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安徽]

天柱山[安徽]

天柱山,又名皖山。位於安徽省的西南部安慶市潛山縣境內,天柱山因其主峰“一柱擎天”而得名。1982年天柱山旅遊風景區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92年又被批為國家級森林公園,2000年獲“AAAA”旅遊區稱號。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安徽之源——天柱山,因其主峰“一柱擎天”而得名,又名皖山、皖公山、萬山,有“江淮第一山”之稱,座落於大別山南麓與長江中下游平原交匯處,主要山體距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城西北9公里。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南巡時封其為“南嶽”,後為隋文帝詔廢,故被人們尊為“古南嶽”。又因春秋時為皖國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安徽省簡稱“皖”即源於此, 天柱山主景區面積102.72平方公里,分八個景區。景區內“峰雄、石奇、洞幽、水秀”,兼有豐富的人文景觀,集北山之雄,南山之秀於一身。1982年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區勝區,92年又被批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這裡有號稱“花崗岩第一秘府”的神秘谷;有中華禪宗第三代祖庭三祖禪寺;有天下奇觀石牛古洞摩崖石刻;還有人稱“江淮第一漂”的潛河漂流。步入“中國第一長詩”《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地會使您產生無限的遐想;走近三國時大喬、小喬梳妝的胭脂井會讓您領悟“雄姿英發”的深遂內涵。這裡不但引來了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文人墨客,也走出了“京劇鼻祖”程長庚、“章回小說大家”張恨水,也是雜技皇后夏菊花、黃梅戲新秀韓再芬的故鄉。

(圖)天柱山天柱山

天柱山的自然景觀令人嘆為觀止。峰無不奇,石無不怪,洞無不杳,泉無不秀。“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是白居易讚美天柱山的詩句;李白的“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蘇東坡的“平生愛舒州風土,欲居為終老之計”,流露出他們把天柱山選為自己歸宿的願望,足見其迷人之處非同一般。她既有充溢陽剛之氣的“擎天一柱”,又有構成挺拔之軀的45峰;既有奇松怪石、流泉飛瀑,又有峽谷幽洞、險關古寨,還有全國第三大高山人工湖“煉丹湖”,真是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天柱山為古皖文化薈萃地,人文景觀博大精深。道教尊天柱山為第14洞天、57福地;佛教禪宗二祖、三祖曾在此往來駐錫;唐佛光寺、南梁山谷寺顯赫一時;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等文人墨客存留的近400方摩崖碑刻,集歷代文學和書法之精華;石牛古洞摩崖石刻之多之精,名冠安徽全省;薛家崗古文化遺址,將新石器時期原始風光重現。天柱山自然景色奇絕,自然風光雄奇靈秀,霧潮雲海,瑰麗壯觀,兼具黃山之雄奇、廬山之幽秀。既有奇松怪石、飛瀑流泉,又有峽谷、幽洞、險關、古寨。這裡植被繁茂、物產豐富,珍貴植物有香果樹天女花、魚鱗木、珍珠黃楊、雲錦杜鵑等,珍稀動物有花面狸、琴鳥、娃娃魚等數十種。主峰海拔1489.8米,

奇峭峻拔,直插雲天。水資源十分豐富,冠蓋全國名山。

天柱峰

(圖)天柱山天柱山

安徽之源——天柱山,因其主峰“一柱擎天”而得名,又名皖山、皖公山、萬山,有“江淮第一山”之稱,座落於大別山南麓與長江中下游平原交匯處,主要山體距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城西北9公里。公元前10

(圖)天柱山天柱山

6年漢武帝南巡時封其為“南嶽”,後為隋文帝詔廢,故被人們尊為“古南嶽”。又因春秋時為皖國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安徽省簡稱“皖”即源於此, 天柱山主景區面積102.72平方公里,分八個景區。景區內“峰雄、石奇、洞幽、水秀”,兼有豐富的人文景觀,集北山之雄,南山之秀於一身。1982年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區勝區,92年又被批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這裡有號稱“花崗岩第一秘府”的神秘谷;有中華禪宗第三代祖庭三祖禪寺;有天下奇觀石牛古洞摩崖石刻;還有人稱“江淮第一漂”的潛河漂流。步入“中國第一長詩”《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地會使您產生無限的遐想;走近三國時大喬、小喬梳妝的胭脂井會讓您領悟“雄姿英發”的深遂內涵。這裡不但引來了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文人墨客,也走出了“京劇鼻祖”程長庚、“章回小說大家”張恨水,也是雜技皇后夏菊花、黃梅戲新秀韓再芬的故鄉。

天柱山的自然景觀令人嘆為觀止。峰無不奇,石無不怪,洞無不杳,泉無不秀。“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是白居易讚美天柱山的詩句;李白的“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蘇東坡的“平生愛舒州風土,欲居為終老之計”,流露出他們把天柱山選為自己歸宿的願望,足見其迷人之處非同一般。她既有充溢陽剛之氣的“擎天一柱”,又有構成挺拔之軀的45峰;既有奇松怪石、流泉飛瀑,又有峽谷幽洞、險關古寨,還有全國第三大高山人工湖“煉丹湖”,真是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天柱山為古皖文化薈萃地,人文景觀博大精深。道教尊天柱山為第14洞天、57福地;佛教禪宗二祖、三祖曾在此往來駐錫;唐佛光寺、南梁山谷寺顯赫一時;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等文人墨客存留的近400方摩崖碑刻,集歷代文學和書法之精華;石牛古洞摩崖石刻之多之精,名冠安徽全省;薛家崗古文化遺址,將新石器時期原始風光重現。天柱山自然景色奇絕,自然風光雄奇靈秀,霧潮雲海,瑰麗壯觀,兼具黃山之雄奇、廬山之幽秀。既有奇松怪石、飛瀑流泉,又有峽谷、幽洞、險關、古寨。這裡植被繁茂、物產豐富,珍貴植物有香果樹天女花、魚鱗木、珍珠黃楊、雲錦杜鵑等,珍稀動物有花面狸、琴鳥、娃娃魚等數十種。主峰海拔1489.8米,奇峭峻拔,直插雲天。水資源十分豐富,冠蓋全國名山。

飛來峰

(圖)天 柱 松天 柱 松

飛來峰在“龍吟虎嘯崖”的最西端,一峰獨立入雲,峰頂巨石如蓋,渾身石骨,淺淺的水痕遍布全身,這就是天柱山第三高峰----飛來峰。它海拔1424米,整座山峰為一整塊巨石構成,頂有一石長約3丈有餘,圍長30餘丈,高丈余,渾圓如蓋壓在頂峰,似從天外飛來,石稱“飛來石”,峰因石名,峰頂的飛來石,像一頂華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峰頂。許多遊人看到飛來峰,都十分驚奇。同時又有一份擔憂:萬一哪天颳風,把那個飛來石刮下來,可怎么辦?

傳說天柱山在26億年前是一片茫茫無際的西海,西海里許多蛇妖鱉精在興風作浪,擾得民不聊生。後一太上老君路見不平,運用法力從東海龍王處借來一塊鎮妖石壓在飛來峰上,用來鎮妖。

又傳清朝乾隆皇帝來到天柱山,並不相信這個飛來石是從九天之外飛來的。真命天子隨口吟道:“飛來未必是飛來,定是世人胡亂猜……”。話音未落,頓時電閃雷鳴,飛來峰上烏雲蓋日,飛來石隆隆作響,將要飛起……嚇得乾隆皇帝趕緊改口道:“飛來一定是飛來,不是世人胡亂猜。既然飛來又飛去,何必當初要飛來”。言畢,天空一碧千里,詳雲繞騰。飛來石也穩穩噹噹地蓋在飛來峰頂。

飛來峰,從南面看,如帽如笠;從北面看,如棋如磨;從東看,如球如拳;從西看,則如牛眠虎臥。飛來峰的西部的石壁上,由於泉水的長期侵蝕,形成一塊石鱗斑斑酷似“龍鱗”的斑塊。細心的遊客不難發現,那外圍輪廓與我們現在安徽省地圖的輪廊有著驚人的相似呢!你看那是淮河,那是長江……

在飛來峰南面的是“寶月峰”。峰頂東西有兩個觸角狀的巧石,中間平坦一塊方桌狀的石板,兩塊巧石像兩位老者各自向後微微傾斜,好一幅悠閒自得的神態----“二仙對弈”;從東向西望,似一彎新月掛在藍天----“寶月”;而從東南方向西北觀望又變成了“金雞唱晚”,真可謂移步換景,妙趣橫生!東邊,天蛙峰、丹砂峰、飛虎峰、佛子峰、迎真峰、石紐峰、麟角峰、覆盆峰、天獅峰等,群峰起伏,清秀挺拔……。

地質奇觀

(圖)天柱山天柱山

天柱山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它位於安徽省潛山縣境內,西北襟連大別山,東南頻臨長江,總面積為135.12平方公里。該園近420平方公里範圍內出露大量高壓、超高壓榴輝岩、硬玉岩、榴閃岩、大理岩、片麻岩等成群成帶,串珍狀展布。其中潛山新店地點含金剛石榴輝岩、含柯石英榴輝岩最有代表性,是近年來國際大陸板塊構造研究的熱點。而天柱山水吼—牌樓超高壓變質帶揭露出全球面積最大,暴露最深的高壓—超高壓變質帶。此帶被科學界稱為一大奇觀。天柱山成為我國實施超深井工程的三大候靶區和全球研究大陸動力學最佳地區之一,也成為我國為數極少的(僅2處)變質帶研究基地和品位極高的地質旅遊資源。

天柱山獨特的地貌景觀是該公園又一大特色。26億年前,天柱山地區是一遍海洋,到了2.4億年前,印支運動使南、北大陸再次聚合,揚子板塊強烈向華北板塊俯衝,讓天柱山浮出了水面。天柱山地區位於華北板快、揚子板快之間的大別造山帶東南側,由於受節理、劈理、斷裂、崩塌、流水及風華等地質作用形成了雄奇靈秀的峰叢峰林相間地貌和“兩河夾一山”的水文地質遺蹟。少得可憐的土壤和多得驚人的石頭是天柱山“個性”形成的基礎,天柱山奇峰、怪石、洞穴、瀑布等奇特的花崗岩地貌遺蹟景觀,集中反映了1億年來天柱山從形成—隆升—剝蝕—侵蝕等地質作用的歷史。具有很高的地質地貌科研價值和極高的觀賞和美學價值。

此外,在南區長條帶狀低山的紅色碎屑岩沉積中,先後10多個點共發現距今約6000萬年近50種古新世中晚期古脊椎動物化石,成為該園又一亮點。這些化石中,以“東方”命名的有東方曉鼠、東方翼獸、東方祖鼠;以“中國”命名的有中國柱齒獸、中國飛蜥;以“大別山”“安徽”命名的有10種,以潛山命名的有6種。國際社會公認天柱山為中國最重要的古新世脊椎動物化石產地、齧型動物發源地。

該公園位於地球北緯30度線附近,其出現的眾多山水奇觀、人文遺蹟和自然之迷,科學界做出如下解釋:北緯30度地區因地殼運動的頻繁而成為地球的臍帶,其複雜的地殼運動勢必造成地球磁場、重力場和電場的變化,天柱山也必然因此受到影響。

宗教

(圖)天柱山天柱山

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南巡,登臨天柱,封為“南嶽”,由此直至公元589年隋文帝時止,歷代均有加封,備受世人仰慕。早在唐宋時期,佛、道兩教視此為“洞天福地”,爭相建觀造剎,傳道布經。當年佛教禪宗三祖僧璨在此以禪之妙義悟世,安貧樂道,傳缽立化的遺蹟仍依晰可見。而今三祖寺殿宇林立,香菸繚繞,已成為全國重點寺廟。

景點

(圖)天柱山天柱山

天柱山著名遊覽點是三祖寺。進入天柱山的南大門野人寨上行不遠就到達三祖寺。相傳,寺始建於南朝,現僅存藏經樓、偏房數間和屹立於寺前的覺寂塔。三祖寺西,有大石累累的山谷,谷側陡岩直立,谷中流水潺潺,松竹遮天蔽日,稱之為“山谷流泉”。山谷門有一石洞,石洞前有一巨石狀如臥牛,稱“石牛古洞”。相傳,北宋人黃庭堅曾坐此石上讀書,並自號“山谷道人”。在這裡的一塊巨石上刻有黃庭堅的詩和同時代大畫家李公麟所繪的黃庭堅坐於石牛上的畫像。這件珍貴的古代詩畫刻石,現仍清晰可見。

谷口前潛水碧波蕩漾,後依天柱群峰。這裡林木蔥蘢,環境清幽,李白、蘇東坡、王安石等都在此題詩。留有“詩崖”勝跡。

從三祖寺向西北沿石級登山,展現在眼前的變幻無窮的瑰麗景色。轉一個彎,天地一新;上一道嶺,風光又異,使人應接不暇。

天柱峰如擎天巨柱,雄偉壯麗,氣勢非凡。在天柱峰前正面崖壁上,鐫有“孤立睛霄,中天一柱”八個大字,橫書其上。“頂天立地”四個大字直書其下,氣魄宏偉,令人驚嘆。天柱峰左、右側有飛來、三台兩峰相峙,更顯得氣勢磅礴。

天柱山飛來峰下的神秘谷被遊人稱為“天柱一絕”。神秘谷長約五、六華里,谷底由54個形態各異的洞穴且成,洞連洞,洞套洞,洞內有牖,有庭,有門,有石梯,有石欄。在暗洞中穿行,難辨東西,不知陰晴,壓抑沉悶;但一出洞口,即見光明,又使人激動欣喜。

天柱山的風景多而奇,難怪明代詩人李庚贊曰:“天下有奇觀,爭似此山好”。

交通

(圖)天柱山天柱山

天柱山距安慶56公里,九江170公里,合肥192公里,黃山303公里,九華山200公里,武漢397公里,南京345公里,南昌354公里,杭州570公里。到天柱山可選擇運輸工具有飛機、輪船、火車、汽車。

航空:合肥駱崗機場有飛往全國各大城市航班。安慶民航機場每周飛北京上海廣州廈門武漢各2個航班:周二、周六。

航運:安慶是長江中下游航運主要港口之一,上、下水各航班均停靠。

鐵路:廣州合肥、深圳合肥、南昌合肥每日對開一列客車,都經天柱山站。上海至安慶旅遊客車業務也已開通。

公路:318、105國道及滬蓉高速公路經過潛山縣城(天柱山所在地)。從合肥乘長途汽車至潛山縣城一百九十公里,再乘車西行9公里,即到達天柱山的南大門野人寨。如從長江乘船到安慶,再乘車到潛山縣城為八十公里。西向至 九江170公里至潛山。

特產

(圖)雪湖貢藕雪湖貢藕

天柱山特產蕨菜:藥菜兩用,味甘,微寒、清熱利濕、安神。對高血壓、風濕關節、濕疹黃疸等疹症療效顯著。

雪湖貢藕:每年八、九月份,來天柱山的遊人,都可以在潛山縣城看到一副副藕擔。擔上放滿了又白又大的嫩,粗的象手臂,長的達三、四尺,而且鮮甜脆嫩。這就是潛山有名的特產----雪湖貢藕。雪湖藕不僅外形肥壯細白,內質鮮甜脆嫩,含有多種維生素,而且生食、熱炒風味各不相同。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珍貴藥材:天柱山峰巒奇偉,雲霧飄忽。充沛的雨量,垂直變化的氣候,很適宜藥材生長。山中有黃蓮、白朮、貝母黨參、首烏、天麻、半夏、紫蘇等好幾百種中草藥。其中的天拄靈芝,形如菇菌,大者如參,面有暈圈,生於峰巔石壁之上,不易採集,色赤褐純朱者為上品,可治神經衰弱和嘔血等病。天柱野白朮也很有名氣。這種野白朮具有健脾益氣之功效,能治療脾虛泄瀉、水腫、痰飲等症。

晴雪香茶安徽名茶甚多,產量占全國第二位。潛山新創製的天柱晴雪茶,為安徽名茶的後起之秀,備受遊客讚揚。這種茶,既有黃山毛峰經久耐泡的特點,又有六安瓜片之濃郁芳香。開湯之後,茶汁清綠明亮。由於它旗槍挺直,渾身白毫,特冠以“天柱晴雪”之美名。

山東平度市天柱山

天柱山古時稱高寶山,在巍峨秀麗的大澤山西南的群山中,有一“孤峰秀峙,高冠霄星”,此即聞名的。它位於山東平度市大澤山鎮的北隋村之北1.5公里處,海拔280米。天柱山之所以出名是因為摩崖石刻。其摩崖石刻中矗立在天柱山南邊的鄭文公碑,刻在一塊天然巨石上,高3.2米,寬1.5米,陰文20行,每行40至50字不等,總計881個字,碑文1400餘年至今仍清晰可辨。該碑是北魏永平四年(511)光州刺史鄭道昭所書鐫,碑文記述了其父持節將軍兗州刺史南陽公鄭羲的生平事跡和著述。因鄭羲的諡號為鄭文公,故此碑的全稱為:“魏故中書令秘書監鄭文公之碑”。鄭道昭是北魏最著名的書法家,其書寫的魏碑體,突出體現了我國書法由隸書到楷書的轉變,故此碑受到古今書法家所推重。1984年5月,劉海粟登山為鄭碑題詞,贊為:“魏碑國寶,絕壁生輝”。天柱山摩崖石刻是我國稀有的書法刻石藝術瑰寶,近幾年來,來此觀瞻者絡繹不絕。

天柱山-七仙女的故鄉  

七仙女紫兒,傳說是玉皇大帝的第七個女兒,她最心靈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仙女得知丹陽境內(今孝感)有一年輕人姓董名永,因家貧無錢安葬死去的父親,只得賣身為奴。七姐深受感動,私下天庭與董永結百年之好,在大槐樹下成就姻緣。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樹一時高興,把"百年好合"說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七姐只有百日緣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織出了10匹錦絹贖出了董永,準備整治家園恩愛白頭。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宮,七姐不得不忍痛飛去。她的織布校化成了飛梭石,織機留在了人間,人們在夜深人靜時仍能聽到"咔喳、咔喳"的織機聲。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著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還要詢問年成好壞、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七仙女外祖為盤古,母為媽祖,名水珠,曾降世尋其夫玄武大帝(董永)為世所傳。如今,安徽天柱山被譽為七仙女在人間的故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