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師範學院

哈爾濱師範學院

哈爾濱師範學院是黑龍江省唯一的科類比較齊全的師範大學,是省屬重點大學,是黑龍江省高等師範教育、高等藝術教育、教育科學研究和師資培訓的中心。學校共有5個校區,分布在哈爾濱、阿城等地,校園總占地面積為251.38萬平方米,其中校本部為168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133萬平方米,其中校本部為104萬平方米。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哈爾濱師範學院哈爾濱師範學院

哈爾濱師範大學創建於1951年,其前身是1946年我黨在解放區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命名的行知師範學校。先後經歷了哈爾濱師範專科學校、哈爾濱師範學院時期,1980年擴建為哈爾濱師範大學。2000年呼蘭師範專科學校、黑龍江農墾師範專科學校和黑龍江省物資職工大學實質性併入哈爾濱師範大學,組建成新的哈爾濱師範大學。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哈爾濱師範大學師生以對祖國和人民的高度責任感,努力踐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從師準則,形成了“愛國敬業,誠信質樸,求真創新,為人師表”的優良傳統,為國家、黑龍江省教育事業和經濟建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哈爾濱師範大學現有呼蘭學院、阿城學院、藝術學院、外國語學院、人文學院、政法與經濟管理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理化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體育科學學院、套用技術學院、職業技術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恆星學院等16所學院;有41個本科專業,16個省級重點學科,14個省人事廳資助學科;有16個研究所,3個研究中心,1所附屬中學及電化教育中心、計算機教學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圖書館藏書334萬冊。學校主辦《北方論叢》、《哈爾濱師範大學自然科學學報》、《黑龍江高教研究》等十餘種公開發行的刊物。

師資力量

哈爾濱師範學院哈爾濱師範學院

學校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授予權,博士學位點9個、碩士學位點82個。截至2005年9月在校全日制本、專科生35000餘人;全日制博士、碩士研究生、教育碩士及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的研究生5200多人,留學生552人,在籍成人教育學生10500多人;現有教職工3695人。學校還特聘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等著名學者為兼職教授、顧問或名譽教授。

學校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學科建設為主線,以改革和創新為動力的辦學思路,大力實施“上規模、上層次、上水平、上特色、上條件”的“五上”辦學方針,使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項事業取得了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1997年以來學校的全日制各類學生由不足4000人發展到現在的3萬餘人,成人學歷教育學生由5200餘人發展到現在的1萬餘人。博士學位點實現了零的突破並已增至9個,碩士學位點由18個增至82個,省級重點學科由7個增至16個。學校的辦學質量、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穩步提高,正在向以教師教育為主要特色的全國一流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邁進。

在教育教學中,學校始終牢固樹立“人才培養質量是學校辦學生命線”的教育理念,大力推進教育創新,堅持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為目的,緊緊圍繞素質教育,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逐步形成了堅持師範、面向社會、文理滲透、全面發展的辦學模式。作為黑龍江省師範教育的龍頭,學校為黑龍江省及全國的教育事業和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建校至今,學校共為社會培養了10萬餘名各級各類畢業生,他們中有的成為教育戰線上的骨幹,有的在科學研究領域裡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有的走上了各級領導崗位。他們遍布祖國乃至世界各地,成為發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和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

學校注重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工作。1996年以來獲得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位居黑龍江省省屬高校前列;出版了一大批在省內外有廣泛影響的高水平、高質量的學術專著和教材。學校還和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韓國、南非等國家和地區的幾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了校際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

學校十分重視外資項目引進工作,尤其是日元貸款項目。這些項目的引進,將對我校的發展和建設起到較大的推動和作用,特別是對生命科學、材料物理化學等高科技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將起到促進作用,同時對國際文化交流特別是日本文化交流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學校重視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工作。1998年,獲黑龍江省高校系統文明單位標兵稱號;2001年、2002年分獲黑龍江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和黑龍江省文明單位稱號。

承傳半個世紀之輝煌,凝聚師大傳統之精華,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哈爾濱師範大學將繼續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大力實施“五上”辦學方針,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目前,松北新校區已經成為哈爾濱師範大學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一座布局合理、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環境優美的嶄新的大學城已在松花江北岸落成。哈爾濱師範大學將繼續搶抓機遇,加快發展,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培養高層次、高素質的教育人才和經濟建設人才的重要基地,力爭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管理水平、辦學效益等方面躋身全國同類高校的前列,把我校建設成為以教師教育為主要特色的全國一流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

學科介紹

1997年學校黨委召開了十屆十次全委(擴大)會議,確定了“強化師範性,提高學術性,增強綜合性,突出優勢學科,適當發展新興學科,努力上規模、上層次、上水平、上特色、上條件”的辦學方針。七年來,學校取得了突破性進步,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辦學條件不斷改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層次也取得了重大發展,學科學位建設不斷加強。1998年我校成為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中文系古代文學學科成為我校第一個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我校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博士學位授予學科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2003年中文系文藝學學科、生物學系遺傳學科、政治教育系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獲得了博士學位授予權。 2005年,我校又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學科、音樂學學科、自然地理學學科共5個學科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使我校博士點個數增加到9個。

政法與經濟管理學院政教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科介紹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科是省重點學科。本學科1956年成立,從1984年開始相繼獲得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1984),馬克思主義哲學(1986),政治經濟學(1986)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1990)四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006年又獲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該學科已發展成為一個研究方向獨特,學科梯隊合理,發展速度迅猛,影響廣泛的學術群體。

本學科現有教授7人,副教授9人,講師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6人。5年來,在《中共黨史研究》、 《理論前沿》《中國黨政幹部論壇》《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等國內外重要期刊上發表論文108篇,有的還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新華文摘》等轉載引用,出版論著6部,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三次,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六次,一般項目十一次,或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十五項。5年來還獲黑龍江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二項,三等獎一項,獲黑龍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一等獎四項,二等獎六項,三等獎十項。

這個學科有三個獨具特色,研究互補的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經驗總結,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先進文化,中國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計畫於2007年開始招生。

政法與經濟管理學院政教系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介紹

思想政治教育是省重點學科,是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和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學科成立於1956年,從1984年開始相繼獲得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1984),馬克思主義哲學(1986),政治經濟學(1986),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1990)四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003年獲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學位授予權。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該學科已發展成為學術陣容強大,梯隊合理,科研成果豐富,特色顯著,在省內外頗具影響的學科。

本學科原屬政治學一級學科下“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二級學科。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2005年64號檔案,“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調整到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級學科。

本學科現有教授8人,副教授8人,5年來共承擔國家、教育部、省重大、重點課題8項,在《思想政治教育導刊》、《光明日報》(理論版)、《中國高教研究》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56篇,其中一些論文還在《新華文摘》《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上反饋,出版專著20部,獲省人文社科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三等獎三項,獲黑龍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一等獎三項,二等獎五項。

本學科設有三個穩定的,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新時期德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歷史與經驗總結,其第一個方向已於2004年開始招生,導師為王忠橋教授。

政法與經濟管理學院政治教育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介紹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省重點學科,是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和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本學科1956年建立,從1984年開始相繼獲得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1984),馬克思主義哲學(1986),政治經濟學(1986),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1990)四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003年獲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學位授予權。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今天學科已發展成為梯隊結構合理,學術成果頗豐,科研潛力充沛的在東三省乃至全國有一定影響的學科。

本學科原屬政治學一級學科下面的一個二級學科,根據國務院學位辦2005年64號“關於調整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及所屬二級學科的通知”,原有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二級學科調整到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分別歸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級學科。本學科現有教授8人,副教授7人,5年來承擔國家級課題3項,省部級重大課題、重點課題8項,獲省人文學科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三等獎五項;獲省高校人文社科一等獎五項,二等獎十一項,三等獎八項。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中共黨史研究》、《光明日報》(理論版)、《中國哲學史》等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205篇,出版學術著作12部。目前,這個學科有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東方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研究三個方向,導師分別為徐曉風教授,王忠橋教授,栗守廉教授。其中前兩個方向已於2004年開始招生。

人文學院中文系古代文學學科介紹

中文系古代文學學科1998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點,是我校第一個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也是東北地區省屬重點高校唯一的古代文學博士點。本學科研究方向包括先秦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唐代文學、宋元文學、明清文學。現有教學科研人員1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人,在讀博士後2人。

20世紀80年代初以張錦池教授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以《紅樓夢》研究為突破點迅速崛起,成為本學科發展的重點和優勢。自80年代中期以來,本學科教學科研人員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中國文化》、《文藝研究》、《紅樓夢學刊》、《社會科學戰線》以及《北方論叢》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古籍校勘箋注55部。其中代表性著作有:張錦池教授的《紅樓夢十二論》、《中國四大古典小說論稿》、《西遊記考論》、《紅樓夢考論》《中國古典小說心解》、《漫畫西遊》,傅道彬教授的《晚唐鐘聲》、《詩外詩論箋》、《中國生殖崇拜文化論》、《中國文學的文化批評》鄒進先教授的《龔自珍論稿》、《韓愈詩文譯釋》、《啟蒙文學的先驅》,戴志鈞教授的《讀騷十論》,郭明志教授的《全金詩》(合著),關四平教授的《三國演義源流研究》,李洲良教授的《古槐樹下的鐘聲——錢著管窺》。其中《紅樓夢》研究在海內外有著很廣泛的影響,不僅出版和發表了一系列論著,而且主持召開了全國第一屆《紅樓夢》學術研討會(1980)、中國大陸首屆國際紅學研討會(1986)、中國大陸首屆海峽兩岸紅學研討會(1995)、全國古代文學和古代文獻學博士點建設發展研討會(1999)。在中國古代小說研究方面本學科處於國內前沿位置。

人文學院中文系文藝學學科介紹

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學科是黑龍江省重點學科。自1985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以來,歷經近四代教師堅持不懈的努力,現已發展為一個銳意進取、發展勢頭迅猛、影響廣泛的學術群體。2003年,學科以強勁的實力和較高的得分,一舉獲得了博士學位授予權。本學科梯隊合理,現有教師1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講師3人,具有博士學位者5人,在讀博士3人。博士生導師馮毓雲、羅振亞、傅道彬三位教授均為國家級學會理事、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本學科現有文藝學與方法論、中國現代詩學、中國古典文論與詩學、西方美學四個穩定、互補的主要研究方向,在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文藝心理學、康德美 學、文藝民俗學、敘述學、女性文學、影視美學等研究方向上也注意開拓,方向設定覆蓋面廣,特色突出。

本學科近年來學術成果豐碩,先後承擔了國家級課題5項、省級課題14項,出版專著23部,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中國文化》、《文史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報》、《新華文摘》等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5篇。其中馮毓雲教授的《文藝學與方法論》、羅振亞教授的《中國三十年代現代派詩歌研究》、傅道彬教授的《晚唐鐘聲》受到國內專家和學術界的一致好評,分獲黑龍江省優秀會科學成果一等獎。郭崇林教授的《北方漁獵民族的英雄時代》、於菇教授的《藝術的位置》獲得黑龍江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姜哲軍教授的“西馬”研究、郭崇林教授的民俗美學研究、劉紹信教授的當代小說敘述研究、曹祖亢教授的影視研究、於茹教授的藝術文化研究、郭力副教授的女性文學研究、黃光偉副教授的接受美學研究等在學術界都有較好影響。學科和黑龍江省文聯合辦的刊物《文藝評論》,風格鮮明,步履穩健,在學術界享有著較高聲譽。2002年主辦的“世紀之交文化轉型與文學發展”研討會、2003年主辦的“中國現代文學創新專家學術”研討會、2004年主辦的“世紀之交的文學境遇與對策”研討會,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影響。

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生物學遺傳學科介紹

遺傳學科於1958年建立,1983年獲遺傳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1985年被評為黑龍江省級重點學科。l992年經省教委批准建立“生物工程研究所”,有染色體工程、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學3個研究室,有5個穩定的研究方向,即染色體工程、基因工程、分子遺傳學、微生物遺傳學、小麥的遺傳與育種。2003年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的博士學位授予權。

遺傳學科現有教師24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8名、講師4名、助教3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2名、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8名。“遺傳學科”一直重視教學工作,已培養博士生6名,碩士生87名,在讀博士生5名,在讀碩士生31名。為研究生、本科生教育專業、生物工程專業開學位課、基礎課和選修課共26門。

遺傳學科對科學研究工作十分重視,曾獲全國科學大會優秀科研成果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全國協作項目)、中國農業科學院專項研究一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各1項,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8項。1995年以來承擔國家863項目1項,國家攻關項目1項,國家性協作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省重點項目11項,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23項,合計43項。發表論文43篇,被SCI收錄21篇。專著6部。

在科學研究內容上,是我國開展植物遠緣雜交細胞遺傳研究的較早單位之一,在國內首次人工合成六倍體小偃麥(AABBEE),人工合成提摩菲維小麥與中間偃麥草雙二倍體(AAGGXXEEFF),與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合作合成5個八倍體小偃麥並進行了細胞遺傳學的研究。在小麥的染色體工程研究上,選育小麥—黑麥易位系11個、代換系4個,小麥—偃麥草易位系5個、代換系1個,八倍體小黑麥、六倍體小黑麥新品系67個。有的在生產上得到套用,有的己收入國家種子資源庫,並作為原始材料在育種上加以套用。在小麥細胞質遺傳上,利用小麥異細胞質選育細胞質雄性不育系,特別是D2型和SV型細胞質雄性不育機理的研究、G型不育系恢復系Rf3基因的表達及調控研、小麥細胞質雄性不育與核基因組、染色體的關係等方面已取得多項成果。其他如在利用小麥殺配子染色體誘發染色體斷裂選育易位系、缺失系及殺配子染色體的作用機理研究;利用Ri質粒轉移外源基因,選育大豆、菸草番茄、麥、龍膽等轉基因植物與轉基因植物基因沉默機制的研究;大豆葉綠體與核啟動子的分離研究;基因沉默機制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進展。

遺傳學科與日本京都大學農學部、筑波大學生命科學部、農林水產省的生物資源研究所、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藥理學毒性學系有學術交流。這對新材料的引進及研究水平的提高是很有意義的。1998年以來,遺傳學科在省教委和校、系領導的支持下,大力改進教學、科研條件,已投資儀器設備費1100萬元。新的教學樓已建設完畢,能適應未來教學、科研工作的需要。

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地理學系自然地理學科簡介

哈爾濱師範大學自然地理學科的形成歷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地理系成立,歷經幾代教師堅持不懈的努力,不斷發展壯大,成為黑龍江省地理界的龍頭。1994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獲地理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同年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的博士學位授予權。目前支撐本學科的教授8名(其中龍江學者1名,兼職教授2名),副教授9名,講師7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名,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12名,在讀博士4名。

自然地理學作為哈爾濱師範大學的特色學科,立足黑龍江,面向東北,通過現代廣義3S技術,實現對濕地、黑土及凍土、森林、礦產資源與生態環境的調查、觀測,研究其結構、尺度、等級、層次、過程、功能與效應,揭示各地理要素時空變化規律與耦合作用原理,闡明其生態演變的驅動機制、變化與退化的環境效應以及區域生態平衡機制,最佳化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目前該學科擁有4個穩定的研究方向:(1)資源型城市發展過程與生態環境修復;(2)溫帶及寒溫帶植被動態過程、機制與三可視化表達;(3)環境變化與土壤生物的回響;(4)濕地、黑土、與凍土變化過程與可持續管理。

本學科近年來科研成果豐碩,先後承擔了國家863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5項,省部級課題14項,一般項目15項。出版專著10部,在《Ecological Modelling》、《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生態學報》、《自然科學進展》、《地理科學》、《地理科學進展》等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被SCI、EI、ISTP收錄10篇。曾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林業局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

在該學科和學位點的建設過程中,十分重視與兄弟院校與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如與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黑龍江省農科院等單位人才資源共享,聯合培養研究生和進行科學研究,優勢互補,雙贏發展。

政法與經濟管理學院政治教育系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介紹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黑龍江省重點學科和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自1989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以來,歷經三代教師堅持不懈的努力,已發展成為一個研究方向獨特、學科梯隊合理、發展速度迅猛、影響廣泛的學術群體。本學科現有馬克思唯物史觀與東北倫理道德、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三個穩定、互補的主要研究方向,同時,在俄羅斯、中亞和東歐地區民主社會主義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實踐唯物主義、真理理論、馬克思主義美學、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家研究等方向的研究方面也銳意進取,賦有特色。2003年,學科以強勁的實力和較高的分數,贏得了學術界和評審們的好評,獲得了博士學位授予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梯隊合理,有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講師11人,具有博士學位者和在讀博士12人。博士生導師徐曉風教授是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黑龍江省哲學學會副會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博士生導師王忠橋教授是全國高等學校思想品德研究會副秘書長,國家級學會理事。本學科近年來承擔了國家級課題、省級課題18項,出版專著33部,在《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中國哲學史》、 《哲學動態》 、《教育研究》(韓國)、《自然辯證法研究》、《中共黨史研究》、《中國高教研究》、 《光明日報》 (理論版)、 《新華文摘》等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86篇。本學科研究成果豐碩,近年來獲得各級獎勵20項,其中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2項;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7項;中央教育科學所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優秀成果獎1項;黑龍江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2002年2月學科成功地舉辦了“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與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研討會,2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探討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時代品格和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本學科在馬克思唯物史觀與東北亞倫理道德、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兩個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導師分別是徐曉風教授、王忠橋教授。

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教育系課程與教學論學科介紹

課程與教學論學科主要進行學校課程與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研究。

哈爾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專業1984年創建碩士點,1985年評為黑龍江省重點學科,2005年評為黑龍江省文科基地,同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該專業現有教授15人,副教授6人。現任學科帶頭人趙鶴齡教授是全國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湖南師範大學的兼職博士導師。

本專業教師在“活動教學”、“教學實驗”、“主體教育”、“教學價值”、“教學公平”、“課程與生活”、“課程領導與管理”、東北亞及印度等國家的教育、教學等問題的研究有一定建樹。近年來完成學術著作29部,發表論文200餘篇,出版教材13部,獲得省部級獎20多項。現承擔省級以上課題40餘項,年人均科研經費近3萬元。

本專業設的三個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學科教學論。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方向側重於課程與教學基礎理論研究、教學實驗的基本理論研究,以及俄羅斯韓國印度日本等國的課程與教學的比較研究;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方向側重於課程與教學改革實踐研究、地域性辦學的課程與教學改革問題研究,以及課程與教學管理問題研究;學科教學論方向注重基礎教育學科課程與教學基礎理論研究以及課程與教學改革研究。

藝術學院藝術學系音樂學學科介紹

哈爾濱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學學科是我國東北地區唯一擁有藝術學科類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位點,是黑龍江省級重點學科。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從歐洲回國的一批世界一流的音樂家唐學詠、陳德義、張茂林和六、七十年代在國內頗具影響的汪立三、劉施任、蔣祖馨、周柱銓、錢正鈞、張靜蔚等一大批音樂家先後在我校任教,並打下了良好的學術基礎;本世紀初,先後有於潤洋、樊祖蔭、田青、楊燕迪、賈達群等國內著名的音樂學家、作曲家、博士生導師作為我校兼職教授,使我校的音樂學科形成了研究方向穩定、學科梯隊合理、發展勢頭迅猛、學術影響廣泛的教學科研群體,並於1998年獲得音樂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以強勁的實力和較高的分數,獲得了音樂學博士學位授予權。

博士生導師陶亞兵教授現為中國音樂史學會理事。

博士生導師郁正民教授現為中國音樂教育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本學科現有教授7人,副教授5人,講師6人,具有博士學位者3人,具有碩士學位者13人,在讀博士4人。本學科在中國音樂史、音樂教育學、民族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等四個專業方向有較深入的研究。音樂學博士陶亞兵教授的專著《中西音樂交流史稿》、《明清間中西音樂交流》及大量有關論文具有較高學術價值,《中西音樂交流史稿》曾獲得第二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和第二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郁正民教授的學術論文“論高師學生的教師角色轉換”、“音樂課程標準與教師創造精神的解放”先後獲得全國音樂教育優秀論文評比一等獎和三等獎,專著《音樂教育心理學》作為我國第一本音樂學科教育心理學,獲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三等獎;1999年引進美國史丹福大學“微格教學理論”,出版了《中國小音樂課堂教學技能訓練》一書,僅三年內再版12次。而以此建立的以學科教學法、課堂教學心理學、課堂教學技術研究、學科教學論為“四模組”的音樂教育學課程體系,榮獲黑龍江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本學科目前承擔了科研項目9項,其中國家項目1項,社會科學基金2項,出版學術著作26部,在國內外重要刊物及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45篇。獲得各級獎勵10項,其中國家級獎2項,省部級獎7項,高校人文社科獎1項。

現任領導人

哈爾濱師範學院

張少傑

 1950年10月生,教授,法學碩士。曾任佳木斯師專黨委書記、校長,佳木斯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現任哈師大黨委書記。

哈爾濱師範學院

陳述濤

 1950年生,教授,博士學歷。曾任哈師大講師、副教授、教授,數學系副主任、主任、副校長。現任黑龍江省農工民主黨省委主委、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哈師大校長。

哈爾濱師範學院

王忠橋

 1947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校團委書記、學生工作部部長、學生處長、政教系黨總支書記、呼蘭縣委副書記。現任哈師大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哈爾濱師範學院

肖書源

1948年生,研究員,大學本科學歷。曾任化學系輔導員、人事處處長、工會主席、紀檢委書記。現任哈師大黨委副書記。

哈爾濱師範學院

王為正

1954年生,副研究員,大學本科學歷。曾任省郵電校教師、省教委幹部、呼蘭師專黨委書記。現任哈師大黨委副書記、江南校區管委會主任。

哈爾濱師範學院

孫孚廣

1947年生,教授,大學本科學歷。曾任地理系主任、總務長。現任哈師大黨委常委、副校長。

哈爾濱師範學院

盧禹舜

1962年生,教授,大學本科學歷。曾任美術教育系副主任、藝術學院副院長、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現任哈師大黨委常委、副校長、藝術學院院長。

哈爾濱師範學院

傅道彬

1960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文系副主任。現任黑龍江省政協常委、哈師大副校長。

哈爾濱師範學院

付軍龍

哈師大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學歷,副教授。曾任呼蘭師專中文系教師、副主任、主任、校辦主任兼產業總公司經理、呼蘭師專副校長、校長兼副書記。現任哈師大黨委常委、副校長、呼蘭學院院長。

哈爾濱師範學院

王玉蘭

1950年生,漢族,副研究員,研究生學歷。現任哈爾濱師範大學副校長、阿城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

哈爾濱師範學院

王廣明

1956年生,副教授,大學本科學歷。曾任哈師大生物系輔導員、校團委書記、黨群機關總支書記、黨委常委、組織部長。現任哈師大紀委書記、組織部長。

哈爾濱師範學院

殷 富

1948年生,副研究員,大學學歷。曾任哈師大宣傳部幹事、組織部副科級幹事、正科級幹事、黨委辦公室副主任、主任、宣傳統戰部部長。現任哈師大工會主席。

哈爾濱師範學院

曹百瑛

1963年生,教授,碩士。曾任政治教育系輔導員、團總支副書記、書記、校團委副書記、書記、校辦副主任、主任。現任哈師大黨委常委、學校辦公室主任。

哈爾濱師範學院

趙旭光

1954年生,本科學歷。曾任校辦秘書、審計處副處長、財務處處長、基建處處長。現任哈師大總務長。

哈爾濱師範學院

王選章

1957年生,教授,博士學歷。曾任哈師大物理系副主任、主任。現任哈師大黨委常委、副校長。

校徽

校徽校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