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淵

生平簡介

唐高祖李淵 (566—635)在位:(618-626)

唐高祖李淵唐高祖李淵

相關事件: 均田制 李淵起事 玄武門之變
相關人物: 李世民 李密 李建成 隋文帝

李淵,唐代開國皇帝,字叔德。先世本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柄,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故特見親重。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召為殿內少監遷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615),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當時,隋末農民起義遍布全國。李淵自知無力鎮壓農民起義,又深曉煬帝猜忌嗜殺,政局動亂,難於自保,便與次子李世民在大業十三年五月起事,並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召回長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淵起兵後,一面遣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面召募軍隊,並於七月率師南下。此時瓦崗軍李密領導下與困守洛陽王世充激戰方酣,李淵乘隙進取關中。

十一月攻拔長安,在關中站穩了腳跟。李淵入長安後,立煬帝孫代王侑為天子(恭帝),改元義寧,遙尊煬帝為太上皇;又以楊侑名義自加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綜理萬機。次年(618)五月,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唐統一了全國。李淵在位時期,依據隋文帝舊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頒布均田制及租庸調製,重建府兵制,為唐代的職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課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礎。武德年間,統治集團內部充滿了複雜的鬥爭。裴寂和劉文靜都是太原起兵時的佐命元從,裴寂深得唐高祖的寵信;劉文靜為秦王世民的心腹,自以才略功勳居裴寂之右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李淵藉故殺了劉文靜。秦王世民自認為在唐王朝建立的過程中,他的功業超過太子李建成,但因是次子無法繼承皇位;太子建成亦深知世民是自己皇儲的地位的重大威脅。於是,雙方展開了劇烈的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在這場政爭中,李淵則經常站在建成一邊。太子的心腹楊文斡受命召募壯士送長安,以供李建成發動政變時使用。

武德七年(624),有人向李淵揭穿這件事,李淵盛怒之下產生了廢李建成、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的念頭,但查出是李世民派手下為奪太子之位而精心設計的一個陰謀,所以並未實現。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爆發了玄武門之變。在這次政變中,李世民殺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淵立己為太子。不久,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李淵在度過一段閒散失意生活後,死於太安宮。廟號高祖。葬於獻陵。

玄武門之變和內禪 詳述

與唐高祖逐鹿的群雄紛紛敗於戰陣,朝廷上也已形成一種相對穩定和寧靜的氣氛,這時以太子建成及支持他的幼弟李元吉為一方,以建成之弟李世民為另一方的早在戰爭時期即已潛滋暗長的仇恨終於表面化了,並且發展為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

建成和元吉兩人在正史上都被說得無甚是處。根據這些史書的記載,元吉酷嗜射獵,在戰陣上反覆無常,又是個好色之徒和一個虐待狂;太子建成則冥頑不靈,桀驁難馴,沉湎酒色。這些貶詞至少是傳統史料中這一時期的記載對他們故意歪曲的部分結果。例如,宋代大歷史學家司馬光(公元1019—1086年)就深知當時的實錄對建成和元吉有偏頗不實之語。①

到了公元621年,李世民由於戰勝了竇建德和王世充而聲譽驟隆,太子建成則因大部分時間在北方邊疆防禦突厥人,未能樹立同樣的聲望。也就在這一年,唐高祖把李世民的地位提高到全國其餘一切貴族之上,命他掌握東部平原文、武兩方面的大權,並且命他開府洛陽。李世民立即組成一個聽命於他的約有文武官員50人的強大的隨從人員集團,其中許多人來自東北部平原原來已被他消滅的敵人營壘;他開始向太子建成的高於他人的地位挑戰了。②

李世民很可能也從其他方面威脅建成。公元621年他設立了自己的文學館,其中有十八學士當他的國事顧問。文學館的創辦很可能提醒太子建成,世民有繼登大寶的野心。③

從這時起,建成想方設法挖李世民的牆腳,把後者班子中的幾個人調往別的崗位上去。①與此同時,他招募兩千多名少壯人員來增強他在長安的力量,這支力量稱長林兵,因為他們駐紮在太子住地東宮內的長林門附近。建成與他的反李世民的同盟者元吉還獲得高祖後宮中許多妃嬪的支持,他們在不間斷的宮廷陰謀中在皇帝面前給他們說好話。另一方面,李世民因有軍務經常不在首都,他在長安城內和宮廷內部沒能成功地得到支援。但他卻在洛陽的軍政官員中建立了支援的基礎,以此來與太子建成在長安的優勢相抗衡。②

最初,太子建成的策略進行得很得手。可是公元624年陰曆六月,原任太子東宮侍衛的慶州總管楊文乾謀反。據說,有人曾勸楊文乾應為太子建成起兵並擁立太子為帝;是時太子正留守京城,唐高祖則住在離宮。陰謀被揭露,太子建成和楊文乾分別從長安和戍地被召赴行在。當高祖的使者到達時,太子建成拒絕了一位部屬勸他奪取帝位的進言,反而前往行宮請求皇帝寬恕。可是,楊文乾卻舉兵反叛。按照史書上的某些記載,唐高祖答允立李世民為太子,並派李世民和另外幾位將領率兵去討伐楊文乾;官軍一到,楊文乾即為其部下所殺。

與此同時,太子的支持者李元吉、後宮的妃嬪們和宰相封德彝(封倫)等人成功地掩飾了整個事情的真象;而且儘管太子的幾名顧問和李世民的至少一位隨從都被放逐,李建成仍被遣回長安當太子。有些歷史學家很懷疑李建成是否真正與聞這次事件,而且至少有一位現代學者相信,指控李建成的罪名是李世民及其同黨羅織起來的。①

唐高祖曾想法緩和諸子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他試圖讓李建成和李世民脫離直接接觸,並且曾作過某些微弱而不成功的努力以彌補他們之間的裂痕。但是,他陷入了宮廷內和朝堂上精心策劃的爾虞我詐的交叉火網之中而不能自拔,每一方都設法詆毀對方,而唐高祖本人對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態度又極端搖擺不定,對他們的態度看來取決於他們各自成功地利用他的程度。同時,局勢也急轉直下,直到最後以兵戎相見。

到了公元626年,李世民對李建成和李元吉耍弄花招所取得的成就越來越驚恐不安,因為後二人意在使皇帝反對他,並且想挖空他的一幫人馬。楊文幹事件後不久,唐高祖得知李世民的覬覦之心日漸增強,他便召李世民進宮並明白地告訴他,他不可能從高祖本人那裡得到什麼幫助。②李世民的兩個最重要的謀士房玄齡和杜如晦,己因建成和元吉玩弄陰謀而被開革。他的將軍尉遲敬德被建成和元吉僱人行刺,幾乎喪生,而當他後來被他們在朝中詆毀時又是經李世民說情才免於一死的。當突厥人於公元626年初入侵邊境時,經建成提議,元吉被派往抗禦突厥人;他隨身帶走了李世民手下最優秀的將軍們和精銳士兵。建成和元吉並且厚賂李世民的關鍵人物,希望他們倒戈相向。唐高祖似乎並不反對他們搞這些名堂。最後,據說李建成想毒死李世民,雖然對行事的時間——甚至對這個事件本身——都一直有人爭論不休。

一個時期以來,李世民的最有影響的官員們曾敦促他對他的兩個兄弟採取強硬的立場。但是,他在制訂進攻性策略時行動是緩慢的。可是,他謙恭下士,慷慨大方地籠絡了洛陽地區的地方軍事精英人物(豪傑),而且用自己的一千人馬警衛著這個城市。可能他是在想,如果一旦被迫逃出京城的話,他可利用洛陽做避風港,或者用它作為反對建成和元吉的基地。

最後,刺激李世民採取行動來反對他的兄弟們的事件終於出現:據他的探子報告,他們計畫在李世民送元吉出征突厥人之際將他殺害。這時,他秘密地把扮成道士的房玄齡和杜如晦召進他的營地以協助他制定計畫,同時,他又賄買玄武門禁軍將領常何,使之聽命於己。玄武門位於長安北面城垣之中心,是出入禁城的要道。由於它地處衝要,所以禁軍都駐紮在它的左近,以負責防止任何敢於政變的嘗試。①

陰曆六月初三,李世民謊奏說建成和元吉淫亂後宮。唐高祖即對此事進行按驗。次日早,高祖的一個妃嬪把李世民對他們的控告通知建成和元吉,他們便決定不去朝廷而逕自去見皇帝求情,因此打馬直奔皇宮,想為自己辯護。

可是正在這時,李世民領12名②心腹部署在他此時已控制的玄武門陣地。當建成、元吉到達宮門入口處玄武門時,他們被伏兵襲擊。建成被李世民砍死;元吉則被李世民的軍官尉遲敬德所殺。建成和元吉的隨從於是對玄武門發動攻擊,但當兩位被殺主子的頭被拿來曉示眾人時,他們的攻門努力便即刻瓦解了。

在玄武門之變的前不久,唐高祖表現了頗不利於李世民的態度:他曾允許把李世民的幾個要員調走,同時他也默默地看著建成在京城發展部隊,使它的人數明顯地多於李世民的部隊。①緊接著玄武門的事變,李世民派了他的可靠的將軍尉遲敬德(即唐高祖前不久要處死的人)去向皇帝報告政變的結果。據說,在玄武門事件發生時,高祖正在宮內的湖面上划船。這時,尉遲敬德身穿全副甲冑荷戈而至(這一行動通常罪當處死),把高祖兩個兒子的死訊告訴了他。李世民用了這一戲劇性的手法告訴他的父親:唐廷內的潮流變了,他現在完全控制了局勢。②

玄武門事變之後僅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為皇太子,從他父親手裡接過政府的實際控制權。陰曆八月初九,唐高祖可能是由於被脅迫而放棄了皇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後來在中國歷史上被謚為太宗)。與此同時,唐高祖被尊為太上皇。

遜位之後

唐高祖遜位之後,無論在事實上或名義上都變成了退隱皇帝,只偶爾出席宮廷禮儀。關於公元626年以後的年代他們父子之間的關係到底如何,我們知道的很少,但是,最近事變所引起的創傷似未治癒。公元632年,監察御史馬周上疏訴陳:年邁的高祖住在宮城西部狹窄的大安宮內;雖然它去太宗之宮咫尺,但太宗已經好久沒有去省視他了。馬周還進一步指責說,當太宗要去夏宮避暑時,高祖卻被留在長安受熱天的煎熬。③可是,後來太宗也要邀請高祖和他一起去避暑時,高祖謝絕了。太宗於是在宮城的東北面建造大明宮作為他父親的避暑離宮,但高祖在施工期間卻一病不起,而於公元635年陰曆五月死去,沒來得及住進他的離宮。另外一件事情也一定很重要,即唐太宗給他父親建造的陵寢明顯地小於他為他妻子所建造的宏偉的陵墓,他也打算把那裡作為自己的安葬之地。這一舉措的含義肯定對唐太宗的一位官員有所觸動,他譏諷太宗為不孝。

評價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唐高祖是中國一切史書中最受貶低的一位君主。他的聲譽之所以蒙受損失,第一是因為事實上他的統治時期很短,而且是夾在中國歷史上兩個最突出的人物的統治期的中間:他前面的統治者是大壞蛋隋煬帝,他後面的則是被後世史家視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第二,已如上述,是因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績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蓋了。實際上,唐高祖舉兵反隋時儘管已年過五十,上了年紀,他仍然不失為一個有雄心壯志而又生氣勃勃的和幹練的領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證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負,而且毫無疑問,恰恰是他策劃了太原起事,並勝利地引導唐軍進抵隋都。他對李密和東突厥人的外交攻勢使得唐軍能奪取大興城,並且使得唐軍能組織和加強在陝西的力量而無虞敵軍的阻礙。後來,他的大赦、封官許願和大加賞賜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戰場上的勝利,有助於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並且促成了全國的重新統一。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從任何現實標準來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從其結果來看,唐王朝已經打下了堅實的行政、經濟和軍事基礎。總而言之,唐高祖為他兒子的輝煌統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