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神大地震

阪神大地震

坂神大地震(Hanshin-Awaji-daishinsai)是1995年日本時間1月17日清晨5:45分發生在日本神戶的一場災難,地震規模為芮氏7.3級。震央在距離神戶市西南方23公里的淡路島,屬日本關西地區的兵庫縣。該地震由神戶到淡路島的六甲斷層地區的活動引起,屬於上下震動型的強烈地震。由於神戶是日本屈指的大城市,人口密集(105萬人),地震時間又在清晨,因此造成相當多傷亡(官方統計約有6500人死亡,房屋受創而必須住到組合屋的有32萬人)。坂神大地震在日本地震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直接引起了日本對於地震科學,都市建築,交通防範的重視。當時一般日本學者認為關西一帶不可能有大地震發生,導致該地區缺乏足夠的防範措施和救災系統,特別是神戶周圍有相當多交通要道都通過隧道或高架橋,在地震時隧道受損嚴重,影響了搜救速度。神戶市中更因瓦斯外泄、木造房屋密集、引起快速的連鎖性大火,如神戶長田區,全部的木造房屋都付之一炬。

簡介

阪神大地震阪神大地震

坂神大地震(Hanshin-Awaji-daishinsai)是1995年日本時間1月17日清晨5:45分發生在日本神戶的一場災難,地震規模為芮氏7.3級。震央在距離神戶市西南方23公里的淡路島,屬日本 關西地區的兵庫縣。該地震由神戶到淡路島的六甲斷層地區的活動引起,屬於上下震動型的強烈地震。由於神戶是日本屈指的大城市,人口密集(105萬人),地震時間又在清晨,因此造成相當多傷亡(官方統計約有6500人死亡,房屋受創而必須住到組合 屋的有32萬人)。

坂神大地震在日本地震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直接引起了日本對於地震科學,都市建築,交通防範的重視。當時一般日本學者認為關西一帶不可能有大地震發生,導致該地區缺乏足夠的防範措施和救災系統,特別是神戶周圍有相當多交通要道都通過隧道或高架橋,在地震時隧道受損嚴重,影響了搜救速度。神戶市中更因瓦斯外泄、木造房屋密集、引起快速的連鎖性大火,如神戶長田區,全部的木造房屋都付之一炬。

主要經過

阪神大地震阪神大地震

1995年1月17日5時46分,位於日本國關西 兵庫縣南部的淡路島(在從神戶到淡路島的六甲斷層帶上),發 生了芮氏7.2級的地震。其震源深度約10-20公里,系直下型地震。

這次強震對日本坂神經濟區主要城市的神戶市,造成了極為嚴重的震害。據資料反映,全震災區共死亡6500餘人(其中4000餘人系被砸死和窒息致死,占死亡人數的90%以上),受傷約2.7萬人,無家可歸的災民近30萬人,毀壞建築物約10.8萬幢;水電煤氣、公路、鐵路和港灣都遭到嚴重破壞。據日本官方公布,這次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約 1000億美元。總損失達國民生產總值的1~1.5%。這次地震死傷人員多、建築物破壞多和經濟損失大,是日本 關東大地震之後72年來最嚴重的一次,也是日本戰後50年來所遭遇的最大一場災難。

原因剖析

造成這場災害的主要因素;

阪神大地震阪神大地震

一是該地震的性質所致。城市直下型地震能量積累慢、周期長,就現代的條件基本無法預測。其震動方式特殊,垂直、水平均有震幅,烈度強,對城市的破壞性極大,而且神戶市與震中距離近。

二是地理環境因素和基礎設施較脆弱。城市大都建設在山坡、斜坡和人工填海造地上,經過強震,地基發生形變。城市抗震設防較差,使房屋(大都是80年代以前的建築)、交通設施及生命線工程大量被毀壞,並引起火災等次生災害。

三是震後救災工作十分困難。震後,神戶市通訊不暢,道路組塞,一個驚恐,客觀上給救災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使救災無法按預定構想組織展開。同時,也反映出日本政府對關西震災準備不到位,估計不足,行動遲緩。在實際救援中,出現了救災指揮體系不協調、救貧物資供應混亂和火災無法及時撲救等情況。

坂神·淡路大震災已經過去17年了。在前5年裡,日本各地又發生了暴雨、颱風和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國家和地方公共團體早在坂神·淡路大震災發生的同時就開始修改防災計畫並研究防災對策。震災教訓在應付後來的災害時應被有效利用,每個人都必須從那次震災中學到最寶貴的東西。

兵庫縣把坂神·淡路大震災復興工作作為奮鬥目標,以建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協調共存的社會為基本理念,制訂了"兵庫鳳凰計畫"。該計畫的完成期限恰逢大震災後的第10個年頭,即2005年。將震災後的10年作為一個階段,實施重建家園、創建嶄新市民生活的對策。要從直接襲擊現代都市的巨大災害中得以恢復,不僅在日本,就是在全世界,這也是史無前例的較量。 坂神·淡路大震災造成的損失

被形容成"前所未有的大災難"的坂神·淡路大震災,究竟是什麼樣的災難呢?

阪神大地震阪神大地震

坂神·淡路大震災使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約2%的資產瞬間消失,對日本來講,這是一場1923年的關東大震災所不能比擬的遭受了巨大損失的災難。

從傷亡人數來看,關東大震災約是坂神大震災的20倍,不過其中95%的人死於地震後的市區火災。在受災最重的東京府,被壓死的人就達3000人,可見,與坂神·淡路大震災的死亡人數在量級上所差無幾。

坂神·淡路大震災對受災地區的經濟影響是巨大的。1995年2月,神戶各大型零售店的銷售額跌落至上一年同月的18.6%,震災兩年後的1997年3月,隨著主要百貨店的全面恢復,賣項才逐漸回升,但與全國的百貨店相比,1998年3月仍虧損14%。

儘管在很多方面震災都給災區經濟帶來了負面影響,但用銀行存款餘額、地方稅收等表示個人經濟實力的指標,將災區與其他城市加以比較,卻未發現震災所造成的明顯的負面影響。

阪神大地震阪神大地震

從生命安全的觀點來看,影響最大的是因震災引起的住房破壞,死亡者的90%都是被不抗震的住房奪去了生命。儘管市民對高速公路、地下街區和高層建築物等感到不安,但對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住宅,尤其是木結構

住宅的抗震性能卻很不關心。

一直以來,日本在建立防災城市的工作中,始終把重點放在如何提高公路、鐵路、生命線設施以及公園等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總體框架的抗震性與安全性上。可是,坂神·淡路大震災卻暴露了住宅抗震性能差、道路狹窄、房屋排列擁擠無空曠場地等問題。使災害擴大的主要原因不是城市總體框架問題,而是市民完全忘記了對於日常隨身用品的抗震貯備。

倒塌的木結構房屋堵塞了狹窄不足4m寬的公路,不要說消防車了,就連人都過不去。當抗震性能差的木結構住宅密集的街區遭受嚴重的地震破壞時,受損失的不僅僅是房主,阻礙了緊急車輛和救援人員前進的步伐,進而妨礙了消防活動和救援活動的開展,最終造成整個地區蒙受更大的損失。關於這一點,再一次得到證實。

"住房"這一人類生活的基本場所,一旦大量遭到破壞,就會使受災者和受災地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蒙受極大的苦難。因為從避難場所、臨時住宅、街區恢復到生活重建,需要幾年乃至10年的震後重建過程。

阪神大地震阪神大地震

抗震能力差的市街區日本各地都有。以坂神·淡路大震災中發生火災蔓延的兩個地區為例,對市街區構造作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這兩個地區的建築占地面積係數為百分之四十幾,木結構率與耐火構造率之和約70%左右,

具有火災蔓延危險性極高的構造。東京也有與之類似的街區。

人在災害過程中的反應

過去曾就災害的發展過程,主要從災害對策研究人員的觀點出發提出過一些方案。作為有代表性的事例,應急、恢復和重建這三個階段的存在是很清楚的。

所謂應急階段,是以保護生命安全的活動為中心,救援活動的時間限定在災害發生後最初的72小時。恢復階段以恢復社會運作系統機能的活動為中心,直到完成生命線的應急恢復。重建階段指的是社會資產的恢復,即生命線等徹底恢復完畢,住房與生活環境得以重建,一切均恢復正常。對於實施災害對策的行政部門和人來說,將上述3個階段作為標誌抗災救災轉折點的大致目標,是很有效的信息。

從接受救助的災民的角度來看,對於那些自家房屋破壞較輕且震後仍可繼續居住的災民來講,他們很想回家去恢復正常生活,對他們而言,生命線的恢復是很重要的信息。而對於自家房屋損失慘重,外出避難的災民來講,最重要的是有關重建房屋的信息,生命線的恢復,則是排在第二位了。可見,準確掌握每個災民的需求,並按其輕重緩急實施救助,也是提高災害救助效率和質量的必不可少的信息。

研究人員明確提出受災者的對應行動從時間上來看分為3個時段,即震災發生後的10小時、100小時和1000小時。該結果已從以兵庫縣西宮市32戶為對象所實施的受災家庭訪視調查中得到證實。這次調查的內容包括震災發生的家庭成員情況和生活環境、受災狀況、是否曾在避難所和臨時住宅中生活過,以及住宅的重建狀況等。

阪神大地震阪神大地震

為了解這32戶家庭所經歷的整個災害過程,對他們作了總計60小時的訪問調查,獲取了他們在災害發生後約1年裡的反應行動情況,並將所得信息數位化,然後再將行動的時空分布過程反映在GIS(地理信息系統)上。

利用GIS分析受災者住地變遷,得知他們在受災後的1年中居住形式分為3種:① 返回原宅(自宅型);② 市內搬遷(市內轉居型);③ 市外搬遷(市外轉居型)。無論哪一種形式,其遷移的時間均在震災後的10小時、100小時和1000小時這3個時段。

第1時段的"10小時"之內,很難把握情況,對眼前發生的種種事態,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在震後"100小時"內,已能大致了解受災的情況,隨著避難場所的開闢、救援部隊和救援物資的到位,已構築了受災地區的社會框架,是"受災地社會的形成期"。在這一時期,受災者的活動特點是從被破壞的住宅中取出家庭財產,通過各種關係落實"住處",想方設法重新生活。

災後"1000小時"內,由於生命線等的應急恢復工作的開展,以及志願者的增援,形成了所謂的災害烏托邦,可稱之為"受災地社會穩定期"。在這一時段,逃離災區的人也很多,因此,也是明顯存在受災程度判別的時期。

"1000小時以後",由於生命線的恢復,多數沒有離開災區的人們也恢復了日常生活,正常上班,這一時期可稱之為"恢復正常的過渡期"。

搶救過程

坂神·淡路大震災的受災者根據3個不同的時段,相互幫助,採取了不同的對應措施。下面介紹有關這方面的情況。

第1時段

阪神大地震阪神大地震

坂神·淡路大震災時在救助生命方面起了最大作用的是市民本身,他們在營救被埋在瓦礫下的人和滅火活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災區有24萬棟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數萬人被埋在下面需要救助。其中,自衛隊解救了176人,消防員(神戶市消防局)救出了733人,消防團(神戶市消防團)救出819人,如果加上警察等專業救援人員救出的5000人,其餘的絕大部分是由市民自己解救的。

在消防滅火方面,市民同樣也起了關鍵的作用。西宮市因地震引發的火災41起,有29起(約占70%)是火災初期被市民撲滅的。儘管發生了41起火災,只燒毀了90棟住宅,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市民參與了初期滅火活動。

震災後市民參與本地區的救災活動是以自身平安無事為前提的。調查結果證實,絕大多數受災者震災後的行動過程為"保全自身的生命安全"→"保護居住在一起的親屬的安全"→"了解左鄰右舍是否安全"。

第2時段

阪神大地震阪神大地震

生存危機過去後的避難生活期需要較大範圍的互相幫助。在避難場所,可以見到鄰里之間互相幫助的情

景,但也不盡然,也有人是"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雖說是遭遇了震災的破壞,但也並不等於完全喪失了維持生活的必需品。倒塌的房屋下留存著大量的食物、服裝和其他生活用品。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即使外部救援物資抵達時間過遲,災民們自己利用災區殘存的寶貴物品,相互調劑,也能維持1周至10天。

而且,對於那些沒有去避難所呆在家裡的受災者來講,日常傳遞信息的社區就成了發布行政訊息、傳遞聯絡信息的組織。

另外,在這一時段,一些跨地區的各式團體也開始發揮巨大的力量。血緣關係自不必說,同事、學友、業務夥伴、志趣相投者等所有與已有關的聯繫渠道都發揮了作用。送來水和食物,提供臨時住所,照看孩子,捐錢捐物等,形成一股直接或間接支撐受災者的強大力量。

第3時段

在住宅被毀、街道遭破壞、依然過著苦難的受災生活的地方,必須開展地區性全面復興工作。在這一時段,那些需要重新進行公寓和街區等城市建設的公共團體必須同心協力,朝著一個奮鬥目標前進。可是,在震災前成立城管協定會開展某些活動的地區非常少,在遭受震災失去住房不知所措的時候,對他們談恢復街區並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尤其是要進行城市復興建設,每一位受災者都必須付出一些代價。

要想按大家的願望進行重建,有時為顧全大局會使個人利益受到侵犯,如果個人不願作出讓步,就會影響街區重建工作的進行。民眾正在開展城市建設,災民們正在適應新的生活環境並重建新生活的,都是群策群力,協調一致,為重建家園而積極努力的地區。

啟示

災後總結

坂神大地震暴露出日本政府在防震減災工作上的失誤和薄弱環節。一是錯誤判斷日本 關西地區不會發生大震,使該地區的抗震設防工作滯後於城市建設;二是關西地區的消防能力差,有關的消防設施不完好、不完備,致使地震火災得不到及時的撲救。三是政府部門沒有制訂相應的救災方案,致使震後救災滯後,不協調,加大了震災損失。

可考慮徵集建築工程人員

中林一樹目前擔任首都直下地震避難對策特別調查會座長,是一位地震防災對策專家。

看了電視上轉播的畫面後,中林意識到四川地震和日本地震的明顯不同。他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日本房屋構造大多數是木質,而這次四川災區建築主要是鋼筋水泥或者磚瓦等重構造房屋。如果光靠手工來救災的話,還是很困難的。救災時需要很多建築機器,比如電鑽、起重機,發電機等。”

在目前機械不足的情況下,中林建議,可以考慮從各地廣範圍徵集有過建築工地工作經驗的工人參與救援,因為他們最懂如何撬起瓦礫和鋼筋。

民眾應樹立“共救”意識

阪神大地震阪神大地震

日本在最近二十年來發生的地震中總結了許多教訓,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單純依靠中央政府的行政力量和自衛隊救援的“公救”,受災者自身要超越受災意識,主動團結起來,互助“共救”。

中林舉例說,1995年坂神地震時,消防隊的電話很難打通,從燃燒的房屋中救出受災民眾的、克服困難進行災後建設的大部分力量來自民間,特別是“自治會”、“町內會”(類似於中國的街道辦事處,居委會),這些組織成了抗災救災的核心力量。

“比如這條街上誰飯做得好,就請他為大家做飯,其他人有什麼特長也都各自貢獻出來。大家過集體生活,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做不到的事,鄰居間互相幫助,就能辦到了。如果10萬災民各自獨立行動或只是等待救援的話,10萬人都只是受害者。如果大家共救的話,10萬人就能發揮幾倍於10萬人的力量。”

正是依靠這種共救意識,日本才克服了救災和重建等難關。中林期望中國在這次救災中也能運用這個經驗。

對付流言要發動社會力量

四川地震發生後,國內一些地方曾出現“短期內還會發生大地震”的傳言。其實日本 地震時,也出現過這種情況。

親身經歷了1995年坂神地震的大學教授中本進一說:“當時地震後,儘管政府對災情進行了解釋說明,但是在民眾中還是流傳著‘大地震還會襲來’的謠言。災民情緒本來就脆弱,比較容易輕信謠言,很多人更加恐慌了。”

如何對付類似傳言呢?“居委會可以發揮溝通行政機構和地區災民之間的橋樑作用,及時向災民傳達正確的信息,安慰大家情緒。如果幾百受災民眾中有一兩個領導的話,就比較容易對災民情緒進行管理了。”中林道出了日本的做法。

在日本的地震救災中,除了居委會發揮了重要作用外,很多受人尊敬的學者教師等也主動站出來穩定大家的情緒。中本就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不少人問我,‘是不是還會有大地震?’我就會說,也許還會有餘震,但都不會再造成上一次那樣致命的打擊了。現在要緊的是準備好食物,保護好家人安全,如果再有餘震的話,一定能應付過去。請大家相信。”

精神呵護也很重要

根據中本的親身體驗,對於災民來說,精神救助和物質救助同樣重要。

“地震剛剛發生後,大家都想著互相幫助,所以都非常有精神。但是一周后,疲勞和不安就達到了頂點。”中本告訴記者,震災後人們的精神壓力都很大,就算關係好的家庭或者朋友也會因此而爭吵。他家裡也曾發生過爭吵。“這時,很多志願者的到來,確實幫了不少忙。”他回憶道。

震災後,日本展開了多項針對災民的精神救助,比如派出專家對震後倖存者進行心理諮詢等。

經驗教訓

預報設防

該次地震出現了一些可能的前兆現象,但如何將它用來實現短臨預報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對於城市防震減災來說,正確地確定設防水平是整個工作的基礎,這就向中長期預報,尤其是歷史上地震活動性弱的地區進行中長期預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坂神大地震的教訓表明,沒防標準還應綜合考慮地區的人口、經濟狀況,以及目前預報水平的現狀。

工程抗震

可以說坂神大地震是對各類結構抗震能力的一次大檢查。震害調查表明:經過良好抗震設計的建築物,如按日本新的規範(1981年)設計的高層和超高層建築都完好,隔振房屋表現良好:;老舊房屋和以高架橋為代表的生命線工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致命打擊,供水系統破壞嚴重,影響救災;首次出現捷運主體結構的震害;建築物的中間層破壞和巨型鋼結構的破壞,這是歷次地震中很少見到的現象;建在人工回填軟地基上經過地基處理的高層建築經受了振動和液化考驗,表現良好,舊港口碼頭遭到破壞,所有碼頭幾乎都停止作業。也就是說,這次震害向現有抗震設計理論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戰,提出了軟土地基的抗震、豎向地震力的影響以及抗震驗算模型等一系列新的有待研究的課題。

防災救災

這次地震的情況表明,日本的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防災體制起到了作用,但也暴露出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大震應急救災方面。防災體制如何適應大震救災要求?在城市生命線系統遭到超過預料的甚至是毀滅性的破壞後,如何迅速判斷災情、組織及時有效的應急救災行動?防災規劃如何更具體、更具可操作性?如何加強市民防震減災的心理準備:坂神大震在這些方面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經驗教訓。

相關作品

日本 推理小說天王東野圭吾長篇小說《幻夜》 以坂神淡路大地震為開篇背景,展開了男女主角的交錯命運。

日本 傑尼斯事務所頂尖偶像組合嵐(Arashi)成員·櫻井翔(27)在坂神淡路大地震15周年紀念出演《坂神·淡路大震災から15年 神戸新聞の7日間~被災地に生きた記者達の闘い~(坂神·淡路大地震15年神戶新聞社的七天~受災地記者們的奮鬥~)》SP 櫻井翔 飾 三津山朋彥 女優吹石一惠 共演(富士電視台土曜日特別企劃2010.01.16播出)

命名

在1月17日災害發生當時,日本氣象廳根據命名規定的基準,將地震命名為“平成7年(1995年)兵庫縣南部地震(TheSouthHyogoprefectureEarthquakein1995)”。但是,也有和日本氣象廳正式名稱不同的命名,如毎日新聞首先使用“坂神大震災”的名稱,其他的傳媒也跟進使用。另外還有不同的命名,如朝日新聞和日刊體育是“關西大震災”,讀賣電視台則是“關西大地震”。

之後,政府方面認為有必要為此一大規模災害的日後復原工作取一個統一的名稱,因為淡路島地區的受災情況嚴重,在2月14日的內閣會議上口頭上將災害稱為“坂神・淡路大震災”。2月24日時,制定了一個5年內有效的法令:“坂神・淡路大震災復興的基本方針及組織相關法律(平成7年法律第12號)”(即日施行)。正式使用“坂神・淡路大震災”的名稱。

雖然此名稱提到“坂神”和“淡路”,但是沒有提到緊鄰神戶市、且同樣受災嚴重的的明石市,導致出現了這個名稱是有包含大坂、神戶兩市之間的區域、亦或是僅指兩市的爭議,而大坂市的受災並不嚴重,也使得該地震命名的準確度受到批評。

救災

在應對坂神地震上,整個日本政府運作上也顯得遲緩,由日本內閣會議通過的、設定在國土廳的“平成七年兵庫縣南部地震災害對策總部”在地震後6小時才組織召開了第一次對策會議,而由首相掛帥的政府救災對策總部是在地震發生後的第三天才成立。

當時,日本最大的直升機機場就在神戶,兵庫縣警察局和神戶市消防局還有專門用於急救的BK117型直升機。可是這些先進的國有設備是在坂神大地震後的第三天才獲批投入救災。

坂神大地震時,奉行和平主義的日本政府官員對軍隊持反感態度,對是否向自衛隊求助猶豫不決。雖然兵庫縣知事(縣長)依據《自衛隊法》三十八條提出要求,但至當日下午卻只有少數部隊人員到達。後來直到傷亡數增加,十八日村山首相從電視上獲知事態嚴重性後通知大藏、厚生、文部等有關內閣成員召開“地震對策會議”後,方才出動自衛隊一萬三千人及警察兩萬七千餘人參與到救援之中。

臭名昭著的犯罪團伙山口組(Yamaguchi-gumi)總部位於神戶,山口組成員往往率先抵達受災現場,分發食物、毛毯和水,因此頗受讚譽。

神戶減災機構的YoshinobuFukusawa曾在2005年坂神大地震10周年時表示:“(本地)公共部門沒有做好準備,民眾沒有做好準備,中央政府的準備更糟。”

損失

類別 經濟損失(億日元) 折合美元(億)
建築物(住宅、店鋪、辦公樓等) 63000 656
港灣設施 10040 105
交通(高速公路、鐵路) 11960 125
公共土木設施 2926 30
文教設施 2603 27
電氣 2300 24
上、下水 521 6
通信 309 3
其他 2341 24
合計 96000

坂神地震直接經濟損失分類統計(截止1995年2月14日)

暴露問題

阪神大地震阪神大地震

災情信息必須經由國土廳上報,程式教條阻礙高層獲得信息

坂神大地震前按照日本法規,警察廳和消防廳收集的災情信息都必須經由國土廳才能送往首相官邸。這樣的信息傳遞機制雖然規範性、程式性強,但是在緊急時刻就變得機械刻板了,以致首相不能在坂神大地震發生後最短的時間內獲取來自官方的情報,反而和普通市民一樣通過電視轉播才知道自己的國家發生了如此重大的災情,更遑論及時發揮首相的作用。與美國總統在洛杉磯大地震僅9分鐘後就收到來自聯邦危機管理廳的情報相比,日本國內媒體用“愚鈍”對日本政府危機管理的快速反應機制表達了不滿。

沒有中央級別的緊急事態管理機構,災難後第一時間幾乎看不到政府的指揮

戰後隨著日本民主政治的發展,地方政府自治權力的提高,中央對地方並沒有非常強有力的控制,坂神大地震前雖然設定了以內閣安全保障室為中心的危機管理系統,但系統的構成和協調功能都不完善,另外,與美國等不同的是,95年以前的日本也沒有中央政府級別的應急事態管理機構(FEMA)。

日式各級政府部門管理色彩濃厚,條條塊塊的行政組織使中央與地方自治體之間、中央政府各部門之間過於強調本部門的職能許可權,結果造成系統內部各個職能部門之間缺乏相應的協調性和一致性。震後神戶市消防車、救急車等救災設施和救援物資嚴重不足,急切需要中央政府出面調動物力資源緩解壓力時,卻“幾乎看不到政府的指揮以及在救災方面的聯絡。”(時任橫濱市市長語)

政府並未充分認識到自衛隊在和平時期的意義,軍隊優勢被浪費

日本自衛隊的裝備和訓練有素的隊員本來可以在危機管理中發揮救災搶險的優勢,但是由於戰後奉行和平主義的日本政府官員對軍隊持反感態度,對是否向自衛隊求助猶豫不決。同時,日本自衛隊法規定,自衛隊參與地方救災工作,所在地的知事事先必須以書面的形式請求自衛隊派出,否則如電話、傳真等其他方式均無效。所以這就造成了自衛隊在坂神大地震發生後,軍隊遲遲不能行動起來救災搶險,致使火災蔓延,災情擴大,延誤了搶救的最佳時機。

改革

坂神大地震之後,日本政府開始建立中央防災指揮系統。剛開始時,確定由內閣官房副長官(類似於總統府副秘書長)負責這一防災工作。2004年的新瀉地震發生後(遇難68人),內閣中設立了由公安委員長兼任的防災大臣,統籌自衛隊、警察、海上保全廳等救災力量。同時,在中央政府內,設立了由地震專家、央行行長、電視放送協會會長、電信公司總裁、全國紅十字會會長和全體內閣成員組成的“中央防災會議”,由首相親自擔任會長。該機構主要負責防災措施和中央各機構應急預案的制定,負責災情信息的預報和發布,以及在災害發生時作出最迅速和最權威的判斷和指揮。

為了提高全體國民的防災意識,內閣確定每年的1月17日(坂神大地震發生日)為全國“防災和志願者日”,前後三天規定為“防災周”。到那一天,日本全國各地都要進行有市民和消防隊參加的防災訓練,電視台也播放防災知識節目。而在東京,則首相要親自參加消防廳組織的滅火消災訓練,並對消防隊員進行防災訓示。

坂神大地震之後,普通日本人感覺到最大的變化,是政府不定期地發布地震預測報告。這些報告都是由最權威的“中央防災會議”根據地震專家們的最新研究成果予以迅速的公布。

坂神大地震倒塌最多的房子是居民的木結構房子,這也成為這一次震災的最大殺手。因此,日本政府從1996年開始,連續3次修改《建築基準法》,把各類建築的抗震基準提高到最高水準,除木結構住宅外,尤其是商務樓要求能夠8級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能夠超過100年。

2006年,日本警方逮捕了一位建築設計師和一家房產開發公司社長,揭露了該設計師與房產開發公司勾結,擅自修改設計方案,減少鋼筋用量和粗壯度,導致眾多住宅樓抗震能力下降的罪行。警方曾極力要把他們處以“預謀殺人罪”,雖然最終沒能把這兩人處以重刑,卻因此引起了全國範圍的住宅抗震能力自查運動。結果是富了檢查公司,虧了地方政府,因為不夠抗震基準的住宅的居民搬遷與安置費都要地方政府替房地產商掏腰包,政府負有監督不力之責。

研究警報系統

全世界地震的20%發生在日本。所以,如何預報地震成了日本地震學界一直來精心研究的課題。為了準確預報隨時可能發生的東京直下型地震和東海大地震,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在東京灣和靜岡縣的伊勢灣投放了高精度的地震感知預警儀。同時中央防災會議還和日本最大的電信公司NTT合作,於2011年啟動了全國地震預報系統。該系統在地震初期時,能夠迅即啟動預報系統,並迅速向手機用戶和各大電視台發出地震警報。

由於坂神大地震發生後,日本政府救援滯後,並拒絕海外援助隊,因此在災區出現了許多志願者隊伍。在災後重建時,這些志願者組織得到了政府的肯定,甚至在經費上得到了政府的補助。這些志願者組織憑藉豐富的救災經驗,在此後發生的台灣大地震、新瀉大地震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1996年,日本對《防衛大綱》作出調整,重點加強了災害應對能力。其中包括緊急出動力量的建立,陸上自衛隊指定一支約2700人的部隊作救災派遣應變部隊。

修改後的《自衛隊法》第83條規定,是否派遣自衛隊參與救災,由都道府縣知事進行判斷、提出申請。在災害發生或即將發生時,市町村長認為有必要採取緊急措施、但無法聯絡都道府縣知事時,也可以直接將受災情況通知防衛省長官或所指定的人員。防衛省長官也可以無須等待地方政府申請,直接派出救災部隊。

股市影響

日本1995年1月17日坂神大地震後,日經225指數從1月17日的19241開始

一直下行,至1月23日17785點止跌,期間經歷了4個交易日,下跌幅度為7.6%。

而後日本指數又短期內出現比較大的數日發彈,最終受大地震對經濟金融面的影響後期繼續下跌,期間著名的巴林銀行也因此受累破產。

日本坂神大地震之後4個交易日的大跌過程中,下跌幅度居前是的銀行、地產、坂神地區的機械類個股,比如住友信託銀行下跌了17%、證券、不動產、機械等個股普遍下跌。

紀念館

為紀念坂神大地震而建的“人與防災未來中心”

神戶是日本的第六大城市,也是這個國家重要的工業中心。原本,這個靠海而建的城市以美味的牛肉和流行服飾聞名,而自從13年前那一個地動山搖的冬日清晨開始,地震,便成為這個城市永遠的瘡疤。

如今,在當初的重災區,人們建起兩座大樓紀念坂神大地震。但是耐人尋味的是,這兩座大樓的名稱實際上是“人與防災未來中心”,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紀念館”。

寓意未來

“紀念館是在地震廢墟上建立起來的。”隨同本報記者採訪的翻譯杉本智生女士說,地震發生時,“人與防災未來中心”周邊居住的都是收入較低的平民,他們的住宅大多都是木造建築,不僅耐震度低,也很容易著火。當地震襲來時,這裡成為神戶的重災區。“很多人是在自己的家裡,被地震後的大火活活燒死。”

防災未來館展示的震後救災物資

2002年,在地震發生7年以後,日本政府和兵庫縣耗資60億元,在地震的廢墟上,建成了“人與防災未來中心”。它由兩幢建築構成,分別於2002年和2003年對外開放。

雖然在日本人心中,“人與防災未來中心”基本等同於坂神大地震紀念館,但是在建築物的正面,除了一塊被地震扭曲了的鋼筋外,並無其他明顯的紀念物。而“人與防災未來中心”的兩幢建築物名稱也似乎與地震相去甚遠:一座通體透明的建築稱為“防災未來館”,與它相鄰的則叫“人未來館”。

地震紀念

“防災未來館”共有五層,其中只有兩層用來對大地震

進行紀念和回顧。

在“防災未來館”四層的放映廳“1.17劇場”里,1995年1月17日災難來臨的場景,通過影像和聲音重現:瞬間倒塌的房屋,脫軌的列車,轟然斷裂的高架橋,爆裂燃燒的住宅……在凌晨5時黑沉沉的背景下,每一個參觀者都會受到感觀與心靈的雙重震撼。除了三維影像,以“震災體驗”為主題的四層設施還用實景等大的立體模型,還原了地震後房屋倒塌,火災四起的街頭場景。

“防災未來館”第三層主題則為“震災回顧”,主要展示當初留下地震印痕的各種實物、震後照片以及遇難者的遺物。

“貓救了他的命。”志願者講解員、華裔日本人王希珠指著展示櫃裡一頂被砸出一個大洞的頭盔,對記者講述這頂頭盔主人的故事。“地震發生前,家中養的貓突然對他又叫又咬,此人心感不妙,剛戴上頭盔準備衝出門外,地震發生了,天花板狠狠地砸了下來,及時戴上頭盔讓他得以逃生。”地震後,有關組織蒐集紀念物,這名倖存者便將頭盔捐了出來。除了實物展示,“回顧廳”還用卡通塑像的形式,展現了地震後災民互救、聚集在學校避難,以及災後重建的場景。

從四層體驗廳到三層回顧廳,儘管坂神地震被通過影像和實物“還原”,但記者感覺館內並未大力渲染“紀念”的氣氛:簡單的館前設施、影像放映只有7分鐘,實景模擬也只局限在有限的空間內,事物和圖片展示也讓人難有深刻印象。這和大地震後坂神地區6437人遇難,4.4萬人受傷,約65萬座建築物受損的災情相比,似乎有些“輕描淡寫”了。

重“紀念”更重“防災”

顯示地震破壞力的模型,最大球體顯示8級地震破壞力,其次是7.3級

同“輕描淡寫”的“紀念和回顧”相比,“防災未來館”似乎更將重點放在防災知識普及和災害信息公開上。“防災未來館”共有五層,除了三層和四層,其餘部分全都圍繞“未來防災”這一主題展開。

在第二層“災害信息站”,參觀者不僅可以通過電腦,自由查詢政府和研究機構公布的災害、防災信息,還可以通過實驗和遊戲,學習各種災害及防災知識。深源地震、淺源地震、P波、S波……這些地震知識,都可以通過簡單有趣的小實驗獲知。

對於中國汶川地震的破壞力,講解員王希珠特

防災未來館向參觀者展示抗震效果良好的“十字形支架”

地向記者展示了一個球狀模型。模型由五個體積依次遞減的球體組成,分別代表從6級到8級地震不同的破壞強度。

“從6級到8級,地震的破壞力呈幾何級數增加,這是坂神地震、這是汶川地震。”王希珠指著標明7.3級和8級的兩個球體說。儘管是相鄰球體,但體現汶川地震強度的球體體積卻比相鄰的坂神地震球體整整大了好幾倍。“由此可以想像汶川地震的強度。”王希珠感嘆。

因為中國剛發生大地震,並正在進行重建工作,“災害信息站”的工作人員特地通過實驗裝置,為中國記者展示了一種能讓房屋更堅固的“十字支撐法”。“如果在建造房屋時增加十字形支架,房屋的抗震強度會大大增強。”這名工作人員說。

對於增加諸如十字形支架等抗震設施的成本,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的防災專家、岡崎健二教授表示,對於建築商而言,增加抗震設施的成本通常只占總成本的一小部分。“即使是欠發達地區常見的磚混結構,也能通過技術改造實現抗震。”岡崎說。

“人未來館”突出精神救助

如果說“防災未來館”注重“現實”的防災細節,一旁的“人未來館”則主要體現在人們的“精神安慰”上。

坂神地震後,因為瞬間失去家園、失去親人,很多倖存者患上嚴重的精神疾病,甚至最終走向自殺。據防災未來館的一名解說員稱,儘管地震後日本相關機構對災民實施了較大力度的心理救助,但即使到了現在,每年仍有數十人因為地震帶來的後遺症而死去。

而“人未來館”的主題正是“尊重生命”。工作人員介紹稱,在“人未來館”,參觀者可以通過音樂、電影、詩歌、甚至遊戲等多種方式,認識生命的價值。該館的主角,是生命力頑強的山毛櫸樹,設計師試圖通過演繹它的故事,向參觀者講述生命的哲學。

紀錄片

國家地理頻道災難調查節目《重返危機現場》還曾針對坂神大地震及其後的調查工作製作了一檔節目。

1995年1月17日清晨5點46分,在日本神戶東南的兵庫縣淡路島發生了7.3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是一次典型的城市直下型地震災害。

這次地震死亡人數達到5466人,3萬多人受傷,幾十萬人無家可歸,受災人口達140萬人,被毀房屋超過10萬棟,生命工程和公共設施嚴重破壞。這次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總計超過960億美元。

這次地震除房屋倒塌引起大量傷亡外,最嚴重的是地震引發的大火災。

歷次世界大地震

發生時間地震名稱發生時間地震名稱
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城大地震1990年7月16日碧瑤大地震
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地震2001年1月26日印度新德里地震
1906年8月17日瓦爾帕萊索地震2005年3月28日印度尼西亞地震
1908年12月28日墨西拿地震1995年5月28日庫頁島大地震
1915年1月13日阿韋扎諾地震2002年3月26日阿富汗大地震
1923年9月1日關東大地震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大地震
1960年5月21日智利大地震1906年4月18日舊金山大地震
1897年6月12日阿薩姆邦地震2004年2月24日摩洛哥地震
2001年6月22日秘魯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蘇門答臘地震
2009年3月9日瓜地馬拉地震1700年1月26日卡斯卡迪亞地震
1978年9月16日伊朗塔巴斯大地震1906年8月17日瓦爾帕萊索大地震
1988年12月7日亞美尼亞地震1906年8月17日古浪大地震
2005年2月22日伊朗大地震1994年1月17日北嶺大地震
2006年4月21日堪察加大地震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
2005年10月8日克什米爾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
2006年5月27日爪哇地震1959年8月15日恆春地震
2007年3月25日能登半島地震2007年7月16日越沖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
2010年1月12日2010年海地地震2010年2月27日2010年康塞普西翁地震
2011年3月11日3·11日本宮城縣海域地震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
1989年10月17日美國舊金山大地震1989年10月17日美國洛馬·普雷塔大地震
1994年1月17日美國洛杉磯北嶺大地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