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畏艦

無畏艦

無畏艦為20世紀初各海軍強國競相建造的一類先進的主力戰艦的統稱。無畏艦的分類來源於英國海軍於1906年開始建造的“無畏”號戰列艦(HMSDreadnaught)。其特徵可以概括為:它取消了以往戰列艦上的用於攻擊的二級主炮,裝備了同一口徑統一型號的主炮,僅保留了用於防禦輕型軍艦的小口徑副炮,以及使用高功率蒸汽輪機做動力。該艦成為現代戰列艦的始祖,確立了其後達35年世界海軍強國戰列艦火炮與動力的基本模式,戰列艦的火炮射程以及航行速度不斷的大幅度的提高。此類戰列艦被統一概括為“無畏艦”。 通常意義上的“無畏艦”有兩種含義,狹義指英國於1906年下水的無畏號戰列艦。廣義上,也是較多情況下則指各國以“無畏號”為模板設計建造的“全重型火炮戰列艦”,是20世紀初起各海軍強國競相建造的一類新型主力艦的統稱。如果細分,則廣義的無畏艦還可以分為(早期)無畏艦、超無畏艦、後日德蘭型無畏艦、條約型無畏艦、高速無畏艦。值得注意的是,自海軍條約時代起,有人不再將此後的戰列艦看做無畏艦,但由於這些戰艦還是符合無畏艦的核心意義,即“全重型火炮戰列艦”,因此嚴格說仍然屬於無畏艦類型。

相關型號

無畏艦無畏艦

隨著戰列艦的主炮口徑增加到13.5-15英寸,火炮有效射程不斷增大,主炮炮塔都布置在艦體水平縱向中軸線上,減少或取消舯部的主炮塔,排水量增加到2,5000噸以上,這種無畏戰列艦通常被稱為“超級無畏艦”,日本稱為“超弩級戰艦”。英國的獵戶座級戰列艦、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德國的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美國的內華達級戰列艦、日本的扶桑級戰列艦,及其後續艦都可以視為典型的超級無畏艦(Post-eadnaught)。

無畏艦無畏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1916年,英德兩國海軍之間爆發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戰——日德蘭海戰。根據這次海戰的教訓,主要的海軍國家改進了無畏艦的設計。主要改進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徑,改進炮塔、火藥庫等部位的防護;採取重點防護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裝甲,減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裝甲;重視水平防護、以及水線以下對魚雷的防護。這種無畏型戰列艦通常被稱為“後日德蘭型戰列艦”(Post-JutlandBattleship)。例如英國建造的納爾遜級戰列艦,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

192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和義大利五個海軍強國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噸位(35,000噸)和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而列強以此為基礎建造的主力艦則被成為“條約型戰列艦”。如英國的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美國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法國的黎塞留級戰列艦和義大利的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

隨著1936年倫敦海軍條約到期,戰爭的陰影再次籠罩世界,列強紛紛拿出對策建造新型主力艦。這便是後條約型戰列艦的由來。這期間由於科技的進步,特別是發動機的發展,戰列艦航速得到顯著提高,普遍達到28節以上。因此,這個時期的戰列艦/無畏艦又稱作高速戰列艦,她的出現也使得傳統意義上的戰列巡洋艦失去了意義。後條約艦的代表有德國的俾斯麥級戰列艦、美國的衣阿華級戰列艦、以及日本的超級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

主要國家

英國無畏艦

無畏號(Dreadnought)戰列艦

作為世界上第一艘無畏艦,該級戰列艦隻設計了一艘。

1905年度的造艦計畫,1906年12月3日竣工,共用時14個月,1920年3月31日除籍。

排水量:18110噸

長:160.6m

寬:25.0米

吃水:9.4m(滿載)

主機:帕森斯式蒸汽輪機2組/4軸

主鍋爐:B&W式混燃水鍋爐18座

功率:23000馬力

航速:21節

續航力:10節時6620海里

武備:305mm45倍徑雙聯裝炮5座(前一後二,兩舷各一),76mm50倍徑單裝炮27門

450mm水下魚雷發射管5具

裝甲:舷側279mm,甲板76mm,炮座279mm,炮塔前279mm,司令塔278mm

船員:773人

備註:305mm45倍徑火炮仰角13.5度,射程17200米。

柏勒洛豐級戰列艦

根據1906年的造艦計畫,該級別戰列艦共建有三艘:柏勒洛豐號(Bellerophon),1909年2月20日竣工,1921年11月售出拆解;壯麗號(Superb),1909年6月9日竣工,1923年12月售出拆解;魯莽號(Temeraire),1909年5月15日竣工,1922年除籍。

排水量:18800噸

長:160.3m

寬:25.2米

吃水:8.3m(滿載)

主機: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2組/4軸

主鍋爐:B&W式混燃水鍋爐18座

功率:23000馬力

航速:20.75節

續航力:10節時5720海里

武備:305mm45倍徑雙聯裝炮5座(前一後二,兩舷各一),102mm50倍徑單裝炮16門

450mm水下魚雷發射管5具

裝甲:舷側254mm,甲板102mm,炮座229mm,炮塔前279mm,司令塔278mm

船員:773人

備註:305mm45倍徑火炮仰角13.5度,射程17200米。

聖文森斯特級戰列艦

根據1907年度的造艦計畫,該級別戰列艦是柏勒洛豐級戰列艦的改進型,共建造三艘:聖文森斯特號(St.Vincent),1909年5月3日竣工,1921年3月除籍;科林伍德號(Collingwood),1910年4月19日竣工,1922年3月17日除籍;前衛號(Vanguard),1910年3月10竣工,1917年在港口停泊時因彈藥庫爆炸沉沒。

排水量:19560噸

長:163.4m

寬:25.6米

吃水:8.5m(平均)

主機: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2組/4軸

主鍋爐:B&W式(科林伍德號為亞羅式)混燃水鍋爐18座

功率:24500馬力

航速:21節

續航力:10節時6900海里

武備:305mm50倍徑雙聯裝炮5座(前一後二,兩舷各一),102mm50倍徑單裝炮16門

450mm水下魚雷發射管5具

裝甲:舷側254mm,甲板76mm,炮座229mm,炮塔前279mm,司令塔278mm

船員:718人

備註:305mm50倍徑火炮仰角15度,射程19300米,但是與45倍徑的305火炮比,散布面較大,火炮壽命也較短。

尼普頓號(Neptune)戰列艦

該艦為英國海軍1908年計畫造艦,但只建造了一艘。該艦於1911年11月1日竣工,1922年9月售出拆解。

排水量:19680噸

長:166.4m

寬:25.9米

吃水:8.7m

主機: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2組/4軸

主鍋爐:亞羅式混燃水鍋爐18座

功率:25000馬力

航速:21節

續航力:10節時6330海里

武備:305mm50倍徑雙聯裝炮5座(前一後二,兩舷各一),102mm50倍徑單裝炮16門

450mm水下魚雷發射管3具

裝甲:舷側254mm,甲板76mm,炮座229mm,炮塔前279mm,司令塔279mm

船員:759人

備註:雖然依然只是配備了五座雙聯裝305mm火炮,但是由於採用了階梯式配置,使得側舷火炮可以朝對面舷開火,使得每一側的火力都達到了十門。另外,艦艉的兩座炮塔採用背負式的配置。

巨象級戰列艦

該艦為1英國海軍909年造艦計畫之一,共建造兩艘:巨象號(Colossus)於1911年7月31日竣工,1928年7月售出拆解;赫拉克勒斯號(Hercules)於1911年8月8日竣工,1921年11月售出拆解。

排水量:20225噸

長:166.4m

寬:25.9米

吃水:8.8m

主機: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2組/4軸

主鍋爐:B&W式(赫拉克勒斯號為亞羅式)混燃水鍋爐18座

功率:25000馬力

航速:21節

續航力:10節時6680海里

武備:305mm50倍徑雙聯裝炮5座(前一後二,兩舷各一,背負+階梯),102mm50倍徑單裝炮16門,533mm水下魚雷發射管3具

裝甲:舷側279mm,甲板102mm,炮座279mm,炮塔前279mm,司令塔279mm

船員:755人

阿金科特號戰列艦

前身為英國為巴西建造的里約熱內盧號戰列艦,,1913年1月22日下水。後於1914年1月9號被英國拍賣給土耳其,改名為蘇丹奧斯曼一世(Sultan Osman ▏),7月建成。一戰爆發後於1914年8月2日為英國海軍接收,改名為阿金科特號(Agincourt),同年20號竣工,1922年12月售出拆解。

排水量:27500噸

長:204.7m

寬:27.1米

吃水:8.2m

主機: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2組/4軸

主鍋爐:B&W式(赫拉克勒斯號為亞羅式)混燃水鍋爐22座

功率:34000馬力

航速:22節

續航力:10節時4500海里

武備:305mm45倍徑雙聯裝炮7座(前二後三,兩舷各一,背負+階梯),152mm50倍徑單裝炮20門,533mm水下魚雷發射管3具

裝甲:舷側229mm,甲板65mm,炮座229mm,炮塔前305mm,司令塔305mm

船員:1155人

無敵級戰列巡洋艦

該艦根據英國海軍1905年造艦計畫建造,共建有三艘。分別是:無敵號(Invincible),1908年3月20號軍工,1916年5月31日戰沉;不撓號(Indomitable),1908年6月25日竣工,1922年12月售出拆解;不屈號(Inflexible),1908年10月20日竣工,1922年12月售出拆解。

排水量:17420噸(不撓號為17410噸,不屈號為17290噸)

長:172.8m

寬:22.1米

吃水:8.0m

主機: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2組/4軸

主鍋爐:亞羅式(不撓號為B&W式)混燃水鍋爐31座

功率:41000馬力

航速:25.5節

續航力:10節時3090海里

武備:305mm45倍徑雙聯裝炮4座(前一後一,兩舷各一,階梯),102mm45倍徑單裝炮16門,450mm水下魚雷發射管5具

裝甲:舷側152mm,甲板65mm,炮座178mm,炮塔前178mm,司令塔254mm

船員:784人

不倦級戰列巡洋艦

該艦為無敵級戰列巡洋艦的改進型,根據1908年的造艦計畫,共建有三艘:不倦號(Indefatigable),1911年2月24日竣工,1916年5月31日戰沉;澳大利亞號(australia)1913年6月21日竣工,1924年4月12日被沉入海中;紐西蘭號(New Zealand),1912年11月9日竣工,1922年12月售出拆解。

排水量:18470噸(澳大利亞號和紐西蘭號為18500噸)

長:179.8m

寬:24.4米

吃水:8.1m

主機: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2組/4軸

主鍋爐:B&W式混燃水鍋爐32座

功率:43000馬力(澳大利亞號和紐西蘭號為44000馬力)

航速:25節

續航力:10節時6330海里

武備:305mm45倍徑雙聯裝炮4座(前一後一,兩舷各一,階梯),102mm50倍徑單裝炮16門,47mm單裝炮4門,450mm水下魚雷發射管3具

裝甲:舷側152mm,甲板65mm,炮座178mm,炮塔前178mm,司令塔254mm

船員:800人

美國無畏艦

南卡羅萊納級戰列艦

該艦與英國無敵號相同,同為1905年的計畫造艦,但因為確定設計方案耽誤了時間,所以竣工相比無敵號晚了三年零一個月。該級別艦隻共建有兩艘: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South Carolina),舷號BB-26,1910年3月1日竣工,1923年11月10日除籍;密西根號(Michigan),舷號BB-27,1910年1月4日竣工,1923年8月24日除籍。

排水量:16000噸

長:138.0m

寬:24.5米

吃水:7.5m

主機:立式四缸三脹往復式蒸汽機2組/2軸

主鍋爐:巴布科克式燃煤水管鍋爐12座

功率:16500馬力

航速:18.5節

續航力:10節時5000海里

武備:305mm45倍徑雙聯裝炮4座(前二後二,背負式),76mm50倍徑單裝炮22門,47533mm水下魚雷發射管2具

裝甲:舷側254mm,甲板64mm,炮座254mm,炮塔前305mm,司令塔305mm

船員:869人

備註;為了使得桅桿上的射擊指揮所保持穩定,該級別艦艇採用了剛剛完成試驗的籠形桅桿。

德拉瓦級戰列艦

按計畫該艦分別在1906、1907年各建造一艘,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畏艦,也是美國海軍首次未規定排水量而獲得預算的戰列艦。該級別艦共有兩艘:德拉瓦級(Delaware),舷號BB-28,1910年4月4日竣工,1923年11月27日除籍;北達科他(North Dakota),舷號BB-29,1910年4月11日竣工,1931年3月6日售出拆解。

排水量:20380噸

長:158.2m

寬:26.0米

吃水:8.3m

主機:立式四缸三脹往復式蒸汽機(北達科他號為柯蒂斯型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2組/2軸

主鍋爐:B&W式混燃水管鍋爐14座

功率:25000馬力

航速:21節

續航力:10節時6000海里

武備:305mm45倍徑雙聯裝炮5座(前二後三,背負式),127mm50倍徑單裝炮14門,533mm水下魚雷發射管2具

裝甲:舷側254mm,甲板51mm,炮座254mm,炮塔前305mm,司令塔292mm

船員:933人

備註;為了使得桅桿上的射擊指揮所保持穩定,該級別艦艇採用了剛剛完成試驗的籠形桅桿。

佛羅里達級戰列艦

1908年計畫作為德拉瓦級戰列艦的改進型而建造的戰列艦,共建造兩艘:佛羅里達號戰列艦,舷號BB-30,1911年9月15日竣工,1924年7月-1926年6月完成改裝,1931年4月6日除籍;猶他號(Ultah),舷號BB-31,1911年8月31日竣工,1926年8月-1928年11月改裝,1931年7月1日變成靶船(AG-16)。

規格(新建時)

排水量:21825噸

長:159.0m

寬:26.9米

吃水:8.6m

主機: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2組/4軸

主鍋爐:B&W式燃煤水管鍋爐12座

功率:28000馬力

航速:20.75節

續航力:10節時6720海里

武備:305mm45倍徑雙聯裝炮5座(前二後三,背負式),127mm51倍徑單裝炮16門,533mm水下魚雷發射管2具

裝甲:舷側279mm,甲板76mm,炮座279mm,炮塔前305mm,司令塔292mm

船員:1001人

備註;為了使得桅桿上的射擊指揮所保持穩定,該級別艦艇採用了剛剛完成試驗的籠形桅桿。

規格(改裝後)

排水量:21986噸

寬:32.3米

吃水:9.7m

主機: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高壓部是柯蒂斯式齒輪傳動機)蒸汽輪機2組/4軸

主鍋爐:懷特·福斯特式燃油水管鍋爐4座

航速:21節

續航力:10節時16500海里

武備:305mm45倍徑雙聯裝炮5座(前二後三,背負式),127mm51倍徑單裝炮12門,76mm50倍徑單裝高射炮8門,彈射器一座,飛機3架,533mm水下魚雷發射管2具

裝甲:舷側279mm,甲板148mm,炮座254mm,炮塔前305mm,司令塔305mm

船員:1171人

備註;為了使得桅桿上的射擊指揮所保持穩定,該級別艦艇採用了剛剛完成試驗的籠形桅桿。

懷俄明級戰列艦

該級艦為1909年度計畫建造的佛羅里達級戰列艦的擴大加強型,為美國海軍最後一級的無畏艦,該級艦一共有兩艘:懷俄明號(Wyoming),舷號BB-32,1912年9月25日竣工,1925年到1927年間改裝,1931年7月1日變革為訓練艦(AG-17);阿肯色號戰列艦(Arkansass),舷號BB-33,1912年9月17日竣工,1925-1926年間完成改裝,1942年3-7月完成第二次改裝,1946年7月25日作為核子彈爆炸的實驗標靶沉入海底。

規格(新建時)

排水量:26000噸

長:171.3m

寬:28.4米

吃水:8.7m

主機: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2組/4軸

主鍋爐:B&W式混燃水管鍋爐12座

功率:28000馬力

航速:20.5節

續航力:10節時8000海里

武備:305mm50倍徑雙聯裝炮6座(前二後四,背負式),127mm51倍徑單裝炮21門,533mm水下魚雷發射管2具

裝甲:舷側254mm,甲板76mm,炮座229mm,炮塔前部279mm,司令塔279mm

船員:1063人

備註;為了使得桅桿上的射擊指揮所保持穩定,該級別艦艇採用了剛剛完成試驗的籠形桅桿。

規格(第一次改裝後)

排水量:26066噸

寬:32.3米

吃水:9.1m

主機: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高壓部是柯蒂斯式齒輪傳動機)蒸汽輪機2組/4軸

主鍋爐:懷特·福斯特式燃油水管鍋爐4座

航速:21節

續航力:10節時14000海里

武備:305mm45倍徑雙聯裝炮6座(前二後三,背負式),127mm51倍徑單裝炮12門,76mm50倍徑單裝高射炮8門,彈射器一座,飛機3架,533mm水下魚雷發射管2具

裝甲:舷側279mm,甲板116mm,炮座254mm,炮塔前305mm,司令塔305mm

船員:1242人

備註,阿肯色號戰列艦在第二次改裝後將前桅改裝為三腳式,加強了對空武器,裝備了各種雷達,加裝了大型防雷凸艙。

德國無畏艦

拿騷級戰列艦

根據德國海軍1906、1907年造艦計畫,該級別艦每年各建造兩艘,共建四艘:拿騷級(Nassau),1909年10月1日竣工,1919年11月5日除籍,1920年4月9日引渡給日本;威斯特法輪號(Westfalen),1909年11月6日竣工,1919年11月5日除籍,1920年8月5日引渡給英國;萊茵蘭號(Rheinland),1910年4月30號竣工,1919年11月5日除籍,1920年6月28日售出拆解;波森號(Posen),1910年5月31日竣工,1919年11月5日除籍,1920年4月9日引渡給日本。

規格:

排水量:18570噸

長:146.1m

寬:26.9米

吃水:8.1m

主機:立式三缸三脹往復式蒸汽機3組/3軸

主鍋爐:海軍型(舒爾茨·桑尼克羅夫特式)燃煤水管鍋爐12座

功率:22000馬力

航速:19.5節

續航力:10節時8000海里

武備:283mm45倍徑雙聯裝炮6座(前一後一,兩舷各二,成六角形),149mm45倍徑單裝炮12門,88mm45倍徑單裝炮16門,450mm水下魚雷發射管6具

裝甲:舷側300mm,甲板80mm,炮座280mm,炮塔前280mm,司令塔400mm

船員:1008人

備註:283mm45倍徑主炮最大仰角20度,射程為18900米。

德國赫爾格蘭級戰列艦

根據德國海軍1908年的造艦計畫,該級別戰列艦將是拿騷級的擴大改進型,共建四艘:赫爾格蘭號(Helgoland),1911年8月23日竣工,1919年11月5日除籍,1920年8月5日引渡給英國;東弗里斯蘭號(Osrfriesland),1911年8月1日竣工,1919年11月5日除籍,1920年4月7日引渡給英國;萊茵蘭號(Rheinland),1911年7月11號竣工,1919年11月5日除籍,1920年4月29日引渡給法國;波森號(Posen),1912年5月31日竣工,1919年11月5日除籍,1920年5月13日引渡給日本。

規格:

排水量:22440噸

長:167.2m

寬:28.5米

吃水:8.2m

主機:立式四缸三脹往復式蒸汽機3組/3軸

主鍋爐:海軍型(舒爾茨·桑尼克羅夫特式)燃煤水管鍋爐15座

功率:28000馬力

航速:20.3節

續航力:10節時3600海里

武備:305mm50倍徑雙聯裝炮6座(前一後一,兩舷各二,成六角形),149mm45倍徑單裝炮14門,88mm45倍徑單裝炮14門,450mm水下魚雷發射管6具

裝甲:舷側300mm,甲板80mm,炮座270mm,炮塔前300mm,司令塔400mm

船員:1113人

備註:305mm50倍徑主炮最大仰角13.5度,射程為18000米。

皇帝級戰列艦

德國的第三批無畏艦,根絕1909、1910年度的造艦計畫共建造了5艘,其中包括德國公海艦隊的旗艦。該級別戰列艦共有5艘:皇帝號(Kaiser),1912年8月1日竣工,1916年6月21日自沉;腓特烈大帝號(Fridrich der Grosse),1912年10月5日竣工,1919年6月21日自沉;皇后號(Kaiserin),1913年5月14日竣工,1919年6月21日自沉;路易波特攝政王號(Prinzregent Luitpold),1913年9月9日竣工,1919年6月21日自沉;阿爾伯特國王號(König Albert),1913年7月31日竣工,1919年6月21日自沉。

規格:

排水量:24330噸

長:172.4m

寬:29.0米

吃水:8.3m

主機: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腓特烈大帝號是AEG·柯蒂斯式,阿爾伯特號是席紹氏)3組/3軸(路易波特攝政王攝政王號是2組/2軸)。

主鍋爐:海軍型(舒爾茨·桑尼克羅夫特式)燃煤水管鍋爐6座(路易波特攝政王號是14座)

功率:31000馬力(路易波特攝政王號是26000馬力)

航速:21節(路易波特攝政王號是20節)

續航力:12節時6000海里

武備:305mm50倍徑雙聯裝炮5座(前一後二,兩舷各一,成階梯形分布),149mm45倍徑單裝炮14門,88mm45倍徑單裝炮8門,500mm水下魚雷發射管5具

裝甲:舷側350mm,甲板100mm,炮座300mm,炮塔前300mm,司令塔400mm

船員:1084人

備註:該級戰列艦是德國戰列艦中最早安裝蒸汽輪機的。

德國國王級戰列艦

德國海軍最後一級的無畏艦,根據1911、1912年度計畫共建造了4艘:分別為國王號(König),1914年8月10日竣工,1916年6月21日自沉;大選帝侯號(Grosser Kurfürst),1914年7月30日竣工,1919年6月21日自沉;藩侯號(Markgraf),1914年10月1日竣工,1919年6月21日自沉;王儲號(Kronprinz),1914年11月8日竣工,1918年1月27日改名為威廉王儲號(Kronprinz Wilhelm)1919年6月21日自沉。

規格:

排水量:25390噸

長:174.5m

寬:29.3米

吃水:8.3m

主機: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大選帝侯號是AEG·柯蒂斯式,藩侯號是席紹氏)3組/3軸

主鍋爐:海軍型(舒爾茨·桑尼克羅夫特式)燃煤水管鍋爐12座,同燃油水管鍋爐3座。

功率:31000馬力

航速:21節

續航力:12節時6800海里

武備:305mm50倍徑雙聯裝炮5座(前二後二,舯部一個),149mm45倍徑單裝炮14門,88mm45倍徑單裝炮6門,500mm水下魚雷發射管5具

裝甲:舷側350mm,甲板100mm,炮座300mm,炮塔前300mm,司令塔300mm

船員:1136人

馮·德·坦恩號(Von Der Tann)戰列艦

該級別戰列艦是德國為了與英國海軍無敵級戰列巡洋艦抗衡而於1907年度計畫建造的德國最早的戰列巡洋艦(德國歸類為大型巡洋艦),該級艦隻有一艘,於1910年9月1日竣工,於1919年6月21日自沉。

排水量:19064噸

長:171.7m

寬:26.6米

吃水:8.1m

主機: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2組/4軸

主鍋爐:海軍型(舒爾茨·桑尼克羅夫特式)燃煤水管鍋爐18座

功率:43600馬力

航速:24.8節

續航力:14節時4400海里

武備:283mm45倍徑雙聯裝炮4座(前一後一,兩舷各一,成階梯式配置),149mm45倍徑單裝炮10門,88mm45倍徑單裝炮16門,450mm水下魚雷發射管4具

裝甲:舷側250mm,甲板50mm,炮座230mm,炮塔前230mm,司令塔250mm

艦員:923人

毛奇級戰列巡洋艦

該級別艦是馮·德·坦恩號的擴大加強型,根據1908、1909年度的造艦計畫各建造一艘,分別為:毛奇號(Moltke),1911年9月30日竣工,1919年6月21日自沉;戈本號,1912年7月2日竣工,1914年8月16日除籍,後賣給土耳其海軍,改名為嚴君塞利姆蘇丹號(Yavuz Sultan Selim)。

規格(新建時)

排水量:22616噸

長:186.5m

寬:29.5米

吃水:8.2m

主機: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2組/4軸

主鍋爐:海軍型(舒爾茨·桑尼克羅夫特式)燃煤水管鍋爐24座

功率:52000馬力

航速:25.5節

續航力:14節時4120海里

武備:283mm50倍徑雙聯裝炮5座(前一後二,兩舷各一,成階梯式配置),149mm45倍徑單裝炮12門,88mm45倍徑單裝炮12門,500mm水下魚雷發射管4具

裝甲:舷側270mm,甲板50mm,炮座230mm,炮塔前230mm,司令塔350mm

艦員:1053人

備註:1、毛奇號主炮仰角13.5度,最大射程為18100米,後進行改裝,火炮最大仰角提升為16度,射程增至19100米。

2、毛奇號自沉後於1927年被打撈,1929年完成拆解。

賽得利茨號戰列巡洋艦

該級艦作為毛奇號的改進艦,按照1910年度的造艦計畫只建造了一艘:塞得利茨號(Seydlitz),1913年5月22日竣工,1916年6月21日自沉。

規格(新建時)

排水量:24594噸

長:200.5m

寬:28.5米

吃水:8.2m

主機: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2組/4軸

主鍋爐:海軍型(舒爾茨·桑尼克羅夫特式)燃煤水管鍋爐27座

功率:63000馬力

航速:26.5節

續航力:14節時4700海里

武備:283mm50倍徑雙聯裝炮5座(前一後二,兩舷各一,成階梯式配置),149mm45倍徑單裝炮12門,88mm45倍徑單裝炮12門,500mm水下魚雷發射管4具

裝甲:舷側300mm,甲板80mm,炮座230mm,炮塔前250mm,司令塔300mm

艦員:1068人

備註:該艦曾參加日德蘭大海戰,並擊沉英國海軍戰列巡洋艦瑪麗女王號(Queen Mary),但該艦也慎重主炮炮彈12發,副炮炮彈2發,魚雷1枚,嚴重受傷後僥倖返回基地,這也證明了該級艦的兼顧防禦能力。

德弗林格爾級戰列巡洋艦

該級艦是賽德利茨級戰列巡洋艦的擴大加強型,分別根據德國海軍1911-1913年年度計畫每年各建造一艘,該級艦共有三艘,分別是:德弗林格爾號(Derfflinger),1914年9月1日竣工,1919年6月21日自沉;呂佐夫號(Lützow),1915年8月8日竣工,1916年6月1日戰沉;興登堡號(Hindenburg),1917年5月10日竣工,1919年6月21日自沉。

規格(新建時)

排水量:26180噸(呂佐夫號是26318噸,興登堡號是26531噸)

長:210.4m(興登堡號是212.8m)

寬:29.0米

吃水:8.3m

主機: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2組/4軸

主鍋爐:海軍型(舒爾茨·桑尼克羅夫特式)燃煤水管鍋爐14座,同燃油水管鍋爐4座

功率:63000馬力(興登堡號為72000馬力)

航速:26.5節

續航力:14節時5600海里(興登堡號為6800海里)

武備:305mm50倍徑雙聯裝炮4座(前二後二,成背負式配置),149mm45倍徑單裝炮12門(呂佐夫號和興登堡號是14門),88mm45倍徑單裝炮4門(呂佐夫號和興登堡號沒有),88mm單裝高射炮4門(只有興登堡號有),500mm水下魚雷發射管4具(呂佐夫號和興登堡號是600mm的魚雷發射具)

裝甲:舷側300mm,甲板50mm,炮座260mm,炮塔前270mm,司令塔350mm

艦員:1112人(興登堡號是1182人)

備註:呂佐夫號戰列巡洋艦參加了日德蘭大海戰,與其僚艦共同擊沉了英國海軍戰列巡洋艦“無敵”號,但自己也身中24發大口徑炮彈而無法操縱,後不得以,在己方驅逐艦的雷擊下被擊沉。

日本無畏艦

河內級戰列艦

該級艦為日本海軍最早的無畏艦,同級兩艘均根據1907年度計畫建造而成。這兩艘分別為:河內號(Kawachi),1912年3月31日竣工,1918年7月12日爆炸後沉沒;攝津號(Settu),1912年7月1日竣工,1923年10月1日變更為靶艦。

規格(新建時)

排水量:20800噸

長:160.6m

寬:25.7米

吃水:8.2m

主機:柯蒂斯型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單式)2組/4軸

主鍋爐:宮原式混燃水管鍋爐16座

功率:25000馬力

航速:20節

續航力:18節時2700海里

武備:305mm50倍徑雙聯裝炮2座(前一後一),305mm45倍徑雙聯裝炮4座(兩舷各二,呈六角形),152mm45倍徑單裝炮10門,120mm40倍徑單裝炮8門,76mm40倍徑單裝炮12門,短76mm單裝炮4門,450mm水下魚雷發射管5具

裝甲:舷側305mm,甲板28mm,炮座279mm,炮塔前279mm,司令塔254mm

艦員:999人(攝津號是986人)

法國無畏艦

法國孤拔級戰列艦

根據1911、1912年度的造艦計畫,共建造有四艘。該級無畏艦建造時,其他國家已經開始進入超無畏艦的時代,可以說該級艦是慢一拍的無畏艦。該級艦的四艘分別是:孤拔號(Courbet),1913年11月19日竣工,1923年7月~1924年4月第一次改裝,1929年1月~1931年1月第2次改裝,1937年4月~1938年9月第3次改裝,1944年6月9日作為防波堤使用;法蘭西號(France),1914年8月1日竣工,1922年8月26日觸礁沉沒;讓·巴爾號(Jean Bart),1913年6月15日竣工,1923年10月~1925年1月第一次改裝,1929年8月~1931年9月第2次改裝,1937年1月1日更名為海洋號(Oceàn),1942年11月27日自沉;巴黎號(Paris),1914年8月1日竣工,1922年10月~1923年11月第一次改裝,1927年8月~1929年1月第2次改裝,1934年7月~1935年5月第三次改裝,1945年12月售出拆解。

規格(新建時)

排水量:22189噸

長:166.6m

寬:27.0米

吃水:9.0m(平均)

主機: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2組/4軸

主鍋爐:貝爾維爾式(孤拔是尼克勞斯式)混燃水管鍋爐24座

功率:28000馬力

航速:20節

續航力:10節時4200海里

武備:305mm45倍徑雙聯裝炮6座(前二後二,成背負式,兩舷各一),139mm55倍徑單裝炮22門,47mm單裝炮4門,450mm水下魚雷發射管4具

裝甲:舷側270mm,甲板70mm,炮座270mm,炮塔前320mm,司令塔300mm

艦員:1085~1108名

規格(最終改裝完成)

標準排水量:23475噸

主機/軸數:帕森斯式齒輪傳動型蒸汽輪機4組/4軸

主鍋爐:貝爾維爾式燃油水管鍋爐24座(孤拔是貝爾維爾式16座,居約·迪·湯普勒式6座)

武備:305mm45倍徑雙聯裝炮6座,139mm55倍徑單裝炮22門,75mm75倍徑單裝高射炮7門,47mm單裝炮2門,450mm水下魚雷發射管4具

艦員:1068名

備註:孤拔號在諾曼第登入作戰時充當了防波堤。

義大利無畏艦

但丁·阿利格里號戰列艦

該艦為義大利根據1907年造艦計畫建造的無畏艦,此艦隻有一艘,即但丁·阿利格里號,該艦於1913年1月15日竣工,1928年11月1日除籍。

規格(新建時)

排水量:19552噸

長:168.1m

寬:26.6米

吃水:8.8m(平均)

主機: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3組/4軸

主鍋爐:布萊欽頓式燃油水管鍋爐7座,同混燃水管鍋爐16座

功率:32300馬力

航速:23節

續航力:10節時4800海里

武備:305mm46倍徑三聯裝炮4座(前一後一,舯部兩個),120mm50倍徑單裝炮4門,同單裝炮12門,76mm40倍徑單裝炮13門,450mm水中魚雷發射管4具

裝甲:舷側254mm,甲板38mm,炮座不明,炮塔前254mm,司令塔305mm

艦員:981名

備註:該級艦是造艦史上最早使用三聯裝炮塔的軍艦,該炮主炮射程為18000米,後實施了改裝,火炮仰角提升至20度,射程變成24000米。另外,該艦試航的時候曾經創下24.2節的航速記錄,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快的戰列艦。

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

該艦為但丁·阿利格里的改進加強型,根據義大利海軍1910年度計畫建造的,共建有3艘,分別是:加富爾伯爵號(Conte di Cavour),1915年4月1日竣工,1933年10月~1937年6月改裝,1947年2月27日除籍;朱里奧·凱撒號(Giulio Cesare),1914年5月14日竣工,1933年10月~1937年10月改裝,1948年12月15日除籍,1949年2月3日引渡給蘇聯,更名為諾沃羅西斯克號;萊昂納多·達文西號(Leonardo da Vinci),1915年5月17日竣工,1916年8月2日因彈藥庫爆炸而沉沒,後被打撈起來,於1921年除籍後拆解。

規格(新建時)

排水量:22992噸(凱撒號23193噸,達文西號為23087噸)

長:176.0m

寬:28.0米

吃水:9.3m(凱撒號9.4m)

主機: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3組/4軸

主鍋爐:布萊欽頓式燃油水管鍋爐8座,同混燃水管鍋爐12座(凱撒號是B&W式燃油水管鍋爐12座,同混燃水管鍋爐12座)

功率:31000馬力

航速:21.5節

續航力:10節時4800海里

武備:305mm46倍徑三聯裝炮3座,同雙聯裝炮兩座(前二後二,成背負式,雙聯裝在上面,舯部一個),120mm50倍徑單裝炮6門,76mm50倍徑單裝炮13門(達文西號是14門),450mm水下魚雷發射管3具

裝甲:舷側250mm,甲板80mm,炮座280mm,炮塔前280mm,司令塔280mm

艦員:1000名

規格(改裝完成時)

排水量:26140噸

長:186.4m

寬:28.0米

吃水:9.1m(平均)

主機:貝盧佐式齒輪傳動型蒸汽輪機2組/2軸

主鍋爐:亞羅式燃油水管鍋爐8座

功率:93000馬力

航速:28節

續航力:13節時6400海里

武備:320mm43.8倍徑三聯裝炮2座,雙聯裝炮兩座(前二後二,成背負式,雙聯裝在上面),100mm47倍徑雙聯裝高射炮4門,37mm54倍徑雙聯裝機關炮6門,13.2mm雙聯裝機槍6座

裝甲:舷側250mm,甲板100mm,炮座240mm,炮塔前280mm,司令塔280mm

艦員:1236名

卡歐·杜里奧級戰列艦

該級艦是根據1911年度造艦計畫而建造的加富爾伯爵級改進型,共建有兩艘:卡歐·杜里奧號(Caio Duilio),1915年5月10日竣工,1937年4月~1940年7月改裝,1956年9月15日除籍;安德烈·多利亞號(Andrea Doria),1916年3月13日竣工,1937年4月~10月改裝,1956年11月1日除籍。

規格(新建時)

排水量:22956噸(杜里奧號是22994)

長:176.0m

寬:28.0米

吃水:9.4m

主機: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3組/4軸

主鍋爐:亞羅式燃油水管鍋爐8座,同混燃水管鍋爐12座

功率:32000馬力

航速:21節

續航力:10節時4800海里

武備:305mm46倍徑三聯裝炮3座,同雙聯裝炮2座(前二後二,成背負式,雙聯裝在上面,舯部一個),152mm45倍徑單裝炮16門,76mm50倍徑單裝炮13門,450mm水下魚雷發射管3具

裝甲:舷側250mm,甲板97mm,炮座280mm,炮塔前280mm,司令塔280mm

艦員:1000名

規格(改裝完成時)

排水量:26434噸

長:186.9m

寬:28.0米

吃水:9.1m

主機:貝盧佐式齒輪傳動型蒸汽輪機2組/2軸

主鍋爐:亞羅式燃油水管鍋爐8座

功率:85000馬力

航速:27節

續航力:13節時6400海里

武備:320mm43.8倍徑三聯裝炮2座,雙聯裝炮兩座(前二後二,成背負式,雙聯裝在上面),135mm45倍徑雙聯裝炮4門,90mm50倍徑雙聯裝高射炮10門,37mm54倍徑雙聯裝機關炮6座,同單裝高射炮3座,20mm65倍徑雙聯裝機關炮8座

裝甲:舷側250mm,甲板100mm,炮座280mm,炮塔前280mm,司令塔260mm

艦員:1236名

俄國無畏艦

甘古特級戰列艦

該艦為根據1908年度造艦計畫而用於波羅的海的俄國第一批無畏艦,設計上大體參照了義大利的但丁·阿利格里號,在英國造船廠的指導下於俄國本國建造,其艦體為平甲型,共建有4艘:甘古特號(Gangut),1914年12月29日竣工,1925年7月27日更名為十月革命號,1931年10月~1934年4月改裝,1942年再度回復舊艦名甘古特號,1954年7月24日變更為訓練艦,1956年2月24日除籍;彼得巴甫洛夫斯克號(Petropavlovsk),1914年12月23日竣工,1921年3月31日更名為馬拉號,1928年秋~1931年4月改裝,1943年5月31日再度恢復舊艦名彼得巴甫洛夫斯克號,1950年11月28號成為訓練艦沃爾霍夫號,1953年9月4日除籍;波爾塔瓦號(Poltava),1914年12月17日竣工,於革命戰爭中喪失了作為戰列艦的功能,1926年1月7日更名為伏龍芝號,1949年以後拆解;塞瓦斯托波爾號(Sevastopol),1914年11月17日竣工,1921年3月31日更名為巴黎公社號,1936年11月~1940年1月改裝,1943年5月31日再度恢復舊艦名,1954年7月24號成為訓練艦1956年2月17日除籍。

規格(新建時)

排水量:23360噸

長:181.2m

寬:26.6米

吃水:8.4m

主機: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2組/4軸

主鍋爐:亞羅式燃油水管鍋爐25座

功率:42000馬力

航速:23節

續航力:10節時3500海里

武備:305mm52倍徑三聯裝炮4座(前一後一,舯部兩個),120mm50倍徑單裝炮16門,47mm單裝炮4門,450mm水下魚雷發射管4具

裝甲:舷側225mm,甲板50mm,炮座150mm,炮塔前203mm,司令塔254mm

艦員:1126名

規格(改裝完成時)

排水量:23606噸(十月革命號是23256噸,巴黎公社號是23016噸)

長:184.0m(十月革命號是184.9m,巴黎公社號是184.5m)

寬:26.9米(巴黎公社號是32.5)

吃水:8.1m(十月革命號是9.1m)

主機: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2組/4軸(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號是弗蘭克·路西安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2組/4軸)。

主鍋爐:亞羅式燃油水管鍋爐23座(十月革命號和巴黎公社號是12座)

功率:61000馬力(十月革命號是57000馬力)

航速:23.4節(十月革命號是22.7節,巴黎公社號是21.5節)

續航力:14節時2700海里

武備:305mm52倍徑三聯裝炮4座(前一後一,舯部兩個),120m50倍徑雙聯裝炮4座,76mm55倍徑雙聯裝高射炮6座,12.7mm單裝機槍兩挺(巴黎公社號配備有37mm單裝機關炮16門,12.7mm單裝機槍12挺),450mm水下魚雷發射具4具(巴黎公社號沒有),水上飛機1架。

裝甲:舷側225mm,甲板50mm(巴黎公社號為76mm),炮座150mm,炮塔前203mm,司令塔254mm

艦員:1290名(十月革命號是1400名,巴黎公社號是1545名)

瑪麗亞皇后級戰列艦

該艦為根據1911年度造艦計畫所建造的三艘用於強化黑海艦隊實力的無畏艦,是甘古特級的改進型。共建有三艘:瑪麗亞皇后號(Imperatritsa Mayriya),1915年7月6日竣工,1916年10月20日因彈藥庫爆炸而沉沒,後被打撈起來,但已經嚴重損毀,1925年11月21日除籍,於1927年被拆解;葉卡捷琳娜二世號(Ekaterina Ⅱ),1915年7月27日更名為葉卡捷琳娜大帝號,1915年10月18日竣工,1917年4月29日再度更名為自由俄羅斯號,1918年10月18日遭魚雷攻擊,被擊沉;亞歷山大三世皇帝號(Imperator Alexander Ⅲ),1917年4月29日更名為自由號,1917年8月28日竣工,1919年10月7日再度更名為阿列克謝耶夫上將號(此時為白軍所有),後因蘇維埃政權的勝利而流亡突尼西亞比薩大港,1920年12月解除武器裝備,1937年被拆解。

規格(新建時)

排水量:22600噸(葉卡捷琳娜二世號為23783噸)

長:167.8m(葉卡捷琳娜二世號為169.8m)

寬:27.3m(葉卡捷琳娜二世號為27.9m)

吃水:8.4m

主機:帕森斯式(亞歷山大三世號為布朗·柯蒂斯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2組/4軸

主鍋爐:亞羅式混燃水管鍋爐20座

功率:26500馬力(葉卡捷琳娜二世號為27000馬力)

航速:21節

續航力:21節時1640海里(葉卡捷琳娜二世號為1680海里)

武備:305mm52倍徑三聯裝炮4座(前一後一,舯部兩個),130mm55倍徑單裝炮20門(亞歷山大三世號為十八門),75mm單裝炮20門,47mm單裝炮4門,450mm水下魚雷發射管4具

裝甲:舷側263mm,甲板50mm,炮座250mm,炮塔前303mm,司令塔300mm

艦員:1220名

特點

無畏艦無畏艦

談到“無畏”級戰列艦估計每個海軍史愛好者都會下意識的想到一個形容詞——劃時代,的確,10門單一大口徑305MM主炮、蒸汽輪機動力、21節航速、全面重裝甲防護,使當時各海軍強國的上百艘各類型戰列艦立馬過時,對各國海軍的影響不亞於20世紀後期核航母的下水。在“無畏”級設計之前,其最顯著特徵——統一口徑主炮模式,在1903年義大利海軍界已經提出,1904年美國海軍曾要求國會撥款建造BB26“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8門305MM主炮,可惜在隨後的兩年中被擱置。1905年在現代海軍發展史上是一個分水嶺,這就是對馬海戰,此役總結了進入鋼鐵時代的海軍技戰術理論和戰艦建造,並對20世紀前20年的海軍發展產生了直接影響,“無畏”級的產生和此役是分不開的(後面祥述)。另外說到“無畏”級不能不提約翰·費舍爾爵士(JohnFisher),1904年以現役上將軍銜出任第一海務大臣,當時公認的炮術專家(這很重要,後面將分析),皇家海軍攻擊至上的堅定支持者。任職期間,以建設世界海域內無以匹敵的皇家海軍為己任,堅定的推動了一系列改革。在這種氛圍下,1904年10月,由費舍爾牽頭組成了一個委員會,其成員是他精心挑選的,目的是拿出一個新戰列艦的設計方案。很快,產生了初步方案,其中最為顯著的特徵就是統一的12"主炮和21節航速。由於受到當時英國造船廠的船塢和能力的限制,在尺寸和排水量上相對較小(標準16500噸級)。該方案在提交費舍爾後,此公決定新戰列艦可以不受英國當時所有造船廠的限制設計建造,以求的最大火力和航速,這一決定使方案中的新戰列艦尺寸進一步增加,達到標準17900噸160M,超過“納爾遜爵士”級的16000噸和135M,這個設計方案就是“無畏”級。以下是從防護、動力和火力方面分析它的特點。

無畏艦無畏艦

“無畏”級排水量18110/21845噸(標準/滿載),裝甲總重量約5000噸,相比較“納爾遜爵士”級多出800噸,裝甲鋼採用了表面硬化處理,使得強度和抗穿透性顯著提高。“無畏”級的防護要更全面,炮塔、機艙、彈藥庫、司令塔等關鍵部位的裝甲厚度達到280MM,艦體舯部裝甲帶最厚處也是280MM,全部包復艦體,到兩端(首尾)部分為64MM,尤其是注重了水線處和水線以下對付水中爆炸物的攻擊(水雷和魚雷)。甲板裝甲板採用多層布置,最厚處3層共75MM,主甲板採用穹型(蛋殼原理),中間隆起兩邊稍低下與舷側裝甲對接。最顯著的區別是在艦體結構上,艙室儘量小型化水密化以提高水密結構增加浮力儲備,隔倉間的支撐壁採用強化鋼結構以提高隔倉的強度和韌性。水線下和水線處的艙室間全部取消橫向聯絡門,水密門的數量被儘量縮減,艦員的進出只能通過縱向的水密門。另外取消了傳統的艦首撞角。這些措施

在動力方面最大的改進就是使用蒸汽輪機。在方案設計時,對最大航速的要求就很明白——21節,並且是能夠在長時間內可以保持的。在當時的經驗來說戰列艦創造的最大航速是19節,並且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能夠保持的巡航速度是14.5節,且只能維持在8個小時以內,超過這個時間對相對複雜的蒸汽機的可靠性和壽命都是致命的,同時主軸過熱,引擎過載,面對這些故障即使是最有經驗的輪機兵也無計可施。在此之前皇家海軍已開始在較小型的戰艦上實驗性的採用了這一新型引擎以便測試和積累經驗,1898年在300噸級的魚雷驅逐艦“蝰蛇”號上採用了10000馬力的帕森斯蒸汽輪機,取得了當時令人震驚的37節航速,後來陸續在一些驅逐艦和偵察巡洋艦上採用這種動力機組,實際使用證明了這種新式動力機組性能上相對蒸汽機組的全面飛躍。而在15000噸級以上的戰列艦上採用新式蒸汽輪機,在當時的英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還是首次,在當時被認為是一種設計思想的跳躍。“無畏”級的動力部分安裝了18台三漲式蒸汽鍋爐,4台帕森斯蒸汽輪機組22500馬力(海試時達到24700馬力),最高航速21節(海試時達到22.4節),相比較“納爾遜爵士”級的往復式蒸汽動力機組功率只有16750馬力(15台鍋爐),最高航速只有18節,尤其是在高速續航力上,蒸汽輪機可以保證“無畏”級以20節以上航速持續行駛13個小時而保持良好的可靠性,這在戰鬥狀態尤其重要。

遊戲《EVE》中的無畏艦

無畏艦是一種及其兇猛的旗艦級作戰艦隻,專門用來打擊EVE世界中的那些巨大的空間建築和參與陣容龐大的旗艦艦隊對戰,也用來打擊和摧毀玩家所有的空間站。

緩慢且笨重,無畏艦也延承了所有旗艦級艦船的特點,彌補這個缺點的方法就是採用艦載的跳躍引擎來進行跨區間的遠距離跳躍。在會戰模式下,所有的功能都正常只是不能移動,整個艦船變成了一個固定的作戰堡壘。為了補償會戰模式不能移動帶來的負面效果,艦船的動力系統能量輸出將會改道支援防禦和武器系統,提高其效能。會戰模式的唯一最大缺陷就是由於艦載多普電磁場的影響而導致所有電子對抗設備無法使用。

由一艘無畏艦所帶來的戰場局勢扭轉已經發生過不止一次了,無畏艦是任何一個聯盟戰爭機器的中堅力量。

每個種族都有自己的無畏艦,鳳凰級是第一艘投入使用的加達里制式無畏艦,蓋倫特的莫洛級,艾瑪的神示級以及米瑪塔爾的納迦法級相繼投入使用。

以下資料均來自EVE歐服著名評測論壇置頂帖,翻譯如有偏差請原諒。

鳳凰級

無畏艦無畏艦

鳳凰級為加達里經濟合眾國的中堅作戰船隻,開啟會戰模組後一組(3發)裂痕堡壘魚雷傷害能夠達到12萬左右,傷害為4族無畏艦之最。長期出現在歐洲旗艦戰和進攻主權戰中。中國伺服器由於蝴蝶效應致使甲抗船泛濫,致使強大如鳳凰級等艦船相繼沒落。一如既往地秉承了加達里戰艦的設計理念。大幅改進的飛彈接口,高質量的鎖定天線陣列,宇宙中最先進的護盾系統,造就了最強大的長距離攻擊戰艦。護盾回充增量器能讓鳳凰級在短時間內經受住猛烈的炮轟,但它的防禦系統卻經受不住長時間的考驗。然而,要是得到適當的輔助,沒有什麼艦船能抵禦鳳凰級的全力進攻。特殊能力:會戰設備CPU需求減少99%。每提升一級加達里無畏艦技能,飛彈動能傷害增加5%,堡壘級發射器射速提升5%

納迦法級

無畏艦無畏艦

米瑪塔爾共和國的古老象徵。擁有兩種武器系統,飛彈和射彈炮。由此導致技能學習時間拉長。但是2飛彈2射彈炮的4武器裝備使其火力和鳳凰級並駕齊驅。“納迦法”級無畏戰艦基於瑪塔利的設計,歷史悠久。雖然沒有記錄可以清楚地說明其外形進化的過程,但它那如巨石一般粗獷的線條一次又一次出現在隨風飄零的瑪塔利傳說中。“納迦法”有多樣的火力選擇,能夠應付各種規模的敵方戰艦。雖然和同類的戰艦相比,“納迦法”的防禦能力並不算十分強大,然而憑藉其出眾的復原力和其能產生的破壞力,它仍是任何艦隊或軍隊中最受重視的打擊力量。特有能力:會戰型裝備CPU需求減少99%;每提升一級相應技能,旗艦級射彈炮台傷害級射擊速度各增加7.5%。

莫洛級

無畏艦無畏艦

蓋倫特聯邦的重型無畏艦船,開啟會戰模組後擁有很強大的輸出能力,但是高傷害、高射速的疾速炮的射程是莫洛致命的缺陷。但是其甲抗的能力使其在深受蝴蝶效應影響的中國伺服器有很強大的生存能力。在目前現存的無畏級戰艦中,“莫洛”可能是唯一一艘在對付敵方旗艦級戰艦的同時還能騰出手來應付小型機群的旗艦級飛船。依靠其變化多端的點防陣列,以及一個能儲藏大量無人機的無人機掛艙,“莫洛”能夠一手扭轉整場艦隊戰的走向。特有能力:會戰型裝備CPU需求減少99%;每提升一級相應技能,旗艦級混合炮台傷害增加5%,無人機HP和傷害增加50%。

神示級

艾瑪帝國科技巔峰之作,由帝國工程師全力打造。擁有強大的雷射系統,和莫洛相似的是他的甲抗使其在中國伺服器有很強大的生存能力。最大的優點莫過於玩家笑稱的開炮不要錢。“神示”級無畏戰艦代表了艾瑪軍事科技的頂峰,由帝國工程師全力打造:旗艦級雷射發射器賦予本艦在戰場上橫掃千軍的能力;最堅固的裝甲板組裝成的船身造就了歷史上抗擊打能力最強的無畏戰艦。在大規模的攻城戰中,這艘艦船將是你的不二選擇。特有能力:會戰型裝備CPU需求減少99%;每提升一級相應技能,減少旗艦級能量炮台電容消耗10%,增加旗艦級能量炮台射擊速度5%。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