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朱拉侯神廟

卡朱拉侯神廟

卡朱拉侯神廟,印度中世紀印度教和耆那教建築群。在今中央邦切德爾布爾縣城東南約29公里的村莊卡朱拉侯。原有神廟85座,現僅殘存20餘座,多建於950~1050年金黛拉王朝全盛時期。

概況

印度中世紀印度教和耆那教建築群。位於今中央邦切德爾布爾縣城東南約29千米的卡朱拉侯村,原有85座神廟,今殘存20餘座,大都建於950~1050年。神廟無圍牆,由門廊、過廳、會堂、主殿、右繞甬道迴廊組成,簡單的由門廊會堂、主殿組成。前者平面呈雙十字形,後呈十字形。主殿的聖所正上方聳立一竹筍狀主塔,即悉卡羅,周圍繞以成群的小塔。

神廟的雕刻刻意追求繁縟豪華的裝飾,動作扭曲誇張,內容多為高浮雕嵌板上的各種姿態女性雕像和愛侶雕像,高約1米左右,主要有阿布薩羅(天女)、娜伊卡(貴婦)、娑羅嬪姬卡(樹神)、蘇爾孫德麗(舞女)等。

形制

卡朱拉侯式,與奧里薩式同屬於印度北方式神廟的典型代表。無論印度教還是耆那教神廟基本上都遵循著同樣的形制。

在平面設計上,較複雜的神廟由5部分組成:①門廊;②過廳;③會堂;④主殿,包括聖所和前室;⑤右繞甬道迴廊。較簡單的神廟僅由門廊、會堂和主殿3部分組成。

3部分設計平面圖呈十字形,5部分設計平面圖呈雙十字形。在立視外觀上,整個神廟坐落於高台基之上,沒有圍牆。在主殿的聖所正上方,矗立著一座尖峭高聳的竹筍狀主塔──悉卡羅。主塔周圍是成群類似主塔的竹筍狀小塔,緊緊依附簇擁著主塔。在門廊、過廳和會堂上方的 3個屋頂多呈角錐形,重檐累累成階梯狀,高度漸次接近主塔,與主塔連線成波浪式起伏的曲線,產生了山脈相連的幻覺。建築與雕刻材料多為淺黃色砂石

構成

卡朱拉侯神廟可分為西群、東群、南群 3群。西群共10餘座,多祀奉印度教大神毗濕奴、濕婆及其化身或仙侶。重要的有64瑜伽女神廟(約900)、 摩丹蓋希瓦爾神廟(約900~925)、羅什曼那神廟(約 925)、維希瓦納特神廟(約1002)、吉德爾笈多神廟(約1000~1025)。最重要的根達利耶•摩訶提婆神廟(約1025~1050)是 5部分設計的範例。東群包括4座耆那教神廟和4座印度教神廟。耆那教神廟的代表巴希瓦納特神廟(約950~970)是根達利耶•摩訶提婆神廟的原型。南群僅有兩座印度神廟。

雕刻

卡朱拉侯神廟卡朱拉侯神廟

卡朱拉侯神廟的雕刻亦屬於爛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風格,刻意追求繁縟豪華的裝飾,高度強調扭曲誇張的動態。在神廟外壁高浮雕嵌板帶上千姿百態的女性雕像和愛侶雕像,構成了卡朱拉侯的中心吸引力。這些女性雕像高約1米, 主要包括阿布薩羅(天女)、娜伊卡(貴婦)、娑羅嬪姬卡(樹神)、蘇爾孫德麗(舞女)等。她們常呈現不尋常的側面或背面觀,身體扭曲度極大,把傳統的三屈式誇張到極致。代表作有《情書》、《母與子》、《塗眼圈的舞女》、《染紅腳掌的舞女》等。卡朱拉侯的大量愛侶(密荼那)雕像的存在,是一種相當複雜的文化現象,這種現象可能與印度中世紀呾多羅(符咒)教的流行等因素有關,是目前世界各國學者正在探討的熱門課題之一。

代表作品

《情書》《母與子》《塗眼圈的舞女》《染紅腳掌的舞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