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位於長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帶核心地區,是以合肥為中心的經濟區域帶。合肥都市圈連南接北、承東啟西,地理位置特殊,城市類型豐富,是長三角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傳導區域,在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合肥都市圈基礎產業實力雄厚、金融體系完整、科教優勢明顯、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重要的基礎產業、製造業、旅遊業、金融業、科教和文化中心,合肥擁有中科院系科研院所等研發機構820家,在合肥工作的兩院院士將近百人;2015年,合肥共擁有國家級研發平台36個,國家級高新企業數達1056家。歷史上這裡是吳楚文化的交匯地帶、南北文化的交融區域,同時也是近代文明興起之地,集歷史、近代、現代特色文化於一身,融吳楚文脈、南北文化、中西文明於一體,具有兼容並蓄、富有活力和創新精神的多元文化特徵。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淮南、六安、滁州六個地級市和桐城一個縣級市。發揮在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中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和創新資源富集優勢,打造區域增長新引擎,成為長三角城市群吸聚最高端要素、匯集最優秀人才、實現最高產業發展質量的中樞發展帶。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發展目標

按照規劃,到2015年,合肥都市圈的經濟規模將持續提高,占全省比重由2008年的36.37%提高到45%以上。

具體規劃

合肥都市圈合肥都市圈

按照規劃,到2020年,合肥都市圈總人口約為2400萬人,城鎮人口約為1580萬人;2030年,合肥都市圈總人口約為2635萬人,城鎮人口約為1990萬人。同時,城鎮化水平在2020年達到65%~68%,2030年達到75%~78%。

根據《規劃》,未來十年,合肥都市圈將形成“一區、五軸、三帶、多組團”的城鎮空間布局結構體系,遠景由點—軸模式向網路化模式發展。

具體是,由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大城市中心城區以及環巢湖地區等組成的城鎮密集區,成為聚合合肥都市圈區域發展的“心臟”;而東西向合巢蕪發展軸、

合肥都市圈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014-2020)(年份表示地區生產總值,單位:億元)

城市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合肥 5158.30 5790.15 6401.76 7097.00 8132.26 9211.31 10156.70
蕪湖 -
2457.32 - - - - -
淮南 780.17  850.44 935.17 1091.48 1275.49 1480.53 1615.09
馬鞍山 -
1360 - - - - -
滁州 1190.12
1276.06 1385.46 1561.05 1840.34 2109.60 2322.43
六安 1091.58 1170.43 1258.70 1405.93 1657.77 1800.15 1989.50
桐城 (副地級) 238.59 260.15 301.44 351.19 435.02 527.97 606.00

合肥都市圈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021-2029)(年份表示地區生產總值,單位:億元)

城市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合肥 11000.3 11905.2 12705.9 14015.8 15001.2 16801.6 18516.8 20235.9 22015.7
蕪湖 - - - - - - - - -
淮南 1700.8 1915.3 2105.4 2400.3 2678.7 2805.1 3015.8 3415.3 3722.6
馬鞍山 - - - - - - - -

-

滁州 2455.1 2670.2 2815.3 3012.2 3155.9 3315.8 3577.2 3815.4 4022.6
六安 2105.3 2315.0 2399.4 2562.9 2770.1 2915.3 3041.6 3256.5 3550.1
桐城 (副地級) 701.5 770.2 850.9 945.6 1091.3 1252.6 1561.8 1800.4 2015.7

擴容目標

“交通一體化目標是以城際快速交通系統建設為重點,加強運輸組織和管理,全面提高綜合運輸能力,增強快捷便利性,儘快形成合肥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和‘1小時生活圈’,構築交通網路化的現代交通體系,《規劃》中擬定的近期重大行動計畫包括打造“合淮同城化”、濱湖地區綜合開發、交通一體化、泛巢湖旅遊等。

旅遊景點

合肥都市圈合肥都市圈

合肥:三河古鎮、逍遙津、包公園、合肥萬達文化旅遊城、巢湖風景名勝區、李鴻章故居、三國遺址公園、徽園,巢湖市冶父山、銀山智人遺址、劉銘傳舊居、馮玉祥舊居、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渡江戰役紀念館、安徽博物院。

蕪湖:蕪湖方特、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繁昌窯遺址、皖南土墩墓群、人字洞遺址、蕪湖十景、蕪湖天主教堂、蕪湖中山路步行街

馬鞍山:采石磯風景名勝區、李白墓園、濮塘風景區、和縣香泉溫泉度假村、朱然墓陳列館、霸王祠、太湖山國家森林公園

淮南:八公山森林公園、上窯、焦崗湖景區、茅仙洞、壽縣古城牆、古壽州窯遺址、春申君陵園、安豐塘、漢淮南王劉安墓、廉頗墓、楚文化博物館和報恩寺。

滁州:琅琊山風景區、明皇陵、明中都皇城、虞姬墓、皇甫山國家森林公園、清流關、九天峰生態旅遊度假區、二郎湖、花山彩雲洞、西澗湖、豐樂亭、龍蟠河公園

六安:金寨縣天堂寨風景區、舒城縣萬佛湖風景區、皖西大裂谷風景區、大別山主峰景區、霍山縣佛子嶺風景區、舒城縣萬佛山風景區、金領歡樂世界

桐城:嬉子湖生態旅遊區、仙龍湖·活海歡樂水世界、黃梅酒業文博園、桐城市文廟·六尺巷、嬉子湖、孔城老街、桐鄉書院、藻青山

交通運輸

公路

206國道,312國道,合肥繞城高速,京台高速,滬陝高速,滬蓉高速,合蕪高速,合安高速,合蚌高速,淮南鐵路,合九鐵路,寧西鐵路,合武高鐵,合寧高鐵等交於市區。

鐵路

京福高速鐵路[合福鐵路],正在建設和將要建設的合廬銅鐵路,商杭客運專線,合肥鐵路南環線,合蚌客運專線,合馬高速等將使合肥交通更加便利。

捷運

合肥都市圈合肥都市圈

合肥:

1號線:南北方向骨幹線,起點位於合肥火車站北天水路,以地下線形式沿新蚌埠路向南,經北二環路,穿過合肥火車站,沿勝利路、馬鞍山路向南,至望湖中路轉向西,再向南沿佳洲路直穿高鐵站,之後沿青海路、廬州大道、珠江路至線路終點徽州大道站。線路全長約28.99公里,全部為地下線。全線共設車站25座,全部為地下車站。已於2012年下半年開工,預計2016年底開通運營。

2號線:東西方向骨幹線,西起長江西路與長寧大道交叉口東側,終點至長江東路與大眾路交叉口西側處。全線長27.20公里。已於2013年開工,預計2017年6月30日開通運營。

3號線:2014年開工,2018年年末正式運營。

4號線:2015年開工,2019年運營

蕪湖:

1號線:白馬山站-弋江站-珩琅山路站-峨山路站-大工山路站-紅花山路站-利民路站-環城北路站-北京路站-中山北路站-赭山公園站-赤鑄山路站-天門山路站-方特歡樂世界站-齊落山路站-武夷山路站-裕安路站-港灣路站-鞍山路站-龍山路站-衡山路站-太湖路站-華山路站-保順路站。

2號線:江北火車站-緯三路站-經四路站-經三路西站-經三路東站-經二路站-商貿中心站-海事局站-北京路站-東郊路站-弋江路站-蕪湖站-鳩江北路站-政務中心站-河清路站-海晏路站-方特樂園站-夢溪路站-育文學校站。

航空

合肥: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合肥駱崗機場(2016年底復航)

蕪湖:蕪宣機場(在建)、蕪湖三元通用機場

桐城:安慶天柱山機場

水運

合肥港:合肥港是全國28個內河主要港口之一,地處長江、淮河之間,襟江擁湖,由南淝河、店埠河、派河、豐樂河、臨湖、居巢、散兵、廬江8個港區組成,港口岸線總長75961米,港口已開發利用岸線10550米,共有碼頭107座、泊位245個,其中千噸級以上泊位33個,年綜合通過能力5700萬噸。合裕航道作為合肥通江達海的唯一“路徑”,其地位和作用愈發重要。為切實解決合裕航道通航能力問題,合肥市計畫投資6億元將航道升級為三級的高等級航道,使千噸船舶可常年通航。目前,新建的裕溪閘複線工程正抓緊施工,計畫明年上半年完工,合裕航道的疏浚準備也在有序進行當中。

蕪湖港:蕪湖港地處中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西部內陸地區的結合部,位於安徽省蕪湖市長江中路港一路16號,郵編241006。是長江水運第五大港、煤炭能源輸出第一大港和安徽省最大的貨運、外貿、貨櫃中轉港,國家一類口岸,年通過能力5000萬噸。現有碼頭55座,庫場面積60多萬平方米,擁有各類裝卸設備200台(套)。蕪湖港現已和世界上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業務往來,主營貨物裝卸、倉儲、中轉服務、多式聯運、貨櫃裝卸運輸、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實業投資。

馬鞍山港:馬鞍山港是長江十大港口之一,是我國重要的鋼鐵流通基地,距長江入海口僅320公里,通航條件好。在馬鞍山地區具有明顯的區域優勢和良好的港口條件,沿江近海,集疏運便利、承東啟西、經濟腹地廣闊,是安徽的東大門,皖江的第一站。

重大項目

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蕪湖、淮南、馬鞍山、六安、滁州、桐城等7地市。據悉,合肥都市圈多次召開重大合作項目謀劃工作會,圍繞基礎設施、產業、旅遊、環境治理等方面,開展重大合作項目謀劃工作。截至8月底,累計謀劃項目35個,總投資約1240億元,其中在6月份召開的經濟圈第五次會商會上籤約15個,目前已開工項目5個,完成投資7.5億元。在談項目6個,有意向合作項目14個。同時,在經濟圈第五次會商會上達成合作專題5個,涉及大氣污染聯控、產業合作、市場一體化建設、體制機制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

在重大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布局上,優先向合肥經濟圈傾斜。支持合肥經濟圈各市加快電子信息、家用電器、汽車及零部件、裝備製造、新能源、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等領域重大項目和跨市產業鏈配套項目建設。支持智慧城市、動漫基地、物聯網基地和電子商務基地建設。

充分發揮合肥經濟圈內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和農業現代示範區的產業承接作用,在交通和產業基礎較好的集聚區設立共建園區。支持淮南、舒城、定遠等地共建園區建設。

基礎設施

支持合肥經濟圈各市在區際交通、通信、水利、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方面的合作,實現跨行政區域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增強區域發展支撐力。

優先安排圈內各城市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主要航道樞紐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合肥連線淮南、六安、滁州、桐城等周邊市(縣)的快速公路網;規劃建設經濟圈環線暢通工程;實施江淮航運溝通,形成以合肥為核心的航運體系;加快各市(縣)之間城際軌道交通線網建設。

生態示範

合肥經濟圈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完善生態共建共保機制。加大對六安水源地保護的有效投入,建立大別山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省內生態補償機制。加大採煤塌陷區綜合治理。加大支持巢湖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力度。生態聯保聯防新格局形成,建成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的生態示範區。

同時,最佳化合肥經濟圈內土地利用空間格局,建立土地利用規劃指標調劑、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易地代保,以及新增耕地指標有償調劑使用制度。加大合肥航空港經濟試驗區土地政策支持力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