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名著]

《傲慢與偏見》[名著]

《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汀的代表作。作品描寫傲慢的單身青年達西與偏見的二小姐伊莉莎白、富裕的單身貴族彬格萊與賢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間的感情糾葛,充分表達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強調經濟利益對戀愛和婚姻的影響。小說情節富有喜劇性,語言機智幽默,是奧斯丁小說中最受歡迎的一部,並被多次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

基本信息

(圖)《傲慢與偏見》[名著]《傲慢與偏見》[名著]

《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汀的代表作。作品描寫傲慢的單身青年達西與偏見的二小姐伊莉莎白、富裕的單身貴族彬格萊與賢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間的感情糾葛,充分表達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強調經濟利益對戀愛和婚姻的影響。小說情節富有喜劇性,語言機智幽默,是奧斯丁小說中最受歡迎的一部,並被多次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

本書目錄

(圖)《傲慢與偏見》[名著]《傲慢與偏見》[名著]
第一章 柏納特家的新領居
第二章 在納塞菲爾德莊園
第三章 不速之客
第四章 好友易嫁
第五章 北方之旅
第六章 露馨莊園的巧遇
第七章 達西的表白
第八章 姐妹誌異
第九章 意外重逢
第十章 私奔的風波
第十一章 挽回顏面
第十二章 喜事臨門
第十三章 有情人終成眷屬

內容簡介

(圖)Pride and PrejudicePride and Prejudice

作者在書中著重描述了處於社會中產階層的農場主柏納特先生幾個女兒的婚戀故事。大女兒姬安溫柔善良、美麗可人,與性格軟弱的富家子北賓利一見傾心,但賓利姐妹及朋友達西瞧不起柏納特太太的愚笨及姬安幾個小妹妹的無知,從中予以阻撓。二女兒伊莉莎白聰慧清麗,有志氣,有主見,與家產萬貫的貴族青年達西相識;達西性格內向、孤僻高傲,對伊莉莎白一開始不很禮貌,伊莉莎白則對達西不刻意迎合,顯示了獨立倔強的個性。這一個性卻引起了達西的注意,直至產生了愛慕,但他的第一次求愛卻遭到了拒絕。最後達西發現伊莉莎白身上具有不圖富貴、追求真情的可貴品質,從而完全放下了自我尊貴的架子,贏取了伊麗白莎的芳心。同時,賓利也得到了朋友的支持和姬安再次相見團聚,兩對新人歷經一段曲折,衝破門第觀念及其它阻擋,終於結成眷屬。書中還描寫了柏納特家生輕浮的三女兒麗迪婭,她主動追求外貌漂亮,但生活放蕩、好財博、好賒賬、品德差的青軍軍官威肯,與之私奔後結婚,最終導致了一段失敗的婚姻。

寫作背景

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在奧斯訂生活的時代,英國貴族階層中產階級間存在著由經濟條件差別而引起的社會隔閡。這部社會風情畫式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
通過這部小說,讀者可以了解到19世紀初期英國社會上層與中層不同階級之間在聯姻上的門第觀念和世事人物,以及作者塑造的真正的愛情可以超越不同階層的對立,消除傲慢,消除偏見,達到完美婚姻的這理想境界。

作者簡介

(圖)簡·奧斯汀簡·奧斯汀

簡·奧斯汀(JaneAusten,1775——1817)是十九世紀初最早發表現實主義小說的女作家,在英國小說發展史上,起過承上啟下的作用。她生長在一個鄉村牧師家庭,終身未婚,生活圈子狹小,社會活動有限。在操持家務之餘,從事寫作。自發表了第一部小說《理智與感傷》 (1811)後,陸續出版了《傲慢與偏見》(1813)、《曼斯菲爾德莊園》(1814)、《愛瑪》(1815),以及在她去世後出版的《諾桑覺寺》《勸導》 (1818)。其中《傲慢與偏見》和《愛瑪》是她的代表作。

奧斯汀終身未婚,家道小康。由於居住在鄉村小鎮,接觸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師等人物以及他們恬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因此她的作品裡沒有重大的社會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紳士淑女間的婚姻和愛情風波。她的作品格調輕鬆詼諧,富有喜劇性衝突,深受讀者歡迎。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庸俗無聊的“感傷小說”和“哥特小說”充斥英國文壇,而奧斯丁的小說破舊立新,一反常規地展現了當時尚未受到資本主義工業革命衝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和田園風光,儘管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有限,但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庸俗風氣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

深度剖析

(圖)《傲慢與偏見》[名著]《傲慢與偏見》[名著]
故事主要說的是十八世紀在英國發生的四門婚姻。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發生在女主角伊莉莎白·班納特與男主角費茨威廉·達西之間的愛恨情仇。伊莉莎白是個勇於追求愛情、漂亮聰明、堅強可愛的中產階級女子。故事主要以她對達西先生從一開始的厭惡到尊敬,再到愛慕為線索,也穿插了在幾個發生在她身邊的幸福或不幸的婚姻,揭示了作者對那個時代女人生活與愛情的理想和期望。
故事中女主角伊莉莎白第一眼看到男主角達西就是不順眼的,加上男主角個性的傲慢,繼而對他有了偏見。而男主角達西,是個不受人歡迎的傲慢男子,也不屑於周遭冷淡的人際關係,對他來說,傲慢也許是有理的,偏見卻很無情,這兩者產生的衝擊是免不了的。兩個人之間也因此而常有針鋒相對的言辭,彼此之間的傲慢和偏見就造成了一開始的不愉快與誤解,但是經過種種事件的澄清,彼此又漸漸產生一點點的感情。達西代表著“傲慢”,伊莉莎白代表著“偏見”,他們一開始都被自己的情緒所牽引。接著一連串對達西不利的流言,更讓伊莉莎白對達西反感。當達西向伊莉莎白求婚而遭到拒絕時,他說了一句話:“要是我耍一點手段,把我內心的矛盾掩飾起來,一味地恭維你,使你相信我無論在理智方面、思想方面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對你懷著無條件的純潔的愛,那么也許你就不會有這些苛刻的責罵了。可惜無論是什麼樣的偽裝,我都痛恨。”達西沒有為了討好伊莉莎白,而改變他的傲慢性情。伊莉莎白也表現了很真實的自己,彼此都不刻意去營造給人的印象,表現出了最真實的一面。而開始的時候,伊莉莎白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見之下,而忽略思考事實的真相,經過達西的解釋和自己的判斷,才最終找到幸福的歸宿。
《傲慢與偏見》,是我們很常見的弱點和毛病。每一個人其實都很容易被自己的主觀印象所驅使,因而容易對別的人下不正確的註解,進而造成了彼此之間的誤會。一個人所給予的第一印象固然可以影響到很多事,但並非一定不會改變,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更客觀一點的論點,就好像故事中女主角對達西的看法,就是因為了解才有所改變.
要說的是十八世紀在英國發生的四門婚姻。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發生在女主角伊莉莎白·班納特與男主角費茨威廉·達西之間的愛恨情仇。伊莉莎白是個勇於追求愛情、漂亮聰明、堅強可愛的中產階級女子。故事主要以她對達西先生從一開始的厭惡到尊敬,再到愛慕為線索,也穿插了在幾個發生在她身邊的幸福或不幸的婚姻,揭示了作者對那個時代女人生活與愛情的理想和期望。
(圖)傲慢與偏見- 封面傲慢與偏見- 封面

故事中女主角伊莉莎白第一眼看到男主角達西就是不順眼的,加上男主角個性的傲慢,繼而對他有了偏見。而男主角達西,是個不受人歡迎的傲慢男子,也不屑於周遭冷淡的人際關係,對他來說,傲慢也許是有理的,偏見卻很無情,這兩者產生的衝擊是免不了的。兩個人之間也因此而常有針鋒相對的言辭,彼此之間的傲慢和偏見就造成了一開始的不愉快與誤解,但是經過種種事件的澄清,彼此又漸漸產生一點點的感情。達西代表著“傲慢”,伊莉莎白代表著“偏見”,他們一開始都被自己的情緒所牽引。接著一連串對達西不利的流言,更讓伊莉莎白對達西反感。當達西向伊莉莎白求婚而遭到拒絕時,他說了一句話:“要是我耍一點手段,把我內心的矛盾掩飾起來,一味地恭維你,使你相信我無論在理智方面、思想方面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對你懷著無條件的純潔的愛,那么也許你就不會有這些苛刻的責罵了。可惜無論是什麼樣的偽裝,我都痛恨。”達西沒有為了討好伊莉莎白,而改變他的傲慢性情。伊莉莎白也表現了很真實的自己,彼此都不刻意去營造給人的印象,表現出了最真實的一面。而開始的時候,伊莉莎白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見之下,而忽略思考事實的真相,經過達西的解釋和自己的判斷,才最終找到幸福的歸宿。
《傲慢與偏見》 ,是我們很常見的弱點和毛病。每一個人其實都很容易被自己的主觀印象所驅使,因而容易對別的人下不正確的註解,進而造成了彼此之間的誤會。一個人所給予的第一印象固然可以影響到很多事,但並非一定不會改變,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更客觀一點的論點,就好像故事中女主角對達西的看法,就是因為了解才有所改變。

影視版本

簡·奧斯汀的小說《傲慢與偏見》是導演們最熱衷的作品之一,曾被多次拍攝成電影和電視劇。

電影版本
1940版、1980版、1995版、2003版、2004版、2005版

電視劇版

1938版、1952版、1967版、1980版、1995版

而1940年拍攝,是以古典手法來詮釋原著,而且最貼熨原作本身的電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