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老虎

大地老虎

大地老虎又叫黑蟲、地蠶、土蠶、切根蟲、截蟲,是一種農業害蟲。幼蟲將蔬菜幼苗近地面的莖部咬斷,使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斷壟,嚴重的甚至毀種。

基本信息

特徵描述

大地老虎成蟲大地老虎成蟲
成蟲體長20一22mm,翅展45—48mm,頭部、胸部褐色,下唇須第2節外側具黑斑,頸板中部具黑橫線1條。腹部、前翅灰褐色,外橫線以內前緣區、中室暗褐色,基線雙線褐色達亞中褶處,內橫線波浪形,雙線黑色,劍紋黑邊窄小,環紋具黑邊圓形褐色,腎紋大具黑邊,褐色,外側具1黑斑近達外橫線,中橫線褐色,外橫線鋸齒狀雙線褐色,亞緣線鋸齒形淺褐色,緣線呈一列黑色點,後翅淺黃褐色。半球形,卵長1.8mm,高1.5mm,初淡黃後漸變黃褐色,孵化前灰褐色。老熟幼蟲體長41—61mm,黃褐色,體表皺紋多,顆粒不明顯。頭部褐色,中央具黑褐色縱紋1對,額(唇基)三角形,底邊大於斜邊,各腹節2毛片與1毛片大小相似。氣門長卵形黑色,臀板除末端2根剛毛附近為黃褐色外,幾乎全為深褐色,且全布滿龜裂狀皺紋。長23—29mm,初淺黃色,後變黃褐色。

發生規律

大地老虎在每年發生1代,以3~6齡幼蟲在土表或草叢潛伏越冬,越冬幼蟲在4月份開始活動危害,6月中下旬老熟幼蟲在土壤3~5cm深處築土室越夏,越夏幼蟲對高溫有較高的抵抗力,但由於土壤濕度過乾或過濕,或土壤結構受耕作等生產活動田間操作所破壞,越夏幼蟲死亡率很高;越夏幼蟲至8月下旬化蛹,9月中下旬羽化為成蟲,每雌產卵量648~1486粒,卵散產於土表或生長幼嫩的雜草莖葉上,孵化後,常在草叢間取食葉片,如氣溫上升到6℃以上時,越冬幼蟲仍活動取食,抗低溫能力較強,在-14℃情況下越冬幼蟲很少死亡。

防治方法

預測預報
大地老虎幼蟲大地老虎幼蟲

對成蟲的測報可採用黑光燈或蜜糖液誘蛾器,在華北地區春季自4月15日至5月20日設定,如平均每天每台誘蛾5—10頭以上,表示進入發蛾盛期,蛾量最多的一天即為高峰期,過後20一25天即為2—3齡幼蟲盛期,為防治適期;誘蛾器如連續兩天在30頭以上,預兆將有大發生的可能。對幼蟲的測報採用田間調查的方法,如定苗前每m2有幼蟲0.5—1頭,或定苗後每m2有幼蟲0.1—0.3頭(或百株蔬菜幼苗上有蟲1一2頭),即應防治。

農業防治

早春清除菜田及周圍雜草,防止地老虎成蟲產卵是關鍵一環;如已被產卵,並發現1—2齡幼蟲,則應先噴藥後除草,以免個別幼蟲入土隱蔽。清除的雜草,要遠離菜田,漚糞處理。

誘殺防治
大地老虎的蛹大地老虎的蛹

一是黑光燈誘殺成蟲。二是糖醋液誘殺成蟲: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90%敵百蟲1份調勻,或用孢菜水加適量農藥,在成蟲發生期設定,均有誘殺效果。某些發酵變酸的食物,如甘薯、胡蘿蔔、爛水果等加入適量藥劑,也可誘殺成蟲。三是毒餌誘殺幼蟲。四是堆草誘殺幼蟲:在菜苗定植前,地老虎僅以田中雜草為食,因此可選擇地老虎喜食的灰菜、刺兒菜、苦賣菜、小鏇花、苜蓿、艾篙、青篙、白茅、鵝兒草等雜草堆放誘集地老虎幼蟲,或人工捕捉,或拌入藥劑毒殺。

化學防治

地老虎1—3齡幼蟲期抗藥性差,且暴露在寄主植物或地面上,是藥劑防治的適期。噴灑40.7%毒死螞乳油每667m290—120g對水50—60kg或2.5%溴氰菊酪或20%氰戊菊酯3000倍液、20%菊•馬乳油3000倍液、10%溴•馬乳油2000倍液、90%敵百蟲800倍液或50%辛硫磷800倍液。此外也可選用3%米樂爾顆粒劑,每667m2 2—5kg處理土壤。

節肢動物門(十九)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