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鎮

南江鎮

南江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米倉山南麓,地處東經106°50′,北緯32°31′,最低海拔475米。東鄰趕場鎮,南靠東榆鎮,西與團結鄉相連,北與橋亭鄉接壤,南江河從北到南蜿蜒曲折流經全鎮,形如“幾”字,故有“公山幾水”之美譽。境內交通發達,郵電通訊便捷。全鎮幅員面積112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8.2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102個村民小組、7個社區,總人口8萬餘人(其中常住村<居>民63700人,暫寄住人口近2萬人)。

基本信息

南江鎮南江鎮

歷史沿革

南江鎮南江鎮風光
南北朝時代的北周閔帝時,在這裡設立東巴州的治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集州,以難江縣屬之。州、縣治所均在今南江鎮。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集州為符陽郡,難江縣屬之。郡縣治所均在今南江鎮。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置集州(州治所在今南江鎮),領難江(治所在今南江鎮)、平桑、長池三縣。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改準江縣為南江縣,治所在今南江鎮。在清代中期為治城場,屬崇清鄉。清朝末年為一區所屬的治城場。民國初年沿用清代建制。民國24年(1935年),屬一區治城聯保,為聯保辦事處所在地。民國37年(1948年)設治城鎮。民國時期治城鎮,幅員不到一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兩千,沿河的河街為主要街道,鎮內房屋陳舊,主要為“穿斗”結構瓦房,街道狹窄凹凸不平,白天行人稀疏,黑夜惡犬傷人,當時流傳的順口溜“好個南江縣。走攏才看見;大堂打板子,四門都聽見”是當時的真實寫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2月19日南江解放,1951年4月正式沿用設立治城鎮到1953年。1953年治城鎮更名為城關鎮,屬城關區管轄,1977年直屬縣人民政府管轄,1983年12月,沿用近30年的城關鎮正式更名為南江鎮至今。
1988年以前南江鎮只有文星、朝陽兩個村,1988年9月又分別將小河鄉的黃金村、紅塔村及小河鄉的槐樹村一社、水洞鄉的光輝一社合併為莊房村,碾盤鄉石光村一、二社合併為公山村,元山村的一、二、三社、紅衛村的一社合併為元山村,新調整的5個村整體劃歸南江鎮管理,全鎮共有7個村21個村民小組。為了便於管理,2001年,經縣政府批准,將公山村與文星村合併為文星村,將莊房村並人黃金村,全鎮有5個村,18個村民小組。2005年3月行政區劃調整後,將原碾盤鄉、水洞鄉劃歸南江鎮管轄,至此,南江鎮所轄20個村,102個村民小組。隨著城鎮建設的擴展,為便於社區管理,2001年將原有水碼頭、回龍橋、南門口、麻柳灣4個屠委會重新界定為大堂壩、春場壩、西佛山、朝陽、南磷路、沙溪壩6個社區居委會, 2002年10月,縣政府在南江煤礦的基礎上成立楊家河社區並劃歸南江鎮管理。

名勝古蹟

南江鎮採茶
南江鎮歷史悠久,名勝古蹟多,特別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鎮內留有許多遺址。
陽八台新石器文化遺址。縣城東5里的白鶴村有陽八台,1977年冬,在這裡開挖相距70米的兩口塘時,出土一批石器陶器。其中石器36件,有穿孔器、刮削器、球形和環形飾物等。陶片有:粗繩紋細繩紋的夾沙灰陶,平行線條紋或劃紋的夾沙紅陶和無紋細泥紅陶。經鑑定,初步確定為新石器時代人類遺物,距今5000--9000年。遺址已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紅四門。原名“迎暉門”,為紀念1933年2月1日紅四方面軍從此門入城解放南江改為現名。它位於縣城東街與上河街之間,古城之東門,青條石壘砌的城門,拱高3.83米,牆高5米,門寬3.64米,深9.4米。1981年列為地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開蕊榜。縣城南門大橋頭,幾水南岸有山壁立,其頂處有矩形巨大石壁,懸岩奇險,清道光十年(1830年),知縣張去行書“天開蕊榜”四個大字,鐫於石壁。字高2.3米,數里之外,清晰可見。筆力勁遒,結構嚴謹,素為書法推崇。
沙溪壩宋墓。縣城東2公里沙溪壩,壩頭有宋墓數丘,據傳,其一為宋人岳飛嫡裔樂之震墓(因避檜禍易姓樂)。其二為宋太學生,之震子樂鼎森墓,碑記完好。現已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太子洞。縣城東門溝內一公里許有菖蒲洞,菖蒲從叢生,流水淙淙,景色宜人,為歷代遊人樂往之地。洞中石壁,代有石刻年號可辯識者有:唐太和丁未,宋紹興甲年,淳熙甲辰,嘉定任申,明嘉清甲午、天啟,潔光緒丁未等。相傳唐章懷太子李賢曾來此遊覽(考證唐史,恐系殤帝李重茂。據《舊唐書》《資治通鑑》載:太子重茂於景龍四年六月即帝位。未幾遜位於叔父相王。景雲二年,受封襄王,遷於集州。三年後轉房州剌史)而得名。已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斷渠。城東2公里有一斷渠,系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侏羅紀時期造山運動時,由於向心力和離心力的不平衡而造成的裂變地貌。渠谷縱橫交錯,怪石倚迭。擬人狀物,似禽如獸。鬼斧神工,百態千姿。渠內原始人的股骨化石,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認為:“大巴山是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結合部,斷渠的化石,對中國人類的發展,有重要的科研價值”,渠內新近發現石鋤、石斧、礪石場等遺址,證明遠古時就有人活動。渠內還有大小寨堡十餘處,曾掘出大量“東漢剪邊五銖錢”和兵器,證實一千七百多年前,有人利用斷渠地形的隱蔽和險要,修建寨堡防兵災匪患。斷渠還有大石蓬蓋如拱廳,清嘉慶年間,白蓮教攻進南江城燒毀了縣衙,知縣裘民駿利用石窟作為審理案件之地,故該處有“大衙門”之稱。斷渠三面環水,岩洞毗連,藤蘿蘞蔓,幽靜深邃,歷來為南江名勝之一,清朝有“龍泉山莊,,雕花建築,後花園依山傍岩刻一龍頭,引山泉之水從龍口流人荷花池內。民國時期,園內金果飄香,盆景競艷,風格別致。以上兩代建築皆毀於歷史的變遷。斷渠地質地貌世所罕見,古蹟遺址堪稱瑰寶。加之千畝自然森林,遼闊清幽。山、水、林、石、渠、洞,組成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群,可供成千上萬人遊覽。
1995年縣委決定開發斷渠,投資上百萬元,經過三年興建,園林初具規模。石徑迴環,四渠縱橫,亭廊多姿,飛閣流丹,引人入勝。該渠八大景觀規模恢宏,鍾靈毓秀:南門雄風展示了一代巴山人的雄偉氣魄;石海洞鄉留下了遠古巴人的生活奇蹟;東臬探奇寄寓了千姿百態靈石之趣;西樓玩月待你去把酒凌虛對月高歌;鴻蒙幽情揭示悠悠歲月的人間情愫;松濤流韻讓你靜聽大自然的呼聲;琉璃泛舟,可使你漫遊雲天,淨化靈性:龍華佛光祥雲靄靄,草木生輝,盪盡紅塵煩慮,則是朝山拜之理想天地。斷渠既是鎮內遠古遺址,又是遊客的旅遊勝地。

基礎設施

南江鎮交通發達,二南(南江一南鄭)路、雙江(南江—通江)路,沙南路縱貫全境,公路網路基本形娥,鄉村公路更穿插交融,組成了一張集密的公路網。話區內有火電廠一座,加之國網拉通,供電充足,價格頭懇,為今後的更大發展提供了能源保障。自來水網路天然氣網路、通訊網路、加密電視傳輸網路等基礎設施也日趨完善。

綜合經濟

南江鎮農業
近年來,南江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立足社區、強化城管、拓展城郊、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大力≥施“民營立鎮、種養興鎮、旅遊活鎮、依法治鎮”的發展戰略,著力推進“三大轉變”,加快發展“三大繹濟”,大力經營“三大資源”,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力度,經濟社會得到全面發展。
1、綠色經濟基地建設初具規模。依託城郊優勢,大做“菜藍子”文章,突出名、優、特、新和無公害特色,狠抓以優質蔬菜、特色水果、金杯茶、金銀花、生豬、小家禽為主的農產品基地建設,建成了縣級“無公害綠色食品示範園”、“農業科技示範園”和“綠色水果示範帶”。
2、民營經濟不斷壯大。始終堅持以民營經濟為主體構築鎮域經濟新框架發展戰略,通過舊城改造、朝陽新區開發、各類市場建設、落實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增強和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政府服務水平,努力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為民營經濟搭建發展平台,個體私營經濟戶和民營企業從十年前的620戶、5家發展至近4000戶和90餘家。
3、旅遊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圍繞建設山水生態旅遊城市目標,大力實施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全面改造米倉山大道、光霧山大道。分片統一建築外牆色調,形成一街一特,城市品位明顯提升。全面啟動“三台山生態農業觀光園”、“三百錢溝古街古屋古俗開發建設”等項目,實施路、水、園、通訊、電視等基礎設施綜合整治工程,改善了農村、城鎮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建成了以縣城為中心的繞城綠色生態屏障,促進了旅遊經濟的發展。
4、加大了城市管理力度。2004年2月,原縣綜管局改制組建為縣城管局,局領導由南江鎮黨政主要領導兼任,進一步整合局鎮城管力量,與縣城各單位、各部門落實“門前三包,院內達標”目標管理責任制,廣泛開展創衛活動,城市環境衛生和市容市貌煥然一新。
 
5、務工環境得到較大改善。投資23萬餘元規範建設西佛山、沙溪壩、春場壩社區民工公寓,公寓內購置了沙發、電視、象棋等文娛設施,豐富了背二哥的文化生活,建立了巴山背二哥公寓黨支部,各項管理制度規範上牆,成立了農民工協會,選舉了協會正副會長和正副秘書長,切實維護進城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

社會事業

南江鎮南江鎮
切實解決城鎮6000餘居民的生活困難問題,近400個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80%以上的農村人口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計畫生育率達98%以上,全鎮現有完小4所,九義校2所,在校學生6000多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南江鎮先後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農村‘學教’活動暨基層組織‘三級聯創’先進集體”、“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鎮”、“國防後備役工作先進單位”等,被國家建設部等六部委命名為“重點鎮”,被市委、市政府授早 “招商引資先進集體”、“先進基層黨組織”、“文明單位”和“文明集鎮”等,年度綜合目標考核始終名列全縣前茅。黃金村先後被中組部、四川省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紅塔村被省委授予“黨員實踐‘三個代表’示範村”。楊家河社蓋被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表彰為“文明社區”。

招商引資

南江鎮領導視察
以寬鬆的環境吸引人,以良好的服務及發展的條件留住人上大做文章,提出了“你發財,我發展”的口號,形成了較好的軟硬體環境,並制訂了招商引資的岱惠政策,一是全面落實《巴中市人民政府關於鼓勵亭外投資者來我市投資的若干規定(試行)》(巴府[2002]23號)及縣政府已出台的招商引資相關政策:二是建設用地實行區別地段、分級定價、分塊出讓、有償使用,土地出讓金徵收後,按照收支兩條線的原則,80%安排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三是行政性收費原則上按堡壁收取;四是開發業主在水、電、電視通訊安裝及燃氣開戶等收費項目上享受最低標準;五是項目建成後,經營性項目享受國家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六是投資開發業主由紀委、監察局掛牌保護。
2005年上半年已引資建成沙溪壩建築建材綜合市場、紅塔汽配修理廠、黃金農副產品加工廠、奶牛養殖場等項目,下半年該鎮將推出三百錢溝古街古屋古俗開發和三台山生態農業觀光園二期工程等重點招商項目。
三百錢溝位於南江縣城東南部,上接石光村,下至南江河東風橋,全長1000餘米,溝內具有川北民居特色的建築4000餘平方米,不少建築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極具開發保護價值。為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提升縣城品位,全力打造山水生態旅遊城市,鎮黨委、政府通過深入調查和反覆論證,決定把三百錢溝改造建設成為具有川北水鄉特色的古街、古屋、古俗一條街。按照“提升城市品位,再現人文景觀、豐富休閒娛樂”的要求,借鑑江南水鄉之理念,體現川北古街、古屋、古俗之特色,聘請了專家對三百錢溝改造建設進行了設計。整個項目規劃建設面積6.4平方米,由八區八景組成,八區即人口廣場、白虎關城樓、傳統商鋪街、傳統作坊區、板盾蠻虎文化展示區、川北風情區、農家樂旅遊休閒區、民俗文化區;八景即水景、街景、樓景、屋景、林景、廊景、亭景、文景。古街建設工程將採取改造、整飾、更新、移植、保護等方法,徹底整治溝內環境,改造現有建築,保護古街古屋,發掘民俗文化,培育精品景點,
發展特色旅遊,打造具有濃郁川北特色的傳統街巷。預計總投資4000餘萬元。
三台山生態農業觀光園地處朝陽新區黨政中心背後,建設面積1000多畝,二期工程由農業觀光園、主題草坪景觀、遊憩小廣場、休閒小區、登山長廊、水文景觀、爭台樓廊、自然生態林及光亮工程共九部分組成,預計投資近1000萬元。

湖南省平江縣

南江鎮捐款
位於平江縣北境,與岳陽縣、通城縣、修水縣三縣毗鄰,距縣城43千米,距岳陽市區98千米,距通城縣城37千米。鎮域清代為南江鄉,民國時期建有南江區。建國後為南江辦事處、南江區、南江公社。1982年建為鄉級鎮。1995年,原南江鎮、南江鄉、昌江鄉、石漿鄉合併而成今鎮。面積196平方千米,總人口7.18萬人。轄5個居委會,44個行政村,714個村民小組。2000年,鎮區南江建成區面積2.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1萬人。原石漿鄉政府所在地石漿集鎮。原昌江鄉鎮府所在地昌江集鎮。
南江鎮位於平江縣北境,當三省交界處,與岳陽縣通城縣修水縣三縣毗鄰,距縣城43公里,距岳陽市區98公里,距通城縣城37公里。鎮域清代為南江鄉,民國時期建有南江區。建國後為南江辦事處、南江區、南江公社。1982年建為鄉級鎮。1995年由原南江鎮、南江鄉、昌江鄉石漿鄉合併而成今鎮,集雨面積196平方公里,總人口7.18萬人,轄5個居委會,44個行政村,714個村民小組。
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14074萬元,各類稅收900多萬元,財政收入156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為1800元。
鎮域西螢幕阜山。山又名天柱山天岳山桓山。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記》列此山為二十五福地,稱“元真太元之天。”相傳漢初張良曾隱於此山中的張師山,漢末吳大將太史慈在此山安紮營幕拒劉表,因名幕阜山。山脈盤桓連綿於湘鄂贛三省邊境,“周五百里”,主峰海拔1595.6米,“直凌霄漢上”,又稱為 “倒插青芙蓉”,奇巒翠幢,多古蹟勝景,有“洞天幕阜山”、“禹治水登此”及蔣介石題詞“浩氣長存”等石刻銘文。山上有沸沙池、青竹掃台、石田三畝、幕阜丹崖等自然景觀和文化古蹟,山高林密,氣候適宜,登上山頂,八百里洞庭盡收眼底,不失為旅遊避暑勝地,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目前,已修通南江鎮至一峰尖公路,乘車登上山頂僅需一小時,山上已建有賓館
鎮域有5大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主要有石英砂長石雲母,尤以長石、雲母為最,是全國重要的長石、雲母生產地,長石、雲母是重要的建築、陶瓷原料和絕緣材料,具有極大的開採價值,縣非金屬礦就座落在境內,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和東南亞各國。水利、電力資源:境內三水交匯,平江縣第二大電站—大江洞電站座落在昌江上游。林木資源:以出產杉木松木為主,木材蓄積量達13萬立方米。氣候資源:幕阜山脈一帶微域氣候得天獨厚,是種植反時令蔬菜的理想場所,極具開發潛力。旅遊資源:有幕山、張師山等重要的旅遊景點。鎮域擁有企業232家,從業人員1 3萬人,固定資產總值為8000萬元,2000年完成工企業總產值3.4億元,主要產品有長石粉、雲母紙、保鮮劑、塑膠製品、山泉水、蚊香、衛生香、豆豉系列等。
鎮區南江位於鎮域中央,正當冬塔河、石漿河、昌江三水匯合處。由於地勢關係,三江之水皆南流,匯合之後再南流入汨水,故稱南江。舊時建有石拱橋,故名南江橋。明代即已形成集鎮,稱南江市。清末民國時期,鎮上有釀酒、南貨、布匹、雨傘、豆作、鐵木、飯店等店鋪50多家,多在橋東。1932年,鎮區人口1500多人。至1949年,有居住建築面積5224平方米。1982年建為縣屬鎮時,鎮區建成區面積1.2平方公里,有東南街、西北街兩條主要街道,常住人口3022人。九十年代以後,鎮區發展建設加快。2000年,建成區面積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萬人。主要街道有昌江路,長1.8公里;幕阜大道,長1.2公里,震宇大道,長1.2公里;團結路,長0.6公里。
鎮區主體產業已經形成。鎮區建有各類企業50多家,從業人員2000餘人。鎮辦企業南建公司系國家二級企業,擁有職工668人,固定資產800萬元。個體企業震宇公司以生產“真空牌”除氧保鮮劑為主,2000年產值1000萬元,創稅100萬元;日新加工廠生產的“五香豆豉”聞名遐邇;雲嶺公司生產的“幕阜山泉”深受消費者喜愛;利用本地特有名草原料製成的蚊香、衛生香遠銷6個國家和地區。該鎮連續7年獲市、縣鄉鎮企業目標管理優勝單位。1983年出席“全國發展個體經濟,安置城鎮就業先進表彰大會”。由於有地理優勢,南江歷來商賈雲集,邊貿十分活躍,建有商廈6棟,市場4個,有個體工商戶1500戶,2000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3.6億元。2000年,產生於鎮區的國內生產總值6000多萬元,各類稅收400多萬元,財政收入800多萬元。
鎮區功能日趨完善。106國道與1834線交貫南江,南嶽(陽)公路南虹(橋)公路連線東西,村村通公路,小城鎮設有城市中巴2路,鎮內客運車輛可直達臨湘、岳陽、長沙、武漢、廣州,是理想的商品集散地,每天流動人口1.3萬人次以上。鎮內自來水廠日供水量為2000噸。有線電視台全天轉播18套電視節目。建有“三星級”賓館,各項娛樂設施齊備。容量7200千伏安、3.5萬伏的輸變電站更是為南江經濟發展增強了後勁。8600門程控電話與全國聯網,直撥世界各地,建有移動通訊塔2座,聯通通訊塔1座,全鎮擁有近萬台手機。鎮中心衛生院被國家衛生部授予“一級甲等醫院”稱號。建有光榮院、福利院、敬老院各1所。高中、國中、國小、幼稚園配套齊全。
石漿集鎮位於南江鎮域中部偏東,地處幕阜山下,輻射範圍與湖北省境及本縣冬塔鄉毗鄰,是原石漿鄉政府所在地。境內有石漿河穿境而過。集鎮形成約有幾十年的歷史。規劃面積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約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0人。現有個體工商戶50多家,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1家。集鎮年國內生產總值約1400萬元左右,產生於集鎮的各類稅收總額約130萬元,進入鎮財政的收入約135萬元。產業主要以南雜、百貨、服務業及礦產加工為主。有湘北雲母紙廠、雲嶺資源有限公司、石漿長石粉廠、雙溪長石粉廠設此,年產值超過1500萬元,年創稅收115萬元。石漿中學、沙鋪國小建在集鎮範圍內,有石漿衛生院信用社、有線台、供銷社等機構。集鎮距平江縣城約48公里,距南江鎮約5公里。集鎮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水、電設施基本齊備,修有一條高標準的水泥街道,是鄰近沙鋪、阜西、阜山長潭雙溪等5個村96個村民小組的聚散地。 昌江集鎮位於南江鎮域中部偏南,緊靠處南虹公路,是原昌江鄉鎮府所在地,處昌江南支流昌水之南,因而得名。集鎮形成已有近百年的歷史。規劃面積為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約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500人。現有個體工商戶50多家,產生於集鎮的國內生產總值500多萬元,各類稅收15萬元左右,財政收入18萬元。產業主要以南雜、百貨、家俱服務業養殖業為主。昌江中學建在集鎮範圍內。有昌江衛生院、信用社、供銷社等機構。集鎮距平江縣城45公里,距南江集鎮4公里,距虹橋鎮25公里。集鎮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水、電、路設備基本齊全,是鄰近中心、昌江、顯高、蔡海、柏樹、廟鋪等6個村,80個村民小組的聚散地。

廣西區玉林市

南江鎮農業
南江鎮位於玉林市東南部南流江南部,東交茂林鎮、北流市,南界新橋鎮、陸川縣,西南連福綿管理區,西北接城西鎮,北鄰名山鎮、玉林鎮。面積79平方公里。有13個行政村,1個圩,175個自然村,9243戶,51446人(壯族92人,毛南族2人,瑤族1人,布依族1人,余為漢族)。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651人。操粵方言、客家方言。鎮人民政府在玉林鎮南郊南流江雲龍橋畔。
1949年12月相沿民國設分界鄉,1950年3月屬第二區,6月列為第三區(駐地嶺塘),1952年9月分屬第一、二、四、七區,1955年屬東風公社(1959年改稱附城公社),1961年從附城公社析出成立南江、嶺塘二公社,1963年慶豐、嶺塘二公社併入南江公社,1984年10月改置鎮(1987年7月析出城西鎮)。因成立南江公社時駐地南江大隊,故名。 處玉林盆地東南部,西北就屬南流江沿江平原,東南部為崗地和低丘。因勾漏山余脈分布至本鄉東沿,故云良行政村境內有石山。
主要河流有南流江。位於南流江岸的平志、廣恩行政村,因地勢低洼受內澇威脅大。由於南流江河床淤積提高,河流彎曲多,驟降暴雨,地面逕流迅速,頓時河水猛漲而泛濫成災。據橫江水文站提供的資料,1958年至1978年20年中發生澇災有19年,出現頻率為95%,幾乎年年受淹,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地處熱帶北緣,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為21.8℃,冬紅薯能安全越冬,≥10℃活動積溫7495.6℃,雙季稻安全生長期216天;年平均日照1813.9小時,太陽年國輻射總量111.21千卡/m2,光熱充足,適宜雙季稻和各種經濟作物生長,可一年多熟。但早春常有日平均<12℃低溫陰雨天氣,連續最各行其是27天,平均13天,造成爛秧,秋季常有寒露風影響晚稻揚花結實。年降雨量為1592亳米,有80%集中於4-9月,明顯劃分雨季和旱季,往往出現春秋乾旱和夏澇。因屬淺埋型岩溶地區,地下水很豐富,地下河和地下水庫均有。1981年初,在分界行政村境內發現了儲水1000萬立方米的地下水庫,其他湧水相當可觀的井泉遍布全鎮。 1987年有耕地38792畝,林地15178畝。因為第四紀沖積物,水田土壤多為瀦育型潮沙田潮沙泥田、潮沙泥肉田和黃泥田。由於耕地廣闊平坦,有利於機耕。
農業主種水稻,經濟作物有蠶桑、烤菸、甘蔗、柑橙、荔枝、三華李、沙梨香蕉等,為市蠶桑、香蕉主要產區之一。合漢荔枝、雲良板栗為有名產品。 本鄉水利設施雖無大中型水庫,但山塘小庫有多處。在嶺塘、雲良和羊義嶺等地建有抽水站。平志、廣恩二行政村的耕地,受益於南流江排洪站工程的南、北渠。沙牛江埠水渠可灌鎮忠、南江、竹美、新聯、坡塘等行政村農田7500畝。但由於水利設施尚未完善,地勢較高的農田還時有受旱,而地處低洼的部分農田,又易受洪澇災害。 鄉辦企業有農機廠、汽車修理廠、塑膠廠水泥廠、紅磚廠和飲食服務行業等22個單位。1987年收4001萬元,居全市鄉鎮前列。
因在玉林鎮郊,形成了公路交通網,各行政村所在地,汽車均可到達。黎湛鐵路中途站--玉林火車站,設在本鎮。
風景名勝有天后宮,為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所建,清鹹豐1年(1851年)和光緒24年(1898年),先後為太平天國凌十八、桂東南天地會黨李立亭,設立攻打鬰林州城的義軍指揮部。風景名勝水月岩,屬清代"鬰林八景"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