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鎮鎮

壺鎮鎮

地處麗水市東北部的浙南括蒼山麓,位於甌江支流好溪上游,地處麗水、金華、台州三市的交界處,位於縉雲、永康、磐安、仙居四縣市腹地,自古有“浙南北窗”之稱。現有鎮域總面積228平方公里,轄55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戶籍人口8.1萬,常住人口達到10.2萬。鎮政府駐地在溪東北路108號。壺鎮是縉雲縣的副中心城市和麗水市聞名遐邇的“工業重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壺鎮鎮簡介

壺鎮鎮位於縉雲縣東北,距縣城25公里,坐落在括蒼山西北麓的好溪沖積盆地上。馬鞍障其前,石龍繞其後,括蒼綿延環抱,平畈阡陌縱橫、村莊星羅棋布,工廠商鋪林立。好溪流碧,似一條飄逸的玉帶,穿鎮南去。壺鎮地處“三府(古代的處州、婺州、台州三府,即今麗水、金華、台州三市)四縣(縉雲、永康、磐安、仙居)”交會的腹地,東通仙居、西連永康、南接縣城的蒼嶺古驛道在此設有驛鋪,金(華)台(州)和(雲)磐(安)公路於此相交,縉(雲)椒(江)高速公路設有壺鎮出口,南距金溫鐵路和金麗溫高速公路俱僅20公里。壺鎮自古發達、繁華,是浙中南重要的商貿集散中心。現有鎮域面積228平方公里,其中集鎮面積4.5平方公里,轄55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戶籍人口8.1萬,常住人口達到10.2萬。2007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50.23億元,工業經濟總量占全縣三分之一強,財政收入1.55億元〔注1〕.2009年實現工業產值75.5億元,財政收入2.3億元,2010年全鎮實現工業產值92.34億元,財政總收入3.0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7356元。自2010年底被列入全省27個小城市培育試點鎮以來,在各項政策、措施的推動下,壺鎮經濟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2011年,全鎮累計完成工業產值117億元,同比增長28%;完成財政收入4.71億,增長54%;GDP總量32億元,同比增長28%。小城市培育展現了壺鎮十分美好的發展前景!

壺鎮鎮景色壺鎮鎮景色

目前壺鎮工業企業總數達141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40家,超億元企業26家,擁有國家級專利示範企業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有中國馳名商標4個,省著名商標7個,浙江名牌產品4隻,已經形成縫紉機、帶鋸床、工刃具、建材金屬、炊具等塊狀產業集群,是“全國重要的家用和工業特種縫紉機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帶鋸床生產基地”、“浙江省工具機工具品牌商標基地”,其中帶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產業被列入全省21個塊狀產業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範區試點。


壺鎮鎮先後榮獲過“全國村鎮建設先進鎮”、“省綜合經濟實力百強鎮”等2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榮譽稱號,是全國首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國家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浙江省首批省級中心鎮。2010年12月,壺鎮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試點鎮,是縉雲縣也是麗水市唯一一個入選的重點鎮。

歷史記載

北宋《元豐九域志》〔注2〕載:“上(指上縣)縉雲,州(指處州)東北一百一十里,五鄉(萬安、景福、官政、仙都、美化),胡陳—鎮。”這“胡陳”—鎮就是指今天的壺鎮鎮。當時,處州府管轄六個縣(麗水、龍泉、松陽、遂昌、縉雲、青田),“鎮”的建制只有縉雲的“胡陳”和麗水縣的“九龍”兩個(古代府、縣的駐地,分“坊”不稱“鎮”)。相鄰的婺州府轄七縣,其中也僅有金華縣設“孝順—鎮”。因此,自古稱“胡陳”、“九龍”、“孝順”為浙中南三大古鎮。以上資料一是可以說明唐宋時期能定為“鎮”建制的為數確實較少;二是不難想像,在古代,一個地方要孕育成一個集鎮,必定要有一個很長時間的艱難發展;三是它足以無可辯駁的證明,壺鎮自古就是發達、繁華的古鎮、重鎮。

命名

壺鎮古鎮為何始稱“胡陳”呢?村以聚居姓氏為名,自古以來,比較普遍。縉雲縣以聚居姓氏名村的就有134條,占全縣村莊數的十分之一。相傳“胡陳”鎮名,也因當時“胡”、“陳”兩大氏族居此而名,這應說是可信的。地名歷經變更後的壺鎮一帶,至今還有“胡宅口”(既有“宅口”,理應還有更大的“胡宅”),“湖(胡)川”、“塘宅陳”等村名,這也從一個側面可以說明著這個問題。

但現有關於“胡陳”鎮名具體來歷的闡述,是應該匡正的。在本地資料中,關於“胡陳”鎮名的來歷,最早的當是康熙二十三年的《縉雲縣誌》,其中“流寓”一節載:“胡森,字雲林,蘇州人,任武節大夫、東南第一正將。從高宗南渡,遷居縉雲之美化鄉(即今日壺鎮鎮、雁嶺鄉、白竹鄉和磐安縣冷水鎮、仁川鎮、雙峰鄉等地域),是時有陳氏同遷,為邑著姓,因名其地曰‘胡陳’。”單從這段話去看,“胡陳”之鎮名來源已一目了然,但如果與其它資料對照考證,則謬誤立見。“高宗南渡”,是南宋建炎三年,即1129年。而《元豐九域志》出版於北宗元豐三年,即1080年。所以道光二十九年(1849)版《縉雲縣誌》“辨誤”一節中就曾指出“……考王存《元豐九域志》,處州縉雲縣有五鄉胡陳—鎮。據此知,‘胡陳’名鎮,北宋已然,並非胡森流寓之後始有此鎮名也。”對於胡森,史書無記,《縉雲姓氏志》載:“胡森(958~1030),字公恩,仕武節大夫,因返永嘉祭祖,途經縉雲黃碧,聞馮公嶺老虎傷人,夫人陳氏驚駭,遂寓居黃碧東山,是為東山胡氏遷縉始祖。”胡森1030年就已逝世,可見東山胡氏遷入縉雲確在《元豐九域志》出版之前,但他是“寓居黃碧東山”(古代的萬安鄉二都,今新碧碧虞一帶),而非“美化鄉”。胡森後裔後來確有遷居今壺鎮一帶的事實,可那是第四代之後的事了。另外,“胡陳”古鎮的陳氏遷入,《縉雲姓氏志》載:“宮澤古名塘宅陳……嘉佑元年(1056),(北宋仁宗朝宰相陳執中第三子)世聰攜家小行至縉雲美化鄉,聞其地有‘美’字,也就定居於該鄉的坑勘頭(今壺鎮洋宅橋上)”。前文已述,古時要稱上“鎮”的為數很少,孕育成“鎮”更需很長一個時期。從以上“胡”、“陳”兩族遷入“胡陳”古鎮的情況看,陳姓稍早,胡姓更晚。即使以陳世聰於北宋嘉佑元年(1056)年遷入計算,至元豐三年(1080),也僅有二十多年,不可能發達到以姓氏名其“鎮”的程度。可以認為,“胡陳”古鎮當時的“胡”、“陳”兩族遷居“胡陳”一帶,最遲在北宋之初(960)及以前,他們為壺鎮早期的繁榮作出了努力和貢獻,但其流支肯定是已離開縉雲,去新的地域發展了。

經濟狀況

工廠建設

近年來,隨著“開放興鎮、工業強鎮、生態立鎮”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憑著壺鎮人“敢闖,敢冒,敢幹,敢為人先”的壺鎮精神,壺鎮經濟社會得到迅猛發展,各類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相配套的各類市場也隨之興旺,2005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6.86億元,其中工業產值36億元,實現財政收入8647.34萬元。工業經濟總量占全縣三分之一強.縫紉機、帶鋸床、工刃具、棉紡織、建材金屬五大主導產業特色明顯,是“全國重要的家用和工業特種縫紉機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帶鋸床生產基地”、“江南工刃具集散地”和“浙江省工具機工具品牌商標基地”。鎮內一個基礎設施投入達6000多萬元功能齊全的工業功能區占地面積8.66平方公里,區內企業87家,並已相繼建成投產。

果蔬基地

作為麗水市的三大盆地之一,壺鎮的農業發展以產業鏈為突破口,以基地建設為重點,市場需求為導向,農戶增收為目的,努力實現種養加一條龍,產供銷一體化。2002年——2004年全鎮新建農業龍頭企業8家,新建農產品市場5個,蠶桑、高山蔬菜、席草、水果養殖等基地面積達2萬餘畝。晨龍集團投資建成“航天育種果蔬基地”,集農業高科技與農業科研於一身。
在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同時,壺鎮營造了第三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超市連鎖、專營專賣、餐飲服務業蓬勃發展,繁華地段的溪東北路商業街地位日益突出。每年農曆“5月28”和“10月28”為傳統大型集市,參與這一集市的經營者有來自全國十多個省,四十多個地區,數千米的集市熱鬧非凡,人來人往,絡繹不絕。
功能區概況
縉雲縫紉及機電設備功能區是2000年經省計委批准建設,地處浙西南工業重鎮——壺鎮鎮西南面,交通便捷、功能齊全、設施完善;是以五金縫紉機及機電生產為特色,集科工貿為一體,具有較強輻射力的特色功能區。

功能區規模

總占地8.66平方公里,一期開發1000畝,二期開發1500畝。
產業範圍:縫紉機、帶鋸床、刀具、刃具及五金機電等產品。
生產規模:縫紉機年產180萬台,帶鋸床年產3萬台,刀具、刃具年產5000噸。
功能區功能:集行政辦公、工業生產、科技諮詢、智慧型管理、商業金融、貨物倉儲為一體。

規劃情況

功能區以壺鎮工業為依託,以五金縫紉機、機電產品為特色、結合基地原有的生態景觀。規劃形成“一心(公共中心)、一帶(遊憩綠帶)、二軸(縱橫工業區發展軸)、二片(居住區、工業小區)”的總體結構,營造天人合一、花園式的現代化工業區。
功能區總占地面積8.66平方公里,首期開發的工業用地1000畝,已全部出讓,二期開發工業用地1500畝,主路網正在建設中。

2011年概況

2011年全鎮生產總值達到34.25億元,總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市中心鎮前列。財政總收入從2007年的1.45億元增加到4.71億元,年均增長34.24%,占全縣財政總收入的比重達到35.41%,可用財力不斷增加。2011年工業總產值突破100億大關,達到116.98億元,是2007年的2.54倍。四年累計完成工業投資19.59億元,企業規模持續壯大,縉雲帶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技術創新服務平台投入運行,科技成果產業化加快推進,年產值500萬元以上企業從81家發展到140家,浙江宇星實業公司產值突破10個億。新增浙江晨龍鋸床集團有限公司、浙江鋸力煌鋸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天喜控股集團、浙江得力工具機製造有限公司等4家中國馳名商標企業,省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達17個,2家企業獲縣長質量獎。自營出口總額達48.34億美元,年均增長14.77%;全鎮建有專業市場9個,個體工商戶近2000戶,以浙江萬客隆商貿有限公司為主導的農村連鎖超市成為麗水第一品牌。以“銳弈車飾”和“北山狼”戶外用品為代表的電子商務異軍突起,電商銷售總額已超億元,列入全市農村電子商務建設試點。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03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5260元增加到8805元。社會保障提標擴面工作穩步推進,2011年度城鄉居民養老醫療參保率已經達到95.64%。
2011年,通過小城市培育試點工作,深化擴權強鎮改革,承擔縣直22個部門下放的215項行政審批權的壺鎮行政服務中心投入試運行,建立了一級財政體制,爭取土地指標1414畝,是過去6年的總和。制訂出台了國土資源和城鄉規劃管理辦法、農村宅基地換住房、推進學前教育科學發展、促進土地流轉等一批新政策,初步建立起適應小城市培育的行政管理體制。在小城市培育的政策拉動和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的強有力支撐下,開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項目建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13.76億元,同比增長83%。新水廠、污水處理廠、聚賢路、工業功能區主幹道及市政配套工程等一大批關乎城市形象和民生幸福的基礎工程開工建設,建成區範圍從2007年4.7平方公里擴大到7.2平方公里,城市道路增加到25.24公里,副中心城市發展框架有效拉開。

名勝古蹟

賢母橋

作為千年古鎮,壺鎮積澱了濃厚的歷史文化,這裡有千年古道,有老街舊宅,有胡宅口、西山沿村的恐龍蛋化石,李莊
壺鎮鎮賢母橋壺鎮鎮賢母橋
九松寺,宋代的惠明寺、美化書院、大溪灘古窯址群,建於宋代前的廣濟堰,明朝的阮公點將台,清代的九進廳民居建築以及賢母橋等一大批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建築。這一座座曾昭示往日輝煌的古建築,成為一道風景,供人們參觀,讓後人感嘆。

發展現狀

壺鎮鎮壺鎮鎮
多年來,壺鎮鎮黨委、政府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圍繞“開放興鎮、工業強鎮、生態立鎮”三大戰略目標,抓落實、重提高、促發展,使壺鎮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全鎮經濟成長速度始終保持在20%以上,是麗水市工業重鎮。壺鎮鎮先後榮獲“全國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鎮”、“國家級村鎮建設先進鎮”、“省星火示範鎮”、“省教育強鎮”、“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鎮”等二十多項省部級榮譽稱號。是麗水市唯一的省綜合實力百強鎮,並被建設部批准為國家首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0年被批准為全省首批136個省級中心鎮之一。2003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6.9億元,財政收入6819.9萬元。
一、工業經濟高速增長,擴量增效實現重大突破,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

改革開放以來,壺鎮人民憑著家鄉深厚的文化積澱和吃苦耐勞精神,市場經濟意識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各類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相配套的各類市場也隨之興旺,國民經濟迅猛發展,成為麗水市第一工業重鎮,浙江省綜合實力百強鎮。各類市場接受周邊永康、台州等地全國性專業市場的輻射,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雲集,有了這些背景,形成了良好的工業發展氛圍,這就為壺鎮經濟的騰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壺鎮工業企業的發展,是本地企業自我積累、自我擴張的結果,走的是一條“內生性”的發展模式,現在正向強勢形態衝刺。縫紉機、帶鋸床、工刃具、棉紡織等四大行業已成為我鎮經濟成長的主要拉動力。其中縫紉機行業繼續保持強勁增勢,產值達到全國的10%以上,成為全國重要的縫紉機及配件生產和出口基地。帶鋸床行業2003年實現產值1.7億元,產品在全國市場占有率已達到60%以上。2003年全鎮規模以上企業達45家,年產值在1000萬元以上的有26家,產值超億元的企業5家。全鎮2003年共投入技改資金2.2億元,研發新產品10個,其中4個新產品通過省級鑑定,企業核心競爭力顯著提高。目前,我鎮已擁有省著名商標3件,市著名商標9件,進一步提高了產品的知名度。招商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2003年共引進外來企業8家,契約利用縣外內資5000萬元,利用外資150萬美元。工業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便民服務視窗對企業的相關報批手續,實行“一口受理,全程代辦”一條龍服務。
2003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26.3億元,同比增長34.4%;完成外貿出口6.5億元,比上年增長40.3%;實現自營出口總額4119萬美元。
二、以農民增收為中心,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我鎮農業發展以產業鏈為突破口,以基地建設為重點,搞好農業現代化,做好效益農業文章。把握“市場導向,因地制宜,尊重農民”的原則,政府做好對優質林果產業鏈、席草產業鏈、蔬菜產業鏈和養殖產業鏈延伸工作進行指導,努力實現種養加一條龍,產供銷一體化,完善市場一一基地一一農戶三個環節。全鎮共建立了農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9個。面積達1600畝的3個無公害農產晶基地通過省級認定。完成“後排嶺”中藥材、“高山綠谷”水果、“金水山”果蔬等商標註冊。目前全鎮有蠶桑、高山蔬菜、席草、水果、養殖等基地9個,面積2萬餘畝,努力實現由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化農業過渡。2003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636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682元,同比增長8.5%。
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鎮品位不斷提升。
自我鎮被確定為全國小城鎮綜合試點改革鎮以來,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將我鎮建設成為一個初具規模的城市目標,在城市規劃、城市建設上加大投入力度,推進我鎮城市化進程。2003年完成了壺鎮鎮2002-2020年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為我鎮今後建設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2003年,全鎮城市建設投入3000多萬元,興建了6條新街道,新增硬化路面8100米,改造破損水泥路面1100平方米,新建垃圾中轉站4個,村建化糞池15座。經營城市邁出了堅實步伐,舊城改造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對拆遷地塊成功地進行了土地使用權公開拍賣,拆遷安置的朝陽小區、石牛小區全面興建。為了加強對城鎮街道和鎮容鎮貌的管理,成立了縉雲縣城建監察大隊壺鎮中隊,對街道交通、攤位管理實行分小組、定路段、定責任管理,制訂出一系列長效管理機制,提高了城鎮市容環境管理水平,極大地改善了鎮容鎮貌。2003年,以創建市級衛生城鎮為契機,狠抓了城鎮衛生工作,並順利通過市級衛生城鎮的驗收。
四、以工業發展為依託,帶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由於我鎮工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繁榮。我鎮堅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策導向作用,鼓勵和吸引社會各方面力量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在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同時,營造第三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超市連鎖、專營專賣、餐飲服務業蓬勃發展,繁華地段的溪東北路商業街地位日益突出。市場交易興旺,全鎮有綜合市場10個,專業市場20多個,工商戶1700多戶,從業人員4500多人,市成交額3億多元。每年農曆“5月28”和“10月28”為傳統大型物資交流會,成為本地富有特色的一道風景線。
房地產業有了較大的突破,出現了涉外賓館、中介組織和旅遊服務業。這些新興行業的出現,將進一步推進壺鎮經濟的大發展。
五、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推進。
我鎮始終堅持以提高人民的素質為根本,切實加強公民道德教育,深入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和社會各項事業活動。不斷增加教育投入,逐步落實教育“833”工程,加快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全鎮共有中國小校17所,成人職技校2所,託兒所、幼稚園57所。近幾年來,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教學樓、宿舍樓的建設,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並通過省“普實”、“兩基”等驗收。壺鎮中學還被評為省級重點中學。民眾文化豐富多彩,建立了鎮文化中心,每年都要組織各類文體活動10餘次。衛生體育事業長足發展,積極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實施全民健身計畫綱要,曾獲得“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鎮”榮譽稱號。為做好救災救濟工作,制訂並落實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會安全保障網路不斷完善。
2004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我鎮經濟跨躍式發展關鍵性的一年。因此,今年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實施“工業強鎮”戰略,實現工業經濟快速發展;二是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全面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三是抓好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城鎮發展水平;四是繼續推進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五是加強黨的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壺鎮鎮景色壺鎮鎮景色
2004年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為:工農業總產值33.54億元,比上年增長24.5%,其中工業總產值32.9億元,比上年增長25%;農業總產值6400萬元;財政收入8100萬元,比上年增長18.8%;農民人均收入3903元,比上年增長6%。
在新的一年裡,壺鎮人正以創新的精神、飽滿的熱情、昂揚的鬥志,同心同德,奮力拚搏,為加快壺鎮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而努力。我們相信,在全鎮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壺鎮將會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