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質學

土壤地質學

黃土地質學是指黃士是第四紀形成的未固結的粉細粒黃色、褐黃色堆積物,主要由粒徑0.015~0.05毫米的粉細石英顆粒組成,無層理或幾乎無層理,具有獨特的地質、地貌特徵。黃土地質學研究黃士的形成、分布、物質成分、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工程地質性質、水文地質性質及其對工農業建設的影響,研究對其開發利用和水工保持、災害治理措施。黃土也是第四紀以來氣候變遷的忠實記錄,近年來利用黃土開展古氣候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認識。

基本信息

詳細解釋

採用土壤與地質相結合的方法,對土壤的發生、組成、演化進行的研究。在此領域裡,有很多獨特的工作方法。

例如,從各種成土母質可推斷土壤性質發育在花崗岩與玄武岩上的土壤性質有很大差別,從地質圖可預知土壤圖的大致輪廓;從風化殼類型分布可巨觀地了解各大土類性質的變化規律;從礦物學特徵可預測土壤的主要性狀,從土壤顆粒的礦物組合及其抗風化力可說明黃土母質土壤的起源、發育特徵及其分布規律等。

從19世紀70年代起,不斷有研究成果說明地質構造體系控制著土壤發育的大環境,例如中國經向土壤分布帶受新華夏構造的影響;緯向土壤分布帶被山字型構造體系所修飾;中國從西南至東北等地,存在著一條北東華夏構造線方向的低硒土壤帶,這說明構造體系與土壤狀況有一定聯繫。新構造運動能改變土壤的各項成土因素,能改變其發育規律,從而成為分析土壤發生髮展不可缺少的手段。

近期研究成果還證明了深層地質構造、莫霍面的深淺等能影響地表土壤類型分布。其他如大量古土壤的演化與鑑定,高產土壤與低產土壤和地質條件的關聯,很多名特優農產品受地質因素的控制等,都說明在土壤工作中採用地質學方法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土壤學資源又可為地質工作服務。土壤地球化學數據可指示礦產的豐缺與元素的組合特徵。同時還要研究土壤的形成過程及其與基岩岩石間的關係;在風力和流水作用力,甚至人力(如不正確的開荒等)作用下,土壤的侵蝕和破壞;有機物、鹽類和氣體成分在土壤層中的分布;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組成及其分布及土壤的成因等。土壤地質製圖對於農業生產,研究人類文明的起源與變遷,提供了基礎資料。

相關書籍

土壤地質學 土壤地質學

出版年: 1997-12

定價: 40.00元

裝幀: 平裝

ISBN: 978711602462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