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

四聖

四聖,佛教術語。將佛和眾生分為十大類,或稱十界,其中四類是“聖者。四聖超出欲、色、無色三界,脫離生死輪迴,已得解脫的四種“聖者”。即,佛、菩薩、緣覺、聲聞四類聖者。另,中國古人傳說在華夏大地的四方有四個鎮守神獸,它們是“東華青龍”、“南明朱雀”、“真武北帝”、“西疆白虎”,它們負責鎮守中國四方,在道教中的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老子和莊子等人。

基本信息

佛教四聖

1、佛。佛陀的簡稱,意為覺者,有自覺(自己已經覺悟)、覺他(能令他人覺悟)、覺行圓滿(自己的覺悟達到了究竟圓滿)三種含義。具此三覺名之為;如釋迦牟經佛、阿彌陀佛等。佛教以佛為四聖中最高者,謂對宇宙間一切事理無不通達明了。《摩訶般若經·道行品》稱:“通達實義故名為佛”,“如實知一切法故名為佛”。學佛成佛是佛教徒所要達到的最高目的。

2、菩薩。菩提薩埵的略稱,意為“覺有情”或“大道心眾生”。即覺悟的有情,有自覺、覺他兩種含義,但缺“覺行圓滿”。故次於佛。龍樹《十住毗婆沙論》卷二稱:“菩提名上道,薩埵名深心,深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佛和菩薩皆是大乘聖者。

3、緣覺。辟支迦佛陀之意譯,亦作“獨覺”或辟支佛。據佛教解釋,多出在無佛之世。因根性較利,自己觀察當前事緣而能悟道,故名緣覺。又因不待師友指點,自然悟道,亦稱“獨覺”。《大智度論》卷十八稱:“辟支佛有二種,一名獨覺 ,二名因緣覺。”在三乘中屬中乘聖者。

4、聲聞。意為聽聞佛陀言教的覺悟者。《 法華經·信解品》稱:“以佛道聲,令一切聞。”聲聞,一般又可分為四級,即 須陀洹果、阿那含果和 阿羅漢果,通稱為四果聖人,以阿羅漢為最高。在三乘中屬小乘聖者。

四聖包括:

(一)出世間的四種聖者
即聲聞、緣覺、菩薩、佛。如《釋摩訶衍論》卷一雲(大正32·600c)︰‘眾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一切如來眾,二者一切菩薩眾,三者一切聲聞眾,四者一切緣覺眾。(中略)以四種眾攝諸聖盡。’又,《法華經玄義》卷二(上)雲(大正33·693c)︰‘以十如是約 十法界,謂六道四聖。’即謂天趣已下的六趣有情迷於生死苦海,聲聞已上四者離煩惱,斷輪迴之苦。前者稱之為六凡,後者稱為四聖。二者構成十界,又稱 六凡四聖
(二)聲聞的四種果位
即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無學果。此又作‘四果’。
(三)禮佛時所請念的四尊
即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大海眾菩薩。又,〈四奉請〉的勸請文所載四尊的名稱,與上述相異。
(四)以宣揚法門而著名於世的四人
亦稱作四聖。如後秦時, 鳩摩羅什門下以道生、 僧肇、道融、僧睿四人最為優秀,故稱之為‘什門四聖’。

儒家四聖

中國古代儒家四聖,一般所指的乃是 伏羲文王周公孔子等四位聖人。

伏羲

伏羲,神農與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 王之一,所處時代約為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 八卦,成了中國 古文字的發端,也結束了“ 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 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 ,創作了《駕辨》曲子,他的活動,標誌著 中華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關於伏羲的 神話傳說。傳正月十六為伏羲氏生日,我國甘肅天水市(伏羲故里)有伏羲文化節。

文王

周文王(前1152年—前1056年), ,名昌, 季歷之子, 末周部落首領。

商紂時為 西伯,故亦稱“ 伯昌”。任用“太顛”、“散宜生”等能人,施行裕民政策,國力日盛,卻為紂所忌,囚之於羑里,囚禁期間,寫下 周易一書。後獻“有莘氏之女”、“驪戎之文馬”等寶物及疏通朝臣始得獲釋。他曾解決虞、芮兩國的爭端,出兵進攻 犬戎密須黎國,又擊滅 崇國,修建都城豐邑,並擴充勢力到 長江漢水、汝水等流域,作滅商準備,傳說其晚年已取得“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正妃 太姒為其生十子:依次為伯邑考、武王發、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鐸、成叔武、霍叔處、康叔封、冉季。

文王臨死時囑其次子 早圖滅商。發繼位後,秉承父志。受命十一年(約前1046年),武王見時機己到,發兵行都朝歌,討伐紂王。兩軍戰於牧野,商軍大敗,紂王自焚於“鹿台”,商朝亡。

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周武王首先追封父親為文王。

傳說現在通行之《 易經》及《後天八卦》(故又名《文王八卦》)皆為文王所著(先天 八卦則屬於遠古 河圖洛書)。
周文王本人好飲酒,“飲酒千鍾”。 武則天改國號 時,自稱武家為周文王后代,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

周公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 元聖”,儒學先驅。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 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 三監”叛亂,大行封建,建設東都,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兄弟 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 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勢力擴展至海。後建 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聖人,《 論語》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文武周公”是孔子最為推崇的人物,而文王奠基、武王定鼎、周公主政。正是由於文王武王作為君主,而周公為周朝制定了禮樂等級典章制度,使得儒家學派奉周公、孔子為宗,之後歷代文廟也以周公為主祀,孔子等先賢為陪祀。但是在唐開元時期,掌控欲極度強烈的唐玄宗李隆基作為皇帝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時期主政以及西周末期周厲王出奔後的“周召共和”,於是下令取消周公文廟供奉的資格,改以孔子為主。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漢族, 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省 曲阜市南辛鎮)人,祖籍 宋國河南商丘)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為儒家文化圈。

四聖獸(四相)

四聖獸四聖獸
國古人傳說 在華夏大地的四方 有四個 鎮守神獸 它們是“東華青龍”、“南明朱雀”、“真武北帝”、“西疆白虎”,它們負責鎮守中國四方,在道教中的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老子和莊子等人。
青龍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順陰陽,青龍為東方之神;白虎為西方之神;朱雀為南方之神;玄武為北方之神,龜蛇合體。

星宿

四靈聖獸說的就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三輔圖》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王者制宮闕殿閣取法焉。”在上古時代,古人把天分為東西南北四宮,分別以青龍(蒼龍)、白虎、朱雀、玄武(一種龜形之神)為名。實際上是把天空分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個主要星宿連線成形,以其形狀命名。
東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狀如龍,所以稱東宮為青龍或蒼龍;
西方七星奎、婁、胃、昂、畢、角、參形狀如虎,稱西宮為白虎;
南方的井、鬼、柳、星、張、翼、軫聯為鳥形,稱朱雀;
北方七星斗、牛、女、虛、危、室、壁,其形如,稱玄武。
於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又成為鎮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惡、調陰陽。四神之中,青龍與白虎因為體相勇武,主要地被人們當作鎮邪的神靈,其形象多出現在宮闕、殿門、城門或墓葬建築及其器物上,在最後一種場合里,龍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鎮懾邪魔,保衛墓主的靈魂安寧。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乃四聖獸,萬獸之祖。占金木水火四行。
青龍操控九天神雷之力(天雷劫),色青,屬木,為東方護獸,鎮守東宮星宿
白虎操控龍捲暴風之力(召喚萬獸),色白,屬金,為西方護獸,鎮守西宮星宿
朱雀操控焚火烈焰之力(天地三絕火),色朱,屬火,為南方護獸,鎮守南宮星宿
玄武操控寒冰風雪之力(黑暗冰毒),色黑,屬水,為北方護獸,鎮守北宮星宿

四靈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本為中國古代星宿崇拜之四靈,經道教演變為四方護衛神。古人以太陽經行之黃道為參照,將恆星分為二十八宿,每七宿一組,分別以四靈命名,東方角、元、氐、房、心、尾、箕為青龍;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為朱雀;西方奎、婁、胃、昴、畢、觜、參為白虎;北方斗、牛、女、虛、危、室、壁為玄武。四靈青白等色,出於五方五行五色之談。《禮記·曲禮上》:“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道教演衍其說,作為老君護衛神,如《抱朴子·雜應》稱老君“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道觀山門有鬥神,左為青龍,右為白虎。道教修煉又有存神之術,以為存思神靈形象名字等,可得神靈護衛,如《北極七六紫庭秘訣》:“左有青龍名孟章,右有白名監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後有玄武名執明。逢節持幢,負背鐘鼓在吾前後左右,周迎數千萬重。”四方神是存思身外神靈的主要對象,但所說形象名字等不盡一致。

注意點

四聖的概念在古代的日本和朝鮮極度受重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近來受到日本流行文化的影響,而開始習慣這種說法,但事實上中國歷來對此四象並沒有四聖的說法。

中醫四聖

岐黃

岐黃,就是岐伯和黃帝。中國醫學素稱“岐黃”,或謂“岐黃之術”,岐伯當屬首要地位。岐伯,中國傳說時期最富有聲望的醫學家,《帝王世紀》記載:“(黃帝)又使岐伯嘗味百草。典醫療疾,今經方、本草、之書鹹出焉。”宋代醫學校勘學家,林億等在《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中強調:“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黃帝之御極也……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於是雷公之倫,授業傳之,而《內經》作矣。”《黃帝內經》(《素問》和《靈樞》)基本上是黃帝問,岐伯答,以闡述醫學理論,顯示了岐伯氏高深的醫學修養。

扁鵲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姬姓,秦氏,名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勃海郡鄭(今河北任丘)人,一說為齊國盧邑(今山東長清)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秦太醫李醢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

華佗

華佗字元化,又名旉,漢未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是三國著名醫學家。少時曾在外遊學,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外科尤為擅長,行醫足跡遍及安徽、山東、河南、江蘇等地。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後施行剖腹手術,是世界醫學史上套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又仿虎、鹿、熊、猿、鳥等禽獸的動態創作名為“五禽之戲”的體操,教導人們強身健體。後因不服曹操徵召被殺,所著醫書《青囊書》已佚。據傳,《中藏經》《華佗神方》等書為其作品。

張機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和鎮平縣一帶)人,中國東漢偉大的醫學家、世界醫史偉人。張仲景的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元朝明朝以後被奉為“ 醫聖”,甚至有廟供奉香火。張仲景出生於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日,於公元219年溘然長逝,享年69歲。他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張宗漢曾在朝為官。由於家庭條件的特殊,於是他從小就接觸了許多典籍。他從史書上看到了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後,對扁鵲產生了敬佩之情,也為他後來成為一代名醫奠定了基礎。漢靈帝時曾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他一生勤求古訓,博採眾方,集前人之大成,攬四代之精華,寫出了不朽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這部醫書熔理、法、方、藥於一爐,開辨證論治之先河,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系,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何顒別傳》)。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藥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結果。

年輕時曾跟同郡張伯祖學。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和臨床實踐,醫名大振,成為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傑出的醫學家。他是處在動亂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饑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南陽、會稽(紹興)疫情嚴重,“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張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對這種悲痛的慘景,張仲景目擊心傷。

據載自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內有三分之二的人死於傳染病,其中傷寒 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論喪,傷橫夭之莫救”(《傷寒論》自序)。於是,他發憤研究醫學,立志做個能解脫人民疾苦的醫生。“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傷寒論》自序)。後世醫學者稱張仲景為“醫聖”,奉《傷寒雜病論》為醫經(唐宋以後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從魏晉及今,一千六百多年來,一直是學習中醫必讀的經典著作。

當時,在他的宗族中有個人叫張伯祖,是個極有聲望的醫生。張仲景為了學習醫學,就去拜他做老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醫學知識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而張仲景竟盡得其傳。何顒在《襄陽府志》一書中曾讚嘆說:“仲景之術,精於伯祖”。
《傷寒雜病論》序中有這樣一段話:“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身”,表現了仲景作為醫學大家的仁心仁德,後人尊稱他為“醫宗之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