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bàn shēn bù suí)又叫偏癱,是指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它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症狀。輕度偏癱病人雖然尚能活動,但走起路來,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癱瘓的下肢走一步劃半個圈,把這種特殊的走路姿勢,叫做偏癱步態。常見症狀:半身肢體不遂,口眼喁斜,語言障礙,口角流涎,吞咽困難等。從中醫角度講,半身不遂即是中風,是腦淤血後遺症。這種病症較為多見,患者應該及時就診,以免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期,中醫採用傳統針灸療法為主,配以藥物療治為輔。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半身不遂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又叫偏癱,是指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它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症狀。輕度偏癱病人雖然尚能活動,但走起路來,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癱瘓的下肢走一步劃半個圈,這種特殊的走路姿勢,叫做偏癱步態。嚴重者常臥床不起,喪失生活能力。按照偏癱的程度,可分為輕癱、不完全性癱瘓和全癱。輕癱:表現為肌力減弱,肌力在4-5級,一般不影響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癱較輕癱重,範圍較大,肌力2-4級,全癱:肌力0-1級,癱瘓肢體完全不能活動。

疾病症狀

(一)皮質與皮質下性偏癱

半身不遂半身不遂

皮質性偏癱時,上肢癱瘓明顯,遠端為著。如果出現皮質刺激現象有癲癇發作。頂葉病變時,有皮質性感覺障礙,其特徵是淺層感覺即觸覺、溫痛覺等正常,而實體覺、位置覺、兩點辨別覺障礙明顯。感覺障礙以遠端為明顯。右側皮質性偏癱時常伴有失語、失用、失認等症狀(右利),雙側皮質下偏癱伴有意識障礙,精神症狀。大腦皮質性偏癱一般無肌萎縮,晚期可有廢用性肌萎縮;但頂葉腫瘤所致的偏癱可有明顯的肌萎縮。皮質或皮質下偏癱腱反射亢進,但其他錐體束征均不明顯。皮質與皮質下偏癱以大腦中動脈病變引起的最常見,其次為外傷、腫瘤、閉塞性血管病、梅毒性血管病或心臟病引起的腦栓塞等。

(二)內囊性偏癱

錐體束在內囊部受損傷後出現內囊性偏癱,內囊性偏癱表現為病灶對側出現包括下部面肌、舌肌在內的上下肢癱瘓。偏癱時受雙側皮質支配的肌肉不被累及,即咀嚼肌、咽喉肌以及眼、軀幹和上部面肌。但有時上部面肌可以輕度受累,額肌有時可見力弱,表現眉毛較對側輕度低下,亦可有眼輪匝肌力弱,但這些障礙為時短暫,很快恢復正常。內囊後肢的前2/3損害時,肌張力增高出現較早而且明顯,伸展肌給病理反射均易出現,內囊前肢損害時出現肌僵直,病理反射以屈肌組為主。內囊性偏癱最常見的病因是大腦中動脈分支的豆紋動脈供應區出血或閉塞。

(三)腦幹性偏癱(亦稱交叉性偏癱) 腦幹病變引起的偏癱多表現為交叉性偏癱,即一側顱神經麻痹和對側上下肢癱瘓。其病因以血管性、炎症和腫瘤為多見。

1.中腦性偏癱: (1)Weber氏症候群:是中腦性交叉性偏癱的典型代表,其特點是病變側動眼神經麻痹,病灶對側偏癱。由於動眼神經麻痹,故臨床上出現臉下垂,瞳孔散大,眼球處於外下斜視位。有時見到眼球向側方共同運動麻痹,即出現Foville氏症候群,並可伴有與偏癱現側的感覺遲鈍,以及小腦性共濟失調。其機理是在Weber氏症候群的基礎上病變範圍更廣泛,影響了眼球的腦幹側視中樞及其徑路。以及感覺纖維和小腦紅核束所致。(2)Benedikt氏症狀群:表現為病灶對側不全偏癱,同時偏癱側有舞蹈和手足徐動症。

2.腦橋性偏癱:(1)Millard-Gubler氏症候群:病灶同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和同側外展神經麻痹,病灶對側偏癱,呈交叉性癱瘓。因面神經的核上纖維在腦橋高位交叉,終止於腦橋下部的面神經核,再由頊神經核發出面神經纖維,走向背內側,繞過外展神經核,再走向腹內側,於腦橋及延髓交界處出腦。當面神經核上纖維交叉後的腦橋部病變時,即再現病灶同側周圍性面癱,與外展神經麻痹,對側上下肢錐體束損害的交叉性癱瘓。(2)Foville氏症候群:表現為面神經麻痹,外展神經麻痹同時兩眼向病灶對側注視,實際上是 Millard—Gubler氏症候群加上兩眼側視運動障礙,故應稱Millard—Gubler—Foville氏症候群。如病變侵及同側三叉神經根叢或三叉神經脊束核可有病變同側面部感覺遲鈍。

3.延髓性偏癱:(1)延髓上部症候群:病例對側上下肢癱瘓,病灶同側舌肌癱瘓和舌肌萎縮。(2)延髓旁正中症候群;病灶對側有深感覺和精細感覺障礙。(3)延髓背外側症候群(wallenberg氏症候群):有時伴有輕偏癱。此外尚有同側肢體共濟失調、眼球震顫、同側軟齶下垂、聲帶麻痹、面部核性感覺障礙、Horner氏症等(4)Babinski—Nageotte氏症候群:病變對側偏癱與偏側分離性感覺障礙,血管運動障礙。病變同側顏面感覺障礙,小腦共濟失調症,Horner氏征,眼震,軟齶,咽及喉肌麻痹(Avellis症候群)。(5)延髓交叉部病變:在交叉前病變可有對側上下肢癱瘓。

(四)脊髓性偏癱

1、錐體交叉以下:脊髓半側病變時,於病變同側出現上下肢癱瘓,而無顱神經麻痹,病灶側深部感覺障礙,對側有溫度覺、痛覺障礙,(Brown- S'equard症候群)。 2、頸膨大(頸5~胸2)受損:可出現偏癱。表現為上肢下運動元癱瘓,下肢上運動神經元癱瘓。各種感覺喪失、尿失禁和有向上肢放散的神經痛。常有 Horner氏征。

疾病原因

多由急性腦血管病及其原發病引起。急性腦血管病人產生原因,主要是大腦半球皮層運動中樞受損的緣故。從人的大腦半球分工來講,右側大腦半球通過運動中樞管理著左側肢體運動;左側大腦半球,通過運動神經管理著右側肢體運動。任何一側發生病變,都會導致對側偏癱。兩側大腦半球最易發生病變的部位是內囊。因為這裡主要是由一個叫豆紋動脈的小血管供應血液,而豆紋動脈是從大腦中動脈垂直分出的,管徑小,壓力大,受血流衝擊時,容易破裂出血。所以,又叫做出血動脈。是發生 腦出血的好發部位,但當血壓下降,血流緩慢時,又容易發生血栓形成。而內囊區神經纖維排列很緊密,上行和下行的纖維都從此處穿過,一旦受損,便產生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即所謂三偏征。

偏癱病因多樣複雜,總的來說都與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動脈粥樣硬化是中風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風患者患有動脈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壓是中風最主要最常見的病應,腦出血患者93%有高血壓病史。

3、腦血管先天性異常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出血的常見原因。

4、心臟病,如:心內膜炎,有可能產生複壁血栓;心動過緩則可能引起腦供血不足。

5、代謝病中糖尿病與中風關係最密切,有30-40%中風患者患有糖尿病。

偏癱的發病方式呈現急性、突發性,但病理過程則多是緩慢的,在這個病理變化過程中,中風的誘發因素促使這個變化過程突然升級,而發生了中風,中風的誘因大致有:

1、情緒不佳(生氣、激動);

2、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飲酒不當)。

3、過度勞累;用力過猛;超量運動;突然坐起和起床等體位改變。

4、氣候變化;妊娠;大便乾結;看電視過久;用腦不當等。

5、各種疾病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血友病、心臟病、血粘度高、心動過緩、血管硬化。

6、服藥不當,如降壓藥使用不妥。

任何導致大腦損傷的原因都可引起偏癱,腦血管病是引起偏癱最常見的原因。顱腦外傷、腦血管畸形、腦動脈瘤、腦腫瘤、腦內感染、腦變性病及脫髓鞘病均可出現偏癱。

併發症狀

腦血管病進入恢復期後,如不及時進行康復鍛鍊,偏癱側肢體就會發生攣縮、僵硬、畸形,甚至引起劇烈疼痛,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

引起癱瘓肢體疼痛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種:

(1)肩關節半脫位 上肢完全癱瘓後,使肩關節周圍肌肉鬆弛,在重力的影響下,肩關節往往會受牽拉而發生半脫位。病人經常感疼痛或不適,尤其是在給患肢被動運動時,疼痛就更厲害。 肩關節為什麼容易半脫位呢這是由於肩關節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我們知道全身各個關節的活動範圍差別很大。而活動範圍最大的就數肩關節了。它幾乎可作所有方向的運動,使我們能夠靈活地從事日常各種活動。 肩關節的這種功能,主要與它的構造有關。由於肩關節窩較淺,關節頭圓而大,活動起來當然方便。但當肢體癱瘓後,肩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鬆弛,固定關節的功能減弱,加之重力作用,肩關節就會離開關節窩,滑到下面去了,臨床上就出現肩關節外形改變,並產生疼痛。

(2)肩手綜合徵 此症常發生於腦血管病後1~3個月,是腦血管病後肩痛、手痛的常見原因,如不及時治療,後果嚴重,常引起殘疾。 這種病主要表現為患側肩痛,手痛,上肢外展、鏇外、上抬受限,強制被動運動則劇痛難忍,手背、手指腫脹,手背皮膚皺紋消失,有光亮感,壓之微凹,皮膚漸紅,皮溫增高以及指腕關節屈曲疼痛等症狀。

(3)肩關節周圍炎 常於偏癱後數月發生,臨床初期表現上臂外展和上抬時疼痛,以後逐漸加重,病人出現持續性上臂和手劇烈疼痛,往往使患者難以入睡,而無望地哭泣,並懇求醫生或別人不要動他的肩臂。

此外,足趾嚴重屈曲、內收,肘、膝關節屈肌萎縮,跟腱縮短,當觸地受壓或活動時,也常引起患肢疼痛。

解釋

【釋義】:遂:通“隨”,順從。原為醫學病症名,指半邊身體不能隨意轉動。有時比喻詩文部分好,部分不好,不夠勻稱。

【出自】:漢·張仲景《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無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示例】:蔣百里在宜山的南邊路上,汽車壞了,他受了一下子涼,就有一點~的樣子。◎馮玉祥《我所認識的蔣介石》第三十一章

【近義詞】:半身不攝

【反義詞】:身強體壯、八面玲瓏、生龍活虎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人患病,半身癱瘓

【成語正音】:遂,不能讀作“suì”。

【成語辨形】:遂,不能寫作“逐”。

英文解釋

【翻譯】:[Medicine] hemiplegia (paralysis of one side of the body); paraplegia 【釋義】:Initial examination showed global aphasia, right homonymous hemianopia, right hemiplegia, and hemisensory loss.(初步檢驗顯示失語症,右同向偏盲,右側偏癱和偏身感覺缺失。)

如何預防

防治及預防偏癱,以下介紹幾種方法:

1、定期體格檢查是預防中風、偏癱的重要措施。有很多發生中風的病人,家屬往往覺得很驚訝,因為病人平時從來不看病不吃藥,一直以為他(她)身體很健康,沒想到卻一下子中風了。其實,身體健康只是病人和家屬的一種錯覺。中風的病人往往存在中風的危險因素而不自知。這些人如果能早期發現疾病,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中風是可以預防的。所以,對年齡40歲以的人群,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或中風家族史的人,定期進行體格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中風的危險因素,可以預防中風的發生。

2、加強身體鍛鍊對預防偏癱有何益處。實踐證明,體育鍛鍊有助於偏癱。

(1)體育鍛鍊可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延緩衰老。

(2)體育鍛鍊能夠增強心臟功能,改善血管彈性,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提高腦的血流量。

(3)體育鍛鍊能夠降低血壓,擴張血管,使血流加速,並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小板聚集性,從而可以減少血栓形成。

(4)體育鍛鍊可以促進脂質代謝,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從而可以預防動脈硬化。長期鍛鍊能降低體重,防止肥胖。

因此,體育鍛鍊是預防偏癱的一項重要措施。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

從中醫角度講,半身不遂即是中風,是腦淤血後遺症。這種病症較為多見,患者應該及時就診,以免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期,中醫師張慶春採用傳統針灸療法為主,配以藥物療治為輔。多年來治療數千例重患。

中醫驗方一

神行慶壽酒 【拼音】:shenxingqingshoujiu 【種類】:中草藥酒 【藥理作用】:活血化瘀,寬筋和血,擴張血管,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促使腦功能恢復,全面調節人體各系統的功能,增強人體的應激和耐受力。 【主治】:半身不遂(偏癱)。 【創製時期】:清中期 (1863年) 【成分】:純中草藥配伍,有防風、黃芪、雞血藤、丹參、威靈仙、川羌等配伍東北60度紅高粱酒泡製【用法與用量】:一日2-3次,每次半兩(一小酒盅),即一湯勺. 【藥品形狀】:本品為深褐色透明液體 【忌口等注意事項】:無 【副作用】:無。 【貯藏方法】:密封,置陰涼處,防凍。 【禁忌人群】:孕婦、嚴重高血壓患者及對酒精過敏者禁服。

中醫驗方二

半身不遂是風中經絡或風中腑臟經過救治,神志清醒後,留下的後遺症,如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眼?斜等,一時難以恢復,甚者可成終身之患,須抓緊時機積極治療。

中醫驗方由潘才豪醫師總結先賢經驗,悟得治療半身不遂(偏癱)的一套免煎中藥。多年來,效果可觀。服用方便等深受患者的歡迎。

基本方

半夏、膽南星、地龍、羚羊角、穿山甲、黃芪、丹參、當歸、紅花、雞血藤、地龍、全蠍、烏蛸蛇、蜈蚣、天麻、白附子、千年健等。

功效:補氣活血,平肝潛陽,熄風通絡。

適用於:

一、中經絡出現的半身不遂,口眼?斜,語言不利,氣短乏力,動則汗出,患側肢體浮腫,面色萎黃,舌有瘀點。脈沉澀無力。或見:昏迷不醒,痰多不利,頭暈耳鳴,肢體麻木等症。西醫診斷為腔隙性腦梗死、腦血栓、腦栓塞等所致的偏癱。

二、中風后遺半身不遂,軟癱無力,患肢枯痿,肢體癱軟無力,舌淡苔薄,脈沉細無力。或見上、下肢癱軟無力,手足浮腫,肢體麻木,大便不暢,痰涎多而不利等症。西醫診為腦血管意外後遺症的半身不遂等症。

三、口眼?斜,發熱惡寒,頭痛鼻塞,舌淡苔白,脈浮。西醫診為面神經麻痹患者。

四、劇烈頭痛,眩暈,嘔吐,神志模糊,半身麻木,偏癱失語,甚側痙厥,舌紅苔薄黃,脈象弦數。可兼見口眼?斜;西醫診為高血壓腦病患者。

用 法:以上藥根據患者症狀隨證加減,共為末,絹布包,每天一包,入保溫瓶內,以滾開水泡1小時後分二到三次服。

附註:中醫驗方由潘才豪醫師原創經驗方,未按照作者的炮製要求,不可濫用,後果自負。其他網站發表的未註明出處和作者,屬於侵權。

西醫療法

半身不遂,西醫稱之為腦血管意外後遺症。目前無確切療法,多採用腦神經幹細胞移植,但幹細胞移植方法經各大醫院時間,目前尚不成熟、療效也不肯定。

天然生物調理法

可選擇多肽地龍蛋白配方的產品,例如微絡康多肽地龍蛋白等,地龍蛋白具體全面改善微循環、溶解血栓、軟化血管,穩定斑塊、降低血粘、雙向調節血壓、降低血糖等功效!地龍屬於藥食同源,因此具體天然生物調理的作用!

注意事項

半身不遂半身不遂

1、注意忌中斷藥物治療:腦血栓的病理基礎是腦動脈粥樣硬化。在血栓消退後腦動脈硬化並未消退,腦血栓仍然可能重新形成。因此,不能中斷抗動脈硬化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類的藥物治療。這其中包括西藥拜阿司匹林,還應包括中藥如天欣泰血栓心脈寧片,以達到活血化瘀、芳香開竅,降脂抗凝,抗血栓形成的治療目的。腦血栓患者需要長期用藥改善症狀降低復發,而有效的中西藥合理並用是治療的關鍵,是能夠達到增效減毒,有針對性多靶點治療腦血栓的臨床主要治療原則。

2、注意忌降壓過度:降壓過度是誘發腦梗塞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須正確套用降壓藥。用藥過程中要堅持定期測量血壓,調節劑量,切不可自己隨便加大劑量。

3、注意忌勞累過度或休息不好:勞累過度或休息不好易引起血壓波動或血液動力學發生改變,易引起腦血栓的形成。

4、注意忌生活不規律:道理同勞累過度一樣,是導致腦梗塞復發的誘因之一。

5、注意忌嗜煙:煙中的尼古丁可損害血管內膜,並能引起小血管收縮,管腔變窄,因而容易形成血栓。

6、注意忌酗酒:大量引用烈性酒,對血管有害無益。據調查,酗酒是引起腦梗塞的誘因之一。

7、注意忌暴怒或憂鬱:情緒惡劣,尤其是暴怒或長期憂鬱、焦慮,可引起血管神經調節失常,或導致腦血管收縮,是誘發腦梗塞的重要誘因。

8、注意忌受寒:寒冷的刺激,不僅可引起小血管收縮,還可引起血液粘稠度增加,易誘發腦梗塞,所以冬季往往是腦血栓的高發季節,這個季節對腦血栓的二級預防尤為重要。

9、注意忌高脂肪、高熱量飲食:若連續長期進高脂肪、高熱量飲食,可使血脂進一步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動脈樣硬化斑塊容易形成,最終導致腦梗塞復發。

10、注意忌劇烈嘔吐和腹瀉引起的脫水:由於脫水可使血液粘稠度增高,因而,各種原因導致的脫水,都可以誘發腦梗塞復發,病人及其家屬應對此提高警惕,若出現脫水傾向應及早治療。

延展閱讀

【拼音】bàn shēn bù suí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