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縣

吐魯番縣

吐魯番是天山東部的一個山間盆地,位於天山山地東端。“吐魯番”是維吾爾語“低地”的意思。它是一個典型的地塹盆地,也是中國地勢最低和夏季氣溫最高的地方。大部分地面在海拔500米以下。20世紀80年代以來,通過營造防護林和加強灌溉管理,風沙已初步控制,生態環境有所改善。

基本信息

歷史

漢車師前王庭地,晉為高昌郡,北魏時屬蠕蠕,唐祿置西州,嘗為安西都護府治,後沒入吐番,五代時為回鶻所據,宋末號輝和爾,即畏吾兒也,設畏吾都護,太祖次子察哈台封於此,明為火州地,嗣稱吐魯番,屢為邊患,清初入貢乾隆間置吐魯番廳,故名廣安,直隸甘肅安西道,光緒七年依俄約開為商埠,嗣後改隸新疆省,民國改縣,屬新疆焉耆道,縣城當天山南麓,西北出迪化,西南向疏勒,分道於此,縣境氣候極熱,盛產木棉,多入俄國

簡介

金吐魯番市。吐魯番地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地處天山東部山間盆地,總面積約7萬平方公里。吐魯番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捷,蘭新鐵路國道312線橫貫東西,南疆鐵路、國道314線縱貫南北,吐—烏—大及託克遜縣—烏魯木齊高速公路均建成通車,是內地連線新疆中亞地區及南北疆的重要通道。吐魯番地區成立於1975年,轄吐魯番市鄯善縣託克遜縣,26個鄉鎮,總人口60萬,以維吾爾族為主的回、蒙、哈等36個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77.1%,漢族占總人口的22.9%。吐魯番是新疆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
吐魯番地區自然條件獨特,資源富集,主要有三大優勢資源:一是光熱資源豐富。盆地內乾燥少雨,日照充足,無霜期達270天,全年日照時數為3200小時,優越的光熱條件和獨特的氣候,使這裡盛產葡萄哈密瓜長絨棉、反季節蔬菜等經濟作物,是新疆著名的瓜果之鄉。二是礦產資源種類繁多。現已探明65種礦產,石油天然氣煤炭黃金芒硝花崗岩鉀硝石鈉硝石硼潤土等礦產儲量大、品位高,極具開發價值和潛力,是一個天然聚寶盆。三是旅遊資源豐富。吐魯番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鎮,新疆著名的歌舞之鄉。全地區有國家3A級景區6家,5A級景區1家。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23處、有價值文物點179處。旅遊資源之富集居新疆第一,在國內也非常突出。

行政區劃

[拼音]TuLuFan
[面積]69713平方公里
[人口]584318人(2005年)
[郵編]838000
[區號]0995
[區劃]轄兩縣一市
吐魯番市:面積1.573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5.49萬,下轄七鄉兩鎮、兩個辦事處,郵編:838000。
鄯善縣:總面積3.831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0.9043萬,下轄五鄉五鎮,郵編:8382000。
託克遜縣:總面積1.566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0.7768萬,下轄三鄉四鎮,郵編:838100。

地理位置

吐魯番地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在北緯41°12′--43°40′,東經87°16′--91°55′之間,東臨哈密,西、南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靜、和碩、尉犁、若羌縣毗連,北隔天山與烏魯木齊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吉木薩爾木壘縣相接。地區南北寬約240公里,東西長約300公里,土地總面積69713平方公里(低于海平面的面積為2085平方公里),占新疆土地總面積的4.2%。行政公署設在吐魯番市,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183公里。

地勢地貌

吐魯番地區是天山東部的一個東西橫置的形如橄欖狀的山間盆地,四面環山。
盆地西起阿拉山溝口,東至七角井峽谷西口,東西長245公里;北部為博格達山山麓;南抵庫魯塔格山,南北寬約75公里。
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在這裡發現了遠古時期的魚類和恐龍化石,證明這裡曾是一片大海,由於地殼運動,逐漸變為陸地,盆地開始形成。吐魯番盆地經歷了地質年代的侏羅紀白堊紀第三紀第四紀,是一個逐漸凹陷的古老盆地,特別是在距今30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期間,盆地北緣的博格達山急劇上升,而盆地南北緣的庫魯克塔格山上升幅度較小,兩山之間斷裂陷落,最終形成了北高南低、西寬東窄的不對稱盆地。中部有火焰山和博爾托烏拉山余脈橫穿境內,把本地區分成南、北兩半。盆底艾丁湖水面,低于海平面155米,是我國最低的盆地,在世界上也僅次於低于海平面391米的約旦死海,為世界第二低地。鳥瞰吐魯番盆地,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以艾丁湖為中心,呈環狀分布的地形,由三個環帶組成。最外一環由高山雪嶺組成,北面橫亘著博格達山,高聳入雲,終年白雪皚皚;南邊有庫魯塔格山;西面有喀拉烏成山;東南有庫姆塔格山;可謂四面群山環抱。盆地中環是長期以來山嶺風化剝蝕,由流水搬運下來的戈壁礫石帶。盆地的第三環帶是最具生命力的、誘人的綠洲平原帶。這裡大部分屬於山傾斜平原,堆積著大面積細土質沖積物,因火焰山橫臥在盆地中央,使潛水位抬高,在山體的南北緣形成一個溢出帶,造就了南、北兩部分綠洲,成為吐魯番盆地各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基礎。吐魯番盆地山區面積為9850平方公里,平原面積為59863平方公里。

氣候特徵

吐魯番地區屬於典型的大陸性暖溫帶荒漠氣候,日照充足,熱量豐富但又極端乾燥,降雨稀少且大風頻繁,故有“火洲”、“風庫”之稱。這裡全年日照時數為3000-3200小時左右,比我國東部同緯度地區多1000小時左右,太陽年輻射量139.5-150.4千卡/平方厘米,比同緯度的華北、東北地區多15-20千卡/平方厘米,僅次於青藏高原。全年平均氣溫13.9℃,高於35℃的炎熱日在100天以上。夏季極端高氣溫為49.6℃,地表溫度多在70℃以上,有過82.3℃的紀錄。當地素有“沙窩裡烤熟雞蛋”、“石頭上烤熟麵餅”之說。冬季極端最低氣溫-28.7℃;日溫差和年溫差均大,全年10℃以上有效積溫5300℃以上,無霜期長期達210天左右。由於氣候炎熱乾燥,這裡乾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僅有16.4毫米,而蒸發量則高達3000毫米以上。

土地資源

吐魯番地區土地總面積675.63萬公頃。農用地84.06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2.44%。其中:耕地4.92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73%;園地2.16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32%;林地1.93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28%;牧草地72.94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0.8%;其他農用地2.11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31%。

礦產資源

吐魯番是個天然聚寶盆,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礦產資源主要特點是資源比較豐富,礦種比較齊全,遠景潛力巨大。截止1999年底,已發現56種礦產,已有探明儲量並列入儲量平衡表的礦產有47種,尤以能源資源(油、氣、煤)金屬資源中的金、銅、鐵和非金屬資源中的石材、鉀硝石石鹽膨潤土皂石為最。儲量較大的有石油硝石膨潤土、鹽硭硝石棉和礦泉水等。鉀硝石鋰鎂皂為國內獨特礦種,特別是鈉硝石為國內惟一的硝酸餘礦種,是世界第二鈉硝石礦產地。煤炭資源被列為世界十大煤田之一。

氣候資源

吐魯番盆地有著封閉的盆地,稀薄的雲量,強烈的太陽幅射,極高的氣溫,形成了豐富的熱量資源。得天獨厚的發展農業和園藝業的條件,是其他任何地區都難以比擬的。盆地的光熱資源十分豐富,日照時間長,氣溫高,晝夜溫差大,年日照時數達3000小時以上,陽光熱幅射量每平方厘米達139.5卡,全地區高達9.8萬億卡。由於北部天山的屏障作用,吐魯番的無霜期平均每年達到268.6天,最長的年份達到324天,是我國長城以北無霜期最長的地方。全年10℃以上有效積溫5300℃以上。優越的光熱條件和獨特的氣候,使這裡盛產葡萄、哈密瓜、長絨棉、反季節蔬菜等經濟作物。

水資源

吐魯番盆地屬山間盆地,四面高山環繞,中間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5米。由於吐魯番的特殊地形條件,從西部、北部來的溫濕氣流,在進入盆地前,首先遇到西北部高大的山體的阻擋,難以進入本區,僅有極少溫濕氣流通過高空緯向-環流帶至盆地西、北部山區,形成降水,因此吐魯番水資源形成區主要在天山各河流出山口以上中高山區地段,山口以下平原區降水極少,對地表水、地下水的補給意義不大,是水資源的散發區。吐魯番地區的水資源總量由地表水資源量和地下水天然補給量組成,全地區共有11.7272億立方米。

森林資源

吐魯番地區森林面積133.1萬畝,占轄區總面積0.23%。林地中山區有成片林,主要分布在吐魯番市和鄯善縣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坡。全地區山區天然林資源5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30萬立方米,樹種以雲杉、落葉松、胡楊為主。
吐魯番地區林業用地總面積2347383畝,森林覆蓋率為1.92%。其中:天然林面積1618177畝,覆蓋率1.55%;人工林面積:385570畝,覆蓋率0.37%;林地面積2003747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85.36%;灌木林面積134453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57.3%,育苗基地1000畝。

旅遊資源

吐魯番猶如一個天然的歷史博物館,在獨特的自然條件和悠久的開發史的共同塑造下,形成了獨特而又密集多樣的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
吐魯番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23處,有價值文物點189處。這裡是東西方文化和宗教錯綜交織與相互融合的交匯地;是維吾爾文化的兩大中心之一;是展示西域古老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和獨特的自然環境的最具綜合性、典型性、代表性的地區。
吐魯番還是西域獨特自然生態環境與綠洲文明的典型代表。沙漠、綠洲,天山上終年不化的積雪,天山下森林草場豐美,牛羊成群,這些新疆標誌性的自然景觀,在吐魯番表現得最為突出。
吐魯番的自然旅遊資源有神話小說《西遊記》中描述的火焰山、有僅次於約旦死海的世界第二窪地--艾丁湖、有風景秀麗的葡萄溝、物種繁多的沙漠植物園,以及雪山、綠洲、沙漠等組合交織成的景觀,都是大自然的絕唱。
人文旅遊資源有沐浴兩千年多年風風雨雨依然屹立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烽火台、阿斯塔那古墓群;風采猶存的柏孜克里克和吐峪溝千佛洞壁畫;有著中國“地下大運河”之稱的坎爾井;巧奪天工的蘇公塔、寺塔以及石窟等文物古蹟189處,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觀賞價值。

野生動物資源

吐魯番地區境內有國家級保護動物有近30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金雕玉帶海雕雪豹白肩雕蒙新野驢野駱駝北山羊大鴇波斑鴇黑鸛白鸛;二級保護動物有馬鹿喔喉羚盤羊塔里木兔黑熊高山雪雞蒼鷹大鵟紅隼雕號鳥縱紋腹小號鳥長耳號鳥短耳號鳥棕尾鵟大小天鵝
在吐魯番地區生存的其它動物還有家燕大雁布穀鳥樓燕紅尾伯勞灰伯勞、赤頸鶇燕雀漠雀紅腰朱雀斑鳩靴籬鶯小白喉鶯黑喉岩歐斑鳩灰斑鳩棕斑鳩山雀呱啦雞大杜鵑短趾沙百靈鳳頭百靈魚鷹烏鴉喜鵲野鴨雀鷹野鴿啄木鳥、麻野豬沙狐赤狐旱獺大耳蝟晚棕蝠伏翼環頸雉虎鼬蜥蜴等。

人口

二00六年情況:

2006年年末全地區總人口589609人,全年全地區出生人口7846人,出生率13.37‰;死亡人口2743人,死亡率4.67‰。全年淨增人口5103人,自然增長率為8.69‰,比上年下降0.81個千分點。在總人口中,其中:少數民族人口454344人,增長1.1%。維、漢、回民族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70.4%、22.9%和6.4%。

二00五年情況:

2005年末,全地區總人口584318人,全年全地區出生人口8027人,出生率13.8‰;死亡人口2507人,死亡率4.3‰。全年淨增人口6437人,自然增長率為9.5‰,比上年下降0.93個千分點。在總人口中,其中:少數民族人口449296人,增長1.15%。維、漢、回民族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70.2%、23.1%、和6.4%。

民族宗教

吐魯番地區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區。目前,伊斯蘭教是吐魯番地區最大的宗教,為維吾爾、回、哈薩克等7個民族所信仰,人口總數428612人,約占地區總人口的76%。吐魯番地區共有清真寺956座,其中維吾爾族寺901座,回族寺55座。另外,吐魯番地區基督教堂有1座。從總體上講,這些宗教活動場所已基本滿足了廣大信教民眾從事正常宗教活動的需要。
目前,全地區有伊斯蘭教教職人員1056人。近年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愛國宗教人士培訓,每年都組織愛國宗教人士學習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時,還加強了對年輕宗教教職人員的效果,僅2003年就培訓了53名年輕宗教教職人員。全地區已建立愛國宗教團體4個,各級人大、政協、伊協的愛國宗教人士有368人。

少數民族

吐魯番地區2000年人口普查有35個民族。分別是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衣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僳僳族畲族高山族東鄉族納西族柯爾柯孜族土族達斡爾族羌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裕固族塔塔爾族獨龍族洛巴族、有一個未識別的民族。
其中:維吾爾族391352人,占總人口數的69%;漢族136933人,占總人口數的24%;回族37014人,占總人口數的6.8%;哈薩克族228人,占總人口數的0.025%;滿族328,占總人口數的0.045%;柯爾克孜族3人,占總人口數的0.0005%;蒙古族137人,占總人口數的0.024%;錫伯族28人,占總人口數的0.0049%;俄羅斯族65人,占總人口數的0.01%;烏孜別克族10人,占總人口數的0.0017%;塔塔爾族1人,占總人口數的0.0001%,達斡爾族4人,占總人口數的0.0007%;其他民族751人,占總人口數的0.1%。

風景名勝

吐魯番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境內冰峰雪山,戈壁綠洲相依,火焰山、艾丁湖、葡萄溝、千佛洞、坎兒井相映成趣;石窟壁畫、古葬墓群、寺院古塔、烽火台互相烘托,民俗民情絢麗多彩,是祖國天造地設的一方塞外寶地。境內有各類古代文化遺蹟90多處,景區類型多、品位高,景點密集,內涵豐厚,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主要有交河故城、高昌古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蘇公塔、阿斯塔娜古墓、台藏塔;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5處。在自治區歷史博物館保存的從西漢到唐代的文物,80%以上出自吐魯番。這裡曾經是東西方文化、貿易最重要的交匯地之一、世界古代宗教較活躍與發達的地方。

風俗文化

吐魯番是維吾爾族文化兩大中心之一。吐魯番生活著35個民族,其中維吾爾族占總人口的69%,民族風情濃郁。在音樂、舞蹈、服飾、禮儀、宗教和生活習俗、建築風格等各個方面,都獨具魅力。吐魯番人熱情奔放,能歌善舞,納孜庫木、麥西來甫、吐魯番木卡姆……嗩吶聲聲,鼓聲咚咚,男女老幼,邊歌邊舞,創造了濃郁多彩的民俗文化。

經濟發展

二00六情況:

2006年,全地區實現生產總值145.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4%。其中地方屬實現生產總值67.1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從產業結構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3.9億元,增長11.2%;第二產業增加值99.6億元,增長15.7%,其中:工業增加值88.8億元,增長16.9%;第三產業增加值32.3億元,增長12.1%。全地區人均生產總值24843元,比上年增長11.4%。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0.5:65.9:23.6調整為9.6:68.3:22.1,第二產業比重上升,第一、第三產業比重下降。一、二、三次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6%、79.0%、15.4%。
價格總水平平穩上漲。2006年城鎮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6%。其中:非食品價格上漲2.2%,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8%,消費品價格上漲2.7%。構成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的八大類呈現全面上漲,由高到低依次是:居住類上漲7.8%;食品類上漲3.2%;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3.1%;交通和通訊類上漲0.9%;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9%;菸酒及用品類上漲0.4%;衣著類上漲0.2%;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漲0.1%。
全年商品零售價格上漲3.1%;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0.5%;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3.4%,漲幅比上年回落4.5個百分點。其中:化學肥料上漲6.3%,漲幅比上年回落5.7個百分點;農用機油上漲11.3%,漲幅比上年回落7.3個百分點。
年末全地區從業人員31.7萬人,比上年末增長2.4%。其中城鎮就業人員10.7萬人。新增就業人員8152人,比上年末增加1091人。全年實現就業再就業8885人,其中:新成長勞動力1015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781人,其他人員6089人。按規定減免稅費84萬元,惠及下崗職工4428人。全年完成各類職業培訓24634人,其中:城鎮各類人員培訓6646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17988人。年末全地區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比上年末提高0.1個百分點。

二00五年情況:

 2005年全地區實現生產總值119.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4%。其中地方屬實現生產總值52.8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從產業結構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2.5億元,增長7.4%;第二產業增加值79億元,增長13.6%,其中:工業增加值69.2億元,增長15.1%;第三產業增加值28.3億元,增長11.8%,其中:交通運輸業增長11.0%;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增長12.3%。全地區人均生產總值20580元,比上年增長14.3%。一、二、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1.1:64.4:24.5調整為10.5:65.9:23.6。一、二、三次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1%、75.4%、18.5%。
2005年,企業家信心指數一季度最高達到124.58,二季度為113.17,三季度109.39,四季度109.96;企業景氣指數一季度為110.26,二季度119.41,三季度130.69為本年最好的一個季度,四季度為127.99。
2005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98.6%,比上年下降1.4%。其中:非食品價格上漲0.6%,服務項目價格上漲3.4%。在構成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的八大類中,比上年下降的5類分別是:食品價格下降4.4%;菸酒及用品下降1.3%;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下降3.2%;交通和通訊下降1.1%;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下降2.8%。上漲的3類分別是:衣著上漲1.8%;醫療保險和個人用品上漲1.2%;居住上漲6.3%。
全年商品零售價格下降1.6%;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8.2%,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7.9%。其中:小農具上漲5.4%;飼料上漲4.4%;化學肥料上漲12%;農用機油上漲18.6%。
2005年末,全地區從業人員31萬人,比上年末增長2.0%。年末新增就業人員7061人,比上年減少626人。全年實現就業再就業7595人,有2901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全年實現各類職業培訓18603人,其中:就業再就業培訓15409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8605人。年末全地區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4%,比上年末下降0.23個百分點。

文化、衛生和體育

二00六年情況:

2006年年末全地區有藝術表演團體2個,文化館3個,文化站20個,公共圖書館3個,博物館1個,檔案館5個。年末全地區有廣播電視台1座,調頻轉播發射台6座,電視轉播發射台5座。全地區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7.8%,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6.8%。圖書館藏書22.4萬冊,全年出版印刷《吐魯番報》309.3萬份,其中維文145.6萬份,漢文163.7萬份。全年出版《吐魯番文藝》雜誌1.7萬份,比上年增長2.0%。
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新疆電視台拍攝《開依提麥西來甫》藝術片,與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保護中心聯合蒐集、整理、拍攝《努肉孜》原生態申報片。新疆第一個木卡姆傳承中心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鄯善魯克沁鎮落成。成功舉辦了第三屆新疆國際旅遊節暨第十五屆吐魯番葡萄節。在新疆首屆民間文化藝術節上,我地區三名選手榮獲“新疆民間藝人”獎;一名選手榮獲“金手鼓”獎;民歌《啊啦努爾罕》獲優秀節目獎。
年末全地區共有衛生機構218個,其中醫院、衛生院43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4個,婦幼保健站3個,門診部及診所162個,其它衛生機構6個。全地區醫院、衛生院有床位2012張,衛生技術人員3023人,其中:執業醫師812人,執業助理醫師300人,註冊護士829人。註冊農村村衛生室154個,衛生技術人員381人,其中:醫師73人,鄉村醫生衛生員308人。大力推進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年末參加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的農牧民18.4萬人。其中:鄯善縣參合人數11萬人,參合率90.6%;託克遜縣參合人數7.4萬人,參合率91.4%。全年全地區完成農村改廁2500座。
2006年地區有171名運動員參加了自治區第十一屆全運會比賽,共獲得22枚金牌、9枚銀牌、16枚銅牌,獲團體總分第九名。全面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以“民眾體育與奧運同行”為主題,舉辦了“中國體育彩票杯”環艾丁湖機車越野挑戰賽,第七屆青少年足球賽,中學生沙灘排球賽,中學生男女籃球賽,職工籃球賽。至年末新增各類公共體育場地10個。

二00五年情況:

2005年末,全地區有藝術表演團體2個,文化館3個,文化站20個,公共圖書館3個,博物館1個。藝術表演團體藝術演出70場次。地區文工團組織編排的舞蹈,在自治區專業舞蹈大賽中,共獲得5個獎項,為吐魯番爭得了榮譽。年末全地區有廣播台11座,調頻轉播發射台3座,電視轉播發射台11座。全地區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7.4%,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6.9%。圖書館藏書214.9萬冊,全年出版印刷《吐魯番報》217.3萬份,其中維文121.1萬份,漢文96.2萬份。全年出版《吐魯番文藝》雜誌2.4萬份,比上年增長9.1%。年末全地區共有檔案館5個。
2005年末,全地區共有衛生機構226個,其中醫院、衛生院47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4個,婦幼保健站4個,門診部及診所166個,其它衛生機構5個。全地區醫院、衛生院有床位1903張,衛生技術人員2402人,其中:執業醫師685人,執業助理醫師250人,註冊護士11人。全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婦幼保健站有床位68張,衛生技術人員272人,其中:執業醫師112人,執業助理醫師46人,註冊護士30人。縣(區)診所166個,衛生技術人員351人。
2005年地區共有212名運動員參加了自治區2005年度各項體育比賽,共獲得7枚金牌、8枚銀牌,14枚銅牌,並獲團體總分第八名好成績。全民健身運動豐富多彩,2005年舉辦了地區中學生田徑運動會、職工、中學生籃球賽,成功舉辦了國際男子籃球邀請賽和廳局級領導幹部桌球邀請賽,舉辦了首屆農牧民籃球賽。組織參加了電視劇《吐魯番君王》的拍攝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初步成果,已向國家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個項目。鄯善縣魯克沁鎮和吐峪溝鄉麻扎村分別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十二木卡姆成功入選世界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吐魯番地區締結友好地市(區)

 北京市宣武區 北京市大興縣 北京市懷柔縣(1999年) 山東省聊城市(2000年)
 山東省濰坊市(2000年)山東煙臺市(1998年)
遼寧省大連市(2001年)遼寧省錦州市(2001年)
吉林省遼源市(2000年) 河北省邯鄲市安徽省巢湖市安徽省馬鞍山市
江蘇省鹽城市 江蘇省常州市江蘇連雲港市(2003年)四川省德陽市(2000年)
湖南省衡陽市(2001年)湖南省長沙市
湖南省岳陽市上海市長寧區(2000年)
上海市徐匯區(2004年)廣東省陽江市
廣東省惠州市 廣東省惠陽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