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峪溝大峽谷

吐峪溝大峽谷

在新疆吐魯番市以東47公里、鄯善縣境內火焰山中段有一個歷史文化悠久、自然景觀雄奇壯美的峽谷,這就是吐峪溝大峽谷。

基本信息

簡介

吐峪溝大峽谷底部的土壤呈黃紅色吐峪溝大峽谷底部的土壤呈黃紅色

吐峪溝大峽谷長8公里,平均寬度約1公里,從北向南把火焰山縱向切開,色彩分明的山體岩貌清晰可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驚嘆萬分、拍案稱奇,火焰山最高峰便位於峽谷中。

吐峪溝大峽谷是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地方,不僅有怪石磷峋、溝谷縱橫的峽谷風光,還有吐峪溝千佛洞、吐峪溝麻扎(墓葬);不僅有伊斯蘭建築風格的清真大寺,而且還有藏傳佛教大寺院遺蹟,既是西北地區穆斯林心目中的“東方小麥加”,也是佛教徒心目中的“聖地”,每年都有不少穆斯林、佛教徒前來朝覲、朝拜。

位於大峽谷南口溝谷中的吐峪溝麻扎村是新疆最古老的維吾爾族村落。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維吾爾族傳統和民俗風情。無論是民宅還是千年佛窟,都是用黃粘土土坯建造。繼承了兩千多年來用黃粘土建造房屋的傳統習慣。

概述

吐峪溝大峽谷位於鄯善縣境內火焰山中段,北起蘇巴什村,南到麻扎村,兩村間的峽谷長約十二點五公里,大峽谷面積約為12平方公里。南北兩端有簡易的盤山公路相連通。南谷口西南距高昌古城十三公里,位置優越 。吐峪溝大峽谷有火焰山最高峰,海拔831。7米。

吐峪溝大峽谷,是中國西部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有開鑿於西晉、十六國時代的吐峪溝千佛洞;有伊斯蘭建築風格的清真大寺;有藏傳佛教大寺院遺址;有保存完好的{民俗活化石}之稱的古老維吾爾族村落;是世界兩大著名宗教文化交匯地;是佛教傳入中國最重要的驛站;是世界伊斯蘭教七大聖地之一、中國第一大伊斯蘭教聖地,史有《東方的麥加》之稱。壯美的峪谷、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蘊涵、古老的維吾爾族村落融為一體,構成了神秘、獨特、奇異的風景。

奇異風光

吐峪溝吐峪溝

吐峪溝大峽谷南出口,古稱《丁谷口》。吐峪溝之名,意思是《走不通的小山溝》。直到1992年,為了方便火焰山南北人民的往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和人民解放軍的大力幫助下,這裡才修了一條簡易的盤山公路,結束了《此路不通》的歷史。為感謝人民解放軍的支援,這條路便命名為《連心路》。

吐峪溝的東西兩峰,素有《天然火牆》之稱,溫度最高時達到攝氏六十度。兩峰山體是赭紅色,峽谷中的土壤也是呈黃紅色。黃紅色土壤最適宜種植無核白葡萄,所以,當葡萄從地中海沿岸傳入中國,這裡也就成了吐魯番無核白葡萄的真正故鄉。

吐峪溝大峽谷濃縮了火焰山景觀的精華。站在縱系山腰的《連心路》上往下看,有一山澗小溪順著溝谷蜿蜒向南流去。吐峪溝峽谷山體之奇、山岩之美、澗水之秀、珍果之甜,為其他峽谷至少有。被近百年來觀光考察的遊客、學者稱之為《火焰山中最壯美的峽谷》。

文化見證

吐峪溝千佛洞

吐峪溝千佛洞室1957年1月首批公布的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佛教傳入中國最重要的 驛站,在新疆宗教文化藝術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新疆現存的是多出佛教石窟遺址中,吐峪溝千佛洞石窟的規模居第三位,因建造早於敦煌莫高窟、保存的早期壁畫遺址較多而引人矚目。

吐峪溝的千佛洞石窟、佛像最早出現在西晉、十六國時期。在南北朝, 吐 峪溝石窟是高昌王國最高統治集團全力經營的佛教重地之一。吐峪溝古代佛教聖地的面貌儘管已不再有當年的輝煌,但至今還吸引著世界各地研究佛教歷史、佛教藝術的學者們的目光,每年後有來自日本韓國美國印度、港澳等國家和地方的大批遊客、學者在此觀光、考察、訪古。

伊斯蘭教聖地

吐峪溝阿薩吾勒開裴麻扎

穿谷而過的天山雪水將黃紅色土壤衝出南谷口,在峽谷南端形成了肥沃的衝擊平原穿谷而過的天山雪水將黃紅色土壤衝出南谷口,在峽谷南端形成了肥沃的衝擊平原

吐峪溝阿薩吾勒開裴麻扎在伊斯蘭教聖地中的地位顯赫,是新疆最古來、 最著名的兩個麻扎之一。它位於土峪溝千佛洞西南溝谷口,相傳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吐峪溝阿薩吾勒開裴麻扎,是世界伊斯蘭教七大聖地之一,也是中國境內的第一大伊斯蘭教聖地。相傳公元七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後,其弟子、古葉門國傳教士葉木乃哈等五人最早來中國傳教,歷盡艱辛,東行到吐峪溝後,終於有一位攜犬的當地牧羊人成為第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中國人,因此,葉木乃哈等五人便在這長住此地繼續傳教。葉木乃哈等五人和第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中國人去世後,被埋在今吐峪溝的一個山洞中,即現在的麻扎。按照當地穆斯林的說法,到中東麥加朝聖前一定要先到吐峪溝麻扎朝拜。如今,每天來吐峪溝旅遊、訪古、考察的遊客達二百多人,周末多時可達五百至八百人。

獨具建築

古老的維吾爾族民居

吐峪溝居民吐峪溝居民

黃粘土生土建築,在吐魯番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吐峪溝居民繼承了兩千年前用黃粘土建造房屋的傳統習慣。房屋建築均是以黃粘土建成的窯洞式的建築,其特點是經濟實惠、冬暖夏涼、造型美觀。

吐峪溝東西兩岸山坡上現存的造型優美、鱗次櫛比、綿延不斷的古老民居,倖存年代最久的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無論是民宅還是前年的佛窟,都是用黃粘土建造,至今還閃爍著獨特的《黃粘土文化》的光芒。吐峪溝居民還用黃粘土修建避暑的地下窯洞。一般挖修的窯洞為四方形,也有長方型,深度一點五米至兩米,堅硬的土質可以不蓋頂,土質差的可以用木料草蓆蓋頂。在沒有電風扇空調的年代,地下窯洞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古文獻有《敲蒸擋暑,皆撬地以居,夜出做事》的記載。

當地居民

快樂生活的吐峪溝人

吐峪溝巴扎吐峪溝巴扎

只要對吐峪溝的歷史略有了解的人,都會將吐峪溝看成是歷盡滄桑的老人。寧靜淡泊全是因為經歷了太多生與死的抉擇,繁華與頹敗的較量。它懂得什麼才是狂風烈日奪不走的,什麼才是自己可以擁有並加以珍惜的。

越往溝里走,越感受到遠離塵囂的靜謐。吐峪溝只有兩種色彩,黃和綠。黃的是火焰山和土房,綠的是溝里的葡萄園。綠是離不開水的,吐峪溝一條清溪已經流淌了千年,村民引清溪之水向房前屋後,滋潤了桃、杏、葡萄等植物。於是,平凡世俗的生活平添了幾許淡淡的芬芳。

吐峪溝山谷里有好多土房已經人去樓空,殘缺的木窗依然風韻猶存,在夕照中閃著異樣的光芒。當然,比這樣的土房更為滄桑的是河谷左右峰巒岩壁上的洞窟,大大小小有40多個,這些被歲月和戰亂掏空了的石窟,仰望起來更像是被挖去眼珠的眼睛,茫然而憂傷。整個山體遍布歷史的傷痕。

千年之前吐峪溝曾是王室的佛教聖地。就在今日的碎石亂草之下曾有一條平坦的曲徑,走著王室成員、八方僧侶及善男信女。據《西州圖經》記載,唐時的吐峪溝“雁塔飛空,虹梁飲漢……實仙居之勝地,諒棲靈之秘域。”這裡的石窟造像最早出現在晉朝,鼎盛於5世紀中葉沮渠氏家族稱王於吐魯番時。那時王城在高昌,距吐峪溝只有10公里。

吐峪溝佛寺歷經最大的劫難是15世紀伊斯蘭教進入吐魯番地區時期,伊斯蘭教徒對佛教偶像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再後來這裡發生過地震。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又來了海外文化強盜,壁畫和經卷已被盤剝得乾乾淨淨。難怪連出生在吐峪溝的孩子也不懂佛寺是什麼玩意兒。儘管吐峪溝在國外很有名,被譽為“東疆第一寶窟”,但是對於在這兒生活的村民來說似乎沒有什麼意義。他們信仰伊斯蘭教。

吐魯番市的主要旅遊景點

吐魯番,又稱“火州”,位於中國新疆天山東部山間盆地,是中國內地連線中國新疆、中亞地區及南北疆的交通樞紐。吐魯番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曾經是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歷史悠久,有四千年文字記載。文化積澱深厚,從最早的交河故城,到高昌故城、坎爾井、蘇公塔、維吾爾古村落,已發現文化遺址200餘處。

吐魯番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 吐魯番古稱姑師,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北隔天山與烏魯木齊市相鄰。吐魯番歷史悠久、美麗神奇,自兩漢以來一直是我國西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吐魯番地處吐魯番盆地,素有“火洲”之稱。由於這裡獨特的氣候特點,盛產葡萄、西瓜等果品,是聞名遐邇的“葡萄城”。其中吐魯番無核白葡萄聞名國內外,用它晾制的葡萄乾以含糖高、維生素C高、色澤碧綠的特點,在世界葡萄乾品種里堪稱珍品。
吐魯番除了有飄香溢蜜的葡萄瓜果、奇特的地貌風光及民族風情,而且名勝古蹟眾多,僅國家和自治區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十四個。沐浴了兩千多年風風雨雨依然屹立的高昌交河、故城,歷經滄桑風彩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壁畫,藏有千年古屍的阿斯塔那古墓群,結構獨特的清代伊斯蘭建築蘇公塔,《西遊記》中那充滿神話傳奇色彩的火焰山,宏偉的人造地下河流坎兒井,葡萄園裡葡萄姑娘動人的情歌,別具風味的“巴扎”風情,葡萄架下風情濃郁的維吾爾族歌舞,以及距今2400萬年前舉世無雙的巨犀化石,使吐魯番成為一塊古代文化歷史遺產薈萃的寶地和融“火洲”、“風洲”、“沙洲”、“綠洲”為一體的自然地理歷史博物館。
景點 勝金口千佛洞 | 雅爾湖千佛洞 | 中國內陸海拔零點| 吐魯番神泉 | 伯什哈千佛洞 | 盤吉爾怪石林 | 雅爾湖古墓群 | 吐峪溝麻扎村 | 七泉湖薩依烽燧 | 垂吉爾塔格山岩畫 | 車師古道 | 大墩烽燧 | 吐魯番博物館 | 白楊河魔鬼城 | 阿斯塔那古墓群 | 艾丁湖 |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 高昌故城 | 火焰山 | 交河故城 | 坎兒井 |葡萄溝 | 吐魯番沙療所 | 沙漠植物園 | 沙山公園 |吐峪溝大峽谷 | 葡萄溝遊樂園 | 坎兒井民俗園 | 大漠土藝館 | 坎兒井遊樂園 | 迪坎爾村| 蘇公塔 | 西域明珠塔 | 盤吉爾怪石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