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意租界

天津意租界

天津的意租界是1900年底,義大利以“為了有效的保護義大利人在商界及航運方面的利益”為由,先命義大利駐天津的士兵搶占,然後迫使清政府在1902年予以承認的。其緊鄰奧租界和俄租界,是中國唯一的意租界,也是義大利在海外唯一的租界,面積共771畝。1941年重慶政府向日、德、意宣戰,天津的意租界是由1943年舉行的收回儀式,而實際收回時間應該在1945年以後。

簡介

天津意租界天津意租界

天津意租界(義大利語:LaConcessioneitalianadiTientsin),是近代中國唯一的一個義大利租界,天津9個租界之一。天津的義大利租界位於天津市河北區南端,由河北區五經路、河北區博愛道、河北區勝利路、河北區建國道這四條河北區的道路合圍起來的四方形地區就是天津的義大利租界,天津的意租界是義大利在境外的唯一的一處租界,此處形成了義大利本國以外在世界上唯一的一處大型義大利風格建築群,目前保存下來的原汁原味有百年歷史的歐洲建築將近200餘棟。

歷史背景

 天津意租界 天津意租界

1900年10月,義大利駐華公使薩爾瓦葛以“為了有效的保護義大利人在商界及航運方面的利益”為由,下令參加八國聯軍的意軍,占領海河東北岸,俄軍占領區以西,占地700餘畝的地段。這個地區臨海河一帶是一片露天儲鹽場地,其餘地方多為沼澤和垃圾堆。隨後與清政府進行了關於開闢義大利租界的交涉。在1902年6月7日,天津海關道唐紹儀與新任義大利駐華公使嗄里納簽訂了《天津意國租界章程契約》。

義大利租界的位置介於同樣位於河北區的天津奧租界與同樣位於河北區的天津俄租界西區之間,南臨海河,北到緊鄰津山鐵路的意中交界路(今興隆街),距離天津站不遠。與市中心天津法租界天津日租界隔河相望,面積771畝。1900年以後,義大利在中國常駐一個混成營的軍隊,將近千人,大部分駐紮在天津意租界兵營(兵營設立在營盤小馬路[今光明道]以北,南西馬路[今民族路]以東)。

天津意租界所在地臨河一帶原是一片露天儲鹽場地——“鹽坨”,其餘地方多為沼澤和垃圾堆,地勢低洼。義大利首任駐天津領事費洛梯上尉到任以後,在進行認真勘測和規劃之後,即展開建設。天津意租界內設有完善的服務設施,包括俱樂部、意國花園、菜市和警察局(兼管消防),但是由於面積狹小,水、電等公用事業是利用毗鄰的他國租界。

發展

天津意租界天津意租界

1911年的意租界人口統計表顯示,當時意租界固定人口5608人,其中義大利人251人,其他外國人9人,中國人5348人。可見當時意租界人口並不算少[比同時期的英、法租界人口還要多]。這也決定了意租界要發展,就必須加快建設的步伐的客觀要求。費洛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他先利用海河清淤的廢土將租界內的坑窪墊平,然後親自著手設計道路網。1914年,他率先在意租界大馬路[現在的建國路]採用瀝青鋪路,成為天津各租界中第一採用瀝青修路的佼佼者。然後他以壓低地稅的形式,大量出售沿河的土地,吸引了眾多政界首腦、豪商巨富。既彌補了建設上的資金缺口,又增強了意租界的競爭力,其勢頭直逼當時的英法租界。事實證明,這樣做是對的。意租界由於面積小,起步晚,而且又面臨海河,緊臨天津老城經濟帶和英法租界經濟帶,是最佳的定位是建設舒適的居住區,而不是發展工商業。直到上世紀20年代費洛梯被調往美國時,意租界已經基本建成完備的道路網——有大馬路輻射開來,以馬可波羅路[民族路]與但丁路[自由道]為交叉主幹線;建築規模化、風格藝術化的住宅區——以馬可波羅廣場為軸心輻射開來;基礎設施完善、住居條件優越義大利是社區。

管理

天津的租界的管理一般由領事館主導,董事會為權力機構,工部局委行政機構[日租界叫居留民團]的模式。意租界在1923年也設立董事會,凡每月交納房地產稅滿30元者都具有選舉資格,實際上董事會由5人組成,其中必須有3名義大利人,華人只能擔任咨議[吳毓麟、黃宗法、楊豹靈、孫俊卿都擔任過此職]。而董事會的決議必須經領事簽字還能生效,1929年以後董事會主席乾脆由領事兼任。工部局隨即也在大馬路[現已無存]建立,下設工程處、捐務處、衛生處。與此平行的還有警察局[兼管消防],直接受命於領事館。除此以外,意租界內還設有駐軍,最多時達500餘人,以建設制,也就是現在的義大利兵營

特點

除此外,意租界在津還設有銀行一家[華義銀行]、教會[方濟各會和米蘭外方傳教會]、醫院[聖心醫院]、學校[木齋中學]、娛樂賭博用的回力球放。大量名人政要開始聚集意租界,其中比較有名氣的有梁啓超、吳毓麟、湯玉玲曹錕、曹銳、程克、畢鳴岐、張廷鄂、靳雲鵬、包貴卿、王郅隆、張懷芝,張懷斌等。這裡另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民主和進步人士聚集,在大馬路上曾經有三家民主報紙,分別是劉孟楊、劉髯公、劉霽嵐的《午報》、《新天津報》、《平報》。還有《益世報》也在意租界內[現已無存]。作為曾經屈辱的象徵,今天早已變成我們中國的領土,我們要銘記住這段歷史,保護這些建築。天津意租界在天津眾多租界裡,是屬於建築風格比較多樣,建築樣式比較精美,居住名人比較多的一個。

設施

 天津意租界 天津意租界

意租界雖然規模較小,但五臟俱全,公共管理設施比較完善,不僅有領事館、工部局,駐軍和巡捕房也是其在治外法權下實行統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史料記載,1902年意租界開闢時,義大利政府根據《辛丑條約》這一不平等條約的規定,在中國派駐軍隊,駐有一個海軍陸戰隊加強營,由三個中隊編組而成,混合兵種,總計999人。起初,有一個連隊駐紮在北寧鐵路沿線的山海關、北戴河、古冶等地外,其餘多駐紮在天津。為此,就在天津建立了意國營盤。意國營盤以為建制,其司令官為中校軍銜。義大利士兵並不都駐紮在此地,而派駐上海公共租界一個連、派駐山海關一個連等,還要定時換防。在天津意國營盤,初期駐紮的義大利海軍陸戰隊隊員有400人,至20世紀30年代,增至500餘人。

義大利統治時期

管理

義大利領事館
原義大利領事館位於當時的大馬路(建國道52號)
首任領事:費洛梯(FILETE)上尉。
工部局

意國兵營

1902年建立,在現在的光明道。1900年以後,義大利在中國常駐一個混成營的軍隊,將近千人,大部分駐紮在天津意租界兵營。1928年北伐軍進入天津時,駐天津的意軍在意租界周圍用沙袋和電網組成防禦工事,實行武裝戒備。

市政

天津意租界南臨海河,東南側距離京奉鐵路天津東站不遠,區位條件優越。但是其所在地臨河一帶原是一片露天儲鹽場地——“鹽坨”,其餘地方多為沼澤和垃圾堆,地勢低洼。而義大利對華貿易並不發達,在天津並無重要的商業,因此該租界的開發面臨經濟上的困難。義大利首任駐天津領事費洛梯(FILETE)上尉到任以後,在進行認真勘測和規劃之後,即展開全面的建設,首先利用海河清淤的廢土墊平沼澤窪地,修建排水系統,隨後以較低的地稅,吸引人購買界內土地,但是規定必須在規定的年限內,興建義大利風格的花園住宅,而且規定圖紙不準重複使用,因此天津意租界的市容做到了既和諧又不雷同。意式建築角亭高低錯落,滿眼圓拱和廊柱,廣場、花園點綴其間。天津意租界內設有完善的服務設施,包括俱樂部、意國花園、菜市和警察局(兼管消防),但是由於面積狹小,水、電等公用事業是利用毗鄰的他國租界。

道路

費洛梯領事富於遠見,重視基礎設施的先進性。1914年,他與美孚公司合作,將天津意租界大馬路(建國道)建成天津第一條柏油馬路,隨後又陸續將各條道路均建成柏油路面,成為最先將所有道路修成高級路面的租界[1]。
馬可波羅路(民族路)
但丁路(自由道)
佛羅倫斯道(民生路)
的里雅斯德道(北安道)
桑朱利亞諾侯爵道(博愛道)
埃馬諾卡洛托道(進步道),
康特伽利娜道(光復道)
營盤小馬路(光明道)
伊曼紐爾三世路、大馬路(建國道)
森索羅西道、二馬路(民主道)

經濟

天津意租界是一片典型的住宅區,界內商店較少,1930年界內僅有102個商店,和2個小型工廠。

宗教

天主教:曾在中國北方山東、山西等省傳教的義大利方濟各會,在天津意租界大馬路設立賬房方濟堂,經營房地產業,為上述省份的傳教事業提供經費。該會還設有醫院,1922年興建聖心堂。

居民和歷史風貌建築

馬可波羅廣場義大利對華貿易有限,來華商人不多。但天津意租界注意市政建設,將其發展成一處高級住宅區。1911年,天津意租界有251名義大利人和5348名中國居民。
民國年間,許多下野的中國政界人物,出於安全的考慮,入住意租界.

交還

1946年,天津意租界被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收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