好。三九天地爐使戲樓內溫暖如春,三伏天戲樓高頂、青石讓看客涼爽異常,偌大戲樓不用擴音器,角角落落聽得清清楚楚,傳音效果極佳。因此,石府戲樓堪稱“民宅一絕”。當年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孫菊仙余叔岩龔雲甫裘桂仙等名角名票都曾在此唱過堂

會。

石府花園占地1035平方米,以環廊、奇石、碧水、曲徑、方亭、雅榭、翠草、嬌花巧妙裝點,步移景異,宛若蘇杭園林。四季堂、觀魚台、月下小酌妙設,山崖、瀑布、懸松顯示出奇巧、玲瓏、自然天成,兩步疊水水聲陣陣,白牆之上的石錦窗祝福隨步而生,碧水、山坡、點石相隔,與逶迤石徑相連,生別樣之情,構成石家大院一道靚麗的風景,彰顯出石氏家族特有的品位與風韻。

歷史記載

石家大院是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尊美堂"石府宅第。石氏家族久居楊柳青,歷時已200多年。從清中葉到民初,其財勢號稱津西首富,從石萬程開始發家到石元仕一代,為石家鼎盛時期。清嘉慶年間,石家已有良田乾余頃,房子500餘間,當鋪13處,加上其它財產約值白銀300餘萬兩。石氏又有"兄弟聯登"武舉,其中一人考中武進士,被兵部授以官職,石家可謂有財有勢。

到清末民初,石氏家族四門之中,僅四門"尊美堂"石元仕一家,就有土地700多頃,地跨靜海、武清、文安、霸縣、安次、固安等縣,另有當鋪6處,銀號、綢布棉紗莊、醬園、雜貨姜廠、煤炭廠等多處工商、金融字號,聚斂著巨額財富。石元仕又結交官府、洋人,手眼通天。有民謠說:"楊柳青煞氣騰騰,無有金鑾殿,有瓦屋幾層;無有真龍天子;有石元仁應涿;無有保駕的人。有保甲局服從。"李鴻章接見過一次石元仕,石送禮銀1萬兩。慈禧太后接見石元仕,封給四品卿銜,石元仕之妻是兩廣總督張之洞的侄女。石與直隸省長曹銳曹錕之弟)、與天津八大家和軍政要人來往密切,石元仕71歲(1919年)死亡,大出殯時,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為之祭門槓。可見石家之顯赫一時。

歷史展覽

著名表演藝術家,導演石揮(石毓濤)是石氏家族的後代。在石家大院內曾經舉辦了石揮生平及藝術成就展覽。

解放初期石家大院被中共天津地委徵用。地委書記劉青山、專員張子善的辦公室就設在這裡。劉、張二人因貪污巨額公款,震驚全國。毛澤東主席批示判處二人死刑,並作了有關“三反”運動的指示。隨即,在全國開始了大規模的“三反”運動。這一案例已正式拍成影片,用以警示後人。

楊柳青年畫刻磚劉風箏魏泥人張彩塑被世人稱之為天津民間工藝美術的四絕,在全國乃至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盛譽。在楊柳青博物館中,設有楊柳青年畫陳列館。此種年畫是中國四大年畫之一,作品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著重反映人民的生活及風俗習慣。藝術形式受宋、元傳統繪畫的影響,手法上善用寓意、裝飾來表現。印繪結合是楊柳青年畫的主要特點。通過民間藝人的精心套印和手工彩繪使畫面栩栩如生。以其所具有的細膩刻畫及暈染的面部、色調明快的服飾、豐滿的構圖,成為我國民間工藝美術中的珍品。曾多次出國展出為眾多的國外人士喜愛和收藏。

在天津磚雕陳列館中展出了清末民初的130餘件精美的磚雕藝術品。其中被譽為刻磚劉(劉風鳴)的作品最負盛名。他把原有的淺浮雕發展成為深雕、透雕。其特點是層次多,主體感強,裝飾味濃。作品的內容多為人物、動物、花鳥、屋宇、橋樑等。刻制手法細膩,對眉目、羽毛、花芯、葉筋勻有生動的描繪,各具特色。在石家原來的寢室中,設有天津婚俗展,以實物及藝術手段生動的再現了舊時喜慶的婚俗場面。

天津商俗陳列是以實物和微縮景觀的形式再現了清末商業一條街。其中多彩的街頭叫賣,形形色色的古老店堂,展示了天津傳統商業民俗及文化的風采。

楊柳青年畫

楊柳青年畫為中國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它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年畫始於明代崇禎年間,清代光緒以前是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那時,天津楊柳青鎮及其附近村莊,大都從事年畫作坊生產,有“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之稱,年畫因以產地得名。

楊柳青年畫的製作方法為“半印半畫”,即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後用墨印在紙上,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楊柳青年畫既有版畫的刀法韻味,又有繪畫的筆觸色調,構成與一般繪畫和其他年畫不同的藝術特色。楊柳青年畫的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尤以反映現實生活,時事風俗、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長,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連年有餘》、《荷亭消夏》等一些傳統佳作,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為中外藝術家、收藏家視為珍品。周汝昌先生曾為楊柳青年畫寫詩,作過形象生動的描述“楊柳青青似畫中,家家繡女竟衣紅。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

交通提示

天津楊柳青博物館地理位置
交通:
楊柳青石家大院門口的

公交線路1:824路,全程3元/人;
2:175路,全程3元/人;
3.峰山藥王廟到楊柳青的車,全程5元/人;
4.北辰漢溝到楊柳青的車
由於是郊縣車,沒有站你得事先告訴司機在哪下,讓他叫你當然還有其它到楊柳青的車比如153路、669路、672路、塘沽到楊柳青的、便民6號線、便民8號線等等,但是都不能到石家大院門口,要走路的。但是楊柳青是個不太大的小鎮,走路也就10幾分鐘吧,也可以坐電動三輪車,3-5元就能解決問題。

住宿:天津有一條很有名的“旅館街”,位於南門外大街旁,街兩邊旅館林立,有幾十家之多,且價格比較合理,不失為理想的下榻之處。旅館街與食品街相毗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