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租界

上海租界

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蘇松太兵備道宮慕久與英國領事巴富爾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也有稱《上海租地章程》),設立上海英租界。上海英租界(1845年11月29日 ~ 1943年8月),從1845年11月設立開始,至1943年8月結束,歷時近百年。在近代中國史上,上海的外國租界開闢最早,存在時間最長,面積最大。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基本信息

簡介

20世紀初的上海公共租界外灘20世紀初的上海公共租界外灘

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蘇松太兵備道宮慕久與英國領事巴富爾(George Balfour)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也有稱《上海租地章程》)(The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設立上海英租界。此後,美租界、法租界相繼辟設。1854年7月,英法美3國成立聯合租界。1862年,法租界從聯合租界中獨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併為公共租界。

在租界中,外國人投資公用事業,興學辦報。租界當局負責市政建設,頒布一系列租界管理的行政法規。租界也成了中國人了解和學習西方文化的制度的一個視窗。 (上海公共租界旗。在圓圈中央是各個國家的國旗:左上方為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右上方為俄國、丹麥、義大利、葡萄牙,下方為瑞典、奧地利、西班牙、荷蘭的國旗)

歷史

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蘇松太兵備道官慕久與英國領事巴富爾(George Balfour)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The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設立上海英租界。此後,美租界、法租界相繼辟設。1854年7月,英法美3國成立聯合租界。1862年,法租界從聯合租界中獨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併為公共租界。

公共租界

1935年的上海地圖租界1935年的上海地圖租界

1842年,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失敗,被迫同英國政府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上海港通商並無條件割讓香港島為英國準殖民地,準許英國商人帶家眷在上海和香港口岸居住、貿易,準許英國政府在上海和香港派駐領事、管事官“專理商賈事宜”。次年10月,中英兩國政府簽訂的《通商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又具體規定由滿清地方官與英國領事會同商定英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區域。根據這些規定,1843年11月8日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巴富爾來滬。11月17日正式宣布上海開埠建立上海英租界。巴富爾經過同上海道台宮慕久多次談判。1845年11月29日,宮慕久以告示方式公布了這些協定,即《上海土地章程》,達成辟設上海英租界協定。在章程中,上海縣城北部的一塊約830畝被劃給英方作為英商居留地]。1848年,美國聖公會主教文惠廉已在蘇州河北岸租地造屋,並於上海道台吳健彰交涉後,虹口地區也被劃作了美商居留地,美租界從而形成。

擴張

後在1846年,英租界西界確定。租界地東依黃浦江,南臨洋涇浜,北至李家廠,西達界路,總面積增加到了1080畝。1899年,公共租界當局以租界內華人及工廠增多為由要求增加租界面積。在多番交涉後,公共租界面積擴展到33503畝(22.59平方公里),北面的邊界到達上海、寶山2縣的交界處,西面一直擴展到靜安寺。整個租界劃分為中、北、東、西4個區。

租界當局使用的另一個擴張方法為越界築路。在法租界成功通過該方法擴張後,公共租界工部局也開始越界築路。越界築路所劃圈的區域租界方面擁有徵稅以及控制權。1914年後,公共租界當局通過越界築路將該類區域的面積增加到了4.7萬畝。

歷史事件

1853年,在太平軍攻占南京並繼續向東挺進後,“上海義勇隊”後稱“萬國商團”由英僑組建而成,以保護上海租界。1862年3月31日,在英租界租地人年會中,美租界被併入英租界的決議通過,並在後一年的10月17日正式合併。1905年,“大鬧會審公廨案”發生,在虞洽卿與租界當局的交涉下,據理力爭,又策動商人罷市,工人罷工,租界華捕罷崗。最終英方讓步,會審公堂維持秩序的巡捕一律由中方巡捕出任。1911年,武昌起義發生後,上海也在之後光復,但是租界當局下令禁止慶祝辛亥革命取得成功。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上海民眾起身抗議提高房捐等捐稅,並表示“不出代議士,不納租稅”。最終租界當局妥協,設立華人顧問委員會。192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的穩固根基開始遭到威脅。1925年5月30日,南京路老閘捕房的巡捕槍殺中國示威者的事件,引起了中國全國性的愛國運動。在五卅運動之後,大規模越界築路基本停止。上海公共租界繼續向外擴張的態勢趨於穩定下來。工部局也同意設立3名華人董事。在1930年增至5名。

孤島時期

法租界內的霞飛路法租界內的霞飛路

1937年8月13日-11月10日的淞滬會戰中,日軍將公共租界北區和東區作為進攻中國軍隊的基地,並以海軍陸戰隊代替租界巡捕,公共租界在事實上被分割成兩部分,蘇州河以北地區成為日軍控制的勢力範圍。北區和東區的日占區遭到中國多個軍團的猛烈進攻,70%地區在戰爭中受到嚴重破壞。公共租界的主體部分中區、西區及西部越界築路區域分別由英國、美國和義大利軍隊防守,繼續在戰爭中保持中立達四年之久。

收回

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占領上海租界,大量歐美人士被關進集中營,由西方控制的公共租界時代正式結束。但工部局仍然繼續運行,直到1943年租界正式撤銷。1943年,日本人支持的汪精衛政權經過對日交涉,收回所有租界,8月,歷時近百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宣告結束。

法租界

設立與擴張

1847年法國駐上海第一任領事敏體尼被任命後的兩年,即1849年,法國商人雷米在英租界外租到了2.385畝土地。而後,法租界在於上海道台麟桂的同意後開闢。租借範圍南至護城河,北至洋涇浜,西至關帝廟諸家橋,東至廣東潮州會館沿河至洋涇浜東角,面積共約986畝。1861年,法國又以為了開闢滬法之間航線需租地造屋為由,租得了小東門外37畝土地。1899年6月,法租界再次擴張。新租界的區域北至北長浜(今延安東路西段),西至顧家宅、關帝廟(今重慶南路),南至打鐵浜、晏公廟、丁公橋(今西門路、自忠路),東至城河浜(今人民路西段)。法租界總面積從而增加到2135畝。

法租界在19世紀60年代開始越界築路,最初是從上海縣城西門築至徐家匯的軍路。1913年,當時的法國公使康德向中國政府索求界外馬路警權,欲圖再一次擴充租界面積。袁世凱政權為拉攏西方,答應了法租界的擴張要求並與法國簽訂了關於法租界界外馬路協定十一條。協定給予法租界當局在越界築路區域行使警政和徵稅權,但條件是法租界當局要驅逐租借內的革命黨人士。法租界當局控制區面積從而達到了15150畝,是法租界初辟時的15倍。同時,租界當局也同意由中國人中推選2名紳董,參加法租界董事會。

歷史事件

法租界公董府邸法租界公董府邸

1853年,小刀會首領劉麗川率領廣東福建籍會眾在上海起事,殺死縣令袁祖德,囚禁上海道吳健彰,封官授職,掌理上海政務。嗣後上書南京太平天王,而該從太平天國年號。清兵圍攻上海,東、南、西以致西北各面均有駐兵,各有統兵攻城,所以,上海北門外的外國居住區成為成敗關鍵。初始時,英法美三國全然無意介入戰爭,但北面為小刀會最容易取得救濟之處,洋商有買賣可做,並不阻止。清兵有時進入英界截拿會眾,誤犯英國居民,1854年4月4日,英美義勇隊進攻清軍北營,即為”泥城之戰"。

泥城之戰之後,英美領事開始禁止小刀會會眾進入洋涇濱以北,並通知清軍將領不準進入英界交戰。但小刀會仍會常常進入法租界取得接濟,清軍也常在此與小刀會交戰。法租界開始封鎖小倒會後,小刀會在圍牆外築土炮台,法軍即開始武力報復。1855年1月6日,清軍法軍聯合作戰,攻入城中,小刀會雖抵抗成功。但接濟斷絕,食糧匱乏,不戰自亂,不久後即紛紛外逃。朝廷論功行賞法軍,賞銀萬兩,綢緞四匹。但法國取得的最大利益,是把租界區域向西擴張到老北門口。

1874年,法租界公董局認為四明公所附近人口稠密,公所里的墳墓有礙衛生,是傳播疾病的巢穴,計畫修築一條穿越四明公所的道路來迫使其遷出租界。寧波同鄉會則一再請求公董局將道路稍為向北遷移,表示願意承擔築路費用。後多名旅滬寧波籍人士在四明公所門外與法國巡捕發生衝突,打死一人後包圍了公董局,焚毀法國人房屋40多間,法國水兵上岸鎮壓,打死華人數名,傷20多人。法國領事葛篤不願引起更大的麻煩,迫使公董局放棄這項築路計畫。此事件被稱為第一次四明公所事件。之後還發生了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但此次事件後,法租界的擴張並沒有得到阻止。

收回

1943年2月23日,法國維希政府宣布,同意放棄在華租界。6月5日,汪精衛政權先收回天津法租界、漢口法租界和廣州法租界。7月30日,汪精衛政權收回最為重要的上海法租界,改稱第八區;上海法租界宣告結束,歷時近百年。

名勝古蹟

上海公共租界會審公廨舊址,公共租界北浙江路(今閘北浙江北路191號)。

上海法租界會審公廨舊址,法租界薛華立路(今建國中路20號)。

上海孫中山故居,法租界莫利愛路29號(今香山路7號)

中共一大舊址,法租界望至路106號(現興業路76號)。

1924年毛澤東寓所舊址,公共租界慕爾鳴路甲秀里(今威海路583弄)。

中共中央特科機關舊址,公共租界麥特赫司脫路張家花園(今泰興路鄭家巷91號)。

上海魯迅故居,公共租界日本區施高塔路(現山陰路132弄)大陸新村9號

管理

原英國領事館原英國領事館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是上海公共租界的行政管理機關,類似於租界內的政府,擁有警察。但是司法機構還有獨立的“會審公廨”,即法院。工部局主要控制在英國手中。美國也部分參與工部局的管理工作。1920年代,費信惇(Stirling Fessenden)擔任工部局總董。 從1873年起,在工部局董事會中為德國人保留1個席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這個席位被移交給日本。1928年,工部局同意設立3名華人董事。在1930年增至5名。此外,還設14個巡捕房以維持治安。

上海法租界與上海公共租界的行政體制截然不同。法租界是法蘭西殖民帝國的一部分,由法國駐上海總領事和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董事會共同負責,而上海公共租界是當地外國僑民的地方自治體,並不直接受任何外國領事,甚至是英國領事的管理。此外,法租界也設有會審公廨以及6個分區捕房。

時間表

1840年—1854年

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樓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樓

1840年6月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1842年6月 英軍攻入上海

1842年8月 《中英江寧條約》(《南京條約》)簽定上海成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

1843年11月14日 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GEORGE BALFOUR宣布上海於11月17日正式開埠

1844年7月 《中美五口通商貿易章程》(《望廈條約》)簽定

1844年10月 《中法五口通商貿易章程》(《黃埔條約》)簽定美國及法國獲得與英國相似的在華特權。

1845年11月29日 《上海土地章程》公布,正式確定了第一塊租界的範圍,計830畝(約553278平方米)

1848年11月 英國將租界面積擴大至2820畝(約1879812平方米)

1848年 美國開始在虹口地區購地,造成租界事實

1849年6月 法國建立租界,面積986畝(約657267.6平方米)

1854年7月11日 成立租界行政委員會(EXECUTIVE CMMITTEE),不久更名為市政委員會(MUNICIPAL COUNCIL)中文名為工部局

1857年—1941年

1857年 法租界成立“管理道路委員會”

1862年 美英租界合併

1862年 法租界“管理道路委員會”更名為“公董局”(CONSEIL MUNICIPAL),職能與工部局相似

1862年 大英自來火房(英商上海煤氣股份有限公司)籌建,於1865年供氣.

1881年 英商上海自來水公司成立,1883年供水.

1881年 上海大北電報公司開始兼營市內電話業務.1882年由英商德律風公司接辦.

1882年 英商上海電光公司成立

1893年 美英租界面積擴展至10676畝(約7116621平方米)

1899年 美英租界正式更名為“上海國際公共租界”(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F SHANGHAI),並再次擴展到33503畝(約22333099平方米)。

同年 法租界擴展至2135畝(約1423191平方米)

1914年 法租界擴展至15150畝(約10095990平方米)

1941年12月 日軍占領公共租界,不久,美英和法國向中國政府交還租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