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驛鎮

館驛鎮

館驛鎮地處東平湖二級湖庫區,位於梁山、東平、汶上三縣交界處,全鎮轄61個行政村,4.8萬人,7.8萬畝耕地,屬典型的農業鄉鎮。西倚舉世聞名的梁山,北臨波光雲影的東平湖。古運河、南水北調工程穿境而過。西距京九鐵路l0公里,省級公路蒙館路、梁肥路橫貫該鎮東西。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館驛鎮 館驛鎮

館驛鎮地處東平湖二級湖庫區,位於梁山、東平、汶上三縣交界處,全鎮轄61個行政村,屬典型的農業鄉鎮。近年來,鎮黨委、政府結合自身實際,努力實踐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帶領全鎮人民,走出了種樹、種草,發展畜牧業,搞農產品深加工的路子。截止到目前,全鎮發展速生林15000畝,優質林果3500畝,瓜菜5000畝,建設畜牧養殖小區11處,發展畜牧龍頭企業3處,牛、羊、豬的存欄量分別達到2.1萬頭、4.8萬隻、2.4萬頭,家禽32.6萬隻。林果、畜牧成為主導產業,全鎮呈現出了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趨勢。

沿革

1965年2月設立館驛公社,1984年改館驛鄉。1978年12月設立王府集公社,1984年改王府集鄉。1996年,館驛鄉面積52平方千米,人口3萬人,轄館驛、軒莊、丁莊、何莊、李村、李莊、喬莊、王思口、戚村、井莊、曹園、尚莊、西靳口、劉莊、東靳口、後林莊、田莊、菜園、蘇莊、東郝莊、東丁莊、侯莊、潘莊、西郝莊、武莊、東田店、西田店、滑莊、任莊、東紅廟、西紅廟、徐樓、張莊、王莊、王仲口、大營、小營、辛莊38個行政村;王府集鄉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1.6萬人,轄王府集、李莊、師莊、西丁莊、西北樓、畢莊、高莊、任樓、姚莊、尚莊、張莊、蔣莊、紅鄧莊、張橋、亓莊、大劉莊、袁河、侯集、劉莊、唐樓、賈莊、侯莊、王莊23個行政村。2000年12月,撤銷館驛鄉、王府集鄉,合併設立館驛鎮,鎮政府駐原館驛鄉政府駐地。

區劃

代碼及城鄉分類

370832107:~200 121館驛村 ~202 220任莊村 ~203 220東田店村 ~204 220西田店村 ~209 122軒莊村 ~210 220武莊村 ~211 220潘莊村 ~212 220東侯莊村 ~213 220西郝莊村 ~214 220東丁莊村 ~215 220東郝莊村 ~216 220蘇莊村 ~217 220菜園村 ~219 220東靳口村 ~220 220西靳口村 ~221 220東劉莊村 ~222 220後林莊村 ~224 220東尚莊村 ~225 220戚村 ~226 220井莊村 ~227 220王思口村 ~228 220王仲口村 ~230 220李莊村 ~231 220李村 ~232 220徐樓村 ~235 220大營村 ~236 220小營村 ~238 220王府集村 ~239 220陳李莊村 ~240 220師莊村 ~241 220西丁莊村 ~243 220畢莊村 ~244 220高莊村 ~245 220任樓村 ~246 220姚莊村 ~247 220西張莊村 ~250 220張橋村 ~251 220亓莊村 ~252 220西王莊村 ~253 220大劉莊村 ~254 220袁河村 ~255 220侯集村 ~256 220西劉莊村 ~259 220西侯莊村 ~260 220南尚莊村 ~261 220紅廟村 ~262 220紅星村

經濟發展

館驛鎮 館驛鎮

物華天寶,地理位置優越。館驛鎮地處梁山、東平、汶上三縣交界處。全鎮61個行政村,5萬人,面積9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萬畝。西倚舉世聞名的梁山,北臨波光雲影的東平湖。古運河、南水北調工程穿境而過。西距京九鐵路l0公里,省級公路蒙館路、梁肥路橫貫該鎮東西。屬於泰山、曲阜、水泊梁山旅遊風景金三角地帶,該鎮地處平川沃野,土肥水美,氣候宜人,物產豐饒,鄉風淳樸,人民良善。人傑地靈,歷史人文薈萃。古運河最早開挖於元代元世至無20年(公元1283年)。由於黃河沖淤,加之元末明初兵連禍結,疏於管理,造成河道淤積,航運困難。燕王朱棣定都北京後,於永樂9年(公元1411年)大規模開挖疏通,從此成了中國南北的水路運輸要道,顯現了萬帆竟發、百舸爭游壯觀景象。從明至清,成為運河漕運的頂盛時期,館驛、靳口、王仲口村成了商賈雲集、南北貨物集散重地。

五萬館驛人民在黨委,政府的正確決策領導下,不甘落後,立志奮起,知難而進奮力拚搏,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的汗水畫出了新時代富裕文明的壯麗畫卷。

館驛鎮 館驛鎮

一是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大搞農田水利建設。館驛鎮地勢低洼,易旱易澇。經過多年苦戰,開挖主幹渠14條,長63.07公里,溝渠路林綜合治理,井灌河灌雙配套,如今的館驛大地,溝渠縱橫,機井星羅棋布,林網如帶,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調節了區域小氣候,為發展農業作了保障。二是調整結構,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徹底打破傳統種養模式,發展速生林1.5萬畝,金太陽杏、黃金梨林果3500畝、優質葡萄2000畝、冬棗2000畝、桑蠶5000畝、並建占地500畝的高效農業創業園,種植名貴藥材、花卉。發揮飼草飼料豐富的優勢,建起養殖小區11處,發展畜牧龍頭企業3處,成為全國魯西黃牛和小尾寒羊飼養繁育基地。三是民營經濟異軍崛起。為建好農牧畜鎮、民營強鎮,鎮黨委、政府加大了引資招商力度,一個個合資、獨資、外資企業紛紛落戶館驛這塊寶地。全鎮民營企業發展到38家,個體經營廣,發展到1298戶,其中引進國外資金超過3千萬元的。項目擊者個。四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步伐。鎮黨委、政府特邀省市專家,從'2002年起,制訂了許安路、梁靳路為主:千道白勺“四縱四橫大道”,4.8平方公里的小城鎮建設框架初具規模。中心街和主幹道設計路面寬30米,兩旁為2層以上樓房建築,分為機關區、文教衛生區、居民區、工業區和商貿區五大區域。小區內建設迅速,高樓林立,路面寬敞整潔,做到綠化,美化、淨化。到2006年底,館驛鎮將以嶄新的面貌成為梁山、汶上、東平三縣交界處的經濟商貿、文化中心。同時,全鎮加快了新村建設步伐,做到村村通柏油路,促進了館驛鎮與外界的人員、物資、信息交流。

歷史人文

館驛鎮 館驛鎮

運河從靳口中間越過,當年極盛時達到數千戶。山西、陝西、京衛等客商紛紛在此建會館。運河兩岸,樓堂瓦舍,鱗次櫛比,店鋪林立,棧樓廟宇,笙歌盈耳,南來北往,遊客接踵。乾隆皇帝六巡江南,多次駐足靳口。隨著商貿、文化的發達,館驛這片熱土,又造就養育了無數優秀炎黃兒女。其中當數清鹹豐年間科考進士——黃河欽差蔣作錦。他為治理黃河、運河,上疏朝廷,晝夜操勞,與民同甘共苦,頻有政績,並撰寫了極有科學價值的《元明運河考》、《東原考古錄》等專著。至今對我們治黃治運頗有價值。國家重要領導人——萬里在這裡撒搏革命火種,建立了東田店等抗日學校,為中國革命和建設造就了大批優秀人才。高級將領吳忠,率部轉戰於斯,使敵冠聞風喪膽。至今,館驛大地,其歷史遺蹟尚存。靳口訴說著昔日繁華,進士府第、陵墓和眾多樓台廟宇故址,引來後人憑弔。古運河數百年流淌,滋養了這方民間文化藝術,地方戲曲,依然唱響於集市廟會。獅舞、高蹺、花船遊樂於村村寨寨。美麗動人的傳說、歌謠世代口耳相傳,訴說著古運河的滄桑。

特色產業

館驛鎮食用菌生產起步晚、發展速度快,已成為全鎮農村經濟中規模最大,從業人員最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好的支柱產業 。館驛鎮發展食用菌產業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加強領導,配套政策

館驛鎮 館驛鎮

館驛鎮黨委、政府把食用菌產業作為富民強鎮的一項重要支柱產業常抓不懈。一是在組織機構方面予以保障。鎮黨委、政府成立了領導小組,由分管農業的副鎮長任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配備專職人員5名,負責全鎮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指導、管理、協調和服務工作。整合食用菌資源優勢,指導全鎮食用菌生產,監督落實行業標準,規範食用菌行業管理,促進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二是在政策方面給予扶持。先後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快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意見》和《關於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循環經濟的實施意見》,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優惠政策。三是在資金方面加以幫扶。鎮財政每年籌集一定資金用於食用菌標準化建設、扶持龍頭企業、菌種研發等專項補貼。通過嚴格落實食用菌產業發展的保障機制和促進措施,使全鎮食用菌產業發展既有組織保證,又有人力、政策和財力保證,為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創造了寬鬆的外部環境。

科學規劃,明確目標

館驛鎮所轄50個行政村,其中有7個食用菌專業生產村,結合這7個村食用菌品種、地理位置等各有不同的情況,通過深入調研,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逐步建立起簡易型、層架式型和智慧型型新特珍稀菌類三大生產基地,有力地促進了“公司+基地”產業化模式的發展,形成了常年生產和可持續發展的格局。

為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進一步提升館驛鎮食用菌的市場知名度和份額,因地制宜地健全和完善了原有規劃,確定了建設館驛現代高新食用菌產業園的發展思路,計畫至2009年,全鎮食用菌生產規模要達到6000萬袋,產量達7萬噸,產值突破5億元,打造成中國食用菌產業第一強鎮。

抓住關鍵,壯大產業

產業化經營是鞏固和壯大食用菌產業的關鍵。館驛鎮委、鎮政府突出“三抓”工作重點,加速推進食用菌產業化經營。一是抓市場連鎖。堅持以效益為中心,以流通促發展。通過與上海榮善菌業公司合作,產業園的產品順利加入該公司銷售網路,全國最大的銷售網點、最專業的銷售隊伍,確保了菇農的經濟效益;二是抓龍頭企業。政府投入近百萬元專項扶持資金,落實各項優惠政策減免有關費用或獎勵龍頭企業達100餘萬元,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全鎮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食用菌生產企業已有2個;三是抓體制創新。建立了“公司+農戶”、“市場+協會+農戶”等企農利益聯結模式,降低了種植風險,確保了菌農增收。

科技興菌,打造品牌

經過多方運作,現代高新產業園引進省食用菌專家活動大院1處,該大院聘請省農業廳食用菌工作站、省食用菌協會、魯東大學等單位的專家教授擔任顧問,加快食用菌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步伐,開發、引進、試驗、推廣新品種,研究將廢棄菌包轉化為農民生活用潔淨能源的有效途徑。同時,館驛鎮還狠抓食用菌質量,加強生產、加工各個環節質量監管和市場監管,鼓勵企業樹品牌、創名牌,高度重視品牌效應。

循環利用,持續發展

館驛鎮注重從品種選擇、技術創新、廢物利用等方面來攻克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這道難題,不斷研究試驗栽培料新配方和新的栽培管理技術。產業園園區食用菌種植屬於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典範,以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套用現代循環農業理念,結合產業自身特點,設計食用菌產品循環利用模式。食用菌菌包材料主要是農作物秸稈、棉籽殼、麥麩、玉米芯等,出菇後菌包經過乳酸發酵,可作為養牛、養豬的飼料,牛糞和豬糞又作為沼氣池的原料生產沼氣,沼液可以用來當作有機蔬菜肥料還田。整個食用菌生產過程無污水、無廢氣,並且不添加任何化學成分劑,所產食用菌為綠色有機食品。

特色鮮明,成效顯著

(一)經濟效益突出。每個食用菌生產菌包成本1.1元,一般出菇0.3—0.35公斤,市場價格在8元/公斤左右,經濟效益翻倍;每個生產車間日出產菌包2000包以上。目前全鎮年產白色金針菇、黑木耳、杏鮑菇、袖珍菇、草菇、雙孢菇、黑木耳等各種食用菌將達到6萬多噸,年銷售收入將達到5億多元。同時,食用菌產業安排周邊剩餘勞動力3000多人,僅勞務一項就增加收入4000多萬元。

(二)獲得多項榮譽。館驛鎮食用菌在不斷擴大規模的同時,產品質量也不斷得到提高,多次獲得省、市行業大獎。今年3月館驛鎮被省食用菌協會命名為全省食用菌行業先進鎮,後林村被評為省小蘑菇新農村建設先進村。

科技發展

由於政府重視並積極引導,梁山縣館驛鎮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

館驛鎮 館驛鎮

政府:由“管理型”變為“服務型”把“科技興農”的口號變成農民學用科技的實際行動,館驛鎮精心編織“農業科普網”,採取鎮培訓到村,村培訓到戶的逐級培訓辦法,組織全鎮90名農技人員定期定點參加“科學技術培訓班”,通過現場解答、示範帶動、專題培訓、送技上門等形式,將科技知識傳輸到千家萬戶。館驛鎮的“科技網路”已有10餘個農業科技活動組織,擁有成員1000餘人,觸角遍及全鎮50多個村,科技推廣涉及蔬菜、畜牧、食用菌、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年實現產值過億元。

農民:由“勞力型”變為“智力型”

該鎮在提高科技人員自身素質的同時,以遠程教育網、專題培訓、外出學習等為陣地,採取播放科教片、舉辦培訓班等形式,把良種培育、高產栽培、病蟲防治、深加工等科技知識,變成簡單易懂,便於操作的技術,使新成果、新技術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迅速發揮威力。鎮科技部門還與山東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建立聯繫,聘請專家為科技顧問,定期到該鎮的食用菌、蔬菜專業村為菇農、菜農提供技術支持。

館驛鎮 館驛鎮

產品:由“大路貨”變為“名優特”“農民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龍頭走,龍頭跟著市場走”。基於這樣的發展思路,館驛鎮通過做大做強菌菜優勢產業,讓廣大農民民眾在科技推廣中得到實惠,也推動了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步伐。該鎮還通過科技改造,使傳統農業產業在新技術支撐下“脫胎換骨”,變“大路貨”為“名優特”。該鎮的黃瓜、苦瓜、金針菇等被農業部認證為“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使館驛的黃瓜、苦瓜、金針菇擺上了大城市的超市,並出口到韓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

館驛鎮先後引進7個食用菌品種、4個蔬菜品種,並指導農民用高接換種、套袋、無土栽培等多項農業新技術,開發了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名優特新產品,備受市場青睞。

新農村建設

館驛鎮 館驛鎮

館驛鎮重點實施了街路硬化、村莊綠化、沼氣池建設、改圈改水改廁等工程。東郝村是一個蛋雞養殖專業村,行路難一直影響著該村村民的生產生活,一到夏天道路泥濘,雞蛋等不能及時運出去,使農民們減收不少,該村藉助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時機,投資25萬元硬化道路2.5公里。在此基礎上,配套街道綠化、亮化工程,新建50個沼氣池,並對圈舍進行了科學合理改造,4家大型養殖戶均計畫擴大蛋雞養殖規模。西張莊村緊傍蒙館公路,但由於民眾致富思路比較狹窄,大多數民眾生活一直處於貧困線上,該鎮與縣組織部駐村幹部一道,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種植業結構,實施了食用菌栽培、蛋雞養殖等“生態富民工程”。由於食用菌生產原料廣泛,生產技術簡易,省時省力,且市場前景看好,深受農民的歡迎。為此,該村通過積極運作,新建高標準菌棚20多個,種植面積達6.8萬平方米,僅此一項可使農民人均勞務收入增加1400元。

招商引資

館驛鎮 館驛鎮

館驛鎮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重中之重,立足湖區資源優勢,創新招商方式,改變了客商因為地處湖區不敢投資的局面。他們針對部分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困難,積極幫助企業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安排鎮政府專職人員幫助企業辦理各種手續證件,並成立了以書記、鎮長為主的資金協調小組,幫助企業解決在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緊張狀況,加快了企業發展的步伐。占地500餘畝的館驛鎮現代食用菌產業園一期工程已初步形成,產業園內市級龍頭企業一家,縣級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智慧型化食用菌食用菌生產恆溫室66個,年銷售收入將達4億多元,安排周邊剩餘勞動力1600多人,僅勞動一項就增加收入1800多元。

食用菌產業園產出效益明顯,鎮黨委、政府已著手二期工程的準備工作,工程向東西延伸1公里,屆時,整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占地面積講達到5000畝,成為西部發展水產養殖、休閒漁業,中間發展食用菌種植,南部走林業及林下畜牧、蛋雞、東部大棚蔬菜種植於一體的綜合性、循環性現代農業高效示範園。該鎮已與200餘戶民眾簽訂了入住食用菌產業園的契約,為農戶提供菌種、技術等服務,有力地促進了全鎮種植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7855
13754
14101
家庭戶戶數 7791
家庭戶總人口(總) 27816
家庭戶男 13740
家庭戶女 14076
0-14歲(總) 6573
0-14歲男 3377
0-14歲女 3196
15-64歲(總) 19142
15-64歲男 9396
15-64歲女 9746
65歲及以上(總) 2140
65歲及以上男 981
65歲及以上女 1159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7518

下轄村

館驛村 何莊村 任莊村 東田店村
西田店村 滑莊村 東紅廟村 西紅廟村
丁莊村 軒莊村 武莊村 潘莊村
東侯莊村 西郝莊村 東丁莊村 東郝莊村
蘇莊村 菜園村 田莊村 東靳口村
西靳口村 東劉莊村 後林莊村 曹園村
東尚莊村 戚村 井莊村 王思口村
王仲口村 喬莊村 李莊村 李村
徐樓村 張莊村 王莊村 大營村
小營村 辛莊村 王府集村 陳李莊村
師莊村 西丁莊村 西北樓村 畢莊村
高莊村 任樓村 姚莊村 張莊村
蔣莊村 紅鄧莊村 張橋村 亓 莊村
王莊村 大劉莊村 袁河村 侯集村
劉莊村 唐樓村 賈莊村 西侯莊村
南尚莊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