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文學校

匯文學校

匯文學校是北京最早的近代學校之一,由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會創辦。清同治九年(1870年),美以美會建立北京衛理公會教堂,即亞斯立堂,並於第二年(1871年)附設一所蒙學館,名培元齋,隨後學生逐漸增多,館內加建宿舍,學生可以寄宿。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位於崇文門內大街以東,船板胡同和丁香胡同內。

校史簡介

光緒十年(1884年),在蒙學館的基礎上又成立“懷理書院”,設博學、備學、成美、蒙學諸館。並將英語及基本科學增入課程,重要課程皆為英語授課。光緒十四年(1888年),懷理書院更名為“匯文書院”,分設文、理、醫、農、神學等學科,光緒十九年(1893年),更名為“匯文大學”。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匯文書院被義和團燒毀,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教會又在崇文門內船板胡同擴大校址,重修校舍,改名為“匯文大學堂”,學制為四年。民國十五年(1926年),匯文大學部與華北協和大學合併,定名為“燕京大學”,遷至海淀,原校址轉給匯文國小與匯文中學,1927年改名為“京師私立匯文中學”,1952年改為北京市立第二十六中學。上世紀60至80年代,因修建火車站及拓寬道路,大部分建築被拆除,現存建築分屬船板胡同內之一二六中學和丁香胡同內之丁香國小。

建築布局

校內圖書館

位於一二六中學南部的是匯文中學圖書館。建築物坐北朝南,但入口在北面中部,並向外凸出,由兩側台階進入。面闊十一間,東西通長28.5米,南北進深11米,清水灰磚牆身,雙坡硬山屋頂,正脊帶正吻、走獸,山牆鈴鐺排山,檁墊枋彩畫為近代彩畫作法。該建築於2002年擴建北京火車站時拆除。

教學樓

位於丁香國小內的北樓與西樓,現在都是教學用房。北樓為二層帶地下室,平面為“ U”字形,南北向,在東北、西北角各有三開間45度的連線部分。東西總長約68.5米。中開間為入口,內有雙分式樓梯。建築中央主軸線上的樓梯頗為奇特,為工字形室外磚石大樓梯,北肢由東、西踏步進入一層,南肢由東、西踏步上至平台後,再轉到直跑樓梯進入二層。此梯向外突出約六米多,由此推測,該樓中央部分曾是一公共活動的大空間。在建築東、西側肢有外凸階梯可通至地下室。建築外形為灰清水磚牆,基座層開有地下室高窗,一、二層間以水平磚砌腰線劃分,屋頂檐下磚砌疊澀檐石,窄長窗上磚砌平拱過梁彼此間用磚線角連線。只在兩側入口作成半圓拱大門,其上罩以西式牛腿與小齒,二層上立一對愛奧尼式柱頭磚壁柱做裝飾。中部三開間微向南凸,兩側亦有同樣的壁柱,其餘牆面也皆以二開間為單位作壁柱裝飾。近年來改為抹灰面,原面貌已不可見,中央的室外樓梯也改為金屬梯。

西樓主立面朝向東部校園,地上一層半,磚木結構,灰清水磚牆。南北長約76米,中央七開間與南、北端三開間都向東凸出。底層局部為地下室,做成基座層,整體造型為古典主義手法。立面用磚砌凹線水平劃分,在底層拱形窗處呈折線,模擬石砌效果。中央入口為木樓梯,上至二層後,左右分上至夾層房間。南、北兩結束端三開間的中央部分,為半圓拱形大門洞,由券洞內石台階上至二層大門。原二層是中間通道式宿舍,現二層室內格局已改為教室。底層原劃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為學生食堂,北部為浴室、衛生間、盥洗室等用房。在建築物東西兩側有多個室外階梯可通往底層。此建築外觀基本保持原風貌,只在北部附建了些臨時性用房。

特色建築

另外,在原一二七中學西部有一幢匯文學校的“恩德堂”建築,為帶半地下的二層建築,其底層為物理、化學等實驗室,上層為講堂、教室。外形為中西合璧的灰清水磚建築,造型很有特色,但在1996年前後被拆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