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銅鼓

壯族銅鼓

壯族銅鼓歷史悠久,人們把銅鼓看做是傳家寶,十分珍惜它,並千方百計地保存下來,使之世代相傳。壯族的傳世銅鼓主要集中在與廣西接壤和與文山、紅水河兩州交界的高良、五龍、龍慶三個民族鄉的村寨,這些銅鼓多說是世代相傳下來的,也有個別購買的。據調查,這一帶在1958年以前存有銅鼓一百餘面,後來大多數在當時的“獻銅”運動中被毀,現今僅存十面,均為村寨集體所有,多由村中德高望重之人或某姓族長專管,這些銅鼓都為傳世品,已無人能說清其是哪一代傳下來的了。

基本信息

背景資料

壯族銅鼓壯族銅鼓

銅鼓,是流行於廣西、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的打擊樂器。銅鼓約在春秋晚期出現,關於銅鼓的記載,自漢以來常見。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盛行銅鼓,所以保存下來的銅鼓較多。廣西的銅鼓,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紀。田東縣鍋蓋嶺戰國時期墓中出土的銅鼓就是物證。

《後漢書.馬援列傳》中說道:東漢初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得駱越銅鼓”,其事也可能發生在廣西境內。
自漢代以後,廣西銅鼓鑒於文獻記載者,可謂史不絕書。廣西發現銅鼓的類型比較齊全,在中國境內已發現的八個類型當中,廣西已發現的就有七個類型,即: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發現的類型如此之多,實為全國之最。

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廣西各級文物部門收集保存的銅鼓有810面之多。北流縣六靖鎮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大銅鼓,號稱“銅鼓之王”,在中國古銅鼓分類上被命名為粵系“北流型”(甲型),目前存於廣西博物館。

歷史沿革

壯族銅鼓壯族銅鼓

壯族使用銅鼓歷史悠久,他們把銅鼓看做是傳家寶,十分珍惜它,並千方百計地保存下來,使之世代相傳。師宗壯大族的傳世銅鼓主要集中在與廣西接壤和與文山紅河兩州交界的高良、五龍、龍慶三個民族鄉的村寨,這些銅鼓多說是世代相傳下來的,也有個別購買的。據調查,全縣境內1958年以前存有銅鼓一百餘面,後多數在當時的“獻銅”運動中被毀,現今僅存十面,均為村寨集體所有,多由村中德高望重之人或某姓族長專管,這些銅鼓都為傳世品,已無人能說清其窨是哪一代傳下來的了。
師宗三個民族鄉的傳世銅鼓,壯大語稱“嘟勒碾”,多為明清時期傳入,型號麻江型、遵義型兩種。按收藏者敘述,他們使用的銅鼓又可分為“公鼓”和“母鼓”,實際上是根據鼓壁的厚度和音響區分,公鼓壁厚,頸長,鼓面紋飾和鼓體較為輕巧,聲音圓潤而宏亮,母鼓又比公鼓貴重,壯族傳世銅鼓的社會作用和其它文化產品一樣,是隨著其民族的社會發展而變化的。關於師宗壯族地區銅鼓的功能作用,說法較多,但主要是作為娛樂及禮儀工具使用,最原始的功能如傳訊與財富象徵等已逐漸淡佚,但作為禮器的神聖性至今猶存。將師宗壯族地區傳世銅鼓的傳訊和使用演奏以及各具特色的紋飾進行分析,有助於我們對壯族先民政治,經濟,文化及他們對銅鼓的神聖崇奉反映出來的心理素質及社會狀況的了解。
師宗壯族傳世銅鼓,是少數民族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遺物,數百年來,一直保留著它傳統的使用風格,由於各民族村寨分布區域不同,它的使用方法和社會功能也是多種多樣的,但自古至今都有一個共同點,即作為一種伴奏樂器使用。形式雖然古老,乍一看似乎單調乏味,然如身臨其境,就會體驗到其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鼓音的節奏變化中引起人們的生理的不同反映,從而使人們對它產生特殊的神秘感覺。如果離開這一點,銅鼓的珍貴,權威,神聖,通靈,魅力等等便無從產生了。

樂器簡介

壯族銅鼓壯族銅鼓

銅鼓是中國南方濮、越人創造的一種打擊樂器。是中國藝術寶庫中之瑰寶。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以廣西數量最多,分布量最廣。

最初銅鼓是作飲器之用(即釜),後才演變為敲擊樂器。不管銅鼓派何用途,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欣賞品,其融注著駱越人審美意識的屬性始終不變。

古代壯族,有相當高的冶鑄水平,能鑄造犀利的環首刀和劍矛等武器。特別善於製造銅鼓。據裴淵《廣州記》和劉恂《嶺表錄異》說:壯族銅鼓有的“面闊丈余”,有的“厚(僅)二分以外”,“其身遍有蟲、魚、花、草之狀(花紋)”,製作極其精巧。

樂器結構

銅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藝術。無底腹空,腰曲胸鼓,給人以穩重飽滿之感。鼓面為重點裝飾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陽紋,外圍則以暈圈裝飾,與鼓邊接近的圈帶上鑄著精美的圓雕裝飾物,最多的是青蛙,其次有騎士、牛橇、龜、鳥等。造型誇張、雄強、有力、莊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許多具有濃郁裝飾性的繪畫圖案。鼓足則空留素底,造成一種疏密、虛實相間,相得益彰的效果。這些圖像都在模坯上用鏤刻或壓印技術製作而成,採用線地浮雕的技法,畫像傳神簡潔,線條剛勁有力。畫像紋飾大抵分物像紋飾、圖案紋飾兩類。物像紋飾有太陽紋、翔鷺紋、鹿紋、龍舟競渡紋和羽人舞蹈紋等;圖案紋飾有雲雷紋、圓圈紋、錢紋和席紋等。這些圖像紋飾往往以重複或輪換的形象、構圖出現,產生強烈的整體藝術效果,表現出合理的裝飾布局。鼓胸裝飾帶的圖像有長卷形式,而鼓腰裝飾帶的圖案則是獨立成篇,循環往復。

樂器形狀

鼓按形狀、裝飾的差異分為8種類型,不同類型的銅鼓有不同風格的紋飾。大體來說,冷水型鼓面複雜並有圓雕裝飾,物像紋樣抽象化;北流型銅鼓紋樣繁縟器重;石寨型銅鼓造型寫實精美。銅鼓上的各種圖飾,都是古老駱越人熟悉的事物。一方面表現了他們的生活場景,一方面表現了他們的獨特審美意識,富有很強的浪漫氣息,也顯示了他們戰勝自然的信心。

與民俗

壯族銅鼓壯族銅鼓

壯族銅鼓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壯族銅鼓聲音洪亮,在古代是傳遞信息、發布號令的重要工具,作為祭祀、賞賜、進貢的重器,它也是權力和財富的標誌。明清以來,隨著社會的變化,成為一般的娛樂敲擊樂器。人們常在喜慶的節日裡敲奏它伴以歌舞,在宗教的活動中祭祀祖先,祈求神靈,人安糧豐。
1、特殊炊具
最初壯族銅鼓是作飲器之用(即釜)。它首先是作為特殊炊具使用,即作為裝備軍隊專門解決戰時用餐問題的"行軍鍋",因為當時的銅釜還屬於十分昂貴的高科技產品,尚不可作為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具。
這可以從發掘古墓所獲壯族銅鼓與大量兵器共存的考古資料中得以證實;還可以從史籍有關滇、句町、夜郎和駱越的戰爭,以及東漢馬援征南"得駱越壯族銅鼓"的各種記載中找到答案。
2、國之重器
由於敲擊銅釜發出的響聲宏亮而且傳得很遠,可以用於報訊集眾,於是逐漸演變成了壯族銅鼓。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發展,按本民族意識和習俗要求而精心打造成的壯族銅鼓,便成了"國之重器"、禮器和樂器。
壯族銅鼓之所以稱其為“重器”,是因為它象徵著權力與財富,擁有它便“極為豪雄”,能集眾稱王,震懾四方,以致“群情推服”;它價值千金,一鼓“可易千牛”,“獲鼓勝獲十萬軍”。之所以稱其為“禮器”,是因為壯族在祭祀、祝捷、征戰、朝聘、宴享、迎賓等重要活動中都要使用它。
3、神器
壯族銅鼓還被神格化而具有宗教屬性,成為天地神靈的集合體和人神溝通的寶器,故史籍載:“夷僚……擊壯族銅鼓、沙鑼以祀鬼神”;民間傳說它還具有驅邪除惡的本領,特別能鎮“鱷精”(蛟龍);因此人們都認為,通過它可以沖刷心靈的痛苦和煩惱,獲得吉祥的慰藉;還可以表達心愿和誠意,並祈神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國泰民安。而且,每逢婚喪慶典或重大節日,壯族都要敲擊壯族銅鼓,奏樂起舞,以示“天地自然和諧相生,人文情懷長存不息”,並表達對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不管壯族銅鼓派何用途,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欣賞品,其融注著駱越人審美意識的屬性始終不變。

傳承價值

壯族銅鼓壯族銅鼓

銅鼓文化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組織部分。紅水河沿岸的壯家,幾乎村村有銅鼓,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家家都要打銅鼓,喜慶吉祥,沿紅水河兩岸村寨是東蘭壯族銅鼓文化藝術的深厚積澱區。據資料統計,目前全世界館藏傳世銅鼓2400多面,其中中國館藏量1400面,廣西館藏量900多面。銅鼓是壯族人民心中的神物。銅鼓文化流傳時間之長、範圍之廣、影響之深,世所罕見。 近百年來,銅鼓歷盡風雨滄桑,雖然幾經大量損毀和流失,但卻沒有從壯族人的意識中和生活中被奪走,壯族人的銅鼓情結已經溶入了他們的血液之中。實際上,在壯族人的心目中,銅鼓是祖宗留給自己的文化根基及精神家園。

銅鼓在失去權力象徵的功能之後回到民眾中,至今仍在民間使用,成為一種活著的文化遺存。紅水河流域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都使用銅鼓,銅鼓成為這些民族現存文化傳統的活見證,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紅水河流域使用銅鼓民族的經濟狀況、文化面貌和心理素質,以及他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為適應自然環境而產生的獨特創造力。

銅鼓涉及礦冶、鑄造、聲學、歷史、藝術以及與之相關的科技史、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等,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銅鼓之王

迄今為止,在廣西發現和收藏的銅鼓有500多面。銅鼓用銅鑄造,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徑在100厘米以上,最小的僅十餘厘米,重量自數十斤至數百斤不等,體形凝重,製作精緻。鼓面有浮雕圖案,鼓身全部有花紋圍繞。其中一面直徑165厘米,高67.5厘米, 重300多公斤,讓一個中等身材的人躺在鼓面上伸展四肢也不會露出鼓邊之外,堪稱"銅鼓之王"。

銅鼓之王,它體態龐然,花紋精細,鼓面中心有八道光芒的太陽紋,外圍用突起的同心圓弦紋分成五道暈圈,各暈圈內密密麻麻地布滿了單線鏇出的雲紋和菱形套的雷紋,鼓身暈圈密而窄,也全飾以雲紋和雷紋。密布的雲雷紋給人以玄妙莫測之感,更增加了這種權力重器的神秘色彩。

學術考證

壯族銅鼓壯族銅鼓

銅鼓最先由誰鑄造,學術界存在不同意見。按照著名歷史學家黃現璠於《銅鼓及其花紋的新探索》一文中所言:
“我認為是壯族先民。理由如下:
(一)銅鼓生產在四川宜賓到長寧以南地區。上述居住在這個地區的民族,據史書說是僰人。按壯族名稱的演變,僰字讀輕唇音為白。古時無輕唇音,只有重唇音,讀濮。據研究,濮即越人。人們多叫為百濮,百越。唐朝前以俚獠著稱。宋代才開始以壯族為名……可見壯族是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主幹,也是今天廣西壯族的主流,因此,可以斷言,最先鑄造銅鼓的,不可能是別的民族,而是壯族先民。
(二)我們翻閱史書也得到不少證明。
1.如《魏書》卷三百六十九的《獠傳》說:‘俚獠制銅鼓。文中明白地說:(獠)鑄銅為器,大口寬腹,名曰銅爨。’《魏書》是北齊魏收著,中國正史之一,這是壯族人民製造銅鼓見於正史的記載。
2.晉人裴淵《廣州記》說:‘俚獠鑄銅為鼓,鼓唯高大為貴。’(《後漢書·馬援傳》)晉人劉欣期《交州記》也說:‘出大吳公皮以冠鼓。’(《後漢書·郡國五》注)明人鄺露《赤雅》說:‘峒中酋長生子者,鑄銅為鼓。’峒為未立郡縣前的地方基層組織。峒中酋長指壯族酋長,生子鑄銅壯族先民是銅鼓的製造者。
3.壯族祖先已廣泛聚居在廣西南部沿海一帶,如《太平御覽》卷七百八十五引萬震《南州異物志》說:‘廣州南有賊曰俚,此賊在廣州之南,蒼梧、鬱林、合浦、寧浦,高涼五郡中央,地方數千里,往往別村,各有長帥,無君主恃,在山險,不用王。’俚就是鄉里之人,上人,本地人,指的是壯族人。 《舊唐書》卷四十一《地理志》第四也說:‘合浦、漢縣屬合浦郡.秦之象郡地,吳改為珠官,宋分置臨漳郡及越州。領郡三,治於此.時西江都護陳伯紹為刺史,始立州鎮,鑿山為城,以威俚獠。’《隋書·地理志》載:‘自嶺以南二十餘郡……並鑄銅為大鼓……有鼓者,號為都老,群情推服。’可見這些地區,人民尊稱他們的首領為‘都老’。都老是據有銅鼓或製造銅鼓的尊稱,《賓州志》說,在氏族社會末期,氏族酋長由選舉產生,前酋長臨終寸先將他作為權勢象徵的銅鼓暗埋地下,遺囑誰有本領能找到,誰就可繼任酋長。到底找到的人很少,今天西南出土銅鼓很多,恐怕與這種暗埋不無關係。
4.古代壯族氏族酋長,由人民公僕變作人民主宰.正如上述嘗以銅鼓為權力表征,《南史·歐陽頠傳》載:‘欽南征夷獠,擒陳文徹,所獲不可勝計。獻大銅鼓,累代所無,頠預其功,還為直閣將軍。’可見古代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戰爭,擄得銅鼓後,表示勝利。少數民族失去銅鼓.表明失去統治權。廣西其他少數民族沒有這種風俗,足以證明銅鼓是壯族最先鑄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