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瓦斯托波爾級戰列艦

塞瓦斯托波爾級戰列艦

一種以大口徑火炮的攻擊力與厚重裝甲的防護力為主要訴求的高噸位海軍作戰艦艇。由於這種軍艦自1860年代開始發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末期逐漸式微為止,一直是各主要海權國家的主力艦種之一,因此在過去又曾經一度被稱為主力艦,但由於近代以來戰列艦的戰略地位被航空母艦和彈道飛彈潛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艦隊中的主力,因此這樣的稱呼方式也相對失去了意義。

簡介

塞瓦斯托波爾級戰列艦(也稱為甘古特級戰列艦)是沙皇俄國海軍建造的戰列艦,同型艦四艘:塞瓦斯托波爾號波爾塔瓦號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甘古特號
很多資料將該級艦稱為甘古特級戰列艦,俄海軍一般把該級艦稱為塞瓦斯托波爾級戰列艦
塞瓦斯托波爾級戰列艦沙皇俄國海軍建造裝備的第一級無畏艦,是蘇聯海軍從沙皇俄國海軍繼承的唯一一級戰列艦。

建造概況

1905年日俄戰爭中俄國海軍一敗塗地。日俄戰爭之後損失慘重的俄國海軍僅剩幾艘戰列艦。1906年英國無畏號戰列艦問世,同時新一輪的海軍軍備競賽展開。沙皇俄國迫切需要抵禦德意志帝國海軍擴充軍備的影響。
1908年俄海軍開始重整計畫,計畫建造無畏型戰列艦。俄海軍部向國內外各大造船廠發起招標,經過刪選,最終選定的設計方案借鑑了義大利公司提交方案的不少特點。
1909年6月16日,4艘“塞瓦斯托波爾”級戰列艦同時開工。其中“塞瓦斯托波爾”號、“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由波羅的海船廠建造,“甘古特”號和“波爾塔瓦”號在彼得堡的海軍新造船廠建造。預算單艘艦造價為兩千九百四十萬盧布。
俄海軍按照慣例於1911年5月29日將4艘“塞瓦斯托波爾”級列入海軍序列。“塞瓦斯托波爾”、“波爾塔瓦”、“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甘古特”四艦分別於1911年7月10日、7月23日、9月22日和10月20日下水。1914年12月,“塞瓦斯托波爾”號和“波爾塔瓦”號率先建成服役,1915年1月,“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和“甘古特”號先後竣工。

概貌

塞瓦斯托波爾級戰列艦的設計標準排水量23300噸。採用平甲板船型,長寬比7.4:1,穩性比較好,艦體採用雙層船底。但是後來的試表明,即使是在風浪比較小的波羅的海,平甲板型艦艏乾舷較低上浪較嚴重。艦艏採用俄海軍一貫使用的破冰船艏,以便能在波羅的海海域冬季封凍時活動。
該型艦裝備12門305毫米口徑主炮,4座三聯裝主炮塔,全部布置在艦體縱向中心線上。艦體前後各布置一座主炮塔,艦體中部煙囪前後布置兩座主炮塔。這與當時義大利建造的但丁·阿利格伊切里號戰列艦的布局類似。該型艦的最高航速達到24節,比同時期大多數無畏艦的航速都要高2-3節。為保持高航速犧牲了裝甲防護,舷側水線主裝甲厚度229毫米,和同期大多數戰列艦相比,裝甲防護比較弱一些。

塞瓦斯托波爾級戰列艦總體設計方案的特點在當時是介於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之間的一種軍艦,所以也有資料稱其為“波羅的海戰列艦”。
“塞瓦斯托波爾”級建成時艦員1126人,其中包括33名軍官、30名海軍候補生和1066名水兵。1916年時增加到軍官40名、候補生30名和1180名水兵。
武備

“塞瓦斯托波爾”級裝備12門1910年式305毫米口徑主炮,安裝在4座三聯裝主炮炮塔。該炮是為“塞瓦斯托波爾”和“瑪麗亞皇后”級戰列艦在1907年研製生產的新式大口徑艦炮。305毫米火炮全長15900毫米,身管長15419.5毫米(52倍徑),為7層層緊式,有2個並列液氣復進機和駐退機。三聯裝主炮塔總重720噸,用德國製造的滾珠軸承連線到圈座上。三根身管獨立俯仰,高低射界為-5-+25度,火線高8.11米(炮口軸線至水線距離);1號和4號炮塔方向射界分別為330和300度,2號炮塔左右各140度,3號炮塔左右各155度;炮管的俯仰和炮塔的鏇轉均由電力驅動。火炮在+15度裝填,電動推彈機裝填,射速1.5-1.7發/分,最大仰角時射程24000米。每座炮塔人員分為6個分隊共47人。主炮最初配用М-1907式穿甲彈,重385公斤,初速915米/秒。後來進行的彈道試驗證明,初速稍低但更重的炮彈比較有利於遠程炮戰。1911年開發出М-11型穿甲彈,重470.9公斤,初速762米/秒。305毫米口徑榴彈裝藥59千克,初速925米/秒。
副炮裝備16門120毫米/50倍徑廓式炮,射速8發/分,120炮方向射界125-130度,最大仰角25度,彈藥基數250發,但在建造過程修改設計增加到300發。最大射程14500米。配用М-07和M-11榴彈,重20.5千克,但裝藥量不同,前者2.6千克,後者為3.7千克。М-07初速為792米/秒,М-11初速為843米/秒。副炮的炮位正好位於主炮塔的正下方,因此主炮側舷齊射時,炮口焰使副炮無法瞄準射擊。
“塞瓦斯托波爾”級竣工前又臨時安裝了2-4門76毫米/30倍徑高射炮。這是俄海軍的第一種專用防空武器。射速10-12發/分,最大仰角75度,最大射程10000米。
“塞瓦斯托波爾”級安裝了4具450毫米固定式水下魚雷發射管,每管備雷3條。實戰證明,戰列艦上的魚雷管毫無用處。
“塞瓦斯托波爾”級的前後指揮塔頂部裝有1具蔡司5米測距儀,指揮塔內有1台蓋斯勒式機械彈道解算器。可將解算出的諸元傳遞給每座炮塔內的標針指示器。另外在前部艦橋較低位置上還裝備2台克雷洛夫式測距儀

動力裝置

“塞瓦斯托波爾”級整套動力系統全部從英國進口。25台小管徑亞羅式燃煤/燃油混燒鍋爐,總加熱面積9198.9平方米,標稱蒸汽壓力17.6個大氣壓。鍋爐分別布置在4個鍋爐艙里:1號鍋爐艙在艦橋正下方,布置有3台鍋爐;2號鍋爐艙在前煙囪下方,有6台鍋爐。2個鍋爐艙的煙道在前煙囪匯集。3、4號主鍋爐艙位於2號和3號炮塔之間,各布置了8台鍋爐。
4台英國約翰-布朗公司生產的帕森斯式蒸氣輪機,總輸出功率42000馬力。外側的2台輪機各有1具高壓渦輪機和1具可逆式渦輪機,內側的輪機分別包括2具低壓汽輪機,2具低壓可逆式渦輪機及2台高壓巡航渦輪機。
4個銅質三葉螺鏇槳推進器,右舷的2個順時針鏇轉,左舷的相反。船舵為1個半平衡主舵和1個半平衡輔舵。輔機包括4台單台功率320千瓦的蒸汽輪發電機組和2台相同功率的柴油發電機組,軍艦前部另有3台120千瓦的應急柴油發電機。

裝甲防護

“塞瓦斯托波爾”側舷主裝甲帶厚227毫米,長117.2米,垂直高度5米,其中1.7米位於水線以下;側舷前部裝甲127毫米,後部102毫米。上層甲板裝甲厚127毫米,前部76毫米;主炮塔裝甲厚203毫米,頂部裝甲76毫米,為了平衡炮塔重量,後裝甲305毫米,防盾厚76毫米;炮廓裝甲127毫米。司令塔裝甲厚254毫米,頂部102毫米,底部76毫米。原本“塞瓦斯托波爾”級準備敷設和主炮口徑相同厚度的主裝甲列板,但是這樣會造成排水量增加,只好將甲板的厚度消減了25%。根據同樣的原因,“塞瓦斯托波爾”級沒有設定防魚雷隔艙結構,但安裝了自動抗傾覆注水管。
“塞瓦斯托波爾”級是採用高強度合金鋼結構的第一型俄國戰列艦。龍骨使用了屈服極限為720兆帕的高強度鋼,橫粱、外板鋼材等是用屈服極限為630兆帕的合金鋼製成的。由於合金鋼比較昂貴,艦體水線上的隔牆、平台甲板等仍然沿用了420兆帕屈服極限的低碳鋼。

基本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23400噸;滿載排水量:25850噸

全艦長181.2米,水線長180米;最大寬度26.9米,水線寬24.4米;正常吃水8.5米
動力設備:25座亞羅式鍋爐,4座帕森斯式蒸汽機,4軸,主機功率42000軸馬力(設計),50000軸馬力(實際);
最大航速:23節(設計)/24.6節(實際);燃料:1000-3000噸煤;續航力:5000海里/10節,4000海里/16節,900海里/23節
裝甲防護:主裝甲帶170-227毫米;艦首127毫米;艦尾102毫米;上部裝甲帶首炮塔與尾炮塔之間76-102毫米;甲板76毫米;炮塔254-305毫米炮廓127毫米;指揮塔254毫米
武備:主炮四座三聯裝305毫米/52倍口徑炮;副炮16門120毫米/50倍口徑炮廓炮;高射武器2門76毫米高炮;4門47毫米高炮;8挺高射機槍;魚雷4座457毫米(18英寸)魚雷發射管(水下)。

服役經歷

塞瓦斯托波爾級戰列艦

服役使俄國在波羅的海海域與德國海軍的實力對比產生變化,但俄海軍嚴格限制對新型戰列艦的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沙皇甚至發布命令,禁止沒有特別命令時使用新戰列艦參加戰鬥。塞瓦斯托波爾級的使用被限定於掩護布雷等輔助性的工作,使塞瓦斯托波爾級的威力無從發揮。
4艘“塞瓦斯托波爾”級戰列艦經試航後分別於1914年底-1915年初駛往赫爾辛福斯港(芬蘭的赫爾辛基),組成第一戰列艦總隊。
1915年8月的里加灣攻防戰中,德國海軍出動了10艘無畏艦和7艘前無畏艦,而俄海軍選擇了躲避,只派出了“光榮”號等老式戰艦應戰,“塞瓦斯托波爾”級並未參戰。8月20日德軍撤退後,“塞瓦斯托波爾”號和“甘古特”號出發為一次布雷行動提供遠程護航。
“塞瓦斯托波爾”號在9月10日航行中擱淺,入塢後修理2個月。10月30日準備出塢時又遭遇意外:正在往前部彈藥庫內吊裝發射藥的吊環損壞,幾包火藥從上甲板處直墜彈藥庫底部。至少有1個藥包因碰撞起火,好在塢池裡已經灌滿了水,艦員打開彈藥庫通海閥才避免了一場災難,2名艦員在事故中喪生,另有一些人嚴重燒傷。
11月1日“甘古特”號水兵幾乎發生一次譁變事件。為了準備出港巡航,軍艦進行了繁重的加煤作業。艦長科德洛夫剛好不在艦上,不得人心的副長費廷格夫拒絕向精疲力竭的水兵提供更多的肉食和通心粉,結果局勢很快失控。最後科德洛夫艦長用胡蘿蔔加大棒的方式解決了問題:艦員們接受了嚴厲訓話和晚宴後恢復秩序。11月10-11日和12月6日,“甘古特”號和“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兩次出動為布雷艦護航。
1916年間,波羅的海海域沒有大的作戰行動。四艘“塞瓦斯托波爾”級無所事事地度過了一年,指揮塔上的5米測距儀挪到1號和4號炮塔上。空出的位置裝上了2具從英國進口的波侖式5.5米測距儀。“波爾塔瓦”號1916年6月份發生擱淺事故,沒有造成多大傷害。“塞瓦斯托波爾”號也曾經兩次觸礁,損傷輕微。
1917年俄國爆發二月革命的風暴。水兵們對革命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熱忱。很長時間4艘戰艦都處於無政府的混亂狀態。十月革命爆發後,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水兵委員會獲得了對軍艦的實際控制權。1918年3月布列斯特和約簽署後,俄國應按規定條款放棄芬蘭和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的領土主權,同時把波羅的海艦隊駐泊上述地區港口的艦船撤回。3月12日,由破冰船領航,第一戰列艦總隊的4艘無畏艦、3艘巡洋艦和14艘輕型艦艇從赫爾辛福斯出發,經過180海里的破冰航行於5天后到達喀琅施塔得。蘇聯將這次行動稱為“冰上遠征”。這些戰列艦在喀琅施塔得基地閒置起來。
十月革命後國外勢力支持的白軍紛紛叛亂,同時,外國干涉軍也開始在阿爾漢格爾斯克、摩爾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登入。“塞瓦斯托波爾”級因為缺乏必要的維護,只好被當成浮動炮台使用。1918年11月15日,“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和“安德烈•佩沃茲萬尼”號戰列艦恢復現役。1919年5月30日,“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向英國干涉軍的軍艦開火。當時這幾艘英國軍艦正在科波爾灣用炮火支援尤登尼奇將軍的白軍。6月13-16日,“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和“安德烈•佩沃茲萬尼”號參加鎮壓紅山和灰馬炮台的反革命叛亂,分別發射了568和170發305毫米炮彈及408發203炮彈。叛亂分子很快投降。
1919年8月17-18日夜,英國魚雷艇對錨泊在喀琅施塔得的蘇俄艦隊發動奇襲。“安德烈•佩沃茲萬尼”號被1條魚雷擊中遭到重創。英國魚雷艇返航後報告,命中“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3條魚雷。英國人據此判斷“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已坐沉淺水中,這一記載長期被諸多海戰戰史所引用,不過實際上英國人並沒有命中,魚雷從“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船底下穿過,打在對面的碼頭上爆炸了。1919年11月25日“波爾塔瓦”號發生火災,主炮射擊指揮所被徹底焚毀。
1921年2月28日,“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和“塞瓦斯托波爾”號的全體艦員大會引發了著名的喀琅施塔得叛亂。叛亂雖然很快被平息,但是引起了布爾什維克對海軍長期的肅反和冷落。當年3月18日是巴黎公社建立50周年紀念日。“塞瓦斯托波爾”號和“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於3月31日分別改名“巴黎公社”和“馬拉”號。隨後“甘古特”號1925年6月7日改名“十月革命”號,“波爾塔瓦”號1926年1月7日改名“伏龍芝”號。

現代化改裝

1922年初,“馬拉”號率先恢復現役。1925年9月17日和次年的3月26日,“巴黎公社”號和“十月革命”號先後重新入役。1925年春天,蘇聯海軍計畫在1926年海軍整備方案中對3艘戰列艦進行改進。“全面現代化改裝方案”計畫將戰列艦中甲板裝甲從25毫米加厚到76毫米,安裝防魚雷突出部和防化系統,換裝燃油鍋爐並取消巡航渦輪機,拆除120炮換裝100毫米和40毫米高射炮;同時準備在前部上層建築安裝三腳桅,頂部布置主炮射擊指揮儀,艦首改為耐風浪型等。但改造費用受的國內經濟的限制。只能選擇逐艦進行改進,這樣既可以省錢,首艦所遇到的問題可以在後續艦的改造工作中逐步得到完善。
“巴黎公社”首先接受了改裝:艦首增加了舷外飄舷牆結構,取消了右舷一個主錨及附屬設備,前煙囪頂部向後彎曲,以防止排煙對前桅觀瞄和信號裝置造成影響,2、3號炮塔加裝測距儀,1、4號炮塔頂部安裝6門76毫米高射炮。1929年12月22日-1930年1月17日,“巴黎公社”號和“紅色工會國際”號輕巡洋艦從波羅的海艦隊調往黑海艦隊。兩艦途徑比斯開灣時遭遇大風暴。“巴黎公社”號艦首抗浪強度不足,艦首外飄防浪舷牆沒有排水孔,被大浪徹底摧垮。軍艦遭到了嚴重損壞,不得不緊急進入法國布勒斯特港搶修。修理期間,在3號炮塔後安裝了一個臨時吊桿,在以後的數年中一直保留著。來訪的蘇聯軍艦吸引了大量西方海軍專家,經過仔細的觀察後,普遍認為“巴黎公社”號樣式陳舊,適航性很差,技術水平不高。“巴黎公社”號的這次不太順利的航行為紅海軍提供了寶貴的惡劣天氣中的大洋航行經驗。
“馬拉”號1928年秋在波羅的海船廠進行改裝

:1,艦首19米長前甲板升高增加乾舷高度,舷外飄加大。加裝距水線33.5米高的筒型主桅,頂部裝備1部帶2具蔡司6米KDP-6型主炮射擊指揮儀,前部上層建築上安裝了更多的探照燈,測距儀和防空武器平台;2,更換305毫米火炮身管,更新炮塔電動裝置,炮塔指揮室安裝蔡司8米體視測距儀。三聯裝炮塔制式編號——МК-3-12;3,前煙囪加高約2米,大幅度向後彎曲;4,在1號和4號炮塔頂部安裝了6門К-21型45毫米/L46高射炮,另加2挺7.62毫米高射機槍,在3號炮塔上布置1架КР-1水上飛機(從德國進口的亨克爾HD-55型),後上層建築安裝2台起吊飛機和艦載艇的起重機;5,更換成燃油式鍋爐。騰出的前鍋爐艙分割為高射炮彈藥庫、無線電室、主炮射擊指揮所、輪機控制及中央損管等水密艙室
現代化改裝後的“馬拉”號戰列艦
“馬拉”號改裝時沒有安裝防魚雷突出部。1931年春進行了改裝後的試航,發現在某些航速下前桅會發生比較嚴重的搖擺,使指揮儀無法正常工作。重新設計改建會拉長工期,最後為前桅基部安裝了減震筒控制搖擺幅度,這種怪異的思路是相當罕見的。1931年4月8日,“馬拉”號重新加入波羅的海艦隊,成為蘇聯紅海軍的象徵。1937年5-6月,“馬拉”號開赴英國參加了英王喬治六世的加冕禮觀艦式。自1938年起,以“馬拉”號為主體進行了艦艇消磁試驗以防禦磁性水雷。直到戰爭爆發前這套系統才正式開始使用。1939年在主炮塔頂部裝甲增加到152毫米。
“十月革命”號
“十月革命”號
於1931年10月-1934年4月在列寧格勒的波羅的海船廠進行改裝。吸取了“馬拉”號的教訓強化了前部上層建築,在司令塔上方安裝了有裝甲保護的觀察所;艦橋頂部安裝了底部直徑3米的錐形主桅,頂部是КДП-6主炮射擊指揮儀,桅桿上還布置有探照燈平台和防空射擊指揮儀平台。射擊指揮所內安裝英國維克斯公司的機電式彈道解算器,煙囪傾角加大同時加高2米,但最上端改為垂直狀,因此整個煙囪呈S型;後桅前移9米,拆除了上層建築旁邊的小艇吊桿,換上了2台18米長帶支撐結構德式大型起重機,用於水上飛機和艦載艇的起吊。炮塔頂裝甲增加到152毫米,安裝1具從義大利伽里略公司購買的8米測距儀。前後炮塔頂部加裝6門45毫米炮,前後上層建築各安裝3挺機槍。動力裝置換上了原來用於伊茲梅爾級戰列巡洋艦的12座燃油鍋爐和4台帕森斯蒸汽輪機。由於上層建築重量比較大,穩性沒有“馬拉”號好。
“馬拉”號和“十月革命”號經過改裝後,最先改裝的“巴黎公社”號顯得落伍了,僅在3號炮塔上安裝了飛機彈射器。1933年11月-1938年1月,“巴黎公社”號參照“十月革命”進行第一階段改進。拆除了3號炮塔上的水上飛機彈射器,按МК-3-12標準改建炮塔。火炮固定在+6度裝填,換裝揚彈機使射速增加到2發/分。主炮仰角提高至40度,最大射程相應增加到29400米。在保留老式吊桿的同時加裝2個臂長19米的起重機。前後上層建築分別安裝了3門76.2毫米/L55高射炮,前後炮塔頂部各裝3門45毫米高射炮。動力裝置改裝與“十月革命”完全相同。“巴黎公社”號裝備2座СВП-1人力穩定高射炮射擊指揮儀。試驗證明在艦體搖盪下,兩個操作手完全無力穩定光學儀器。隨後黑海艦隊對是否進行以加裝防魚雷突出部為主的第二階段改裝工程進行了辯論。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羅夫最終裁定,“巴黎公社”號的改裝繼續進行。1939年12月-1940年6月,“巴黎公社”號安裝防魚雷突出部,從12-13號龍骨一直延伸到132號龍骨,將全部的彈藥庫和動力艙掩蔽起來。突出部里布置鋼管,用於吸收水下爆炸能量和控制進水。4個魚雷管被全部拆掉。“巴黎公社”號由於安裝防魚雷突出部的艦體寬度增加了5.6米。“巴黎公社”號的全部改裝完成已經基本達到了1925制訂的“全面現代化改裝方案”標準。
經歷火災事故的“伏龍芝”號(波爾塔瓦號)艦體結構依然完整。1924年,海軍想將其改造成航空母艦。不過蘇聯當時經濟剛剛恢復的情況和技術能力迫使該計畫下馬。隨後“伏龍芝”號每次改裝計畫都因財力不足半途而廢。1931-33年間,根據紅海軍司令В•М•奧爾洛夫的指令,海軍和造船工業部再次制訂了改進計畫,這次準備將“伏龍芝”號3號炮塔拆掉,騰出地方布置鍋爐。這樣“伏龍芝”號就變成了高速的戰艦,希望能與法國的“敦克爾刻”級和德國的“沙恩霍斯特”級抗衡。最終計畫取消了,“伏龍芝”號的改裝設計於1935年1月23日全部終止。1939年7月9日,蘇聯海軍人民委員會正式決定報廢“伏龍芝”號。
現代化改裝後的技術數據


“馬拉”

“馬拉”號
、“十月革命”、“巴黎公社”
標準排水量(噸)25000、25464、30395
滿載排水量(噸)26170、26692、31275
全長(米)184、184.8、184.5
水線長(米)180、181、不詳
寬(米)26.9、26.9、32.5
正常吃水(米)8.1、9.1、不詳
滿載吃水(米)9.3、9.45、9.65
主機輸出功率57500、61000、61000
主鍋爐(座)22、12、12
最大航速(節)22.7、23.4、21.5
經濟航速(節)12-14
燃料儲備(噸)1900、2050、1950
經濟航速續航力(海里)2500-2700
武備:4座三聯裝305毫米口徑主炮,:16門120毫米口徑副炮(“馬拉”)(“十月革命”14門)(“巴黎公社”12門);6門К-3476防空炮(“巴黎公社”)(“馬拉”和“十月革命”6門К-2145炮)
火控設備:2座1929式射擊指揮儀,“巴黎公社”裝備的是6米、4.5米、4米三基指揮儀;“馬拉”和“十月革命”為6米、4米雙基指揮儀;每個炮塔有1具7-24倍可變倍率8米體視式測距儀,炮長有1具可以進行直接瞄準射擊的潛望鏡。副炮和高射炮各2座3米測距儀
雷達:1944年“十月革命”號和“巴黎公社”號安裝了英國提供的雷達,“巴黎公社”號裝備了1台290/291對空警戒雷達和1台285火控雷達,“十月革命”號則裝備了2台279對空警戒雷達
電子設備:СПС-阿爾克特水下聽音器,“角度”-К無線電測向儀,“暴風雪”КУБ-4m無線電接受機
艦員:1411-1546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歷

1939年12月蘇芬戰爭爆發後,12月18日,“十月革命”號炮轟了維堡東側科維索島上的芬蘭海岸炮連。芬軍火炮還擊後約10分鐘紛紛因機械故障無法發射。“十月革命”號正大膽接近時,芬蘭炮兵修好1門炮,“十月革命”挨了幾發近失彈後撤退至安全距離以外。第二天“馬拉”號接班,向芬蘭炮兵陣地發射了133發榴彈。隨後幾天由於冰情嚴重,戰列艦無法出動。蘇芬戰爭結束。“馬拉”號和“十月革命”號被調往塔林,協同封鎖芬蘭灣的入口。1941年6月20日,在蘇德戰爭爆發前2天,“馬拉”號返回咯琅施塔得。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後“十月革命”號迅速從接近前線的塔林撤回喀琅施塔得。由於德國空軍完全掌握了制空權,並布設了水雷,“馬拉”號“十月革命”號只能在喀琅施塔得和列寧格勒間的狹窄海域活動。9月初,德軍進逼列寧格勒郊區,“馬拉”號和“十月革命”號一道擔負起為紅軍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務。9月8日,“十月革命”號炮轟了紅謝洛和彼得格夫的德軍陣地。9日,“馬拉”的主炮向德軍陣地開火。由於紅軍部隊節節敗退,損失了大量火炮。戰列艦的猛烈炮火對列寧格勒守衛者來說顯得猶為重要。
德軍包圍列寧格勒後,德軍炮兵和飛機對2艘蘇聯戰列艦發起了多次突襲。“馬拉”號和“十月革命”號多次中彈。1941年9月21日,“十月革命”號20-30號龍骨間被3顆炸彈命中,遭到重創,2座主炮塔損壞,9月23日,“馬拉”號艦橋附近50號龍骨的甲板被德軍俯衝轟炸機的2枚炸彈同時命中。炸彈引發前部炮塔彈藥庫大爆炸,1號炮塔被炸飛,艦橋和前煙囪向右舷坍塌。包括正副艦長在內的326人不幸犧牲,20-57號龍骨間艦體結構徹底破壞,2號炮塔損壞。“馬拉”號坐沉在喀琅施塔得港水淺水中。“馬拉”號浮起後繼續用完好的3、4號炮塔向德軍射擊。1942年秋,2號炮塔修復。1943年5月31日“馬拉”改回原名“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繼續轟擊德軍陣地,在此期間,又被多發炮彈命中,沒有造成嚴重傷害。到1944年列寧格勒解除封鎖後,“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一共發射了1931發305毫米炮彈。
“十月革命”號中彈後,直到10月23日才回船廠維修。1942年4月2日又被1枚重磅炸彈和3枚中型炸彈重創。4月22日再次被3顆炸彈擊中。其後斷斷續續地修理一直拖到當年11月才完成。1944年1月,“十月革命”號支援了蘇軍突破列寧格勒包圍圈的行動。6月9日,“十月革命”號炮轟從列寧格勒撤退的德軍,這是蘇聯戰列艦在衛國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戰鬥行動。7月22日,“十月革命”號榮獲戰鬥紅旗勳章。
蘇德戰爭開始時,“巴黎公社”號在塞瓦斯托波爾港。隨著德軍向克里木的逼近,“巴黎公社”於1941年10月撤離波塞瓦斯托波爾,開往黑海東岸港口。11月月26-29日,“巴黎公社”號返回塞瓦斯托波爾炮擊德軍陣地。12月29日凌晨“巴黎公社”號駛近進塞瓦斯托波爾南部錨地,炮轟了推進的軸心國軍隊,共發射179發305毫米炮彈,副炮發射265發。31日,“巴黎公社”號帶著一千多名傷員撤離塞瓦斯托波爾。接下來的3個月“巴黎公社”號擔任提供火力支援任務,以至於到3月底主炮膛線已經全部磨損掉了,隨後“巴黎公社”號更換了內膛身管。德國轟炸機給黑海艦隊造成越來越嚴重的損失,喪失基地和制空權的紅海軍不得不撤往黑海東部港口,以脫離德國空軍的攻擊範圍。黑海艦隊司令部決定不再派“巴黎公社”號出海執行作戰任務。
“巴黎公社”號1943年5月31日改回原名“塞瓦斯托波爾”號。在波季港一直呆到1944年下半年。隨著蘇聯紅軍的反攻,1944年11月5日,“塞瓦斯托波爾”號返回了塞瓦斯托波爾。

結局

1950年11月28日,“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改名為“沃爾霍夫”號,做為訓練艦繼續服役。1951年9月25日“沃爾霍夫”號改為兵營船。1953年4月9日“沃爾霍夫”號退役,隨後在列寧格勒解體。1954年7月24日,“甘古特”號、“塞瓦斯托波爾”號改為練習艦,1956年2月17日退役。“甘古特”號3月26日艦名除籍,報廢的艦體1956-57年在喀琅施塔得拆毀。“塞瓦斯托波爾”號1957年在塞瓦斯托波爾解體。報廢“伏龍芝”號已經在1949年拆毀。

艦名變更

甘古特(1911年)——十月革命(1925年5月27日)——甘古特(1943年)
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1911年)——馬拉(1921年5月31日)——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1943年)——沃爾霍夫(1950年)
塞瓦斯托波爾(1911年)——巴黎公社(1921年3月3日)——塞瓦斯托波爾(1943年)
波爾塔瓦(1911年)——米哈伊爾·伏龍芝(1926年1月7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