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國學社

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中國高校國學文化節。

社團簡介

2007年,文學院兩位醉心傳統文化的大一新生,有感於1932年柳詒徵、繆鳳林、張其昀等先生在國立中央大學創辦國風社和《國風》雜誌,創辦了南京大學國學社。這個校級新社團迅速發展,已經成為全國最有影響的高校傳統文化類社團。
國學社是學術類社團中的翹楚,以“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社訓,組織了高校國學論壇、系列學術講座、讀書會、學術論文報告會、國學經典朗讀比賽、國學經典背誦大賽、傳統節日雅集等活動,很多活動在江蘇和全國都有一定影響,多次被媒體採訪報導。社團創辦了純學生學術雜誌《無涯學刊》,是南京大學唯一的人文類純學生學術雜誌。社團注重學生學術能力的培養,積極鼓勵社團成員學習、研究相關學術問題,為社員學術研究提供各種資源。南京大學國學社聘請了包括葉嘉瑩教授、卞孝萱教授等著名學者在內的顧問學者二十人,為社團發展提供了保證。社團成員先後主持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計畫2項,省、校重點項目多項,獲得南京大學基礎學科論壇一等獎兩項,二三等獎近二十項,獲得520論文報告會一等獎多項。南京大學國學社是江蘇省高校國學論壇主席單位,社團創始人侯印國同學是現任的省高校國學論壇主席。
南京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姚松教授多次參加國學社的活動,他說國學社是他最喜愛的學生社團。武漢大學王兆鵬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黃坤堯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林玫儀教授、澳門大學施議對教授、南京大學徐有富教授、許結教授等學者都曾為國學社賦詩題詞,高度讚揚社團的工作。
(以上簡介摘自 《南京大學報》第1052期專題報導)

部門組織

1、顧問團:由校內外指導老師組成,指導社團學術研究。
2、社長1名,負責社團全局。副社長1名,協助社長開展工作。
3、學術部:負責學術文章整理及發表;負責講座和座談會的開展;對社團學術工作做出決策。
4、秘書處:負責本社的財務,做好國學社收支帳目記錄和財物管理,定期公布財務情況;負責會議及講座記錄整理。
5、策劃與實踐部:負責策劃和組織本社的一系列活動,拿出方案並具體落實;
6、宣傳部: 負責對內、對外宣傳。
7、外聯部和外務部:負責對外聯繫,蒐集、處理信息,爭取捐贊等工作。

顧問老師

葉嘉瑩教授
女,號迦陵。1924年6月出生於北京。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曾任台灣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並受聘於國內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
樊錦詩教授
樊錦詩,女,1938年生,現任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長,自196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後已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40餘年,被譽為“敦煌女兒”。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浙江杭州人,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1977年任副所長,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長。1988年任副研究員,1994年任研究員。1995年為蘭州大學兼職教授,1998年為蘭州大學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1999年被聘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蘭州大學敦煌研究所名譽所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
莫礪鋒教授
男,1949年生於江蘇無錫。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66年畢業於蘇州高級中學,後在農村插隊務農十年。1984年10月在南京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學位,是新中國的第一位文學博士。現任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國宋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杜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陸游研究會會長、中國韻文學會理事、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等職。著有學術專著五部,發表論文百餘篇。
王兆鵬教授
男,漢族,1959年6月生於湖北鄂州。中共黨員。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於武漢師範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1985年至1987年在湖北大學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師從曾昭岷教授學習唐宋文學。1987年赴南京師範大學師從唐圭璋先生研治詞學,199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後回湖北大學任教。1992年破格晉升教授,1997年至1999年任湖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2000年調至武漢大學任教。現為教育部高等學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韻文學會副會長、中國宋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湖北省古代文學學會會長、《宋代文學研究年鑑》主編。已出版《張元乾年譜》(南京出版社1989)、《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兩宋詞人年譜》(文津出版社1992)、《唐宋詞史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全唐五代詞》(合作。中華書局1999)等詞學著作,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獲夏承燾詞學獎一等獎。曾先後主編《詞學通訊》和《詞學研究年鑑》。1995年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學術兼職:教育部高等學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詞學研究會會長;中國韻文學會副會長;中國宋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李清照辛棄疾學會理事;湖北省古代文學學會會長;湖北省社科聯學術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詞學研究年鑑》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年鑑》主編;《中國韻文學刊》副主編;《詞學》雜誌編委;《中華詞學》雜誌編委;
洪修平教授
男,1954年生,江蘇省蘇州市人。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77-1981年就讀於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獲學士學位。1981-1984年在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讀研究生,師從孫叔平、王友三教授,1984年畢業,獲碩士學位,並留系任教。1985年考取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師從嚴北溟教授,1988年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1994-1995年受南京大學委派,先後到美國貝魯特學院、密西根大學和哈佛大學等校訪問研究並講學一年。2000年赴德國訪問講學三個月。現為南京大學中青年學術骨幹,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哲學系和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併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方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西北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玄奘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陝西老子思想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200部)副主編以及中國宗教學會理事等。以教學和科研的突出成就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江蘇省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號,併入選國家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
施議對教授
男,1940年生,台灣彰化人。澳門大學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師從夏承燾、吳世昌等詞學大師專攻詞學。福建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杭州大學語言文學研究室研究生結業。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碩士、文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澳門大學中文學院副院長等。現為澳門大學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中文系教授。有《宋詞正體》(《施議對詞學論集》第一卷)《今詞達變》(《施議對詞學論集》第二卷)以及《人間詞話譯註》等多種著作行世。
張宏生教授
男,1957年5月出生於江蘇徐州,祖籍山東掖縣。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1年12月畢業於徐州師範學院,獲得學士學位。1982年2月考入南京大學中文系,並分別於1984年12月和1989年6月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基礎學科教育學院副院長,南京大學明清文學研究所所長。曾任香港浸會大學訪問研究員(1996),美國哈佛燕京學社高級訪問學者(1996—1997)。主要從事中國文學史、詞學和海外漢學等方面的研究。
趙曉嵐教授
女,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中國宋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詞學研究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特別是唐宋詩詞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已出版學術專著《姜夔與南宋文化》、《學者聞一多》(合著),主編《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近年來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研究》等國家級權威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在全國多種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在國家八五重點項目《傳世藏書·強村叢書》的整理中,任第一副主編,並參與《全唐詩》、《宋詩話全編》、《明詩話全編》等多部大型古籍整理及《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的撰寫工作。目前正獨立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辛棄疾文化析論》的研究任務。所擔任的本科與研究生的教學課程,一直以來廣受歡迎,多次受到嘉獎。並曾做客《百家講壇》。

創始人

侯印國:首任社長。南京大學文學院2007級本,2011級碩,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基礎學科論壇一等獎獲得者,2010年入圍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
黃若舜:首任副社長。南京大學文學院2007級,2011級碩,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江蘇省優秀學位論文獲得者。

歷屆負責同學:

2009-2010
社長:蔡斌
副社長:李一凡
2010-2011
社長:楊爍
副社長:盧印 周卓東

活動介紹

我社有著豐富的活動,吸引了大量同學的參與。其中最主要的幾項是
(1),中國高校國學文化節。
一年一度,屆時將舉行包括各校社團交流訪問、校外知名學者講座論壇、傳統文化晚會、論文札記交流報告會等一系列活動。該活動將在國內產生較大的影響,希望貴企業考慮贊助,我們將為貴方提供豐富的宣傳。
(2),江蘇省高校國學經典背誦大賽,該活動已經持續兩屆,產生重要影響。一等獎可獲得萬元大獎。
(3),“每周一書”活動和“大師印象”活動。
每周由教授學者推薦一部書籍,以海報形式推薦給大家。每周以海報形式介紹一位國學大師,圖文並茂。此活動備受南大同學關注,也希望能得到貴企業的支持。
(4),名家系列講座。
系列的講座邀請著名學者為廣大同學講授,有較大影響。講座內容豐富多彩,聽眾廣泛。
(5),雜誌編輯
我社團擁有自己的刊物《無涯學刊》,我們以雜誌為交流平台,刊登國學基本知識、會員文章、論文札記以及著名學者的學術隨筆等。雜誌還會組織徵文比賽。
(6),國學實踐
會員經培訓後到周邊中國小義務開展國學短期教學。這一活動形式在北京、西安、武漢、香港等地先後開展,在江蘇省我們首先開始了這一活動。我社成員還曾到西部山區支教,開展傳統文化講座。
(6),傳統文化晚會
與琴棋書畫等協會合作的晚會,穿插古代服飾,民樂,詩詞,謎語等形式,表現為各種形式的節目。我們在傳統節日與南京大學其他社團組織雅集。
(7),國學夢尋活動
組織社員前往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的景區,參觀學習。切身感悟傳統文化的物質遺存。
(8),學術論文報告會
我社積極鼓勵社員讀書,並撰寫學術文章。我社積極參加和組織520論文報告會,多篇文章在核心期刊發表,並獲得520論文報告會一等獎多項,南京大學基礎學科論壇一等獎多項。
(9),主持國家大學生創新計畫
我社成員先後主持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計畫2項,省級和校級項目多項。
我社團其他的活動包括學術性的座談會,讀書交流會,論文報告會,國學原典導讀,知名學者疑難解答,專題展覽等。

媒體報導

社團取得一定成績,社團、社團活動和社團成員的相關事跡曾被《南京大學報》、《南京日報》、人民網、《金陵晚報》、《現代快報》、中新網、《南京晨報》、龍虎網、《揚子晚報》、《甘肅日報》、《蘭州晚報》、南京大學網、南京大學團委《團聲》雜誌等媒體報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