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司小傳

壽司小傳

壽司小傳是一種美食,其主要原料是稻米300克,雞蛋70克,豬肉(瘦)125克,絲瓜50克,胡蘿蔔50克,紫菜(乾)300克等,美味可口與清爽。

基本信息

(圖)壽司小傳壽司小傳

壽司小傳簡介

壽司既是一種時髦的佳肴,也是一種有數百年歷史的日本傳統美食。但是人們對壽司有很多誤解。例如,壽司並不僅僅是生魚肉。魚肉只是可添加在壽司中的眾多配料之一。在本文中,我們將了解壽司的歷史由來,壽司的文化及做法,以及壽司店給您的整體感受。我們還將學習怎樣在家裡做壽司。

歷史由來

(圖)壽司小傳壽司

源自中國
壽司雖然是日本食品,但原本來自中國。壽司亦作「」,這個字首先出現於公元前3至4世紀的中國辭典《爾雅.釋器》,其中記載「肉謂之羹,魚謂之鮨。」意指肉醬叫羹(也叫醢,hǎi,ㄏㄞˇ),而攪碎的魚肉叫鮨(qí,ㄑ-ˊ)。
壽司的另一寫法「」出現在五百多年後,公元2世紀中國漢朝的另一本辭典。劉熙的《釋名.卷二.釋飲食第十三》中記載「鮓滓也,以鹽米釀之加葅,熟而食之也。」意指鮓滓是種用鹽、米等醃製,讓魚肉發酵後剁碎,煮熟後進食。
一百年後,漢字傳到日本,鮨、鮓兩字已混為一談。中國也停止用米來釀製食品,到了明代,鮨、鮓更從中國菜中消失了。

文化

壽司是在飯里放醋做主材料的日本料理,味道鮮美,很受日本民眾的喜愛。壽司和其他日本料理一樣,色彩非常鮮明。製作時,把新鮮的海膽黃、鮑魚、牡丹蝦、扇貝、鮭魚籽、鱈魚魚白、鮪魚、三文魚等海鮮切成片放在雪白香糯的飯糰上,一揉一捏之後再抹上鮮綠的芥末醬,最後放到古色古香的瓷盤中……如此的色彩組合,是真正的“秀色可餐”。
吃壽司,講究的是食用的完整,就是整塊壽司要一口吃下,唯其如此,飯香與生魚片的香味才能完全相融,將齒頰間填得滿滿,不留一絲縫隙,那濃香的滋味無處可逃,在口中久久徘徊,一波三折。
日本的壽司
在日本,「鮨」一字最早出現於718年的《養老律令》(Yōrōritsuryō)中,當中提及國民要繳付「雑鮨五斗」,不過這個「鮨」指的是什麼已無從稽考。

(圖)壽司壽司

關於壽司的最常見誤解就是認為它僅僅是生魚肉,或者認為生魚是壽司不可或缺的成分。在日本,單以生魚片為原材料烹飪是另一種菜品(其英文名為sashimi)。雖然最早的壽司確實含有生魚肉,但其實壽司可以用許多種配料製成。

壽司店是否把魚肉作為配料與地域因素有關。在擁有世界最大魚市的東京,握壽司的常見形式是在少量米飯上蓋一片薄薄的魚肉;而大阪地區的壽司可能含有黃瓜和其他蔬菜,或者是在米飯和脆海藻或紫菜乾中捲入香草。
美國,卷壽司是最常見的壽司形式。這種壽司的做法是在竹蓆上將米飯和紫菜乾加上澆頭(壽司頂部的裝飾物,一般也是一種可食用的配料)後捲起來,然後切成可以一口吞下的小卷。流行的加利福尼亞卷則是反卷的,配料包括蟹肉、鱷梨和黃瓜。

米飯是一切壽司的關鍵配料。壽司中的米飯是選取中短米粒精心烹熟,然後按一定比例拌入米醋、糖和鹽製成的。要做出好的壽司,米飯的質地和密度都至關重要:它應該是略有粘性,而不能是膠粘結塊的。使用的醋不能掩蓋米飯本身的滋味。因此簡單說來,壽司就是用特製的米飯配上各種澆頭,然後做成不同形狀和大小的食品。事實上,在美國有時被稱為米飯色拉的散壽司就是一碗蓋上澆頭的壽司米飯

壽司的起源可追溯到將近一千年前,當時人們保存生魚肉的方法是將其夾在兩層米飯之間。經過幾星期後,米飯會發酵,由此產生的化學物質可以防止魚肉變質。一旦發酵過程完成,魚肉就可以吃了。後來,日本人開始把米飯和魚肉合在一起吃。今天在日本仍然有人吃這種傳統形式的熟壽司,不過據說它的味道非常刺鼻。它的做法仍然是在木桶中攤上鹽、魚肉和米飯,然後用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幾個星期。米醋的發明使發酵過程不再必要,大阪的廚師開始用小型的木模將米飯和澆頭塑成一定形狀,由此創造出了模壓壽司。此後壽司在江戶(現名東京)地區流行開來,當地的廚師發明了用手將米飯捏成袋形,然後填入澆頭的握壽司。

種類

壽司分12種,分別為卷壽司、太卷、手卷、細卷、里卷、軍艦卷、押壽司、握壽司、稻荷壽司、散壽司、江戶前散壽司、五目散壽司。

做法介紹

(圖)壽司小傳壽司小傳

菜系及功效:日本料理 精品主食 甜品/點心 青少年食譜
口味:酸甜味 工藝:其他
壽司的製作材料:
主料:稻米300克,雞蛋70克,豬肉(瘦)125克,絲瓜50克,胡蘿蔔50克,紫菜(乾)300克
調料:白砂糖60克,白醋60克,醬油50克,葫蘆50克,姜2克

步驟
1. 米洗淨,裝器皿中,用2杯水浸泡1小時;
2. 瓠瓜絲用熱水浸泡30分鐘撈出,另加糖15克以及醬油半杯,覆上微波薄膜;
3. 與米一起放入爐內,用高火煮10分鐘後,再用中火加熱12分鐘;
4. 把飯取出,靜放3分鐘後,趁熱拌入白糖、醋;
5. 瓠瓜絲切成段,姜及黃蘿蔔也切成條絲狀備用;
6. 取一張紫菜皮擺平,鋪上飯,再鋪適量的肉鬆(豬肉剁細)、薑絲、瓠瓜絲、黃蘿蔔絲、蛋(雞蛋打散煎成餅皮)皮,捲成筒形,再切塊即可食用。

壽司製作過程:

(圖)壽司小傳壽司小傳

1、外卷用的米飯比較多,大約是內卷的1又1/3

2、如圖將飯從左至右排在紫菜上部。

3、由上至下鋪好,將紫菜翻過來,飯朝下放在砧板上,放之前先用濕抹布擦一下砧板(防粘),餡料如內卷一般放在紫菜中間。

4、如圖將紫菜捲起。

5、包好了!

6、用保鮮膜包住卷,再用竹簾輕輕地定型,不要把米飯摁扁。

7、好了!撕去保鮮膜。

8、再撒上自己喜歡的調味料,做一點點綴。

9、象切內卷一樣,一刀落,保持切口平整.

10、成品。

吃法

吃的次序,當然可按個人喜好,但若想品嘗到每款壽司的真正鮮味,最好先吃白肉,後吃紅肉 ;先吃刺身後吃熟食;先吃味淡而後吃味濃的壽司;而每吃一件,都可以一薄片來清清口腔食物的餘味,以令吃下一件壽司時品嘗到最真實的鮮味。

食物相剋

稻米:唐•孟詵:“粳米不可同馬肉食,發瘤疾。不可和蒼耳食,令人卒心痛。”
清•王盂英:“炒米雖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瀉者忌之。”
雞蛋:與鵝肉同食損傷脾胃;與兔肉柿子同食導致腹瀉;同時不宜與甲魚鯉魚豆漿同食。

壽司小傳壽司小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