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情咨文[咨文的一種]

國情咨文[咨文的一種]

咨文的一種。國情咨文(The State of the Union)不僅是美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實行總統制的國家,也都把總統向國會發表的年度報告稱為國情咨文。美國政府的施政綱領,主要闡明美國總統每年面臨的國內外情況,以及政府將要採取的政策措施。按照美國慣例,每年年初,現任總統都要在國會做年度報告,闡述政府的施政方針,被稱為國情咨文。經過兩百多年的演變,國情咨文已經變成總統駕馭與國會關係的一個基本手段和發揮國家領導作用的有力方式,特別是電視直播的出現,使國情咨文從空洞的政策演說演變成一項重大的遊說宣傳。歷史上著名的門羅主義就是門羅總統通過國情咨文的形式傳遞出來的。里根也在其國情咨文中闡述其邪惡的蘇維埃帝國的政策主張。布希總統發表的國情咨文也被媒體稱作是為其第二任期定下了指標。中國的《國情咨文》不同與他國,是由戰略學的學者,根據中國及世界發展的世情、國情,作出的戰略建言,供決策者參考。《國情咨文》由創新型國家戰略研究課題組負責,由戰略學學者吳子敬擔任主筆。2018年1月30日晚,美國總統特朗將發表國情咨文演說。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國情咨文國情咨文
國情咨文是每年在美國國會聯席會議召開之前於美國國會大廈中的眾議院發表的報告。這項報告不僅僅包括國情分析,總統還會在報告中對美國國會闡述他的立法議程以及國家優先事項。這個報告從1934年起,通常於一月份發表,如遇總統交接,則於二月份由新總統發表。由於這份報告是在美國國會聯席會議時於美國國會大廈發表的,因此總統必須先收到國會邀請進入眾議院會議廳,然後才能在會議上發表報告。這個邀請的慣例和總統的演講現在在形式上成了美國政治和國家計畫的一個傳統部分。美國在開國初期,就有了“國情咨文”這種形式。《美國憲法》第二條第三款中寫道,“總統應隨時向國會報告聯邦情況,”這裡的“聯邦情況”後來演變成了“國情咨文”。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國情咨文”已經變成“總統駕馭與國會關係的一個基本手段和發揮國家領導作用的有力方式”,特別是電視直播的出現,使“國情咨文”從“空洞的政策演說演變成一項重大的遊說宣傳”。歷屆美國總統都非常重視“國情咨文”的作用,歷史上著名的“門羅主義”就是門羅總統通過“國情咨文”的形式傳遞出來的。里根也在其國情咨文中闡述其“邪惡的蘇維埃帝國”的政策主張。布希總統今年發表的“國情咨文”也被媒體稱作是為其第二任期定下了“指標”。現在,不僅是美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實行總統制的國家,也都把總統向國會發表的年度報告稱為“國情咨文”。

歷史由來

國情咨文國情咨文
美國總統發表國情咨文的傳統可追溯到1790年。那一年,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按憲法要求發表了當時被稱作"年度咨文"的報告。憲法第二條第三節規定,總統"應不時向國會報告國情,並將他認為必要和適宜的議案提交國會審議"。歷史學家小阿瑟·施萊辛格在其所著《總統的國情咨文》一書中寫道,這段"針對美國總統的平常的文字,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變成總統處理國會事宜的一個基本手段和發揮國家領導作用的有力方式"。

華盛頓及其繼任約翰·亞當斯是按照獨立前在英國國王統治時期的方式,通過盛大隆重的禮儀親自發表國情咨文演說。但是,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感到這種過份的排場與新生的民主共和國極不相稱。他譏諷地稱這種做法為"御座上的演說",並以呈送書面咨文的形式取代親自演說。傑斐遜的影響如此之大以至此後一百多年期間裡,年度咨文都以書面形式送交國會,而不是由總統宣讀。

在最初幾十年,國情咨文大多是總統想要國會通過的長串議案清單,通常反映出時代的主鏇律和建設年輕共和國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直到內戰(1861-1865年)之前,國情咨文往往涉及聯邦面臨的內部威脅,也就是建國先輩們的一個主要擔憂。韋恩·菲爾茨在其所著的《妙語相連:總統雄辯史》一書中寫道,在這一時期,年度報告"當然主要都涉及聯邦關係如何脆弱的問題"。

此外,年度報告也涉及國際局勢和美國在世界上,尤其是在西半球的地位。一個突出的例子是詹姆斯·門羅總統1823年送交國會的反對歐洲干涉美洲國家事務的年度咨文。門羅在其咨文中直接針對當年歐洲列強寫道:因此,出於誠懇和本著美國與列強之間業已存在的和睦關係,我們必須宣布我們將把列強將其制度延及本半球任何地區的任何企圖視為對我們的安寧與安全的威脅。"在此後幾十年中,歷屆總統常常援引門羅主義來說明美國決心讓本半球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在大動盪時期,有些總統藉助國情咨文闡述自己對當時有重大利害關係的問題的看法和未來前進的方向。他們的演說所針對的不僅是國會議員,而且也是全體國民,是整個世界,有時是歷史時代。在內戰這個對國家本身的生死存亡構成前所未有的最大威脅的時刻,亞伯拉罕·林肯總統寫下了也許是冠所有總統咨文之首的最雄辯、最令人難忘的年度咨文。

林肯總統於1862年12月1日發表咨文時,國情顯然不佳,內戰仍然勝負難卜,南方邦聯反叛勢力的失敗還遠未成為定局。但是,林肯肩負起了時代賦予的重任。他以自己典型的風格直切席捲了整個國家的這場鬥爭的核心,向全體美國人民和全世界闡明了人們所必須做出的根本抉擇。他寫道:"平靜的舊日的信條已不適用於天翻地覆的今天。今天的局勢危難重重,而我們必須肩負起歷史的使命。面對前所未有的局勢,我們必須有新思維、新行動。我們必須解放自己,而後解救國家。同胞們,我們不能逃避歷史。我們,本屆國會和本屆政府,將不可避免地被載入史冊。"他接著寫道:"給奴隸自由就是保障自由人的自由我們所給予和保留的同樣光明磊落。我們將要么高尚地挽救、要么卑鄙地喪失人間最後一絲最美好的希望。其它的手段也許會取得成功。但是這一手段不會失敗。這條道路是明了、和平、寬大和正義的,遵循它,必將獲得世界永久的讚賞和上帝永恆的祝福。"歷史學家阿瑟·施萊辛格寫道,這是"所有最雄辯的年度咨文之巔……深刻而燦爛"。

1913年,伍德羅·威爾遜恢復了一百多年前由華盛頓和亞當斯率先開始的總統親自發表國情咨文的做法。他俏皮地說,"由總統宣讀自己的咨文很可能要比由一名辦事員宣讀好得多。"這位以倡導國際聯盟聯合國前身組織著稱的雙任總統利用這一機會發表了主要集中討論國內政策的議題廣泛的演說。威爾遜親自宣讀國情咨文的決定具有先見之明。當時,美國正處於電子大眾媒體革命前夕,很快,廣播和二戰後出現的電視就將總統帶入了美國百姓之家。雖然多數美國人沒有聽到威爾遜的聲音,但是他的形象通過無聲新聞片變得家喻戶曉。

隨著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932年當選總統,美國人也將習慣於從廣播裡聽到總統的聲音,在新聞片中看到此時也能聽到他們。羅斯福在1941年發表的年度咨文是他最經久不衰的演說之一。面對歐洲熊熊戰火,羅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他說:"我們追求安全的未來,在那時我們期待有一個建立在四項基本自由基礎上的世界。第一是普天下言論和表達自由。第二是普天下每個人都有按自己的方式崇拜上帝的自由。第三是普天下……不虞匱乏的自由。第四項是普天下……沒有恐懼的自由。"在同年12月7日突襲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羅斯福在國會兩院特別聯席會議上發表講話,要求向日本宣戰。1945年,年度咨文開始被正式稱為國情咨文。隨著二戰結束後電視機和收音機銷售量激增,國情咨文即將成為不僅是廣播而且是電視的一個固定內容。林登·詹森總統認識到電視向廣大民眾傳遞總統信息的巨大效力,因此把歷來在午間發表的國情咨文改為在晚間電視高收視時段發表。

詹森在當年首次發表國情咨文時說:"現在,1965年,我們的國家開始一項新探索"。他詳細全面闡述了被稱為"偉大社會"的國內改革綱領,即:一個消除貧困和使所有美國人的民權都得到保護的社會。雖然多數歷史學家並不認為他的報告言辭雄辯,但報告反映出詹森的全面構想及主導當時美國社會的自由化氣息。他的演說繼承了美國一代人的進步主張從30年代初的羅斯福"新政"到60年代初約翰·F·甘迺迪的"新邊疆"。

羅納德·里根於1982年首次發表的國情咨文則指出了一個迥然不同的方向。里根在這個演說中詳細闡述了勿庸置疑的保守派施政方針,不僅使之指導內政,而且主導外交。他說:"在州和地方社區選民的權力被剝奪長達總共50年後的今天,我們開始把這些權力和資源交還給他們。"里根對聯邦政府在美國政體中的有限權力做出新的詮釋,這一詮釋產生了深遠影響。甚至連觀點與里根大相逕庭的比爾·柯林頓總統在他的一篇國情咨文中也曾發出過如下名言:"大政府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雖然里根在1982年國情咨文中以大部份篇幅闡述的是國內政策,但他並沒有忽視對外關係,特別是美蘇關係。他說:"在過去10年中,雖然我們力求通過克制和通融政策調和蘇聯的力量,但蘇聯人卻毫不鬆懈地增強軍力。為維護國家安全我們必須展開一項重大計畫以增強我們的軍事力量。"他接著說,"認清蘇維埃帝國的本質是一個出發點。"政治觀察人士認為,國情咨文的電視轉播,特別是移到晚間黃金時間轉播,改變了國情咨文的根本性質。布魯金斯學會的著名政治學家保羅.C·萊特說:"隨著聽眾範圍從華盛頓環城公路內擴展到環城公路外,國情咨文已從時常是空洞的政策演說演變成一項重大的遊說宣傳,可以這么說,國情咨文的主要聽眾如今是美國選民和更廣泛的海外聽眾,而不是美國的國會議員。"

各國情況

美國

2011年1月25日,美國人迎來了一項重大政治事件:總統宣讀國情咨文。這是歐巴馬第二次站在國會大廈大廳內發表國情咨文演說。這次國情咨文演講,不僅美國民眾關注,中國也關心歐巴馬將宣讀怎樣的內政、外交政策。

2018年1月30日晚,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表國情咨文演說,這是他本年度最重大的演說,。特朗普將宣傳他的經濟政績,並試圖將極端分化的美國團結在一起。根據白宮在演講前發布的摘要,特朗普將在演講中談及他的減稅政策,稱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減稅改革法案”,極大地減輕了中產階級和小企業的負擔。他將表示,大約300萬員工已經拿到了減稅獎金,其中有很多人每人獲得了數千美元。

俄羅斯

莫斯科當地時間2011年12月22日中午12時,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在克里姆林宮向新一屆國家杜馬發表國情咨文,這也是他四年總統任期內的最後一份國情咨文,稱俄將進行全方位政治改革。

咨文評論

作為民主制度設計一部分的國情咨文,隨著時代不斷變化。儘管國情咨文的形式和內容不斷變化,其代表的對民主政治的訴求和制度性安排始終如一。這背後是美國人對這個制度的認可和駕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