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

南京大學哲學系的前身是中央大學哲學系,創立於1920年。1952年院系調整時撤銷系建制,1960年恢復設立政治系哲學專業,1977年恢復哲學系,2000年在哲學系編制內設立宗教學系。本系另一源頭為金陵大學哲學系。是我國首批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哲學系之一。

歷史概況

在數十年歷史中,湯用彤、宗白華、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殷海光、熊偉、潘菽、孫叔平、孫伯鍨等一批哲學大師和著名學者曾先後在本系任教。本系教師胡福明在1978年撰寫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在當時的思想解放運動中產生了歷史性重大影響,並直接成為改革開放的理論先聲。在數代學者的努力下,本系形成了既注重學科基礎研究、又關注現實社會生活的優良傳統,迄今已發展成為人才培養層次完備,師資力量雄厚,學科比較齊全,研究成就顯著,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哲學教學與研究基地。在近五年的哲學學科排名中,南京大學哲學系一直穩居全國前三名。
本系是我國首批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哲學系之一。2002年成為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單位,下設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邏輯學、倫理學、宗教學、科學技術哲學、東方哲學與宗教學等八個博士點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邏輯學、倫理學、宗教學、科學技術哲學七個碩士點,並設立涵蓋上列所有學科的哲學博士後流動站。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為全國重點學科,宗教學專業為江蘇省重點學科。2008年哲學一級學科入選江蘇省一級重點學科。本系教師還主持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的建設工作。各學科層次亦均可接受訪問學者、進修教師和海外留學生。
改革開放以來,本系在教學、研究和學科建設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既有在國內外處於領先地位或先進水平的基礎理論成果,也有直接服務於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套用型成果。許多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現擁有一批學術造詣深厚,教學經驗豐富,在海內外學術界有一定聲望的老中青學者,已形成年齡與專業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
2000年以來,本系通過學科間最佳化組合、通力合作,承擔了南京大學“創建世界高水平大學985工程”一期學科重點項目“哲學與當代中國的發展”、“儒釋道與宗教學綜合研究”和“現代西方哲學思潮研究”以及多項教學研究項目,研究條件有了較大改善,研究成果和學科建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在985工程二期建設中,本系主持的“當代資本主義研究中心”和“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入選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帶動了學科建設的整體發展。此外,本系還主持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院、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儒學與基督教比較研究中心、猶太文化研究所、旭日佛學研究中心、現代邏輯與邏輯套用研究所、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東方道德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的工作。
本系致力於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聘請了多位國際著名哲學家為兼職教授,與國外及港澳台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合作與交流關係,舉辦了多次有重要影響的國際或兩岸學術會議。每年均邀請數十位海外知名學者來系訪問講學,並有數十人到國外或港澳台地區訪問講學或參加學術會議,取得了良好成效。
本系具有良好的教學、研究條件。系圖書資料室藏書30萬冊(其中有《四部叢刊》、《中華大藏經》、《道藏》、《古今圖書集成》等重要典籍),中外文期刊200餘種,並和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建立了緊密的資料交流。另設有現代化多媒體機房,可供師生直接在網際網路上檢索與閱讀學術資料,並提供多媒體教學服務。
本系是南京大學文科基礎人才培育基地之一,十分注重學生的全面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著眼於培育基礎紮實、知識面寬、適應性強的複合型人才,實行課堂教學、學術活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的“三元”教學模式,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本科生培養方面,近年來進行了以夯實理論基礎、拓寬知識面、加強邏輯思維訓練、培養閱讀能力、提高論辯素養、強調經世致用、革新教學手段、加強教材建設為指導思想的教學改革。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各專業均以“建設一流學科、培養一流人才”為宗旨,注重培養研究生的理論思維素養、探索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培育。在嚴格管理的前提下,鼓勵研究生參予各種學術活動,以本系研究生為主體的“博士論壇”在校內外有著廣泛影響。除學校設立的獎學金外,本系還通過對外合作,設立了周恩來獎、金箔獎、華藏獎、道教獎、殷海光邏輯獎等一系列專項獎學金。多年來,該系培養了一大批哲學及相關學科教學科研高級專門人才和管理決策人才。各層次畢業生均以其較強的思想理論素養和實際工作能力、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健全的心理素質而享有良好的聲譽。
本系首任系主任由著名的“學衡派”領袖、時任副校長的劉伯明教授兼任,此後,湯用彤、宗白華、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熊偉、孫叔平、夏基松林德宏、張一兵教授曾先後任系主任,現任系主任為宗教學與中國哲學專家徐小躍教授。

成果略覽

南大哲學系部分著作一覽:
孫伯鍨主要著作:

1. 孫伯鍨 金隆德,任吉悌,塗蔭森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第一卷)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8月
2. 孫伯鍨 金隆德,任吉悌,塗蔭森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第二卷)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11月
3. 孫伯鍨 主編 《簡明哲學》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85年
4. 孫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5年7月
5. 孫伯鍨 張異賓主編 《西方最新哲學流派二十講》 東南大學出版社 1987年
6. 孫伯鍨 童星 嚴強 《在反思和探索中前進》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88年
7. 孫伯鍨 主編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和現狀》(第一卷)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88年
8. 孫伯鍨 主編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和現狀》(第二卷)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89年2月
9. 孫伯鍨 主編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和現狀》(第三卷)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2年9月
10. 孫伯鍨 莊福麟主編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8卷本)第2卷 北京出版社 1991年
11. 孫伯鍨 曹幼華等著 《西方“馬克思學”》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2年
12. 孫伯鍨 主編 《現實與哲學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5年11月
劉林元主要著作:
1.《毛澤東哲學思想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與現狀》(第三卷)(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3.《跨越世紀的征途——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鄧小平理論的堅持與發展》(劉林元、姚潤皋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豐碑》(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等等。
張一兵主要著作:
1. 孫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 張一兵:《馬克思歷史辯證法的主體向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張一兵:《折斷的理性翅膀》,南京出版社,1990年版;
4. 張一兵:《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與現實》(第三卷),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5. 張一兵:《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 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 張一兵:《張一兵自選集》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7. 張一兵:《無調式的辯證幻想-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的文本學解讀》,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8. 張一兵:《鄧小平理論與歷史辯證法》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候惠勤主要著作: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和現狀》(第1卷)(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出版);
2.《列寧主義的歷史命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
3.《西方馬克思學》(副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4.《正確世界觀人生觀的磨礪》(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2001年作為教育部推薦研究生教材再版)。
賴永海主要著作:
1.《中國佛性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台灣佛光出版社1990年繁體字版, 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2.《佛道詩禪》 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 台灣佛光出版社1992年繁體字版
3.《宗教學概論》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修訂版
4.《佛學與儒學》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台灣揚智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繁體版, 韓國雲住出版社1999年版(韓文版)
5.《中國佛教文化論》 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6.《湛 然》 台灣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版
7.《佛典輯要》 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台灣圓明出版社1994年繁體字版
8.《濟公和尚》 台灣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版
9.《楞伽經釋譯》 台灣佛光出版社1996年繁體字版
10.《維摩詰經釋譯》 台灣佛光出版社1997年繁體字版
11.《梁高僧傳釋譯》 台灣佛光出版社1997年繁體字版
12.《唐高僧傳釋譯》 台灣佛光出版社1997年繁體字版
13.《宋高僧傳釋譯》 台灣佛光出版社1997年繁體字版
賴永海主編:
1.《中國文化精華·佛道卷》 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2.《中國佛教百科全書》(11卷,280萬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版
3.《禪學叢書》(三輯 16冊) 浙江人民出版社與台灣揚智出版公司共同出版
4.《現代佛學文庫》(第一輯 6冊)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5.《禪學研究》(雜誌) 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
李書有主要著作:
1.《儒家思想史》;
2.《儒學與社會文明》;
3.《中國儒家倫理思想發展史》;
洪修平主要著作:
1.《禪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民國八十一年)
2.《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修訂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3.《中國禪學思想史》 文津出版社 民國八十三年
4.《如來禪》 (合著)圓明出版社民國八十八年
5.《惠能評傳》(合著)南京大學出版社
6.《十大名僧》
7.《中國佛教文化歷程
8.《禪學與玄學》
9.《肇論註譯》
10.《佛教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
徐小躍主要著作:
1.《中國宗教史》(上下卷)&#91;合著&#93;,齊魯書社1991年版。
2.《中國無神論史》(上下卷)&#91;合著&#93;,中國社科出版社1992年版。
3.《哲學概論》&#91;合著&#93;,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4.《禪與老莊》&#91;獨著&#93;,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禪林寶訓釋譯》&#91;獨著&#93;,台灣佛光山1997年版。
6.《羅教與<五部六冊>揭秘》&#91;獨著&#93;,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羅教與禪宗》&#91;獨著&#93;,台灣佛光山法藏文庫2001年版.
顧肅主要著作:
1.《科學理性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南京大學出版社;。
3.《現代西方社會思潮史》(合著),山東教育出版社;
4.《正義與自由的求索——羅爾斯政治哲學述評》,遼海出版社;
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留學美國的思考》,湖北人民出版社;
主要譯著:
6.《中國政治》,(合譯),江蘇人民出版社;
7.《自由的限度》,台灣桂冠出版公司;
倪梁康主要著作:
1.《胡塞爾:通向先驗本質現象學之路——論現象學的方法》,碩士論文,《文化:中國與世界》(第二輯);
2.《胡塞爾現象學中的存在信仰問題》,博士論文,德文版,德國克魯威爾國際學術出版社;
3.《現象學及其效應—胡塞爾與當代德國哲學》,北京:三聯書店;
4.《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北京:三聯書店;
5.《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北京:三聯書店;
主要譯著:
6. 胡塞爾,《現象學的觀念》,上海譯文出版社;
7. 胡塞爾,《邏輯研究》,上海譯文出版社;
8. 胡塞爾,《現象學的方法》,上海譯文出版社;
9. 胡塞爾,《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主要編著:
10.《胡塞爾選集(上,下)》上海三聯書店;
11.《面向實事本身——現象學經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
郁慕鏞主要著作:
1.《科學定律的發現》(專著 ),浙江科技出版社,1990年,
2.《辯證邏輯》(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
3.《科學邏輯》(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
4.《自然科學認識論問題》(合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5.《大眾邏輯》(合著),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年
6.《辯證邏輯導論》(合著)人民出版社,1989年
7.《形式邏輯綱要》(合著),江蘇科技出版社,1992年。
8.《普通邏輯自學指導》(合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張建軍主要著作:
1.《科學的難題——悖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矛盾與悖論研究》(合著)黃河出版社(香港)1992。
3.《形式邏輯指要》(合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
4.《邏輯研究與套用》(主編之一),邏輯與語言學習雜誌社1994。
5.《科學的難題——悖論(增訂版)》,淑馨出版社(台)1994。
6.《辨證思維論》(合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7.《矛盾與悖論新論》(合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8.《邏輯與知識創新》(合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郭廣銀主要著作:
1.《倫理學原理》(主編)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5.2
2.《當代社會科學大詞典》1995.7部分倫理學詞條 南京大學出版社
3.《建設現代社會公民道德》 江蘇人民出版社
4.《倫理學百科辭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9年1月出版
林德宏主要著作:
1.《科學思想史》;
2.《東方的智慧--東方自然觀與科學技術的發展》;
3.《人與機器--高科技與人文精神的復興》;
4.主編《高科技與社會文庫》,曾獲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教育部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第十屆中國圖書獎;
5.《創造的動力》與人合作(三卷本);
6.《科學技術概論》
鄭毓信主要著作:
1.《數學教育哲學》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數學教育的現代發展》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數學方法論入門》;
4.《數學哲學新論》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
5.《數學方法論》 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6.《現代邏輯的發展》 遼寧教育出版社1989年;
7.《關係映射與反演方法》 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
8.《數學模式論》 廣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9.《數學思維與數學方法論》(合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數學文化學》(合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數學哲學中的革命》 (合著) 九章出版社1999年
12.《認知科學 建構主義與數學教育——數學學習心理學的現代研究》(合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數學-邏輯與哲學》 (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14.《數學抽象方法與抽象度分析》(合著)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
15.《西方數學哲學》(合著) 人民出版社1986年
16.《數學方法論教程》(合著)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
17.《問題解決與數學教育》編著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肖玲主要著作:
1.《科學認識思想史》(林德宏、肖玲等著,江蘇教育出版社會1995年出版)
2.《科學革命與戰後資本主義社會的新變化》(合著,新華出版社1998年出版)
沈驪天主要著作:
1.《當代自然辯證法》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月清主要著作:
1.《中國佛教倫理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
2.《淨土三經釋譯》,佛光出版社;
3.《金剛經評析》,江蘇古籍出版社;
4.《中華傳統道德修養概論》(副主編),南大出版社;
5.《中國德育思想史》(參著),江蘇教育出版社;
6.《倫理學原理》(參著),南京大學出版社;
7.《中國典籍精華·佛道卷》(合著);
8.《中國佛教倫理思想》&#91;台&#93;,雲光出版社;
9.《中國佛教文化藝術》(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
孫亦平主要著作:
1.《吳文化論叢》 參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如來禪》 合著 第二作者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惠能評傳》 合著 第二作者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4.《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主編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唐正東主要著作:
1.《正確世界觀人生觀的磨礪--馬克思主義著作精要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1月版,參著,第2、3章,約4萬5千字。
2.《鄧小平理論與歷史辯證法》,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參著第7章。
蔡仲主要著作:
1.《數學文化學》, (與鄭毓信合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2.《理性、真理與權力——析後現代科學思潮中的反科學主義》(博士論文)
3.《索卡爾事件”與科學大戰——後現代視野中的科學與人文的衝突》,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楊維中主要著作:
1.《道生大師傳》台灣、佛光出版社1997.7.
2.《中華傳統文化道德修養概論》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9. 參編
3.《中國佛教全書·儀軌卷》 台灣·佛光出版社1999.9 第一作者
張亮主要著作:
1.《鄧小平理論與歷史辯證法》(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走近馬克思》(合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人才基地

南京大學哲學系是南京大學文科基礎人才培育基地之一,它十
分注重學生的全面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著眼於培育基礎紮實、
知識面寬、適應性強的複合型人才,實行課堂教學、學術活動、社
會實踐相結合的"三元"教學模式,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基地"建設的目的和意義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隨著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不斷發展,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定會迎來它的春天。時代呼喚哲學。作為時代
精神精華以及對精神生活反思的哲學,它對整個民族理論思維、文
化素質、精神生活的提高具有其他任何學科不能取代的獨特功能。
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指導下,為了使哲學在未來
中國的發展中起到它應有的作用,我們必需確定和建立與時代相適
應的哲學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教學體系。 紮實的理論基礎,寬厚的
文化知識,縝密的邏輯思維,較強的閱讀才能,高深的論辯素養,
敏銳的觀察能力,這些是一個合格哲學人才所必備的綜合素質。 哲
學專業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第一流的哲學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培養從事哲學教學、研究和理論宣傳的基礎理論型人才。
(二)"基地"建設的積極作用
為了貫徹落實哲學專業本科教學的指導思想和培養目標,我們
實行課堂教學、學術活動、社會實踐為"三元"教學模式,注重基本
理論、基本技能、基本知識的"三基"訓練,全面提高哲學系本科生
的綜合素質。
(1)夯實理論基礎
強化哲學理論基礎應始終是哲學專業本科教學的中心,為此,
進一步加強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中國哲學
史、西方哲學史、科學技術哲學等主幹課程的建設,包括師資隊伍
的建設、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方法的改革。
(2)拓寬知識面
在文文聯合、文理滲透方面,鼓勵本科學生跨院系選課,把副
修課、首席教授課、素質課納入到本系的教學計畫之中,使學生向
符合個性的方向發展。
(3)加強邏輯思維訓練
在抓好高等數學、普通邏輯課程建設的同時,清楚地認識到以
符號邏輯、關係邏輯為特點的現代邏輯在未來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真正做到與國際接軌。為了使能訓練學生邏輯思維的高等數學、普
通邏輯、現代邏輯三門課程更好地發揮其效用,已這三門課程作為
一個整體來建設。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哲學邏輯與邏輯哲學課程
加強建設
(4)培養閱讀能力
準確地讀懂中外古今哲學家的名著是每一位哲學專業本科生的
基本能力,因此,開設有關名著的導讀就顯得十分重要。馬恩列斯
毛鄧名著導讀,中國哲學名著導讀,西方哲學名著導讀等課程已成
為哲學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程。
(5)提高論辯素養
思與辯是哲學的魂,古今中外許多深邃哲學思想都是在論辯中
建立起來的,如何突出哲學的這一功能亦是哲學教學中必須要注意
的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的教學中
,我們強化了這方面內容的傳授與講解。同時,結合一?quot;熱點問題
評析和論辯"課程,有目的的訓練同學們此方面的能力,使學生
的"思"與"辯"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獲得了南京大學第三
屆"騰飛杯"大學生辯論賽冠軍。
(6)強調知行合一,經世致用
改造自然、社會、人生是哲學的實踐功能,亦是哲學生命力之
所在。我們讓學生走出課堂,邁向社會,以其人文精神化成天下。
學生社團、興趣小組、學術園地、學術沙龍、社會聯誼、社會實踐
完成了哲學上述功能。
(7)革新教學侄危?憂拷灘慕ㄉ?
選擇了若干門系裡重點課程,強化和落實"讀、寫、議"的教學
形式,將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逐步推廣到有關課程的教學中去。
本科教學質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高質量的教材,我們把教
材建設放到本科教學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為此,我們已組織學科
帶頭人和中青年學術骨幹積極從事高質量的教材編寫工作,以使各
項教學計畫得到真正的貫徹執行。
(三)、"基地"建設達到目標
(1)五年招收本科生人數達到近二百人。
(2)出版一批高質量的教材。
(3)教學管理全面計算機化。凡是適合多媒體教學的課程全面實施
多媒體輔助教學。
(4)鞏固完善一批特色課程。
(5)增加本科生圖書資料經費的投入。
(6)深入開展各項學術活動,五年內學生工作要做幾件在全校乃至
全國產生影響的大事。
(7)爭取增加兩個博士點,並力爭進入一級學科授予權。 光榮進
入國家人才培養"基地"。

對外交流

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致力於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聘請了多位國際著名哲學家為兼職教授,邀請了數十位海外知名學者來系訪問、講學。近幾年來,該系接受了韓國、日本、秘魯、波蘭等國多名研究生,先後有20多人出訪美、英、德、俄、荷、澳大利亞及台港澳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與研究機構,並與之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關係。在國內交流方面,和國內各重點院校有著廣泛的合作。
近期學術交流活動
(1) 1999年5月12日哲學系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邀請台灣政治大學中文系唐翼明教授來系作了"魏晉玄學與荀粲"的學術報告,並與哲學系師生和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進行了學術交流。
(2) 1999年5月21日邀請美國舊金山大學Whitehead教授來校作了題為"哲學、心理學和社會思潮"和"美國的宗教與社會發展"兩場學術報告,並與師生進行了學術交流。
(3) 1999年5月下旬哲學系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洪修平教授、孫亦平副教授赴台灣參加海峽兩岸學術會議,並與台灣中華佛學研究所正式簽訂了所際學術交流合作協定雙方將在人員互訪、資料交換、課題研究、學術會議等多方面進行合作。
(4) 1999年9月中旬接受台灣佛陀基金會捐贈的80箱佛教典籍,共4000餘冊,價值人民幣25萬元,其中許多為我校圖書館所缺藏。
(5) 1999年10月13日-15日邀請並接待了美國著名學院Wellesley College宗教系主任Johnson教授來系作了題為"宗教發展的回顧與展望"的學術報告。
(6) 1999年10月22日與金陵神學院和《宗教》雜誌社進行了學術座談,交流了各自的學術研究情況。並就進一步擴大學術交流和共同辦好《宗教》雜誌以及推動南京地區的宗教學事物進行了洽談。
(7) 1999年12月3日邀請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Gianni Criveller來系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作了題為"晚明時期來華的傳教士對中國儒佛道三教思想的回應"的學術報告。
(8) 1999年12月27日與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文明對話與人文精神"的主題報告會,主講人為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
(9) 2000年1月19-28日洪修平教授赴台灣參加海峽兩岸"印順佛教思想研討會",並與台灣大學哲學、中文系和政治大學中文系等台灣同行學者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
(10) 2000年4月14日邀請美國猶他州Brigham Young大學的 Tim B. HeatoN和 Cardell Jacobson教授來系作了"中美文化與宗教的差異"的學術報告。
(11) 2001年9月,哲學系聘請法國當代哲學大師雅克·德希達被聘為南京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並應邀為南大師生做了主題發言。

宗教學系

為適應21世紀宗教學研究,促進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南京大學於2000年5月21日成立宗教學系,與哲學系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運行機制,由哲學系主任徐小躍教授任宗教學系主任。
隨著宗教問題在21世紀國際國內事務中的重要性不斷上升,以科學的世界觀加強對宗教文化的研究越來越成為加強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的迫切課題。近年來,我校利用多學科交叉發展和金陵古城悠久濃厚的宗教歷史文化資源的優勢,集中了一批國內高水平學者對宗教問題開展研究,賴永海、徐小躍、洪修平、伍貽業、吳為山等教授主持的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民間宗教、宗教藝術研究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目前已形成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宗教學人才培養體系,一批宗教學方向的畢業生在國家宗教管理部門已成為骨幹力量。 新成立的宗教學系將以南大哲學係為依託,以馬克思主義的宗教思想為指導,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宗教文化研究人才,在科研方面將以課題招標的方式,組織國內外一流專家承擔重大課題,出版一批宗教學理論和宗教文化研究論著。
在成立大會上,丁光訓、任繼愈、季羨林等一批國內外、宗教界內外人士受聘為我校宗教學系首席顧問,共同參與宗教學系學科建設與發展,促進國際學術交流。

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擁護黨的基本路線、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個人品德良好、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優良的學風、具有比較紮實的宗教學專業基本理論和較廣博的專業基礎知識以及較強的科研和社會實踐能力,能夠滿足國家戰略決策、社會公共服務和專業科研需要的複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二、專業介紹
宗教專業的學科研究方向主要有:
1. 博士生:(1)宗教學原理 (2)中國古代宗教(3)道教與民間宗教(4)佛教文化(5)道教專題研究(6)猶太教專題研究
2. 碩士生:(1)宗教學(2)佛教(3) 道教 (4)猶太教(5)基督教 (6)宗教藝術
師資力量:本學科有正式在編的教授六名(其中博士生導師四名),副教授二名,講師一名。其中,五十至六十歲之間的教授三名,四十多歲的教授三名,三十多歲的副教授二名。師資力量雄厚,研究特色鮮明,年齡結構合理。教授、博導的教學與科研在海內外都有相當的影響。
科研水平:本專業以佛教、道教、猶太教、西方宗教學、民間宗教、無神論、宗教藝術研究為其特色。其中,中國佛學、道教研究、猶太教研究和宗教藝術研究在國內外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其科研、教學力量等方面在全國學術界名列前茅。多年來,由本專業教師撰寫的多種專著已經成為各自領域內的必讀參考書。徐小躍教授的《羅教·佛教·禪學》、孫亦平教授主編的《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賴永海教授的《中國佛性論》、洪修平教授的《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徐新教授的《中國開封猶太人-歷史文化與宗教研究》等都是在中國宗教學界有相當分量的學術著作,博得一致好評。吳為山教授的宗教雕塑創作及其理論研究,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多年來,本學科點出版了各類學術專著有三十餘種。
近期科研項目主要有:徐小躍教授主持的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佛教心性論與儒家天人之學”;孫亦平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杜光庭與唐宋道教”;徐新教授主持的美國猶太文化紀念基金會項目“猶太文化史”;賴永海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博士點項目“中國佛教史”;洪修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基金項目“佛學與儒道之學比較研究”和教育部博士點項目“漢魏兩晉禪學研究”。這些大型學術項目,使本學科在學科建設、科研水平等方面上了一個新台階。
三、招生對象
1. 博士生:已獲碩士學位或具有同等學力的在職人員,及應屆碩士研究生,經博士生入學考試與複試合格者。
2. 碩士生:本科畢業生,具有本科同等學力人員,參加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考試合格,並經複試合格者。
四、學習年限
1. 博士生:三年
2. 碩士生:三年
五、課程設定
(一)碩士階段
A類: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2學分)
馬克思主義原著選讀(3學分)
外語(4學分)
B類:
哲學動態與評論(3學分)
C類:
宗教學概論 (3學分)
佛教概論 (3學分)
宗教與文化(3學分)
宗教藝術 (宗教藝術方向必修)(3學分)
D類:
儒釋道三教關係論(3學分)
佛教經典研究 (3學分)
基督教研究(3學分)
道教概論 (3學分)
猶太教與世界文明(3學分)
猶太教文獻選讀 (3學分)
西方宗教學(3學分)
現代西方宗教哲學(3學分)
基督教哲學研究 (3學分)
道教與民間宗教(3學分)
唯識學研究(3學分)
跨一級學科選課(3學分)
(二)博士階段
博士生外語
專業外語
第二外語
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思潮
道家經典研究
中國無神論史
猶太教專題研究
道教專題研究
儒佛道三教關係研究
中國佛學
儒道與東亞哲學比較研究
西方宗教學專題研究
六、培養方式
1. 博士生在招生錄取時明確導師,由導師負責成立指導小組,確定培養計畫,由導師和指導小組全面負責培養工作,條件成熟時將聘請校外知名教授擔任指導小組成員。
2. 碩士生入學後指定臨時導師,三個月後正式進行師生互選,學科組協調平衡,確定導師,制定培養計畫,導師負責全面培養工作。
3. 公共課以講授為主,輔以自學;基礎課和專業課採取採取講授、討論和自學相結合的方式,提倡多讀原著,重點指導學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活動,著重培養學生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課和基礎課以筆試為主,由有關教研室負責考核工作。
2、專業課採取筆試、撰寫論文或讀書報告、課堂討論綜合考核評定成績,重在培養學生掌握專業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以及分析和研究問題的能力。
3、中期考核:為了保證研究生質量,在人學後的第三學期末進行中期考核,由學科組組織有關教師成立中期考核小組,對研究生的學位課程修習情況、畢業論文的準備情況及對本學科國內外最新研究動態的掌握程度等進行全面的考核。對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學業確有困難者,勸其退學或作肄業處理;對成績優秀或符合條件者,可推薦提前攻讀博士學位。
八、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研究生應在導師指導下確定研究課題,並獨立完成。選題要有較高的學術質量,力求和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接軌。論文題目確定後,由學科組組織有關教師審議研究生的開題報告,通過後,研究生應在導師指導下擬定論文寫作計畫。寫作計畫經系學位委員會批准後,報研究生院備案。
?
九、答辯和學位授予
論文答辯和學位授予工作應嚴格按照《南京大學碩士、博士學位授予工作細則》辦理。
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由5人組成(外單位專家不少於2人),碩士論文答辯委員會由3人組成(其中相當於教授職稱者2人)。導師不參加答辯委員會。論文答辯不合格者,經答辯委員會同意,可在一年內修改完成,重新答辯一次。
申請博士學位者應發表3篇學術論文,申請碩士學位者應在具有統一刊號的正式學術刊物上發表1篇學術論文。學位論文答辯通過並完成上述論文指標者,校學位委員會根據答辯委員會和系學位分會的意見,並按照有關規定最後做出是否授予學位的決定。
十、質置監測
建立研究生個人教學檔案。
對畢業後的研究生進行不定期追蹤調查。
十一、參考書目:
任繼愈《中國佛教史》第一、二、三卷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四卷本)
徐小躍《羅教·佛教·禪宗》
徐小躍《禪與老莊》
孫亦平《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
孫亦平《杜光庭思想與唐宋道教的轉型》
徐新《中國開封猶太人-歷史文化與宗教研究》
賴永海《中國佛性論》
賴永海《中國佛教文化論》
洪修平《中國佛教文化歷程》
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楊維中《中國佛教心性論研究》
趙敦華《基督教哲學一千五百年》
金宜久《伊斯蘭教史》
卓新平《宗教理解》

機構設定

黨務部門 黨委書記:楊明(教授)
副書記:張傳平(教授)
行政機構
系主任:徐小躍(教授)
副系主任:張建軍(教授)
副系主任:唐正東(教授)
副系主任:姜迎春(副教授)
主任助理:張傳平(教授)
工會 主席:肖玲(教授)
辦公室 主任:景雅玲
本科教學管理辦公室 石方紅
研究生教學管理辦公室
王玲
人事秘書辦公室
吳雨芳
資料室
曹立群
季林
網路管理室
周艷
教工黨支部 第一支部書記:沈曉珊(教授)
第二支部書記:王恆(教授)
第三支部書記:吳雨芳
共青團團委 主席團委書記:闞金玲
學生黨支部
本科生支部書記:闞金玲
碩士生支部書記:范贇
博士生支部書記:王克喜(教授)
系學術委員會
主任:徐小躍(教授)
系學位委員會
主席:張一兵(教授)
副主席:張建軍(教授)

研究基地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是國家教育部(原國家教委)批准,於1987年成立的跨院系教學和科研機構。該中心現主管5門全校研究生公共理論課(其中,博士生課程為“馬克思主義和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和“當代科學技術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碩士生課程為“自然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原著選讀”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並受國家教育部委託負責當代意識形態具有重大理論和學術價值課題的開發與研究。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被國內同行視為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重要陣地,現有教授12人,副教授3人,博士生導師10人。近20年來在《中國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哲學研究》等雜誌發表學術論文約700篇,出版專著、編著30部,其中獲國家級社科一等獎1項,二、三等獎20項。獨立承擔並完成國家重點課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鄧小平哲學思想”(國家九五社科重大委託項目)等10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批判理論及其當代意義”等12項,省部級課題15項。其中有多項科研成果在國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心原主任是我國已故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孫伯鍨教授,現任主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張異賓教授。

南京大學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ies of Marxist Social Theory at Nanjing University)系教育部直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Key Research Institute)。2005年2月4日,教育部正式發文批准成立。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現任主任為張異賓教授,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為胡福明教授。中心現有專職研究人員13人,校內兼職研究人員4人,校外兼職研究人員6人。
中心現有三個主要學術研究方向:(一)馬克思主義經典社會理論研究;(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研究;(三)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社會批判理論研究。中心主體學科之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系國家重點學科、江蘇省重點學科;中心現設有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點,也是教育部、財政部“九八五”二期工程“當代資本主義研究”基地掛靠點。
中心特色:本中心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學科依託和方法論指導,以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等為學科支撐,批判地繼承當代中國與近現代西方社會理論流派的理論成果,在解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重大現實問題的同時,努力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體系。

南京大學儒學與基督教比較研究中心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南京大學猶太文化研究所

南京大學猶太文化研究所是南京大學設立的一所以科研為主兼顧教學的學術研究機構,1992年5月成立,最初名為南京大學猶太文化研究中心,2001年更名為南京大學猶太文化研究所。現掛靠南京大學哲學宗教學系。該研究機構的建立是為了滿足中國學術界日益增長的對猶太文化了解的需要和推動猶太文化的研究和教學在國內,特別是在高校系統的進一步開展。目前,該研究所已成為國內高校中最早對猶太文化進行系統研究並取得積極成果和產生重要影響,同時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的一文科研究機構。徐新教授是該研究所的發起人並一直擔任研究所的所長。研究所的宗旨和目標包括以下幾方面:
l 開展猶太文化的專題研究,促進猶太文化研究在中國的展開和深入;
l 開設大學猶太文化素質課程,增加中國大學生對猶太文化、歷史、民族、宗教等方面的了解;
l 招收和培養猶太歷史文化和猶太教研究方向的碩士和博士生;
l 牽頭組織撰寫論述猶太文化的專門著作和文章;
l 舉辦有關猶太文化方面的專題講座和涉及猶太文化的各種展覽,促進社會對猶太文化的了解,增進中猶人民間的友誼;
l 開展國際合作,舉辦猶太文化歷史方面的培訓班,邀請國外猶太學者來華講學,促進猶太文化教學在國內有關大學的開展;
l 組織舉辦涉及猶太文化歷史方面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促進中外猶太學之間的學術交流和合作;
l 開展對猶太人在華散居史的專門研究,向世界介紹這方面的研究成果;
l 建立猶太文化專門圖書資料中心;
l 籌集基金,資助猶太文化的學術研究和出版活動,獎勵有成就的中國猶太學學者;
南京大學猶太文化研究所自建立以來已在以下方面取得成績:
l 開設大學猶太文化課程,其中包括:“猶太文化與世界文明”、“猶太學概論”、“納粹屠猶影視”、“猶太人在華散居史”、“猶太古代史”、“猶太教專題研究”“猶太思想研究”等。招收和指導猶太歷史文化和猶太教研究方向的碩士和博士生;
l 組織撰寫出版了首部中文版《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成為國內最具權威和得到廣泛使用的一本涉及猶太文化的大型工具書(200餘萬字,1995年獲得全國最佳工具書獎);
l 開展國際合作,舉辦了各種類型的猶太文化展覽近10次,促進社會對猶太文化的了解,增進中猶人民間的友誼;
l 與國際合作,舉辦猶太歷史文化暑期培訓班3期,聘請國際猶太學著名學者授課,培訓國內各高校教師和研究人員達100人左右;
l 邀請國際著名猶太學者在學校進行各類講座20餘場次;
l 組織舉辦猶太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包括1996年召開的“第一屆猶太文化國際研討會”,2002年召開的“猶太人在華散居國際會議”,2004年召開的“猶太教國際研討會”以及2005年召開的“納粹屠猶和南京大屠殺國際研討會”;
l 大力開展對猶太人在華散居史的專門研究,特別是對中國開封猶太人的研究,已發表的研究成果包括專著2部(英文),論文數十篇;
l 建立了國內目前最大猶太文化專門圖書館,現有藏書7000餘冊;
l 與若干國際學術機構建立了聯繫,其中包括美國耶希瓦大學、希伯來聯合學院、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巴爾伊蘭大學、英國倫敦猶太文化教育中心等。研究活動獲得若干國際基金會的支持(已到位金額在200萬以上),其中包括斯格堡基金會、羅斯柴爾德基金會、布勞夫曼基金會、列陶基金會、猶太文化紀念基金會、卡明斯基金會等,為了猶太文化研究的深入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南京大學猶太文化研究所因其在猶太文化研究領域中取得的成就,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一猶太文化研究機構,並獲得國際學說界的廣泛認可。2000年起,南京大學猶太文化研究所制定了“籌集資金,擴大用房,增加編制,建立梯隊,系統發展”的長期發展戰略目標,目前正在朝著這一目標的實現穩步前進。

南京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南京大學現代邏輯與邏輯套用研究所南京大學旭日佛學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旭日佛學研究中心”於7月10日在南京大學舉行成立大會和揭牌儀式,同時舉辦“宗教與社會”學術研討會。這也是內地第一家佛學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是在香港著名企業家、香港旭日集團董事長楊釗先生大力贊助下建立的。南京大學有深厚的人文研究傳統,在其前身東南大學、中央大學時期,匯聚了湯用彤、柳詒徵、李叔同、蔣維喬、吳宓、胡小石、方東美、唐君毅等國學大師,多有佛學建樹。他們與近代佛學復興的重鎮金陵刻經處的楊仁山、歐陽竟無、太虛、呂瀓等大師的佛學研究一起,使南大為代表的南方佛教研究享譽海內外。改革開放後,包括佛學研究在內的傳統文化研究集群,在南大再度崛起,其科研成果和人才培養得到海內外的肯定和認可。南大旭日佛學中心由著名佛學專家、南大哲學系賴永海教授任主任,徐小躍教授、洪修平教授任副主任。中心成立後將主要致力於佛學人才的培養和重大佛學專題的研究。

南京大學東方道德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東方道德研究中心是由德育室和哲學系共同建設的跨學科研究機構,成立於1995年,掛靠德育室,人員、經費和辦公用房由德育室統籌解決。
多年來,這個研究中心在東方道德和倫理學學科展開了富有成效的科學研究工作。九十年代,本中心承擔了全國教育科研重點課題、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工程課題等多項研究任務,出版的《倫理學原理》、《當代中國道德建設》、《中華傳統道德修養概論》和《中國德育思想史》,在倫理學和德育學領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多次獲得國家和省級獎勵;與中國倫理學會、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重點基地、北京大學套用倫理學研究中心、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加拿大文化更新中心、香港孔教學院等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學術聯繫;作為合作單位之一創辦了全國第一份對公民進行道德教育的報紙--《道德周刊》,發起成立了江蘇省中華傳統道德教育研究院,產生了重要的社會影響。
2000年至2002年,中心成員獨立承擔了6項省級重點和工程課題,參加了1項中宣部委託重大課題的研究,主要學術骨幹和研究人員發表、出版的代表性學術論文和著作、教材就有51篇(部)。
本中心現在具有一個結構合理、後勁較足的學術梯隊。中心負責人、博士生導師郭廣銀教授為全國倫理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倫理學會執行會長;張錫生教授為江蘇省高校思想品德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江蘇省中華傳統道德教育研究院顧問;中心學術骨幹、碩士生導師楊明博士為江蘇省倫理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中心學術骨幹、碩士生導師王月清博士為中國哲學史學會和中國宗教學會會員;中心共有教授3名、副教授2名、講師5名,其中博士5名、在職博士生2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