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德租界

天津德租界

天津德租界,始設於1895年。自1900年起,德租界不斷向西南方向擴張,先後占領了北洋西學學堂(今海河中學)、三義莊、桃園村一帶,以及東樓、西樓附近,共占地四千二百餘畝。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政府宣布將天津德租界接收。1921年德國政府聲明,承擔《凡爾賽和約》中有關在華租界條款,中國政府正式將天津德租界收回。

基本信息

天津德租界天津德租界

簡介

天津德租界是近代中國二個在華德租界之一(另外一個是漢口德租界),同時也是天津的9個租界之一。該租界範圍基本相於現在天津河西區的大營門街道和下瓦房街道,可惜後來完全消失,現在的10座小樓是2009年在德租界原址上重新建設的。19世紀後半葉,列強在天津海河兩岸開設9國租界。當時徳租界的範圍,大體相當於今之河西區大營門和下瓦房兩個街道的地域。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德國人乘機擴大租界。

劃定

天津德租界天津德租界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德國駐華公使紳柯向清廷總理衙門提出照會,藉口德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迫日還遼(東半島)”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要求享受與英、法等國同等特殊待遇。清政府飭令天津海關道同駐津德國領事商談劃定租界事宜。同年九月十三日(10月30日),天津海關道盛宣懷、天津道李岷(一作琨)琛與德國領事司艮德簽訂《天津條約港租界協定》,允許德國在天津永久設立租界。

界址

天津德租界始設於1895年10月30日。界址為:東臨海河;北接美租界(今開封道東段);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南自小劉莊之北莊外起順小路(今瓊州道)至海大道。占地1034畝。

路名

德租界道路以人名命名者居多,如今解放南路當時稱威廉街;今瓊州道當時是穆姆街;今鎮江道當時稱施賴雅街;今蚌埠道當時是羅爾沙伊特街;今杭州道當時稱埃姆登街;今紹興道(台兒莊路至大沽路)當時是德璀琳街;今寧波道當時稱魯母普街;今奉化道當時是法爾肯海恩街;今溫州道當時是欽莫曼街;今台北路當時是司艮德街。
德租界“威廉街”(今解放南路),用德國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命名。司艮德街(今台北路)是以當時德國領事司艮德命名的。德璀琳街(今紹興道)以英籍德人,當時任天津海關稅務司的德璀琳命名的。
徳租界另一批路名是以河道與代表性建築物命名的。例如瀕臨海河的台兒莊路,當時又名為海濱街,又名海河路;今南京路,曾名上海道,因靠近牆子河,當時又名為牆子河街;今江蘇路,當時名為俱樂部街;今浦口道,當時稱為紀念碑街;今台灣路當時名為學校街。
除此之外,德租界還用阿拉伯數字和西文字母序號為街道命名,例如:1號街(今廈門路)、2號街(今江西路)、3號街(今南昌路)、4號街(今九江路)、5號街(今廣東路),B街(今蘇州道)、D街(今徽州道)、E街(今合肥道)、F街(今蕪湖道)等。

碼頭

天津德租界碼頭天津德租界碼頭

德租界碼頭位於海河右側下游小劉莊附近,原名“亨寶碼頭”。
自1895年劃定俄租界後,就開始修建碼頭。在天津的德國人先後開設了36家洋行,大多經營軍火生意。晚清及北洋時期,在軍事上模仿德國,武器也從德國進口。其他洋貨有機械、電器、五金、藥品、化肥、照相器材等。
在天津經營航運的公司有亨寶、天利、北德三家,開闢由德國駛往東北亞的航線,也有自天津至大連、煙臺、青島間的航線,因此德租界碼頭、倉庫十分繁忙。
以軍火交易為例,德國軍火商與中國軍閥關係十分密切。從袁世凱吳佩孚、張宗昌、閻錫山等,都是從天津德租界亨寶碼頭購得大批軍火,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

收回

天津徳租界僅存22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7年8月14日中國政府宣布接收天津德租界,改為天津特別行政區一區(簡稱“特一區”)。德國戰敗後,德國政府聲明承擔《凡爾賽和約》中有關在華租界條款,除青島等地被日本占領外,中國政府正式將天津德租界收回。

現址

始建於1895年的天津德租界,正在經歷脫胎換骨般的轉變。在瓊州道、解放南路、溫州道圍成的三角地上,重新規劃建設了11幢嶄新的德式風格別墅洋樓,組成了“德式風情區”。建築主體已經完工,屆時會對市民開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