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硃砂

大硃砂

大硃砂是茶花種類的一種,是一種具有高度觀賞價值的木本花卉。

大硃砂大硃砂
大硃砂是茶花種類的一種,是一種具有高度觀賞價值的木本花卉。茶花是中國傳統名花,世界名花之一,也是中國雲南省省花。因其植株形姿優美,葉濃綠而光澤,花形艷麗繽紛,而受到全世界園藝界的珍視。

生態習性

喬木,樹勢強健,小枝粗壯,灰色。葉隨圓形或長隨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楔開而歪斜,長1-12厘米,寬4-6厘米,,葉質厚硬,鋸齒淺鈍,有的下半部全緣,是山茶花中葉片較大,較厚,鋸齒是淺鈍的一個品種,也有其明顯特點。葉平展,表面綠色,光澤,中脈粗凸側脈5-6對,網脈不明顯,背面淡黃綠色。柄短,僅0.5厘米。花蕾圓形,苞萼片褐色有絨毛。花大,硃砂色花瓣6-8輪,瓣端凹缺,花徑10-15厘米。有時有雄蕊。本種花大,瓣挺,剛開時花艷,產於溫州。花期2月上旬-3月下旬。

盆栽技術

一要適用的土壤、土壤是盆栽山茶花的生長基礎,因為茶花根系依賴土壤生長、發育,茶花生命活動所需要的水分養分主要從土壤中吸取。茶花喜歡偏酸性、含腐殖質較高、疏鬆通氣的山地紅(黃)壤土,pH值在5至6.5之間,不能採用鹼性土或黏性重的土壤作盆栽茶花基質。土壤配製:山泥土(種作物的熟化紅壤土)50%,木屑或食用菌渣40%,餅肥粉或牲畜糞和磷肥粉10%,三者拌勻,澆水適量裝袋熟化,夏秋20天以上,春冬30天以上,這種土壤不僅疏鬆通氣,還能保肥保水,適合茶花生長發育。

二要適度光照、茶花需要適宜的光照,又怕高溫烈日直射。春季、秋末時將山茶花要移到見光多的陽台上或地面,接受全天光照,促使植株生長發育,促使它花芽分化花蕾健壯。進入夏天陽光最為強烈,就要將花盆移到見光背陽、通風良好的環境中養護,也可以移到北邊陽台上或南邊陽台內下邊蒔養,還可以用75%遮陽網,從上午9時到下午5時將植株蓋好,避免烈日直射,引起葉面創傷或小株枯萎,有條件的將山茶移到陽棚下安全越夏。

三要適宜溫度、溫度是山茶花生理活動的重要條件。山茶花性喜溫暖,生長最宜的溫度為18℃至25℃,相對濕度60%至65%。茶花的生長,春梢一般在3月中下旬萌動,4月份開始抽芽,5月中下旬形成頂芽,停止生長,逐漸分化出葉芽或花芽,從花芽形成直到開花要180天至240天。夏梢在7月下旬萌動,至9月上旬停止生長。山茶雖然耐低溫,但遇寒潮侵入,氣溫驟然下降0℃以下或又遇上乾燥西北大風,就會引起嫩枝凍害,花蕾受凍害則枯萎,為此,就將花盆移到背北向南處養護,使它安全越冬。

四要適宜濕度、山茶花葉片多,葉片面積大,蒸騰作用快。山茶花喜歡濕度較大氣候,也喜濕潤的土壤。因此,要給盆栽茶花補足水分,在春秋生長季節每天澆水1次,在夏天特別是“三伏天”每天早晚各澆水1次,如果地面乾燥還要向花盆的地面和周邊澆水或噴水1次至2次,保持一定的空氣濕度,植株就生長茂盛。同時,注意因澆水多,而且大多數家庭都是澆自來水,天長日久花盆的土壤就會鹼化。為此,在澆水時,每月補澆0.5%至1%硫酸亞鐵水,也可以採用5%至8%食用酸醋液,對葉片進行噴施。山茶花喜歡濕潤的土壤,但又怕花盆內積水,在下雨天如果盆內積水,必須及時排除,以免根系浸泡在水中悶死、腐爛。

大硃砂大硃砂

五要適量養分、山茶花是喜肥花卉,因為樹勢健壯,葉片較多,花期也較長,因而需肥量也多。在施肥過程中,施足液肥,結合換盆施足長效肥,根據花盆大小,每盆施3克至80克腐熟餅肥粉或曬乾雞鴨糞,放到盆底下與底土拌勻。根據植株生長時期,增施有機肥。除冬夏最冷最熱時外,每月施1次至2次腐熟枯餅水,其施肥方法:將盆邊土壤扒開2分左右,將液肥施入溝內即用土壤覆蓋,避免發生異味。也可以將腐熟的餅肥粉施在盆邊與盆土拌勻,讓花卉慢慢吸收。城市花友可以上花市購買花卉專用肥,既衛生又安全。為使茶花生長更好,在山茶花生旺盛期,每月要進行1次至2次根外施肥,以0.2%至0.3%磷酸二氫鉀和1%至2%的植物生長素噴施葉片。施肥的原則:宜輕不宜重,宜淡不宜濃,宜少不宜多,必須堅持薄肥勤施的方法,特別是不要施生肥。

六要適合環境、山茶花喜歡生長在空氣適度流動的環境中生長,最喜愛微風吹動,它喜東南風帶來的水汽,但怕西北風和大風,而使水分蒸發過快,茶花供求失去平衡,株葉也易損傷,造成植株落蕾落花現象。冬季茶花要放在避風向陽環境中養護,並有一定溫度和濕度。春秋季節要將花盆移到陽台,使它通風透光,受微風搖動,這樣不僅植株生長良好,也有利於花芽分化,花蕾生長發育,還能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通過多年的實踐表明,適度通風,適宜光照,能起到預防病蟲害的作用。

病蟲害防治

茶花蟲害:以紅蜘蛛蚜蟲、蚧殼蟲、捲葉蛾、造橋蟲為主

主要防治藥劑:用氯腈菊酯15毫升+水胺硫磷20毫升或久效磷25毫升兌30斤水噴霧。

茶花主要病害:有輪紋病、炭疽病、枯梢病、葉斑病、煙煤病等

主要防治藥劑有:退菌特800倍;多菌靈500倍;百菌清800倍;克霉靈800倍定期防治,花前要注意灰霉病、花枯病防治。

觀賞價值

1、觀賞造景
植物造景材料。山茶四季常綠,分布廣泛,樹姿優美,是中國南方重要的植物造景材料之一。
①孤植:利用山茶不同的自然樹形,孤植於綠化環境中,尤以草坪綠茵相襯為上。
②群植:利用山茶自然樹形,高低錯落,三五成群,成叢成片,以此突出山茶的景觀效果。
③人工整形:山茶花可以通過人工整形,供觀賞套用,如:將山茶通過修剪整形,把樹冠整成球形、傘形、圓柱形樹冠,山茶牆樹式,平臥鋪地式,使山茶匍匐於地生長,鋪地而生。
牆樹在西歐北美套用較多,即將山茶花植於向陽溫暖的牆面之外,附以攀登牆架,使山茶枝幹順牆面而升,繼而覆蓋牆面,頗為壯觀。
④盆景造型:用矮生山茶老樁,通常以茶梅為多,按照盆景造型方法,配以水石,可愛別致。也有用老樁嫁接,更可速成、多彩。劉茂華先生的經驗是:山茶花盆景的製作是靠“意境”取勝,山茶花盆景通過人的構思立意,對自然式的山茶花苗的立乾、結頂、露根進行巧妙的藝術處理,以此表現舒展、奔放、瀟灑的感覺。用山茶花苗木製作盆景,應選用姿態挺拔,體態豐盈,樹形完整並主幹分枝耐彎曲,層次基本清晰的山茶花苗,以主幹處理為主,然後進行分枝、結頂,最後進行露根處理。主幹處理成曲乾式等形狀,在製作中,根據苗木素材的走勢,採取果斷的修剪造型藝術手段,處理分枝時讓主幹留下有襯托作用的主要分枝。結頂是表現動態的主要部分,應特別注意。在分枝處理過程中,必須做到樹形勻稱,輕重抑揚,長短合理,在整個樹樁盆景布局中堅持突出疏密、虛實、露藏、呼應、剛柔、巧拙、粗細等相互諧調的藝術手段。
⑤插花、切花:山茶更是用於插花和切花的好材料,其花期較長,花色、花形豐富,葉色濃綠光潔,有文字記載,中國明工就將茶列為瓶花材料用於花卉裝飾,日本對其應曾受中國的影響。而今茶花的種植已相當普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花的切花運用將會日益廣泛。
2、城市公共綠化
由於山茶對光照及溫度的適應性較強,只要注意水、土的要求,在城市綠地、公園和住宅小區和城市廣場、花壇和綠帶中,均可以組合在其他植物中套用,當山茶盛開、滿樹燦爛,大有畫龍點睛之功。

3、庭園綠化
山茶最宜庭園綠化,從文化內涵上它是一種傳統的瑞花嘉木,一種吉祥的喜樹。從形態來看,山茶四季常青,樹形適中、地栽、盆栽、花壇種植均相宜。而雲南山茶喬木型,需要較大的庭院空間,方能地栽,所以寺院、書院中種植較多。大理白族,家家流水,戶戶養花,首先必須種植山茶花,但以壇植或盆栽為主。

大硃砂大硃砂

4、茶花展覽
山茶花可以組成春季花展主題,辦成各種級別的花花展覽,非常受歡迎,杭州昆明大理成都溫州等地均已相約成俗,山茶花年年成為花展的主題。花展通常選定有利於茶花布展的場地,以盆花為主,分室內、室外展區組織展覽、展銷,召開山茶專題學術會議等。

5、山茶專類園
在中國國內外植物或園藝研究部門,有關的園林風景區內,往往根據所具備的條件,開闢山茶植物專類園,供對山茶植物的分類學、生態學園藝學等方面的研究之用,多數兼有開放展覽功能。
中國以昆明植物研究所山茶園為最著名,系俞德浚蔡希陶馮國楣等老一輩植物學家創建,品種多、樹齡高、規模大。昆明市園林局由陳海蘭高級工程師規劃設計的金殿園林植物園中的山茶園,更具規模,在潘光華主任、朱化新高級工程師的領導和努力下,已成為一流的雲南山茶專類園。大理古城具有數量龐大的私家山茶園群體,其中以楊永復先生的楊家花園和他毗鄰的趙家花園最為著名,後者已由作者於1986年規劃改建成大理茶花品種基地。
在中國華東地區,杭州植物園的山茶園、浙江富陽中國林業科學院亞熱帶林業科學研究所、江西南昌省林科所、湖南長沙省林科所等的山茶種植園以及溫州的茶花園和金華竹馬鄉的國際茶花物種園,都擁有眾多的山茶品種和茶梅品種,供參觀、考察。
廣西南寧、桂林市建立的金華茶保護區和品種園,也具有相當可觀規模。

6、山茶景觀區
指大面積的山茶自然群落或人工栽培群落的巨觀場面,如雲南騰衝高黎貢山東坡的紅花油茶林開花時的壯觀景象,廣西金花茶保護區的神奇景觀,江西湖南大片油茶林開花時的景色,以及山東半島沿海島嶼上珍奇的海島型山茶生態景觀,都是山茶工作者們嚮往的地方。

藥用價值

迄今發現最早記載茶花作為藥品的,是成書於隋開皇十年(590年)的《野藥集》。它記載產於廣東等地的“南山茶”可入藥,把南山茶列為野藥之一。

茶花含有花白甙及花色甙等斂止血劑,有涼血、止血、散瘀、消腫、清熱和養心等功效,主治咯血、鼻血、血痢、血崩、腸風下血、痔瘡出血、血淋及燒傷、燙傷、跌打損傷、創傷出血等症。中國古人早就發現了茶花這方面的藥用價值。比如:醫藥書《玄方》記載了茶花的藥用功能。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子主治婦人發,研末摻之。”“子”即茶花種子。這是說茶花種子可治婦人頭髮粘結。卷三十六“山茶”部曰:“花主治吐血、衄血、腸風下血。並用紅者為末,入童溺,薑汁及酒調服,可代鬱金。湯火傷灼,研末麻油調塗。”即說明茶花療疾的內服外用處方。明王象晉的《群芳譜》也載:“寶珠山茶可代鬱金,研末麻油調,塗湯火灼傷。”王玷桂的《不藥良方》介紹了茶花治“吐血咳嗽”的良方:“寶珠山茶瓦焙黑色,調紅砂糖日服,不拘多少。”又方:“寶珠山茶十朵,紅花五錢,白芨一兩,紅棗四兩,水煎一碗服之,渣再服;紅棗不拘時,亦取食之。”

大硃砂大硃砂
清乾隆時藥物學家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詳記了“寶珠山茶”的藥用功能:“雲溪方以落地花仰者為貴,山茶多種,以千葉大紅者為勝,入藥。《百草鏡》:‘山茶多種,惟寶珠入藥,其花大紅四瓣,大瓣之中,又生碎瓣極多。味澀,二三月采,陰乾用之。若俱是大瓣,千葉者名洋茶,不入藥;單瓣者亦不入藥。’”“味微辛甘,性寒,破血消癰,跌打吐血症用之;又治腸風瀉血,湯火傷,鼻衄炙瘡,均焙研七朵,空心酒服。《百草鏡》云:‘涼血、破血、止血,澀劑也。消癰腫跌扑,斷久痢、腸風下血、崩帶、血淋、鼻衄、吐血,外敷炙瘡。’”該書引作者的另一醫藥著作《救生苦海》治“赤痢”的處方:“用大紅寶珠山茶花,陰乾為末,加白糖拌勻,飯鍋上蒸三四次服。”又引了四個處方:治“鼻中出血”,“用千葉大紅山茶花,二三月采,陰乾,用時取五六朵,煎服即止”,或“用寶珠山茶大紅者,焙研三五錢,砂糖滾水和服”;治“痔瘡出血”,“用寶珠山茶研末沖服”;治“乳頭開花欲墜,疼痛異常”,“用寶珠山茶花焙研為末,用麻油調搽立愈”。蔣儀的《藥鏡拾遺賦》曰:“山茶花,吐血、衄血、腸風下血之良將。”清乾隆時名醫吳儀洛的《本草從新》和植物學家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也都記述了茶花的藥用功能。

目前出版的藥用花卉著作,介紹了不少茶花的處方。如顧奎琴、沈衛著,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鮮花保健與食療》,就記載了茶花治咳嗽咯血的兩個便方,治痔瘡出血的兩個便方,治痢疾的三個便方,治崩漏的兩個便方,治白帶的兩個便方和治胃出血、跌打損傷的便方。王鑑鈞、麥英傑著,廣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藥用花卉》,也記載了茶花治咳嗽咯血的另一個便方、治鼻出血的一個便方、治跌打損傷和燒傷燙傷的便方。袁君等著,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百花匯——花卉的食療與美容》,記載了茶花治咳嗽咯血的又一便方、治鼻紅肺風的一個便方。該書還介紹了茶花美容處方。馬文飛著,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花草治病》,則記載了茶花治燒傷燙傷的另一便方。

傳說

古時,有個勤勞、善良的婦女,名叫達布。她雖孤獨一人,卻早出晚歸地勞動,有吃有穿,生活過得很舒心。達布年紀越大,就越來越喜愛花草,院內院外,種了不少花草。一有空,就給花草澆水、鋤草、捉蟲。紅、白、黃、紫,無所不有;,都有花開。爭奇鬥豔,萬紫千紅,清香撲鼻,沁人肺腑。但達布十分喜愛的花,卻沒有一叢,她總想找一株她最喜愛的花,栽在她的院中央里。她四處尋找,山山嶺嶺都看過了,她最喜愛的花,卻仍然沒有找到。有一天,達布到魁閣龍潭,去背水澆花,走到龍潭邊,見一株九蕊十八瓣的花,映在水面上,色彩極為鮮艷,就看呆了。看了一陣,她抬頭看四周,也沒有發現一株在水面上的那種花,就灌滿了水,背著回家了。達布看見水面上顯映出的那株花後,出門想起那種花,進門又想起那種花,睜眼想起那種花,閉眼也想起那種花!想呀想,不幾天就生了病,不吃不喝,整天躺在床上。她生了什麼病?她也不知道。

大硃砂大硃砂
很多醫生來給她治病,也沒有把她的病治好。她的病,一天比一天重!不知病了幾天,就在達布快要死了的時候。一個美麗的姑娘,跨進門檻,來到達布床邊,甜蜜蜜地叫了她一聲阿媽,說來給她治病。達布睜眼一看,見姑娘頭上插著的花,胸前掛著花,和她在水面上見到的那種一模一樣,沒吃一丸藥,病就好啦!達布倏地翻起身,冬地跳下床,一眨也不眨的望著姑娘。姑娘帶笑的臉,也同她見到的那種花一般。達布問姑娘戴的是什麼花,她說是山茶花;問她有沒有花秧,她就送了達布一株。姑娘走後,達布拿著鋤頭,就將茶花種在院的中央,天天給茶花澆水,月月給茶花施肥,季季給茶花鋤草,象撫養奶娃那般細心、周到。不幾年,茶花樹就長大開花了。那株茶樹,樹姿虬勁優美,綠葉四季不凋;那一朵一朵的花,大如牡丹,燦如雲霞,風姿綽約,耀眼生輝!更為奇怪的是,那株茶花盛開時節,周圍村寨的人,用金盆打水,能看見茶花的倒影;去龍潭邊背水,也能在水面看見茶花的倩影不知過了多少年,達布死了。據說,送茶花給達布的那個姑娘,是天上的茶花仙女!為了紀念茶花仙女,也為了紀念達布,就在種茶花的地方,蓋了一座廟,取名叫茶花廟。

古代茶花文化大事記

三國

蜀漢(221-263年)張翊著《花經》,以“九品九命”等級品評花卉,將“山茶”列為“七品三命”。可見在一千八百年前中國四川一帶,山茶已由野生進入栽培階段,並已成為觀賞性的花卉。宋初《清異錄》載:“張翊者……先主擢……平昌令。”明代《花里活》載:“蜀漢張翊……戲造《花經》。”上述兩書均錄《花經》全文,並都輯於《四庫全書》

大硃砂大硃砂

晉代、南北朝
北魏正始四年至北魏永熙三年間(507-534年)花卉專著《魏王花木志》問世。書中記載了桂州(今廣西桂林)的山茶及中原地區的茶花“海石榴”。茶花的栽培已由南方擴展到中原地區。南朝梁代承聖三年(554年)之前梁元帝蕭繹(552~554年在位)著《纂要》,載“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風”,其中將山茶列為第二十三位。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時期,茶花已成為中國24種名花之一。南朝陳代(557-589年)時任尚書令的江總於當時陳國的京都建康(今南京),作《山庭春日詩》,有“岸綠開河柳,池紅照海榴”句。這是迄今發現的中國第一首寫茶花的詩。在距今1400餘年前,中原地區已在庭前池旁種植茶花造景。

隋代
開皇十年(590年)醫藥著作《野藥集》行世(此書現存日本)。書中載有“南山茶”。大業元年至大業十四年間(605-618年)隋煬帝楊廣寫《宴東堂》詩,有“海榴舒欲盡,山櫻開未飛”句。位於隋代東都洛陽的原晉宮大殿“東堂”中,植有茶花(海榴)樹。

唐代
唐睿宗在位時(710-712年)官至考功員外郎的宋之問,在被貶廣西欽州時,寫了植於州郡官衙中的茶花,詩題為《玩郡齋海榴》。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首以茶花名(海榴)入題的詩。天寶元年至天寶十四年間(742-755年)大詩人李白于山東泰山以南的“魯”地寫了著名的茶花詩《詠鄰女東窗海石榴》。永貞元年至元和十年間(805-815年)文學家柳宗元從禮部員外郎被貶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他在永州謫居時“幾年封植”茶花,寫下了《始見白髮所題海石榴》詩。長慶初年(821-822年)大詩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時寫《留題天竺靈隱兩寺》詩,在“醉為海榴開”句之後自註:“靈隱多海石榴花也。”會昌三年(843年)之前詩人盧肇在登第之前寫了《新植紅茶花偶出被人移去以詩索之》詩。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首用“紅茶花”稱謂的詩。開成四年(839年)唐武宗時宰相李德裕,將廣東番禺的“山茶”及浙江會稽(今紹興)的“貞桐山茗”(當時茶花品種名),移植至洛陽郊外的別墅平泉莊(據《平泉山居草木記》及《會稽續志》)。鹹通四年(863年)之前文學家段成式撰《酉陽雜俎》。在其續集卷九中記載了山茶的產地,並首次記載了茶花的樹高、花形、花色、花期。鹹通十一年(870年)之前著名詩人溫庭筠作《海榴》詩,描寫茶花花形時用“緗彩剪成叢”句。這是迄今發現的茶花詩中最早對重瓣茶花的描寫。證明距今1100多年前中國已有重瓣茶花。光化二年(899年)位於雲南大理一帶南詔國的《南詔圖傳》成稿。其“畫卷”中繪有奇王之家庭院中的兩株茶花古樹。其“文字卷”中也有同樣記載。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茶花樹繪畫作品。天復二年(902年)浙江金華蘭溪的著名詩僧貫休於四川寫了迄今發現的第一首以“山茶花”為題的詩。廣明元年至唐末(880-907年)著名畫家滕昌佑畫《山茶家鷯圖》(錄名於宋《宣和畫譜》)。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一幅以茶花為題材的花鳥畫。

大硃砂大硃砂

五代十國

後蜀廣政年間(938-965年)後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作《詠山茶》。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首女詩人的茶花詩作。後蜀廣政年間(938-965年)著名畫家黃筌作《山茶鶉雀圖》一幅及《山茶雪雀圖》兩幅,後其子黃居也作《山茶雪兔圖》和《山茶雪雀圖》各一幅(均錄名於宋《宣和畫譜》)。五代十國時期以山茶為題材的花鳥畫已開始盛行。

宋代
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文學家李撰《太平廣記》,在“卷四百九草木四”中記載了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海紅並海石榴”(海紅即茶梅)。約慶曆至嘉年間(1041-1063年)梅堯臣《和普公賦東園山茶》詩中出現“越丹”茶花品種名。陶弼《山茶》詩中出現“玉茗”、“都勝”等茶花品種名。其中“玉茗”是迄今發現的最早對白茶花的記載。宋神宗在位年間(1068-1085年)大詩人蘇軾《王伯揚所藏趙昌山茶》詩中初見“鶴頂紅”茶花品種名。元豐五年(1082年)周師厚撰《洛陽花木記》。書中記載了洛陽花木中的七個茶花品種,其中晚山茶(寒食開)、粉紅山茶、千葉茶梅等都是迄今發現的有關這些品種的最早文獻記載。

約熙寧元年至元八年間(1068~1093年)祖籍浙江金華的著名詩人、文學家黃庭堅作《白山茶賦》,稱頌白山茶為“麗紫妖紅,爭春取寵,然後知白山茶之韻勝也”。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篇茶花賦。宣和年間(1119-1125年)宋徽宗皇宮中收藏有唐代以來8位著名畫家的31幅以茶花為題材的花鳥畫(據《宣和畫譜》)。這些畫作均經當時著名書畫家米芾鑑定。慶曆元年至北宋末年(1041-1127年)中國茶花的文學作品從描寫茶花的外形美發展到歌頌茶花的內在美,特別是將茶花人格化突出了茶花歲寒不凋的品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有“勁意似松柏”句,蘇軾有“長共松杉斗歲寒”句。北宋末年(1127年之前)“山茶”被列入自小寒至穀雨四個月中的“二十四番花信風”,居小寒節氣第二候(據呂厚明《歲時雜識》)。

大硃砂大硃砂

靖康元年至紹興初(1126-約1133年)曾任大名府尹的王安中被貶廣西象州時作《蝶戀花·山茶花》詞。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首茶花詞。乾道八年(1172年)前後據陸游《劍南詩稿》所錄茶花詩及其自注和宋嘉泰《會稽志》記載:四川成都海雲寺後有山茶,一樹千苞,花開時蜀帥率群僚開宴賞之,郡民競出,士女絡繹於路,數日不絕。時任四川制置使的范成大在兩首《海雲賞山茶》詩中也有“門巷歡呼十里村”句。這些詩文都是迄今發現的大規模賞茶花活動的最早記載。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首次把中國茶花按地域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南山茶”,另一類是產於中原地區的“中州茶”(見《桂海虞衡志》)。紹熙元年(1190年)浙江婺州(今金華)人喻良能,官至工部郎官,告老還鄉後作《聞莊鵬舉山茶小盆葩華雜然有意舉以見遺因作詩求之》。詩中記載了小盆茶花“鶴頭丹”。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關於盆栽茶花的記載。稍後劉克莊的《山茶》詩中也有“且看盆中一本紅”句。可見南宋時茶花的盆栽藝術已盛行。嘉泰年間(1201-1204年)大詩人陸游晚年退居家鄉紹興期間所作的兩首茶花詩中,有“惟有山茶偏耐久”及“世間耐久孰如君”句。歌頌了茶花自冬及春雖經霜雪風雨,仍能頑強地“著花不已”的高貴品質。南宋(1279年之前)詩人徐致中在22句的五言古詩《山茶》中,寫了黃香、粉紅、玉環、紅百葉、月丹、吐絲、玉磬、桃葉等8個茶花品種及“南山茶”。這是古代茶花詩詞中寫茶花品種最多的一首詩。其中“黃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對黃色並有香味茶花的記載。(至明代,《本草綱目》、《群芳譜》、《藥圃同春》、《學圃雜疏》、《瓶史》等多部著作中都載有黃山茶和香味茶花。)南宋末年(1279年之前)據吳自牧《夢粱錄》,南宋京都臨安(今杭州)的茶花出現“栽接一本有十色者”。這是中國茶花園藝史上“一株多色”的首次記載,反映了南宋時中國茶花園藝技術達到的高度水平。該書還記載了茶花被“沿街市吟叫撲賣”,茶花在南宋已正式進入市場貿易。

元代
元代中期(1336年之前)國子監博士蒲道源所作茶花詩中首次出現“渥丹”品種名。元代入主中原後(1279-1368年)中國茶花文學作品中出現了“散曲”。迄今發現的作品中有御史大夫孛羅(蒙古族)及著名散曲家馬致遠和張可久的五首茶花曲。元代末年(1368年之前)文學家陶宗儀著大型筆記叢書《說郛》一百卷,收錄了許多有關茶花的古代文獻。

大硃砂大硃砂

明代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春雲南大理感通寺高僧法天師徒,經半年的跋山涉水,將一盆雲南山茶和一匹大理白馬及象徵民族團結的詩章敬獻給明太祖朱元璋。上殿覲見時竟出現“馬嘶花放”的吉祥勝景(據《大理府志》)。洪武年間(1368-1398年)曹昭著《格古要論》。書中載有九個茶花品種:寶珠、海榴茶、石榴茶、躑躅茶、宮粉茶、串珠茶、一捻紅、千葉紅、千葉白。永樂年間(1403-1424年)著名道士張三豐從海島移植一株“耐冬”山茶于山東嶗山太清宮(據明黃宗昌《嶗山志》)。此樹至今猶存。

永樂四年至正統四年間(1406-1439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朱著《救荒本草》,其孫朱有著《周憲王救眾本草》。兩書皆載有山茶供食用的內容。景泰四年(1453年)趙璧著《雲南山茶譜》,記載了雲南山茶的近百個品種(據《廣群芳譜》,原書已佚)。萬曆六年(1578年)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的醫藥巨著《本草綱目》行世。書中對山茶進行了“釋名”,並詳盡地記載了山茶的許多品種及其藥用內容。其中還記載了黃色茶花。萬曆十五年(1587年)文學家王世懋著《學圃雜疏》。書中載有茶花的栽培方法,並載有黃山茶及楊妃山茶等。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花經》作者張翊的後裔張謙德著《瓶花譜》,書中也以“九品九命”等級品評可供插花的名花,將滇茶列為第一等“一品九命”,黃山茶和白山茶被列為第二等“二品八命”,蜀茶被列為第三等“三品七命”,茶梅被列為第六等“六品四命”。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文學家袁宏道撰成中國插花藝術的專著《瓶史》。書中突出了黃山茶和白山茶在插花時的搭配運用,稱“黃白茶韻勝其姿”。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時任雲南巡按的鄧(號直指)作《茶花百韻》詩。這是迄今發現的最長的茶花詩(共200句)。詩序中歸納了茶花的“十德”,使之成為後世著名的茶花典故。天啟元年(1621年)王象晉撰成著名的花卉專著《群芳譜》。此書“花譜”中專輯“山茶”部,載有茶花的分類名和品種名26種,其中有香味茶花焦萼白寶珠、黃色茶花及產於溫州的瑪瑙茶。還載有茶花的栽培法。同時期的夏旦在所著《藥圃同春》中也記載了香味茶花白錢茶。崇禎年間(1628-1644年)吳彥匡著《花史》,記載了五色茶花五魁茶及筆管茶等。明代(1644年之前)顧養謙著《滇雲紀勝書》,記載了會城沐氏西園中有紫色茶花。這是迄今發現的關於紫色茶花的最早記載。明代(1644年之前)雲南通海秀山的紅雲殿,成為名聞遐邇的茶花名園。詩人張坦、張煒台等都曾為之題詩。此處茶花至清代仍經久不衰(據清代姚卜湘、闞禎兆等人的題詩)。

清代

清初(1680年之前)著名戲曲家李漁撰《閒情偶寄》,讚頌“山茶花戴雪而榮……具松柏之骨,挾桃李之姿,歷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也。”這是以散文形式讚美茶花花品的傳世佳作。清初(1682年之前)翰林院編修陳維崧寫了七首茶花詞,是迄今發現古代寫茶花詞最多的文學家。其中《醉鄉春·詠茶花》寫到了茶花的食用,還寫明用“溜”的烹調方法:“鼎內乳花將溜,瓶里玉花選逗。”後者指插花。茶花食用入詩,非常罕見。順治十五年至康熙十年間(1658-1671年)吳偉業作《詠拙政園山茶》長詩。此詩使蘇州名園拙政園的寶珠連理山茶名揚大江南北。康熙二十三年至二十九年(1684-1690年)曹溶撰《倦圈蒔植記》。

大硃砂大硃砂
陳子撰《花鏡》。高士奇撰《北墅抱瓮錄》。上述三書皆記載了茶花的品種、性狀及栽培法等內容。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清聖祖(康熙)命內閣學士汪灝等人以明代王象晉《群芳譜》為基礎加以改編、刊正、增益,編纂成花卉專著《御定佩文齋廣群芳譜》。書中卷四十一《花譜·山茶》輯錄了歷代許多茶花文獻及詩詞。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之前蒲松齡撰成著名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其中《香玉》篇敘述了山茶花仙“絳雪”的動人故事。這是以小說形式描寫茶花的傳世佳作。蒲松齡作為寫作藍本的“絳雪”茶花樹(耐冬)植于山東嶗山太清宮,史載為明初道士張三豐手植,至今猶存。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朴靜子撰成茶花專著《茶花譜》一卷、《總說》一卷、《茶花別名詠》一卷、《擬詠鍾茶花詩》一卷、《茶花詠》一卷。全書共記載了當時福建一帶的茶花品種44種,茶花別名10種,並作茶花詩59首。雍正四年(1726年)在陳夢雷原輯的基礎上,蔣廷錫重輯成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該書的“博物編草木典”中輯錄了大量茶花的歷代文獻和詩詞。乾隆年間(1736-1795年)清高宗(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作茶花詩五首(其中四首為題畫詩)。他是寫茶花詩最多的古代帝王。乾隆年間(1736-1795年)浙江《溫州府志》記載了當地茶花的14個品種,其中有青色茶花“舊衣青”及黃色茶花“御衣黃”。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大型叢書《欽定四庫全書》經十年纂修而編成。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稱“四庫”。在子部和集部中輯錄了大量茶花的歷代文獻和詩詞。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吳其浚纂成植物學專著《植物名實圖考》,在“卷三十四木類”中載有“山茶科”內容。作者後又纂姐妹篇《植物名實圖考長篇》,在“卷二十二木類”山茶部中輯錄了許多歷代茶花文獻。光緒年間(1875-1908年)著名學者俞樾在晚年纂成《春在堂全書》。在其《曲園雜纂·十二月花神議》中,將湯若士(即《牡丹亭》作者湯顯祖)定為十一月的山茶花“男神”,將楊太真(即楊貴妃)定為十一月山茶花的“女神”。《十二月花神議》是作者匯晉代以來花神諸說,又融入自己觀點而列出的一張花神“族譜”。

名人詠山茶

山茶一樹自冬至清明後著花不已

宋代陸游

東園三日雨兼風,桃李飄零掃地空。

惟有山茶偏耐久,綠叢又放數枝紅。

山茶花

宋代曾築

山茶花開春未歸,春歸正值花盛時。

蒼然老樹皆誰種,照耀萬朵紅相圍。

山茶

宋代楊萬里

樹子團團映碧岑,初看喚作木犀林。

誰將金粟銀絲膾?簇鎦旌觳送胄摹?

春早橫遭桃李妒,歲寒不受霜雪侵。

題詩畢竟輸坡老,葉厚有棱花色深。

邵伯梵行寺山茶

宋代蘇軾

山茶相對阿誰栽?細雨無人我獨來。

說似與君君不見,爛紅如火雪中開。

茶花

宋代蘇轍

細嚼花須味亦長,新芽一粟葉間藏。

稍經蠟雪侵肌瘦,鏇得春雷發地狂。

開落空山誰比數?蒸烹來歲最先嘗。

枝枯葉硬天真在,踏遍牛羊未改香。

山茶

明代文震亭

似有濃妝出絳紗,行光一道映朝霞。

飄香送艷春多少,猶見真紅耐久花。

山茶

明代丁若瀛

丹砂點雕蕊,經月獨含苞。

既呈風前態,還宜雪裡嬌。

山茶

明代張新

胭脂染就絳裙襴,琥珀妝成赤玉盤。

似共東風解相識,一枝先已破春寒。

山茶

明代歸有先

山茶孕奇質,綠葉凝深濃。往往開紅花,偏在白雪中。

雖具富貴姿,而無妖冶容。歲寒無後凋,亦自當春風。

吾將定花品,以此擬三公。梅君特素潔,乃與夷叔同。

開元寺舊無花,今歲盛開

蘇軾

長明燈下石欄乾,長共松杉守歲寒。
葉厚有棱犀甲健,花深少態鶴頭丹。
久陪方丈曼陀雨,羞對先生苜蓿盤。
支里盛開知有意,明年開後更誰看?

白山茶

明沈周
犀甲凌寒碧葉重,玉杯擎處露華濃。

何當借壽長春酒,只恐茶仙未肯容。

山茶

劉灝

凌寒強比松筠秀,吐艷空驚歲月非。

冰雪紛紜真性在,根株老大眾園稀。

山茶

陶弼

江南池館厭深紅,零落空山煙雨中。

卻是北人偏愛惜,數枚和雪上屏風。

山茶花

唐貫休
風裁日染開仙囿,百花色死猩血謬。

今朝一朵墮階前,應有看人怨孫秀。

《詠山茶》

清代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

火色寧妨臘月寒,猩紅高下壓回欄。

滇中品有七十二,誰能一一取次看。

十一月十日海雲賞山茶

范成大

門巷歡呼十里村,臘前風物已知春。
兩年池上經行處,萬里天邊未去人。
客鬢花身俱歲晚,妝光酒色且時新。
海雲橋下溪如鏡,休把冠巾照路塵。

梅花山茶

范成大

月淡玉逾瘦,雪深紅欲燃。

同時不同調,聊用慰衰年。

浣溪沙·與客賞山茶一朵忽墜地戲作

宋代辛棄疾

酒面低迷翠被重,黃昏院落月朦朧。墮髻啼妝孫壽醉,泥秦宮。試問花留春幾日?略無人管雨和風。瞥向綠珠樓下見,墜殘紅。

[雙調·掛玉鉤]題西湖

馬致遠

曲岸經霜落葉滑,誰是秋瀟灑。最好西湖賣畫家,黃菊綻東籬下。

自立冬,將殘臘,雪片似紅梅,血點般山茶。

山茶花

雲南著名的詩僧擔當和尚

冷艷爭春喜爛然,山茶按譜甲於滇,
樹頭萬朵齊吞火,殘雪燒紅半個天。

山茶

王十朋

道人贈我歲寒種,不是尋常兒女花

紅山茶

沈周

老葉經寒壯歲華,猩紅點點雪中葩。
願希葵藿傾忠膽,豈是爭妍富貴家。

山茶花

清代段琦

獨放早春枝,與梅戰風雪。
豈徒丹砂紅,千古英雄血。

大理山茶花

楊慎

葉紅英斗雪開,黃蜂粉蝶不曾來。

海邊珠樹無顏色,羞把瓊枝照玉台。

紅茶花

司空圖

景物詩人見即夸,豈憐高韻說紅茶。

牡丹枉用三春力,開得方知不是花。

山茶花

司空圖

似有濃妝出絳紗,行充一道映朝霞。

飄香送艷春多少,猶見真紅耐久花。

山茶花

郭沫若

昨晚從山上回來,采了幾串茨實,幾簇秋楂,幾枝蓓蕾著的山茶。我把它們投插在一個鐵壺裡面,掛在壁間。鮮紅的楂子,和嫩共同的茨實,襯著濃碧的茶枝——這是怎么也不能描畫出的一種風味。黑色的鐵壺更和苔衣深厚的岩骨一樣了。令早剛從熟睡里醒業時,小小的一室中漾著一種清香的不知然的花氣。這是從什麼地方吹來的呀?——原來鐵壺中投插著的山茶,竟開四朵白色的鮮花!啊,清秋活在我壺裡了!

大理山茶花
郭沫若

艷說茶花是省花,今來初見滿城霞;

人人都道牡丹好,我說牡丹不及茶。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