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市

湖南省長沙市

長沙,古稱潭州,別名星城,是湖南省省會,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截止2017年,下轄9個區(市)縣和5個國家級開發區、1個國家級新區——湘江新區,面積1.1819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91.81萬,地區生產總值10535.51億元。 長沙地處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湘瀏盆地西緣,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降水充沛。長沙是中國重要的高鐵、航空樞紐,京廣高鐵、滬昆高鐵、長益常高鐵在此交匯,2017年黃花機場吞吐量位居中部機場第二。 長沙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經三千年城名、城址不變,有“屈賈之鄉”、“瀟湘洙泗”之稱。存有馬王堆漢墓、三國吳簡、銅官窯等歷史遺蹟。凝練出“經世致用、兼收並蓄”的湖湘文化和“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長沙精神。長沙作為維新運動、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策源地和發祥地之一,孕育和走出了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黃興、蔡鍔、毛澤東、劉少奇等名人。 長沙榮獲有東亞文化之都、[11]世界“媒體藝術之都”、國際美食之都、[13]全國文明城市、[14]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15]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16]獲有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17]中國法治政府獎等獎項。[18]擁有普通高校51所,獨立科研機構97家,兩院院士52名,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家,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15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2家;有“天河”超級計算機、超級雜交稻、高性能3D雷射印表機、新型耐3000℃燒蝕陶瓷塗層等科研成果。

歷史沿革

長沙歷史發展,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據考古判斷,在距今15-2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長沙地區即有原始人類活動。新石器時代,已形成氏族及部落。

殷商之世,長沙屬揚越之地,是百越部落的分支。

春秋戰國時期,長沙屬楚國黔中郡。

秦設長沙郡,為秦初全國三十六郡之一,長沙自此列入中原政權的行政區劃,郡治湘縣。

西漢置長沙國,治臨湘縣,轄臨湘、羅、連道、益陽、下雋、攸、酃、承陽、湘南、昭陵、茶陵、容陵、安成13縣。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長沙國為填蠻郡,改臨湘縣為撫睦縣。

東漢復置長沙郡,改撫睦縣為臨湘縣,仍為郡治,上隸荊州。轄臨湘、攸、茶陵、安成、酃、湘南(侯國)、連道、昭陵、益陽、下雋、羅、容陵、醴陵13縣。

三國時期屬東吳。

吳晉南朝,臨湘縣析出湘西縣,臨湘縣為長沙郡首邑,南朝宋開始,湘西縣為衡陽郡(長沙郡析出)首邑,上隸荊州或湘州(西晉懷帝永嘉元年即公元307年分荊、江二州置)。

公元589年,隋統一中國,廢州郡,行州縣二級制,長沙郡改潭州,轄長沙、衡山、益陽、邵陽4縣。臨湘縣(省湘西縣)改稱長沙縣,為潭州州治(大業三年隋一度改潭州為長沙郡)。

唐武德三年入唐版圖;貞觀元年設十道,潭州(天寶元年即742年,潭州改為長沙郡,至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即758年1月19日復改為潭州)屬江南道,轄長沙、衡山、醴陵(武德四年分長沙縣立)、湘鄉(武德四年析衡山縣置)、益陽、新康(武德四年析益陽設,七年又併入益陽)等6縣。開元二十一年分十五道,潭州屬江南西道。

後唐天成二年六月十七日(927年7月18日)馬殷“以潭州為長沙府”,長沙為楚國都城,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年),南唐邊鎬陷長沙,湖南政治中心移至朗州(常德)。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二月,入宋版圖,至道三年(997年)分全國為十五路,潭州為荊湖南路路治。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分長沙縣5鄉及湘潭縣2鄉設善化縣,與長沙縣同附廓,潭州轄長沙、善化、瀏陽、寧鄉、湘潭、湘鄉、益陽、安化、湘陰、醴陵、茶陵、攸縣等12縣,直至民初,長沙城為路、州及長善二縣治所。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正月初一(1276年1月18日),長沙入元版圖,設安撫司。十四年設潭州行省,十八年二月初九(1281年2月28日)遷潭州行省於鄂州,稱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徙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路。天曆二年三月初九(1329年4月8日),文宗以“潛邸所幸”,改潭州路為天臨路,轄長沙、善化、衡山、寧鄉、安化5縣,醴陵、瀏陽、攸、湘鄉、湘潭、益陽、湘陰7州,長沙、善化兩縣依郭。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吳王朱元璋甲辰年九月二十四日)(1364年10月19日)徐達領兵至潭州,改天臨路為潭州府。

洪武五年六月,潭州府更名長沙府,轄長沙、善化(洪武十年省入長沙,十三年五月復置)、湘陰、湘潭、瀏陽(洪武二年降為縣)、醴陵、寧鄉、益陽、湘鄉、攸、安化11縣及茶陵州,府城依舊設於長沙、善化兩縣,上隸湖廣布政使司。

清順治四年四月初八(1647年5月12日),高士俊領兵入長沙,長沙納入清版圖,沿明制設長沙府,上隸湖廣,仍轄12州縣。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省設右布政使司、湖南按察使司於長沙,偏沅巡撫移駐長沙。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湖廣右布政使司為湖南布政使司。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偏沅巡撫為湖南巡撫(仍隸湖廣)。長沙(府)城自此為湖南省會。長沙府上有鹽法長寶道。乾隆時長沙府城不僅為巡撫治,亦為布政、提學、提法三司,巡警、勸業、鹽法、長寶四道治所。

民國元年(1912年)4月,並縣歸府,長沙、善化二縣合併為長沙府直轄地。

民國二年(1913年)9月,改定舊長沙府附廓首縣裁府改縣,長沙府直轄地改為長沙縣。

民國三年(1914年)6月2日,湖南劃為四道,長沙縣屬湘江道(即原長寶道,1916年裁撤武陵道,其中11縣劃歸湘江道)。1914年廢都甲設鄉鎮,長沙縣轄7鄉11鎮。

民國九年(1920年),長沙設市政廳,年底設市政公所。省會警察廳設東、南、西、北、外東、外南、外北、商埠8個警察署(區)。當年廢除“道”,縣直屬省。

民國十九年(1930年)7月27日,中國工農紅軍攻入長沙,成立長沙市蘇維埃政府。年底,長沙城分設東、南、西、北、外東特、商埠6個區,下轄158街團,街團下轄甲、牌、聯(結),5家為1聯,2聯為1牌,10牌為1甲。

民國二十年(1931年)5月,裁商埠入西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5月,裁商埠入西區。8月11日,市縣分治,析長沙縣城區設長沙市,國民政府行政院同意長沙設市,是第14個設為行政區劃的市,也是第7個設市的省會,面積48.5平方公里。11月3日,廢除街團制。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4月29日,劃長沙市為4個區,按東南西北順序命名為一、二、三、四區,每區分4坊,每坊設2至4保,共58保,40~60戶為一甲。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上屬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8月11日,改區坊保甲4級制為鎮(鄉)保甲三級制,原4區為8鎮,市郊為4鄉。“文夕大火”後縮編為城南、城北兩鎮及兩鄉。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8鎮4鄉改為4鎮4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2月,設城東、城南、城西、城北、文藝、金盆、嶽麓、會春8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有83保1843甲。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轄8區82保1838甲。長沙為湖南省省會。

1950年3月30日,設郊區辦事處領導外四區。

1953年1月,設水上區。

1955年,內四區建306居委會2909居民組。

1956年5月,撤銷市郊外四區,轄鄉並為7鄉1鎮。同年撤水上區。

1957年,內四區轄26街道275居委會2766居民組;郊區轄7個鄉、鎮。

1958年9月,農村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郊區建立萬年紅、東風、嶽麓公社。城區轄4區25街道233居委會2731居民組。12月24日,湖南省調整縣市行政區劃,原屬湘潭專區的長沙、望城二縣劃歸長沙市管轄。

1983年2月8日,長沙市增轄瀏陽、寧鄉、湘陰(1983年7月13日湘陰回歸恢復後的岳陽地區)。當年著手改變政社合一建制。

2015年4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設立湖南湘江新區,成為全國第12個、中部地區首個國家級新區,面積490平方公里。

2017年11月1日,長沙從全球多個城市中脫穎而出,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路”,成為亞洲首個、中國首座獲評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稱號的城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8月至1958年為不管縣時期,只管市、郊,沒有轄縣。1959年以後為管縣時期,有轄縣。

1949年8月,長沙市轄8區:城東區、城南區、城西區、城北區、文藝區、金盆區、嶽麓區、會春區,下轄82保、1838甲。

1950年8月,廢除保甲制度。

1955年10月,東、南、西、北4區建306個居委會、2909個居民組,區名去掉“城”。

1957年內4區轄26街道(東區6個、南區5個、西區8個、北區7個),275居委會,2766居民組;郊區轄7鄉1鎮,44村。

1958年9月,農村撤消鄉鎮,建立人民公社,郊區建萬年紅、東風、嶽麓3個公社,18個大隊;城區轄4區、25街道、233居委會、2731居民組。12月,長沙縣、望城縣劃歸長沙市管轄。

1959年2月,撤消郊區。3月,長、望兩縣合併稱長沙縣,屬長沙市領導。長沙市轄25街道5鎮26個公社、227居委會、2489居民組。

1962年1月12日,恢復長沙市郊區。

1977年12月,恢復望城縣建置,將長沙縣分為長沙、望城兩縣。

1978年底,長沙市轄5區2縣,16縣轄區,84公社6鎮,29街道,1132大隊,308居委會。

1983年2月,瀏陽、寧鄉、湘陰劃歸長沙市管轄,湘陰縣隨即劃歸岳陽地區。

1984年2月,長沙市轄4縣1郊的人民公社先後改為同名的鄉(鎮)。

1993年1月,瀏陽撤縣改市。

1995年7月,轄縣(市)撤區並鄉建鎮,長沙市轄5區3縣1市,38街道67鎮53鄉,648居委會3091村。

1996年,轄區區劃調整,撤銷東、南、西、北、郊5區,設立芙蓉、天心、嶽麓、開福、雨花5區。

2002年底,長沙市轄5區3縣1市,54街道79鎮39鄉,568居委會2727村。

2001年10月10日,國務院批覆同意長沙市人民政府駐地由芙蓉區藩正街遷至嶽麓區嶽麓大道。

2007年,長沙市轄5個區:芙蓉區、天心區、嶽麓區、開福區、雨花區,4個縣(市):長沙縣、望城縣、寧鄉縣、瀏陽市。各區、縣(市)共轄83個鎮,比2006年增加3個,2007年共31個鄉,53個街道。各鎮、鄉和街道共轄村1258個,社區566個,與2006年相同。

2008年,望城縣坪塘、含浦、蓮花、雨敞坪四鎮劃歸嶽麓區,雷鋒鎮由望城縣委託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同年八月長沙縣榔梨鎮韶光社區居委會正式劃歸芙蓉區東岸鄉管轄。至此長沙市城區面積由573平方千米變為975平方千米。

2011年7月,望城撤縣改區,成為長沙市城區,長沙市城區由975平方千米增至1938平方千米。

2015年1月14日,長沙縣暮雲街道、南托街道劃入天心區,長沙縣跳馬鎮劃入雨花區。至此,長沙市城區面積增加至2185平方千米。

2017年4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寧鄉縣,設立縣級寧鄉市,以原寧鄉縣的行政區域為寧鄉市的行政區域。寧鄉市人民政府仍駐玉潭街道金洲大道5段398號。寧鄉市由湖南省直轄,長沙市代管。

區劃現況

截至2017年,長沙轄6個區1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長沙市區(芙蓉區、天心區、嶽麓區、開福區、雨花區、望城區)及瀏陽市、寧鄉市、長沙縣;80個街道、95個鎮、14個鄉,715個社區、1169個村。政府駐嶽麓區嶽麓大道218號。

長沙市行政區劃列表
轄區面積(平方千米)郵政編碼行政代碼政府駐地
芙蓉區42410011430102東屯渡街道人民東路62號
天心區141.05410004430103青園街道湘府路9號
嶽麓區552410013430104望岳街道金星北路一段517號
開福區187410008430105芙蓉北路街道芙蓉北路一段588號
雨花區304.9410011430111圭塘街道香樟東路4號
望城區969.5410200430112高塘嶺街道雷鋒東路30號
瀏陽市4999410300430181關口街道環府路8號
寧鄉市2906410600430182玉潭街道金洲大道5段398號
長沙縣1749.9410100430121星沙街道開元中路39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長沙位於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長沙盆地西緣。介於東經111°53′~114°15′,北緯27°51′~28°41′之間。東鄰江西省宜春、萍鄉兩市,南接株洲、湘潭兩市,西連婁底、益陽兩市,北抵岳陽、益陽兩市。東西長約230公里,南北寬約88公里。幅員面積11819平方公里。

地質特徵

長沙市境內地質特徵是:地層出露齊全,花崗岩體廣布,地質構造複雜,各個地質歷史時期的地層在長沙市均有出露,最古老的地層大約是10億年以前形成的。約6億年前,長沙是茫茫大海,但海水不深。以後,海水逐步由東而西退出,瀏陽、長沙與望城大部分地區升出海面,成為江南古陸的西北緣。距今約1.4億年,長沙地區海浸結束,上升成為陸地,由於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的影響,形成長條形的山間坳陷盆地——長(沙)平(江)盆地。新生代開始,整個長平盆地上升為陸地。距今約350萬年前,地球上發生第三次冰期,瀏陽保留冰川地貌遺蹟。

地形地貌

長沙市地貌總的特徵是:地勢起伏較大,地貌類型多樣,地表水系發育。長沙市東北是幕阜~羅霄山系的北段,西北是雪峰山余脈的東緣,中部是長衡丘陵盆地向洞庭湖平原過渡地帶。東北、西北兩端山地環繞,地勢相對高峻,中部遞降趨於平緩,略似馬鞍形,湘江由南而北斜貫中部,南部丘崗起伏,北部平坦開闊,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形如一個向北開口的漏斗。城內為多級階地組成的坡度較緩的平崗地帶,湘江中的橘子洲長5公里。

長沙市東有連雲山、大圍山、九嶺山等呈東北~西南走向作雁行狀排列,峽谷平行相間,海拔800米以上山峰有50多座,最高峰七星嶺海拔1607.9米。長沙西有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13座,望城區喬口湛湖的海拔23.5米,為長沙市最低點;最高點與最低點相差1584.4米。在平崗區有孤峰高聳,與周圍平地顯現較大的高低差異。

氣候

長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徵是:氣候溫和,降水充沛,雨熱同期,四季分明。長沙市區年平均氣溫17.2℃,各縣16.8℃—17.3℃,年積溫為5457℃,市區年均降水量1361.6毫米,各縣年均降水量1358.6~1552.5毫米。長沙夏冬季長,春秋季短,夏季約118—127天,冬季117—122天,春季61—64天,秋季59—69天。春溫變化大,夏初雨水多,伏秋高溫久,冬季嚴寒少。3月下旬至5月中旬,冷暖空氣相互交綏,形成連綿陰雨低溫寡照天氣。從5月下旬起,氣溫顯著提高,夏季日平均氣溫在30℃以上有85天,氣溫高於35℃的炎熱日,年平均約30天,盛夏酷熱少雨。9月下旬後,白天較暖,入夜轉涼,降水量減少,低雲量日多。從11月下旬至第二年3月中旬,節屆冬令,長沙氣候平均氣溫低於0℃的嚴寒期很短暫,全年以1月最冷,月平均為4.4℃—5.1℃,越冬作物可以安全越冬,緩慢生長。

土壤

長沙土壤種類多樣,可劃分9個土類、21個亞類、85個土屬、221個土種,總面積1366.2萬畝,其中,以紅壤、水稻土為主,分別占土壤總面積的70%與25%。其餘還有菜園土、潮土、山地黃壤、黃棕壤、山地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等,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

水文

長沙市的河流大都屬湘江水系,除了湘江外,還有匯入湘江的支流有15條,主要有瀏陽河、撈刀河、靳江河和溈水河。支流河長5公里以上的有302條,其中湘江流域289條。按支流分級:一級支流24條,二級支流128條,三級支流118條,四級支流32條;另有13條屬資江水系;形成相當完整的水系,河網密布。長沙水文特徵:水系完整,河網密布;水量較多,水能資源豐富;冬不結冰,含沙量少。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長沙礦產種類繁多,尤以非金屬礦獨具特色。共查明的有鐵、錳、釩、銅、鉛、鋅、硫、磷、海泡石、重晶石、菊花石、煤等50餘種,有全國獨有的菊花石,儲量居全國首位的海泡石,生產規模居全省第一的永和磷礦等。其中大型礦床10處,小型礦床16處,礦點300多處。

植物資源

長沙植被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有自然生長和引進栽培樹102科、977種,其中常綠樹462種,落葉樹515種,喬木457種,灌木414種,竹藤類106種。主要林木有松、杉、櫟、樟、楠、椿、茶、油茶、柑橘、毛竹等。

水資源

長沙市境內年平均地表徑流量82.65億立方米,徑流深550~850毫米。湘江流經長沙市的常年徑流量年均692.50億立方米,全年可通航。長沙市水能蘊藏量24.53萬千瓦,地下水總儲量9.35億立方米/年,僅利用16.72%。最大的水庫為寧鄉縣境內的黃材水庫和瀏陽市境內的朱樹橋水庫。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末,年末全市常住總人口791.81萬人,比上年增長3.57%。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口出生率為16.47%。死亡率為18.47%。自然增長率為-2.00%。城鎮化率為77.59%,比上年提高1.60個百分點。

2016年末,長沙常住總人口764.52萬人,比上年增長2.87%。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口出生率為15.04‰,死亡率為4.41‰,自然增長率為10.63‰。城鎮化率為75.99%,比上年提高1.61個百分點。

民族

2010年,長沙市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回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門巴族、赫哲族、裕固族、鄂倫春族、烏孜別克族等54個少數民族,總計7.35萬人,其中過萬人的少數民族有土家族、苗族。

經濟

綜述

2016年,長沙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323.70億元,比上年(比2015年,下同)增長9.4%。經濟總量首次超過無錫,上升至全國第13位。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70.95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513.23億元,增長7.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439.52億元,增長12.4%。第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0.1、3.7、5.6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3%、39.5%、59.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123681元,比上年增長7.0%。三次產業結構為4.0∶48.4∶47.6。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0.0%,比上年下降2.3個百分點。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6034.94億元,占GDP的比重為64.7%。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535.51億元,比上年增長9.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79.45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998.26億元,增長7.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157.80億元,增長10.9%。第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0.1、3.8、5.1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2%、42.1%、56.7%。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135388元,比上年增長5.6%。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3.6∶47.4∶49.0。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6811.30億元,占GDP的比重達64.7%。

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03.29億元,比上年增長14.0%,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00.35億元,增長11.5%。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86.57億元,增長13.9%。全市新增城鎮就業人員14.2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67%。

2017年末,長沙固定資產投資7567.77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全市計畫總投資超過5000萬元的在建項目(不含房地產開發)1732個,完成投資3607.33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47.7%。

2017年末,長沙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不含水利建設投資)54.76億元,增長19.9%;第二產業完成投資2232.62億元,增長6.3%,其中工業投資2211.80億元,增長6.7%;第三產業完成投資5280.39億元,增長16.1%。高技術產業投資805.49億元,增長37.6%。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398.79億元,下降2.7%。

第一產業

2017年,長沙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88.43億元,比上年增長3.2%,其中農業增加值245.16億元,增長5.0%;林業增加值19.48億元,增長9.2%;牧業增加值100.27億元,下降2.8%;漁業增加值14.53億元,增長4.9%;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8.98億元,增長13.5%。

2017年,長沙糧食播種面積36.9萬公頃,比上年下降0.9%,其中稻穀播種面積33.3萬公頃,下降1.1%,優質稻種植面積所占比重為80.0%;蔬菜播種面積17.3萬公頃,增長0.8%;油料種植面積5.6萬公頃,增長1.1%;出欄肉豬674.92萬頭,下降8.5%。

2017年,長沙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0363個,比上年增長8.2%;入社農戶23.74萬戶,參與農戶19.66萬戶。農業機械總動力602.10萬千瓦,農業機械總值30.57億元,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為78.2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加大,全市開工各類水利工程1.67萬處,水利工程投入資金34.69億元,水利工程完成土石方0.29億立方米。

第二產業

截至2013年,長沙形成了以電子信息、菸草製品、汽車製造、非金屬製品業、新材料等五大支柱型產業。

2017年,長沙全部工業增加值4101.47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533.26億元,增長8.5%;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8.9%。

2017年,全市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22.05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2.9%,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92.7%。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的216種主要工業產品中,產量比上年增長的有144種,占產品總數量的比重為66.7%。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371.98億元,比上年增長10.4%;主營業務成本89222.56億元,增長10.0%;利潤總額736.48億元,增長26.9%。

2017年,長沙建築業增加值902.15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全市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獨立核算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4374.53億元,增長15.5%;房屋竣工面積7443.17萬平方米,增長1.0%。

第三產業

長沙市服務業形成以新型商貿流通、金融、旅遊、現代物流、服務外包、電子商務、會展業、體育產業八大產業為重點;從服務業就業結構看,傳統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仍是長沙穩定就業的重要渠道;2007年,長沙獲批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2011年,長沙市擁有服務外包企業800多家。長沙市有銀行機構41家(含村鎮銀行2家,農合金融機構11家),省級保險分支機構44家,法人保險機構1家,上市公司46家,小額貸款公司26家,融資性擔保機構69家,各類私募投資機構近200家,花旗銀行、新韓銀行、東亞銀行、渣打銀行等一批外資銀行入駐長沙。

2017年,長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47.68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剔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9.0%。按經營地統計,城鎮零售額4133.32億元,增長10.4%;鄉村零售額414.36億元,增長10.7%。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4133.89億元,增長10.5%;餐飲收入額413.78億元,增長10.1%。限額以上商品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2.4%,分類別看,糧油、食品類增長18.0%;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9.8%;化妝品類增長6.7%;金銀珠寶類下降3.9%;書報雜誌類增長14.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3.3%;中西藥品類增長9.5%;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21.2%;通訊器材類增長10.1%;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3.4%;汽車類增長13.1%。

2017年,長沙房地產開發投資1489.69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2259.15萬平方米,下降12.9%;商品房銷售額1736.74億元,增長4.5%。

2017年,長沙全社會運輸周轉量547.65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4.0%,其中旅客周轉量增長2.1%;貨物周轉量增長15.8%。

2017年,長沙進出口總額(海關口徑)938.02億元人民幣(折合138.8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9.0%,其中出口總額587.89億元,增長20.9%;進口總額350.13億元,增長45.2%。在出口總額中,機電產品322.2億元,占54.8%;高新技術產品145.9億元,占24.8%。在進口總額中,機電產品223.3億元,占63.8%;高新技術產品93.6億元,占26.7%。

2017年末,長沙利用外資項目197個,契約外資金額78.9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6%;實際利用外資金額52.50億美元,增長9.1%。全市新增實際到位省外境內資金項目500個,實際到位省外境內資金909.41億元,增長15.9%。

2017年末,長沙接待國內外旅遊者13802.2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9%;旅遊總收入1770.06億元,增長15.3%。接待國內旅遊者13673.06萬人次,增長10.9%;國內旅遊收入1713.62億元,增長15.6%。接待入境旅遊者129.20萬人次,增長6.3%;入境旅遊收入84519.20萬美元,增長6.1%。

2017年末,長沙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本外幣合計,下同)17141.83億元,比年初增加1653.06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5203.64億元,比年初增加331.43億元;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6027.07億元,比年初增加2160.10億元,其中短期貸款餘額3060.20億元,比年初增加386.69億元;中長期貸款12590.62億元,比年初增加2114.56億元。

2017年末,長沙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331.65億元,比上年增長29.6%,其中財產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15.12億元,增長17.4%;人身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16.53億元,增長37.2%。賠付支出94.71億元,增長14.6%。

社會

文體事業

2017年底,長沙有藝術表演團體12個,文化館10個,公共圖書館12個,博物館(紀念館)15個,檔案館14個。全市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9.48%;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9.13%。全市開展全民健身項目241項次(市級、區縣、鄉鎮街道三級),全市全民健身運動參加人數達530萬人。年末擁有各級健身輔導站691個,公共體育場地1852個。

長沙的娛樂業主要有長沙解放西路酒吧一條街;化龍池和太平街,主要以小型清吧、演藝吧為主。夜總會以田漢大劇院和歌舞廳為主,內容有雜技、歌舞表演、相聲小品、特技表演等。

科學技術

2017年底,長沙有科學研究開發機構95個,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328項。專利申請37050件,比上年增長24.5%,授權專利17170件,增長14.8%;簽訂技術契約3496項,成交金額102.54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510.2億元,增長14.5%。

醫療衛生

2017年,長沙有衛生機構(含村衛生室)4493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87個;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2個;婦幼保健機構11個。衛生技術人員7.74萬人,比上年增加0.28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2.93萬人,增加0.2萬人;註冊護士3.65萬人,增加0.19萬人。衛生機構床位7.37萬張,增加0.24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6.65萬張,增加0.17萬張。

人民生活

2017年,長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48元,比上年增長8.4%。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25241元,增長8.4%;人均經營淨收入6782元,增長5.5%;人均轉移淨收入8343元,增長11.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4645元,增長8.9%。在城鎮居民消費分類中,食品菸酒人均消費8549元,增長7.7%;衣著人均消費2173元,增長0.4%;居住人均消費6947元,增長8.9%;生活用品及服務人均消費2810元,增長10.6%;交通通信人均消費4813元,增長7.0%;教育文化娛樂人均消費6378元,增長11.1%;醫療保健人均消費2266元,增長14.2%;其他用品和服務人均消費708元,增長22.6%。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家用汽車55.1輛;計算機91.4台,接入網際網路的計算機84.9台。城鎮居民人均自有現住房建築面積45.5平方米。

2017年,長沙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60元,比上年增長7.5%。農民人均消費支出19189元,增長9.2%。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計算機41.0台,行動電話機305.5台。農村居民人均自有現住房建築面積59.1平方米。

社會保障

2017年,長沙有社會福利院、敬老院、養老院、光榮院等195所。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收養人員2.07萬人。城鎮各種社區服務設施4412處,其中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651個。接受社會捐贈8864萬元。發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6.04億元,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13.96萬人(包括城鎮和農村)。

2017年末,全市參加全市勞動保障部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達226.11萬人,比上年末增長6.6%,基本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達100%;參加城鎮居民養老保險人數為8.45萬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人數為257.35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209.11萬人,增長19.8%。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為142.92萬人,增長10.3%,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為4.76萬人;參加工傷保險職工人數為146.57萬人,增長4.6%;參加生育保險人數為144.53萬人,增長20.9%;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人數為513.02萬人。

傳媒

長沙的媒體有國內主流媒體“湖南電視台”,還有長沙戶外傳媒、報紙雜誌傳媒、數字網路傳媒等,其中,湖南衛視為中國大陸年收入和收視率最高的地方電視台。湖南經濟電視台為湖南本土受歡迎的電視台之一。長沙市屬的長沙電視台也是全國城市電視台的一線陣容。另國家廣電總局首批批准建立的九家動畫產業基地中,長沙有兩家。

長沙是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的永久舉辦地,金鷹獎為中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長沙發行的有影響力的報紙有《三湘都市報》、《長沙晚報》、《瀟湘晨報》,全國性報紙《體壇周報》和《今日女報》,都曾多次獲得“全國地方報社管理先進單位”稱號。《體壇周報》為中國發行量最大的體育類報紙。同時,各大報紙紛紛推出了電子網頁版,其中有《三湘都市報》、《華聲線上》、《瀟湘晨報》、《長沙晚報》、《星辰線上》等。

教育

  • 初等教育
2017年,長沙普通國小918所;普通國小在校學生57.42萬人,增長7.0%;幼稚園在園幼兒29.39萬人,增長9.9%。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小升國中入學率106.2%。全市共投入學生免費入學和資助經費12.56億元,全市所有義務教育階段159.9萬人次學生全部享受了免雜費入學,執行公辦教育收費標準的150.92萬人次學生全部享受了“一費制”(含課本費、教輔資料費和作業本費)全免入學,在長沙市就讀的13.9萬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全部享受免雜費、免“一費制”入學。全市補助了7.65萬人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學生生活費。
  • 中等教育

2017年,長沙普通高中83所,國中學校230所,普通高中在校學生13.68萬人,增長2.0%;普通國中在校學生24.68萬人,增長2.7%;國小升國中入學率106.2%。百年名校有長沙市一中、湖南師大附中、長郡中學、雅禮中學、明德中學、周南中學、長沙市第六中學等,其中,長郡中學、雅禮中學、湖南師大附中、長沙市第一中學為長沙四大名校。

  • 高等教育
截止2017年末,長沙擁有普通高校51所,在學研究生6.16萬人,比2015年增長10.99%;普通高校在校學生61.04萬人,增長3.5%。

2017年9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公布。校址位於長沙市的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入選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湖南大學入選世界一流大學B類建設高校,湖南師範大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學校名稱主管部門辦學層次備註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本科-碩士-博士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
中南大學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屬
湖南大學教育部世界一流大學B類建設高校
湖南師範大學湖南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長沙理工大學
湖南農業大學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湖南中醫藥大學
湖南商學院本科-碩士
長沙學院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本科
湖南警察學院
湖南女子學院
湖南第一師範學院
長沙師範學院
長沙醫學院湖南省教育廳民辦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湖南信息學院
湖南師範大學樹達學院
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
湖南中醫藥大學湘杏學院
長沙理工大學城南學院
湖南商學院北津學院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省專科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裝備部
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湖南省
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科技職業學院
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體育職業學院
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保險職業學院
湖南外貿職業學院
湖南網路工程職業學院
湖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長沙商貿旅遊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
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長沙職業技術學院
長沙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
長沙衛生職業學院
湖南食品藥品職業學院
湖南勞動人事職業學院
長沙南方職業學院湖南省教育廳民辦
湖南外國語職業學院
湖南都市職業學院
湖南電子科技職業學院
湖南三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長沙教育學院湖南省成人高等學校
湖南省廣播電視大學
湖南金融技術職工大學
長沙工業職工大學

交通

鐵路

長沙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京廣鐵路貫穿城區南北,石長鐵路連線常德、張家界,兩條鐵路交匯於長沙火車站;長株潭城際鐵路連線株洲、湘潭可在長沙火車站換乘。長益常高鐵連線常德、益陽,與長株潭城際鐵路於長沙西站換乘;京廣高鐵縱貫城區南北,滬昆高鐵橫穿城區南端,兩條高鐵在長沙火車南站交匯。

2018年春運,長沙火車站傳送旅客182.97萬人次,日均4.6萬人次,客流最高峰為3月3日,傳送6.21萬人次。長沙火車南站共到發旅客695萬人次,日均17.4萬人次,客流最高峰為3月5日,到達10.8萬人次,傳送11.7萬人次,到發總量22.5萬人次。

火車客運站長沙站長沙南站長沙西站
鐵道線路京廣鐵路石長鐵路長株潭城際鐵路-
京廣高速鐵路滬昆高速鐵路長益常高鐵(在建)渝廈高鐵(規劃)

公路

2014年,長沙市公路運輸承擔了長沙市76.6%的客運量和89.0%的貨運量。全年共完成客運量9765.34萬人次、貨運量2.71億噸次,與2013年比分別增長-0.96%和14.4%;完成旅客周轉量61.1億人公里、貨物周轉量264.27億噸公里,比2014年分別增長4.5%和13.2%。

截至2010年底,長沙公路通車裡程達到15306.54千米,公路密度達到129.51千米/百平方千米,其中高速公路總里程286.94千米。另有3條國道、14條省道和106條縣道密集分布,等級公路總里程為12346.90千米。連線和貫穿長沙城區的高速公路有京港澳、長永、長吉、長張、長潭西、長沙繞城高速公路、機場高速和長株高速等。連線長沙的國道有106國道、107國道和319國道。

主要公路
國道106國道107國道319國道
國家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滬昆高速公路-
省級高速公路長永高速公路長吉高速公路長張高速公路
瀏醴高速公路長株高速公路岳臨高速公路
長潭西高速公路長韶婁高速公路-
城市環線長沙繞城高速公路--

航空

長沙有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大托鋪機場2個機場,其中,長沙黃花國際機場位於長沙東郊的長沙縣黃花鎮,距離市區約22公里,有長沙機場高速公路和長永高速公路直達。機場可直航境內75個主要城市和香港、曼谷、首爾、釜山、大阪等境外城市,2009年初,開通了直航台北、新加坡、高雄的航線。2013年8月20日,黃花機場旅客吞吐量為突破千萬人次,連續五年躋身“千萬機場俱樂部”。2014年,黃花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1802.1萬人次,位居全國第12位,中部地區首位。

大托鋪機場位於長沙南郊三環線以外,以前為軍民兩用機場,今為專用軍事機場,未來將遷往長沙市寧鄉縣東南部地區。

水運

主詞條:長沙港】

長沙港可通江入海,共與長江沿岸及南京、上海、連雲港等港口通航。長沙輪船客運中心站每天有到益陽、津市、安鄉、常德、茅草街、湘潭、湘陰、岳陽等地的班船。此外,截至2010年11月,長沙有湘江千噸級航道和有全國最大的內河主樞紐港—霞凝新港,港口吞吐量達1100多萬噸,其中港口國際貨櫃吞吐量36萬標箱,重件雜貨350萬噸;其中,截至2013年2月,第一、二期工程均以建成,第三期與2012年底動工。

市內交通

  • 橋樑隧道幹道

長沙城區主幹道有五一大道、芙蓉路、東風路、韶山路、萬家麗路、三一大道、中山路、黃興路、湘江路、瀟湘路、人民路和一環線、二環線、三環線等。連線湘江兩岸的過江通道有八橋兩隧:橘子洲大橋、銀盆嶺大橋、猴子石大橋、月亮島大橋、黑石鋪大橋、三汊磯大橋、福元路大橋、湘府路大橋、營盤路湘江隧道、南湖路湘江隧道。由於跨越主城區的湘江一、二、三橋的過江交通流量一直處於超負荷運行,造成長沙交通擁堵。2013年12月30日,三環已完全貫通。2015年10月1日,首條城市快速路萬家麗路高架正式通車。通過二環線、三環線、長沙大道、金洲大道、楓林西路等,將長沙縣和寧鄉縣漸漸融入長沙城區。長瀏高速使瀏陽市距離長沙不到一小時的車程。長沙也在城市的東南西北各設立了長途汽車站,在長沙火車站設立了長株潭客運汽車站,在長沙火車南站設立了黎托客運汽車站。

  • 軌道交通

主詞條:長沙軌道交通】

長沙軌道交通,是服務於長沙市的軌道交通系統,共運營的線路有長沙捷運1號線、長沙捷運2號線、長沙磁浮快線。長沙捷運2號線已於2014年4月29日運營;長沙磁浮快線已於2016年5月6日運營,該線路是中國首條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低速磁浮鐵路;長沙捷運1號線已於2016年6月28日運營。

線路起止站全長運行狀態
長沙磁浮快線磁浮高鐵站——磁浮機場站18.55千米已運營
長沙捷運1號線開福區政府——尚雙塘23.569千米已運營
長沙捷運2號線梅溪湖西——光達26.711千米已運營
長沙捷運3號線山塘——廣生41.4千米預計2019年建成
長沙捷運4號線罐子嶺——杜家坪33.7千米預計2018年底建成
長沙捷運5號線水渡河——毛竹塘22.7千米預計2020年建成
長沙捷運6號線麓雲路——黃花機場48.7千米預計2022年建成
長沙捷運7號線匍園路——雲塘21.6千米預計2018年開工
長沙捷運8號線新海路——長沙縣北50.8千米2020年後目標
參考資料:
  • 公共運輸
普通公交

2015年9月,長沙市內共有3家從事公交運營的公司,此外。郊區望城區內有2家,長沙縣內有3家。2014年,長沙市公共運輸出行分擔率由33.6%上升至36.9%。全年公共運輸客運量達11.63億人次,比2014年增長11.7%。城區萬人公車保有量達到16.9標台/萬人,比2014年增加1.1標台/萬人。截至2014年底,長沙城區共有公共汽車5517台,比2014年增加1360台;擁有出租汽車7957台,比2014年增加1042台。2014年實施了2輪公交線網最佳化調整,共調整和新開線路60餘條,填補空白點90餘個。

快速公交(BRT)

【主詞條:長沙快速公交】

線路名稱始發站終到站狀態備註
萬家麗線湘龍路龍塘樞紐站市廣電中心站即將運營全線約20.1公里
1號線長沙火車站中信新城規劃\
2號線濱江新城赤崗沖規劃\
3號線長沙火車站星馬片區(星沙北)規劃\
4號線長沙火車站金霞組團規劃\
5號線雷鋒鎮桐梓坡規劃\
6號線坪塘街道黃興鎮規劃\

歷史文化

方言

長沙方言屬新湘語長沙話,主要以長沙城區和長沙縣、望城區為代表。長沙也有一些與其他地方不同的忌諱,比如以前因為有虎出沒而忌說“虎(fu音)”,把“腐乳”讀作“貓乳”、“府正街”讀作“貓正街”。

地方戲

長沙湘劇是湖南地方大戲中的一個主要劇種,其腔調最初以江西弋陽腔與長沙等地的民間宗教音樂結合而形成,舊稱“人戲”、“大戲”。由高腔、低牌子、崑腔、彈腔4種聲腔構成,用長沙方言演唱。其風格或粗獷、奔放,或委婉。當今湘劇缺乏青少年民眾為主的市場,逐漸走向沒落。

長沙花鼓戲是長沙地區流傳最廣的一個劇種,唱遍大江南北,風靡海內外的花鼓戲名劇《劉海砍樵》其膾炙人口的“比古調”唱段,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民眾所喜愛。

長沙彈詞是長沙城市曲藝的一種,它源於道情,因用長沙方言說唱,也稱長沙道情,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俗

長沙過漢族的所有節日,其中一些節日有地方特色,也在一些日子有很多特有的民俗,陶公廟廟會為趕集的一大特色。農曆三月三時,長沙人都有地菜煮雞蛋的習俗。立夏時有吃立夏粳之習。驚蟄時農家於暗處點燈,用石灰撤房屋四周及潮濕暗角。小孩點燃一個個爆竹,丟向屋角牆下,邊丟邊喊:“涼蟄驚蟄,炸得蟲蟻筆直”。

美食

長沙境內主要以湘菜為主,湘菜源遠流長,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其著名詩篇《招魂》中,就記載了湖南的許多菜餚。西漢時期,湖南的菜餚品種就達109個,烹調方法也有九大類。六朝以後,湖南的飲食文化豐富與活躍。明、清兩代,是湘菜發展的黃金時期,湘菜的獨特風格基本定局。清朝末葉,在長沙先後出現了軒幫和堂幫兩種湘菜館。民國初年,出現了著名的戴(楊明)派、盛(善齋)派、肖(麓松)派和祖庵派等多種流派,奠定了湘菜的歷史地位。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得到更好發展。

長沙小吃主要有:口味蝦、長沙臭豆腐、糖油粑粑、黃鴨叫、德園包子、麻辣子雞、楊裕興等。

宗教

長沙的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蘭教五大宗教俱全,有宗教教職人員近300人,受洗和皈依的信徒幾萬人,信眾10萬人以上。

文化遺產

2014年12月,長沙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有325名會員;紅星木雕城計畫騰出3000平方米的空地,打造“非遺博物館”,長年舉行展示和演出;寧鄉大成橋鎮81歲農民謝國恩自費建立長沙首家非遺民俗館,蒐集散落在民間的“滄海遺珠”。長沙共有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8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7項市級非遺項目,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項目傳承人分別為7人、11人、32人,建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基地14個、非遺專題博物館7個。

長沙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5年5月26日)
序號項目類別編號公布時間批次項目保護單位屬地保護
1湘繡傳統美術Ⅶ-192006年第一批長沙市民眾藝術館開福區
2瀏陽花炮製作技藝傳統技藝Ⅷ-862006年第一批瀏陽市煙花爆竹總會瀏陽市
3湘劇傳統戲劇Ⅳ-1272008年第二批長沙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天心區
4長沙彈詞傳統戲劇Ⅴ-512008年第二批長沙市民眾藝術館嶽麓區
5廟會(火宮殿廟會)民俗Ⅹ-842008年第二批長沙飲食集團長沙火宮殿有限公司天心區
6石雕(菊花石雕)傳統美術Ⅶ-562008年第二批瀏陽市菊花石行業協會瀏陽市
7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傳統技藝Ⅶ-562010年第三批長沙市望城區銅官陶瓷行業協會望城區
8瀏陽文廟祭孔音樂傳統音樂Ⅱ-1682014年第四批--
長沙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5年5月26日)
序號項目名稱項目類別公布時間批次項目保護單位屬地保護
1麻山鑼鼓傳統音樂2006年第一批寧鄉縣文化館(寧鄉縣藝術劇團)寧鄉縣
2火宮殿八大傳統小吃製作技藝傳統技藝2006年第二批長沙飲食集團長沙火宮殿有限公司天心區
3民間剪紙傳統美術2008年第二批長沙市望城區文化館望城區
4龍舞(洞井龍舞)傳統舞蹈2008年第二批長沙市洞井經濟發展實業公司雨花區
5棕編(長沙棕葉編)傳統技藝2008年第三批長沙市天心區文化館天心區
6長沙玉和醋傳統釀醋技藝傳統技藝2008年第三批長沙玉和釀造有限公司天心區
7長沙陶公廟會民俗2010年第三批長沙縣榔梨商會長沙縣
8花鼓戲(長沙花鼓戲)傳統戲劇2010年第三批長沙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開福區

城市象徵

  • 市樹

香樟樹為一種常綠喬木;原產於中國東南沿海,隋唐時即傳入長沙地區。據園林、文化部門普查,長沙市200多株古樹名木中,古樟占了三分之一,有86株,高居首位。圓通寺(今琅梨鎮長沙縣農機廠)的古樟,樹齡近千年,胸徑達2.28米。1985年11月30日,確定香樟樹為長沙市市樹,

  • 市花

杜鵑花與報春花、龍膽花合稱中國三大名花,而且位列其首,長沙地區的氣候和土壤十分適合杜鵑花的生長,長沙人稱杜鵑花為“映山紅”。1985年11月30日,確定杜鵑花為長沙市市花。

地名由來

“長沙”之名最早見於3000多年以前的西周。此後歷朝歷代,長沙均為湖湘首邑和南方重鎮,新中國成立後,長沙作為湖南省省會,成為國務院首批頒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長沙一名是怎么得來的,歷來眾說紛紜,史籍記載各異,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說:

一、得名於長沙星

《史記·天官書》云:“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二十八宿中軫宿有一附星名為“長沙”,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論,將長沙之地以應長沙星,認為長沙地名源於星名,故長沙又有“星沙”之稱。

二、得名於萬里沙祠

萬里沙祠一說最早見於晉闞馬因所著《十三州志》:漢“有萬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東萊萬里,故曰長沙。”此後,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誌》援引《東方朔記》云:“南郡有萬里沙祠,自湘州至東萊可萬里,故曰長沙。”唐杜佑《通典》中潭洲“秦為長沙郡”的自注亦云:“有萬里沙祠,故曰長沙。”於是以後的各代地方志,多引此說作長沙得名之源,並加以闡發考釋,認為長沙在古代有祭禮沙土之神的活動。

三、得名於“沙土之地”

長沙的地質結構為以石英砂岩、砂礫岩、粉砂岩及頁岩等為基礎,經過長年的外力作用,地層崩塌的岩石,經風化和水流的沖刷,使大量的砂、石都聚積於地表,特別是現長沙市區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帶,分布著大片的沙灘,沙洲等,每當枯水時節,這些洲、灘露出,向人們展現出成片的砂土,尤其是沙粒長大,“白沙如霜雪”,這種景象很是引人注目,故古籍中多有稱長沙為沙鄉或沙土之地。如唐大曆間長沙太守張謂著《長沙土風碑銘》引《遁甲記》云:“沙土之地,雲陽之墟。”又《路史》曰:“沙,為長沙;雲陽,為茶陵。”又《元和郡縣誌》云:“《禹貢》荊州之域,春秋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並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鄉為長沙郡,以統湘川。”

四、得名於長形的沙洲

長沙湘江中的水陸洲,長約5000米,寬約100米,是一較有特色的地理景觀。

五、得名於“蠻越”語“祭禮女神的地方”

在楚國“南平蠻越”之前,長沙居民屬“蠻越”族。在蠻越語中,“長”是“祭壇”的意思,“沙”是“女神”的意思,而不是“沙土之神”。“長沙”在蠻越中的含義就是“祭祀女神的地方”。直至今時,壯、侗諸民族聚居區還有女神崇拜的風俗,他們的成語中有“未立村塞,先立長沙”之語。

結論

後經過各時代文人學者的研討,第一、二種說法逐漸被否定。而第三說和第四說的依據基本相同,都是突出長沙的地物特徵,相對較為可信。長沙地名,應是先民們根據長沙古代的自然環境特徵而逐步確認,最後約定俗成,流傳後世;理應“始於洪荒之世”,至西周時被確認。至於第五說,雖無定論,但亦可作為一家之言。

地方特產

長沙最重要的特產是“長沙三絕”,即湘繡、棕編(另一說為中國紅瓷器)和菊花石雕。

湘繡的起源和發展都在長沙縣(今開福區沙坪一帶),為四大名繡之一。長沙也建有湘繡博物館以供研究、參觀和銷售。

菊花石雕,其中重要的菊花石產於瀏陽大溪河底岩石層中,天然生有白色的菊花圖案,其雕品為長沙的一大特色。

中國紅瓷器最早出現於1100年前的晚唐長沙窯,但包括之後出現的瓷器在內,都沒有純正的紅色。1998年底,尹彥征在長沙才研製出純正的紅瓷器,並在長沙隆平高科技園建立了中國紅陶瓷工藝園。

瀏陽有“花炮之鄉”的美稱,其生產的花炮在中國和世界各地都有銷售。

風景名勝

主要景區

國家AAAAA(5A)級旅遊景區:嶽麓山—橘子洲旅遊區(包含嶽麓山、橘子洲、嶽麓書院、新民學會舊址四個景區);花明樓(含劉少奇紀念館、劉少奇故居等)。

國家AAAA(4A)級旅遊景區:長沙世界之窗、湖南省石燕湖生態旅遊公園、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湖南省博物館、雷鋒紀念館和天心閣,長沙洋湖濕地公園。

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嶽麓山風景名勝區(包括嶽麓山、嶽麓書院和橘子洲)。

國家森林公園:黑麋峰國家森林公園、天際嶺國家森林公園和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

國家水利風景區:長沙湘江水利風景區(湘江風光帶)、長沙市千龍湖生態度假村。

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湖南湘繡城

國家級重點開發基地、綠色低碳示範新城:梅溪湖國際新城(桃花嶺、梅溪湖、象鼻窩)

景點
長沙最重要的景點嶽麓山嶽麓書院天心閣橘子洲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第一師範劉少奇故居杜甫江閣
古蹟馬王堆漢墓開福寺麓山寺雲麓宮
天心閣炮台北津城遺址長沙窯遺址走馬樓簡牘
白沙古井禹王碑陶公廟瀏陽文廟
風景區嶽麓山風景區橘子洲世界之窗湘江風光帶
植物園以及山鷹潭度假村和石燕湖度假村道吾山風景區
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灰湯溫泉和黑麋峰
紀念地船山學社新民學會舊址湖南第一師範賈誼故宅
李富春故居愛晚亭黃興墓蔡鍔墓
雷鋒紀念館郭亮紀念園黃興故居朱鎔基故居
楊開慧故居胡耀邦故居劉少奇故居及紀念館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
焦達峰墓曾國藩墓左宗棠墓簡牘博物館
西湖公園《皇室金磚國家領導人》陳清泉譚嗣同故居及紀念館清水塘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
梅溪湖曉園公園黃興路步行街風帆廣場
長沙歷史文化村鎮銅官鎮沈家大屋靖港鎮(國家級歷史古鎮)文家市
榔梨鎮溈山大圍山鎮-
古寺廟古開福寺麓山寺華林寺上林寺
洪恩寺谷山寺杲山禪寺桐溪寺
密印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城北堂基督教北正街教堂
清真寺青陽山道院河圖觀陶公廟

長沙十景

長沙十景
世界之窗嶽麓書院天心閣開福寺湖南省博物館
仙劍瀑布杜甫江閣馬王堆靖港古鎮劉少奇故居

歷史古蹟

長沙由於八年抗戰、文夕大火和破四舊,導致長沙城區古建築古文物幾乎損失殆盡。完整保存的麻石街僅存4條。歷史街區:太平街、潮宗街、化龍池、小西門、天心閣歷史文化街區。

長沙地下文物豐富,重要的考古發現有長沙馬王堆漢墓,寧鄉炭河裡遺址的青銅器,長沙走馬樓簡牘,春秋戰國楚墓,銅官窯等。

長沙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名稱所在位置批次
嶽麓書院長沙市區第三批
黃興故居和墓地分別位於長沙市區和長沙縣第三批
劉少奇故居寧鄉第三批
銅官窯遺址長沙市區第三批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瀏陽第一批
譚嗣同故居及墓祠瀏陽第四批,第七批
蔡鍔墓長沙市區第六批
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舊址長沙市區第六批
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長沙市區第六批
馬王堆漢墓長沙市區第七批
漢代長沙王陵墓群長沙市區第七批
張南軒墓(含張浚墓)寧鄉第七批
曾國藩墓長沙市區第七批
天心閣古城牆長沙市區第七批
瀏陽文廟瀏陽第七批
禹王碑長沙市區第七批
何叔衡故居寧鄉第七批
謝覺哉故居寧鄉第七批
徐特立故居長沙縣第七批
愛晚亭長沙市區第七批
胡耀邦故居瀏陽第七批
新民學會舊址長沙市區第七批
湖南大學早期建築群長沙市區第七批
湖南省蘇維埃政府舊址瀏陽第七批
以上參考:

著名人物

著名人物一覽表
界別名單
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陳明仁毛澤民毛澤覃毛岸英
任弼時徐特立胡耀邦李富春朱鎔基李鐵映譚嗣同
焦達峰陳賡許光達蕭勁光譚政宋任窮王震
甘泗淇陶峙岳彭紹輝李志民楊得志宋時輪唐亮
何叔衡楊勇蔡和森向警予郭亮雷鋒楊開慧
晚清重臣,民國政要曾國藩左宗棠曾國荃胡林翼黃興譚廷章士釗
程潛宋希濂-----
文藝、科學、經濟懷素賈誼張仲景歐陽詢朱熹張拭胡安國
胡宏田漢歐陽予倩張天翼蕭三周立波何紹基
齊白石陳寅恪楊昌濟李肖聃楊樹達范源濂傅角今
丁文江袁隆平李谷一龍永圖張躍歐亞平-
體育文娛劉璇李小鵬熊倪鮑春來譚盾歸亞蕾李湘
何炅汪涵奇志大兵舒高周筆暢黃雅莉
陸俐曾媛徐勵肖曉琳楊丹邰智源-
經濟科技界長沙人王又曾王令麟周光召王之丁亮龍秋雲楊德泉
鄒其雄柳軍飛吳鐵王維延陳儉羅成黃沁
以上統計包括在長沙工作學習成長的人士

城市榮譽

城市榮譽一覽表
最值得駐華大使館向世界推薦的最具中國特質的國際文化名城2005年度中國十大節慶城市
2010—2011年度中國十大會展品牌城市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
國家級節能減排的示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十佳休閒宜居生態城市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首屆最具軟實力城市
全國十大幸福省會城市全國暢通工程模範管理城市
國家首批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全國綠化模範示範城市
中國最具競爭力城市全國創業先進城市
全球城市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的10座城市之一2012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全球綠色城市2013年全國十佳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城市
2015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2016年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2017年9月,獲2013—2016年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並獲“長安杯”“2017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第7位
201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2017年度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50強
第三批“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示範城市”2017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首批通過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驗收城市2018暢遊中國100城
2017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排第14位。2017年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排名第11。

友好城市

自1982年長沙市與剛果(布)布拉柴維爾市結成湖南省第一對友好城市以來,截至2014年12月,長沙市已與23個國家的38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或友好經貿合作城市。

友好城市一覽表
剛果共和國布拉柴維爾市1982.8.9義大利1阿雷佐市1997.9.26
日本鹿兒島市1982.10.30韓國龜尾市1998.10.19
美國聖保羅市1988.5.9美國奧克蘭1999.3.22
瑞士弗里堡市1994.6.10比利時王國蒙斯市1998.5.14
紐西蘭波里魯阿市2000.2.24澳大利亞奧本市2006.3.7
美國澤西市1995.11.29芬蘭羅瓦涅米市2004.11.3
德國新魯濱市2004.5.20南非金伯利市2008.9.25
俄羅斯烏里揚諾夫斯克市2006.1.19---

長沙之最

世界最早的鑄鐵件——春秋晚期鐵凹形鋤和鐵鼎,鑄造於春秋晚期(約前6、7世紀)。

世界最輕的絲織品——素紗襌衣,長沙馬王堆出土。重僅49克(一說48克),由於絲纖度非常細,現代工藝無法仿製。

世界最早的印花織物——印花綢被面,戰國楚墓出土。參見中國古代印染。

世界最早的毛筆——長沙左家公山出土,製作於戰國時期。

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實物——西漢《五星占》和《天文氣象雜占》,長沙馬王堆出土。

世界最早的釉下彩瓷器——長沙窯出土,長沙窯也因此被認為是釉下彩發源地。

世界最多的簡牘出土——長沙走馬樓一次出土三國吳簡14萬餘枚,超過歷年出土的簡牘數量之和。

中國最早的鋼製品——春秋晚期鋼劍,長沙楊家山出土;

中國最早的性醫學著作——馬王堆漢墓房中書,有《十問》、《天下至道談》、《合陰陽》等共六種。

中國最大的商代銅鐃——商代象紋大銅鐃,寧鄉出土,重220.76公斤。

中國最大的商代方尊——四羊方尊,寧鄉出土,高58.3厘米,重約34.5公斤。中國最大的商代銅瓿——寧鄉出土。通高62.5厘米,口徑58厘米,腹徑89厘米,重55公斤。

中國最早的金屬稱量貨幣——1959年寧鄉出土的商代銅鐃中藏有224隻小青銅斧,具有貨幣功能。

中國第一條標準的汽車公路——長潭(長沙至湘潭)公路,於1913年修建。

中國規模最大、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漢代諸侯國王陵——漢長沙國王陵區。

世界第一跨——長沙洪山大橋主橋結構形式為無背索斜塔斜拉橋,主跨206米,跨下沒有一個橋墩,比“第二跨”西班牙阿拉米羅橋長出6米。

其他

2018年4月,被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劃分為“2018年傳銷重點整治城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