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林鄉

墨林鄉

墨林鄉位於四川省榮縣東南,距縣城14公里。鄉人民政府駐地墨林村。東靠大盤鎮,南接安文鎮雲山辦事處,西連安文鎮,北毗雙溪、窈川兩鄉。墨林鄉幅員面積73.5平方公里,農業以糧食、林業、食用菌、三木藥材為優勢,工業以煤炭、礦石、建材的採掘、加工業為主。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墨林鄉墨林鄉
鄉名來自所在村名。據古籍載,墨林開發者為元代進士鄭境之子鄭謳。命名之意有三:一,其地森林茂密,蔭翳濃郁,故命名墨林;二,元時,鄭境曾參與修過《通志》,為一代文人,重視教育,囑咐後代要“翰墨傳家”期望“文士如林”,故稱墨林;三,村旁有一山嶺,名叫墨嶺,故村名也稱墨嶺,諧音書為墨林。三者命名之因皆為有理有據。古代建置為東陽縣瑞山鄉(安文)三十三都。民國28年(1939),磐安設縣後,屬安文區雙溪鄉。1951年6月,在崗頭建立泉溪鄉,轄崗頭、王隱坑、盧山頭、下葛、墨林、西章、胡村、應古、安地等村。1956年3月,將原屬雙溪鄉的東坑口(東川)劃入。1958年9月,稱國慶公社(史姆)泉溪管理區(大隊)。1960年4月,與窈川管理區合併,稱安文公社泉溪管理區,駐地移到墨林。1961年,改稱安文區泉溪公社。1981年11月,改名墨林公社。1984年6月,劃出依山下、川一、川二、賜敕、 溪、塘坑、白岩頭等行政村,分設窈川鄉。1992年,撤區,為縣直屬鄉。

鄉鎮概況

墨林鄉墨林鄉
墨林鄉位於四川省榮縣西北部,距榮縣25公里,距成都市65公里,是榮縣西部山區的一個中心場鎮,也是三河七場的中心地,自古為西山七場的中心,鎮境內山、壩、地形俱全。幅員面積73.9平方公里,轄二個場鎮,26個行政村,272個村民小組,2個居委會,總人口2.9萬人,是四川省小城建設試點鎮,彭白公路,小夫公路,彭白鐵路穿境而過。交通四通八達,是山區六個鄉鎮的經濟、文化、交通樞紐,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宗教旅遊、礦產等資源,是農業、工業、旅遊開發理想之地。投資環境:墨林鄉是省道彭白公路和小夫公路的交匯點,其分別通往旅遊勝地龍門大峽谷(銀廠溝)和白鹿森林公園,而這一大範圍包括墨林鄉亟待開發的豐富旅遊休閒資源都屬國家地質公園範圍。更有全國唯一窄軌鐵鐵路彭白鐵路穿越,無論觀沈及貨運都可。全鎮26個村,村村通公路,並有12公里村級水泥路面。現在實施社會通工程。

交通非常發達方便,鎮境內分別有3座大中小型水電站,並已建成日產2.5萬噸的水廠。通訊設施先進完備。全鎮教育、文化、體育、衛生事業發達,擁有完中,普中各一所,中心國小兩所,衛生院3所,公共及公益建設齊全,是良好的發展及居住之選。東界葛仙山鎮,西接小漁洞鎮,南連新興鎮、磁豐鎮,北鄰龍門山鎮、白鹿鎮。墨林鄉在清代屬西鄉梯雲里,始建於清乾隆年間,駐地向家場,後因避湔江水患於清乾隆四十五年始遷於今址取其地處“三河七場”的中心,湔江渡口的要津並有接濟交通發展經濟之意,命名為墨林鄉場。原來是榮縣山區文化經濟的中心,商品交流的集散地。

境內環境

墨林鄉墨林鄉
墨林鄉地處龍脈山褶斷帶及青藏高原冰川漂礫層所形成的丘陵、低山帶,鎮域內地質地貌複雜,湔江、甘溪河、麻柳河白鹿河,“一江三河”貫穿境內。墨林鄉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00C,年降水量1300毫米,夏無酷暑,秋多陰雨,冬無嚴寒,主要風向為西北風。

墨林鄉有十分豐富的礦產、水利、林業、藥材資源,其中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河流縱橫,三條河流貫穿全境,水資源比較豐富,鎮內有鳳鳴橋梯級電站和鎮辦天台山電站,墨林鄉有林地上萬餘畝,彭州市國營林場坐落境內,年木材採伐量可達萬立方米以上。墨林鄉還是彭州市的食用菌生產基地,有食用菌,木耳、姬菇、香茹、金針茹等。還有豐富的"三木"藥材,雪山大豆洋芋黃瓜蕨苔、黃花、竹等土特產。

資環境:墨林鄉是省道彭白公路和小夫公路的交匯點,其分別通往旅遊勝地龍門大峽谷(銀廠溝)和白鹿森林公園,而這一大範圍包括墨林鄉亟待開發的豐富旅遊休閒資源都屬國家地質公園範圍。更有全國唯一窄軌鐵鐵路彭白鐵路穿越,無論觀沈及貨運都可。全鎮26個村,村村通公路,並有12公里村級水泥路面。現在實施社會通工程。交通非常發達方便,鎮境內分別有3座大中小型水電站,並已建成日產2.5萬噸的水廠。通訊設施先進完備。墨林鄉教育、文化、體育、衛生事業發達,擁有完中,普中各一所,中心國小兩所,衛生院3所,公共及公益建設齊全,是良好的發展及居住之選。

經濟建設

墨林鄉墨林鄉
墨林鄉的政策優惠,人傑地靈。墨林鄉有在編在崗機關事業幹部68人,副處級以上領導幹部有10人,為了推進經濟發展,出台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制定了一系列優質服務體系,做到“外來企業,本地企業無小事”、“視企業為衣食父母”,在墨林鄉上下形成共識,全面推行“一站式”辦公,實行“一廠一策,一事一例,特事特辦”的靈活處置方式。

2003年墨林鄉確定的發展目標是:工農業總產值實現4090萬元,比上年增長4.47%,其中:工業總主值1350萬元,增16%;鄉鎮企業總產值1470萬元,增16.7%;鄉鎮企業營業收入實現1220萬元,增17%;企業利潤32萬元,增10%;實現本級財政收入111萬元;人均純收入達1780元,比上年增長100元。為墨林鄉經濟的發展,墨林鄉千方百計保投資企業和現有企業的發展。

榮縣墨林鄉黨委、政府認真貫徹中央1號檔案精神,圍繞縣委、縣人政府“一片茶、一個果、一根竹、一頭牛、一壺油”的工作思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把茶葉產業作為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來抓,並立志成為三江茶葉大鄉。三年來,墨林鄉採取四個有效措施,發展壯大茶葉產業。一是成立有分管農業副書記、副鄉長、扶貧助理、農林牧助理、農業服務中心主任等人員參加的茶葉產業開發領導小組,長年抓茶葉生產工作,同時把每年茶葉種植任務落實到每位領導幹部自身上;二是積極爭取扶貧掛靠單位對茶葉產業開發的扶持;三是鼓勵經濟能人投資開發茶葉;四是用透用足上級扶持茶葉產業開發政策,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民種植名優茶葉。2004年完成了新種植茶葉面積1538畝,2005年完成635畝,2006年上半年完成1264畝,累計三年完成投資20多萬元,新種植茶葉3437畝,使墨林鄉茶園面積達到10564畝,首次突破萬畝,成為繼八江、獨峒兩鄉之後,第三個萬畝茶葉大鄉,2005年底墨林鄉茶葉總產值1400多萬元,農民人均茶葉單項收入360元,占墨林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130元的32%。

浙江省磐安縣墨林鄉

墨林鄉浙江省磐安縣墨林鄉
墨林鄉地處浙江省中部,位於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磐安縣城的東南部,距縣城10公里,轄區面積38.45平方公里,山林面積5.1萬畝,鄉政府駐地墨林村,以群山環繞,峻峰連綿,林木茂密,樹蔭濃碧而得名。

墨林鄉生態環境優越,自然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優美,特色經濟明顯。境內山巒重疊,綠林如蔭,溪清水澈,風景如畫。雙崗峰海拔1022米,平均海拔500多米左右,縣城飲用水主要來源於墨林鄉馬蹄坑水庫,墨林鄉四條小溪分別向西南和西北流入南江和東陽江,40省道東仙線和磐新線通過,交通便捷,屬城郊鄉。

1982年,墨林鄉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承包到戶;東川村於1978年動工,1987年完工,挖通長456米的人行道長隧洞。1997年,王隱坑村種天麻獲利頗豐,戶均產值萬元,成為“天麻村”;省石化廳來鄉掛鈎扶貧,建起自來水設施,解決了3000人食用水問題;省汽車租賃公司資助25萬元,鄉內集資6萬元,新建中心校綜合樓,面積670平方米,於1998年投入使用。1998年,延長土地承包期,30年不變。

香榧為磐安的傳統特產,稱“蜂兒榧”,遠在唐宋時就享有盛名。墨林為主產區之一,現還存有百年以上老榧樹1800多株,2008年來很少結果。究其原因,自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期間把雄榧樹砍光了,缺乏授粉。1998年,為解決授粉問題,由鄉黨委書記、鄉長領隊到外地學習技術進行人工授粉,部分榧樹已開始結果。最近在省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進行了高枝雄榧嫁接人工授粉和培植雄榧樹的辦法。香榧生產有望恢復。

原墨林中心校校舍建於70年代文化大革命時期,二層土木結構,校舍破舊不堪,成了危房。1997年,省汽車租賃公司資助25萬元,墨林鄉集資6萬元,新建了面積為670平方米、3層9個教室的教學綜合樓,經縣質檢部門驗收合格後於1998年5月交付使用,改變了中心校的面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