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賽普勒斯

北賽普勒斯

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土耳其語:Kuzey Kıbrıs Türk Cumhuriyeti,縮寫為KKTC,希臘語:Τουρκ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της Βόρειας Κύπρου,縮寫為ΤΔΒΚ)是一個位於賽普勒斯島北部,尚未受到國際承認的政治實體。

基本信息

簡介

北賽普勒斯北賽普勒斯

北賽普勒斯(讀音:běisāipǔlùsī)國名全稱為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TurkishRepublicofNorthernCyprus)。國名別稱或異譯有北賽普勒斯、北塞。首都是北尼科西亞(Northnicosia)。政制類別:北賽普勒斯原為賽普勒斯一部分,1975年土耳其在賽普勒斯北部扶植成立北賽普勒斯,但不受國際承認。在中央政制方面北賽普勒斯實行混合型政制,總統為掌握實權的首腦,但另設有總理對議會負責。地方行政方面實行單一制。

歷史年代簡表

1975.2.13 土耳其在賽普勒斯北部扶植成立北賽普勒斯土耳其聯邦(-1983.11.15)
1983.11.15 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

2001年以來歷任總統名單

名字 任職時間
登克塔什RaufRaifDenktas 1975.2.13-2005.4.24
塔拉特MehmetAliTalat 2005.4.24-2010.4.23
厄羅古魯DervisEroglu 2010.4.23-

2001年以來歷任總理名單

名字 任職時間
厄羅古魯DervisEroglu 1996.8.16-2004.1.13(注1)
塔拉特M.A.Talat 2004.1.13-2005.4.26
索耶FerdiSabitSoyer 2005.4.26-2009.5.5
厄羅古魯D.Eroglu 2009.5.5-2010.4.23
庫楚克IrsenKucuk 2010.5.17-

注1:厄羅古魯曾在1985-1994年間出任總理。

議會名稱

眾議院(一院制)

最近一次議會選舉

(2009年4月)後眾議院內政黨分布的情況:

政黨名稱 所占議席數(共50席)
民族團結黨 26
共和土耳其黨 15
其他 9

一級行政區劃

分為三個區:

行政單位名稱
法馬古斯塔Famagusta區
尼科西亞Nicosia區
凱里尼亞Kyrenia區

概述

北賽普勒斯 北賽普勒斯
北賽普勒斯是一個位於賽普勒斯島北部,尚未受到國際承認的政治實體。這個主要是由賽普勒斯島上的土耳其人後裔建立的政權控制了島上北邊約1/3面積的領土,並且在1974年時宣布獨立建國,稱為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Kuzey Kıbrıs Türk Cumhuriyeti,國際上常簡稱其為TRNC,Turkish Republic of Northern Cyprus的縮寫),目前只有土耳其一個國家承認北賽普勒斯的政權。北賽普勒斯與島南的希臘裔政權皆占有首都尼科西亞(Lefkoşa)部份範圍,因此雙方皆以該城作為首都

基本資料

北賽普勒斯北賽普勒斯

國名:賽普勒斯共和國(TheRepublicofCyprus)。

人口:80萬人(2002年官方估計)。其中希臘族占85.2%,土耳其族占11.6%,另有少數亞美尼亞、拉丁和馬龍族。主要語言為希臘語和土耳其語,通用英語。希臘族信奉東正教,土耳其族信奉伊斯蘭教

首都:尼科西亞(Nicosia),人口36.3萬(其中,希區27.3萬,土區9萬)。年均最高氣溫31℃~37℃,最低氣溫5℃~15℃。

國家元首:塔索斯•;帕帕佐普洛斯(TassosPapadopoulos),2003年2月28日就任,任期五年。

地理:位於地中海東北部,為地中海第三大島。海岸線全長782公里。

氣候:屬於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夏季乾熱,冬季溫濕。夏季平均氣溫28℃~35℃,冬季4℃~10℃。

語言:土耳其語

宗教:伊斯蘭教

貨幣:新土耳其里拉/TurkishNewlira(TRY)/YeniTürkLirası(YTL)

時區:UTC+2:00

電話國碼:+90

簡況:公元前1500年,希臘人移居塞島。後曾被埃及、波斯等國征服。公元前58年併入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後歸屬拜占庭帝國。1571年由奧斯曼帝國統治。1878年被割讓給英國,1925年成為英“直轄殖民地”。1959年2月19日與英國、希臘、土耳其簽訂“蘇黎世-倫敦協定”。1960年8月16日宣布獨立,成立賽普勒斯共和國。1961年加入大英國協。獨立後,希、土兩族多次發生衝突。1974年後,土族北移,並於1975年和1983年先後宣布成立“賽普勒斯土族邦”和“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形成兩族南北分治局面。目前賽普勒斯政府實際上為希族控制,並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即土族區,未得到除土耳其以外的國際社會的承認。

概況

尼科西亞尼科西亞

所有進入北塞的航班皆需要由土耳其中轉,其形式有兩種,一是從英國,德國等地“直飛”的航班,中途需停經土耳其伊斯坦堡機場,但旅客不需要出艙,等待一小時左右再飛往北塞;另一種是在伊斯坦堡機場轉機,現有五家航空公司在運行,其中包括土耳其航空和北塞航空。

北賽普勒斯與島南的希臘裔政權皆占有首都尼科西亞(Lefkoşa)部份範圍,因此雙方皆以該城作為首都,其成為自柏林圍牆倒塌以後世界上唯一一個分裂的首都。南北賽普勒斯之前有一條“綠線”由聯合國維和部隊控制,以制止南北衝突。

2008年4月首都尼克西亞重新開啟了南北大門。

賽普勒斯經濟主要靠土耳其支持,土在北塞享有多項優惠開發權利。因賽普勒斯緊張的淡水資源,全國飲用淡水大部分由船隻自土耳其進口。

賭博在北塞合法(在土耳其不合法),因此該國有17家(2007年數據)大型賭場。因此每到三月幾夏季,許多土耳其人及歐洲遊客(主要是英國人和德國人)會到此地度假。

政治

2004年2月10日,應聯合國秘書長安南邀請,塞總統帕帕多普洛斯和土族領導人登克塔什在聯合國總部舉行會談,並於13日達成一致,同意以安南方案為基礎通過談判達成一項全面解決塞問題的協定,並於5月1日前將其分別、同時付諸公決。19日,在聯合國秘書長特別顧問德索托主持下,兩族領導人在塞首都尼科西亞恢復談判,雙方均對安南方案提出多項修改意見。3月31日,在的主持下,希、土兩族領導人以及希臘、土耳其在瑞士舉行塞問題四方會談,談判失敗。4月24日,兩族人民在南北方分別就安南方案進行公投,結果,土族區以64.91%通過,希族區以75.83%反對票否絕安南方案,塞的統一問題再次陷入僵局。5月1日,塞正式加入歐盟。

2005年2月20日,土族區舉行議會選舉,由現“總理”塔拉特領導的中左的共和土族黨和反對黨民族團結黨分別獲得44.45%和31.71%選票,兩黨分別獲得議會24席和19席,中右的民主黨獲得13.49%的選票,獲6席;中左的和平民主運動獲得5.81%選票,得1席。

憲法

現行憲法於1960年8月16日公布。憲法規定塞為共和國,總統由希族人擔任,土族人任副總統,行政權屬總統、副總統,他們對行政方面的重大決定均有最後否決權。由於兩族爭端,憲法並未得到貫徹。

議會

實行一院制,議會每五年選舉一次,共有80個席位,其中希族56席,土族24席(土族因不參加塞全國議會選舉,其議席多年空缺。土族長期以來另立議會,共50個席位,由土族各黨派通過選舉產生)。現議會系2001年5月選出,為塞第8屆議會,議長為勞動人民進步黨總書記季米特里斯•;赫里斯托菲亞斯(DimitrisChristofias),任期5年。塞議會56個議席分配情況如下:勞動人民進步黨(左翼)20席,民主大會黨(右翼)19席,民主黨(中右)9席,社會民主運動黨4席,新視野黨、聯合民主黨、戰鬥民主黨和生態運動黨(綠黨)各獲1席。

政府

塔索斯•;帕帕佐普洛斯在2003年2月進行的總統選舉中獲勝,成為塞第5位總統。2月28日,帕正式宣誓就職並組成由勞進黨、民主黨和社會民主運動黨參加的聯合政府。2004年5月和2005年2月先後改組政府,現政府主要成員有:外交部長喬治•;亞科武(GeorgeIacovou),內政部長安德雷斯;克里斯圖(AndreasChristou),國防部長基里亞科斯•;馬弗洛尼科拉斯(KyriacosMavronnicolas),財政部長亞科沃斯;克拉沃諾斯(IacovosKeravnos),司法與公共事務部長多洛斯•;西多盧(DorosThedorou),勞工與社會保險部長赫里斯多斯•;達里亞多洛斯(ChristosTaliadoros),教育文化部長佩夫基奧斯•;喬治亞季斯(PefkiosGeorgiades),商工旅遊部長喬治•;里利卡斯(GeorgeLillikas),衛生部長安德列•;卡夫里利蒂斯(AndreasGavrielides),交通與工程部長哈里斯•;色拉蘇(HarisThrassou),農業、自然資源與環境部長艾夫西米奧斯•;艾夫西米奧(EfthimiosEfthimiou)。

行政區劃

全國劃分為六個行政區:尼科西亞、利馬索、法馬古斯塔、拉納卡、帕福斯和基雷尼亞。基雷尼亞和法馬古斯塔的大部分及尼科西亞的一部分由土族控制。

司法機構

有最高法院、刑事法院、區級法院、宗教法院(希族)和家庭事務法院(土族)。最高司法理事會由共和國總檢察長和最高法院院長及法官組成。最高法院院長克里斯托斯•;阿特米季斯(ChristosArtemides)。總檢察長索洛納斯•;尼基塔斯(SolonasNikitas)。

政黨

塞主要政黨有:

(1)勞動人民進步黨(TheWorkingPeople’sProgressiveParty):議會第一大黨,執政黨。1926年8月成立,前身為賽普勒斯共產黨。1941年改組並改現名。現有黨員1.4萬人。該黨認為目前塞階級鬥爭的內容是反帝和爭取民族解放,不是由工人階級直接奪取政權,主要任務是爭取同其他黨合作,制定解決塞問題的共同路線和策略。該黨支持塞加入歐盟,前提是加入有助於塞的統一。總書記季米特里斯•;赫里斯多菲亞斯(DimitrisChristofias)。

(2)民主大會黨(DemocraticRally):1976年7月4日成立。約有黨員1萬人,多系銀行家、工商企業家、律師、醫生和高級職員等。該黨主張對內發展西方民主,對外同希臘等西方國家及歐盟大力發展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關係,主張通過談判解決塞問題。主席尼科斯•;阿納斯塔西亞迪斯(NikosAnastasiades)。

(3)民主黨(DemocraticParty):執政黨。1976年7月11日成立。約有黨員8000人,成員多系中小企業主、職員、自由職業者和富裕農民等。基本目標是實現國家統一和徹底獨立,爭取國家的進步和經濟發展。主張維護塞的獨立、主權、領土完整、統一和不結盟。堅持土耳其從塞撤軍和根據聯合國決議尋求解決塞問題。主席塔索斯•;帕帕佐普洛斯(TassosPapadopoulos)。

(4)社會民主運動黨(SocialDemocraticMovement),執政黨。前身為賽普勒斯社會黨(TheSocialistPartyofCyprus)。1970年5月成立。黨員約3000人。對內主張機會均等、消滅人剝削人制度,在人民控制生產資料和資源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對外反對美國和北約對塞的控制,主張積極發展與不結盟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該黨的目標是促進民族和社會的發展,加速邁向21世紀的政策改革;團結各方力量,成為第三大黨。該黨曾於1998年參政,1999年由於克萊里季斯總統決定不在塞南部部署俄制地空飛彈而退出政府,與中央重組運動(MovementfortheRegroupingoftheCentre)合併後易名,但很快分裂。主席雅納基斯•;奧米盧(YiannadisOmirou)。

(5)聯合民主運動黨(UnitedDemocratsMovement):由原自由民主運動和民主社會主義復興運動於1996年組成,主席喬治•;瓦西利烏(GeorgeVassiliou)。

其他政黨還有:歐洲民主復興運動黨(EurodemocraticRenewalMovement),主席安托尼斯•;帕斯卡利季斯(AntonisPaschalides);戰鬥民主運動黨(FightingDemocraticMovement),主席迪諾斯•;米哈利季斯(DinosMikhalidis);綠黨(GreenPartyofCyprus),主席喬治•;佩爾蒂基斯(GeorgePerdikis)和新視野黨(NewHorizons),主席尼克勞斯•;庫特索(NikolausKoutsou)。

土族主要政黨:(1)共和土族黨(RepublicanTurkishParty):1970年成立,主席麥赫邁特•;阿里•;塔拉特(MehmetAliTalat)。(2)民族團結黨(NationalUnityParty):1975年成立,主席德爾維什•;埃爾奧盧(DervicEroglu)。(3)民主黨(DemocraticParty):1992年成立,主席賽達爾•;登克塔什(SedarDenktas)。(4)族社解放黨(CommunalLiberationParty):1976年成立。(5)民族正義黨(NationalJusticeParty):1991年成立,主席佐爾盧•;圖雷(ZorluTore)。(6)和平民主運動(PeaceandDemocracyMovement):主席穆斯塔法•;阿金基(MustafaAkinci)。(7)新賽普勒斯黨(NewCyprusParty):1989年成立,主席阿爾帕伊•;杜爾杜蘭(AlpayDurduran)。

重要人物

塔索斯•;帕帕佐普洛斯:總統。1934年生於尼科西亞,曾在英國學習法律,現任律師。1955~1959年賽普勒斯反對英國殖民統治鬥爭中,擔任“埃奧卡”組織尼科西亞負責人。1959~1960年,作為塞憲法委員會成員參與制訂塞憲法並擔任過渡政府內政部長。1960年塞獨立後,歷任財政部長、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長、衛生部長、農業與自然資源部長、議長。1976~1978年,曾作為希族代表參加塞問題兩族談判。1970年、1976年、1991年、1996年、2001年五次當選議員。2000年10月,當選民主黨主席。曾任議會外交與歐盟事務委員會主席及歐盟-賽普勒斯聯合議會委員會代表團主席,民族委員會、議會法律事務委員會、財政預算委員會、選舉委員會成員。2003年2月,當選總統。季米特里斯•;赫里斯多菲亞斯:議長。1946年8月29日生於基雷尼亞,1969~1974年就讀於莫斯科社會科學院,獲哲學博士學位。1954年加入勞進黨。1976年當選勞進黨尼科西亞-基雷尼亞地區委員會委員。1982年當選勞進黨第15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86年當選勞進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委員。1987年當選勞進學中央委員會秘書長。1988年當選勞進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91年、1996年、2001年三次當選塞議會議員。2001年6月7日當選議長。喬治•;亞科武:外長。1938年生於法馬古斯塔,曾就讀於英國倫敦大學和美國波士頓大學。1965~1972年在倫敦工作。1972年任塞生產中心主任。1974年負責難民救助工作。1976年4月,任日內瓦聯合國難民署非洲地區主任。1979年1月,任塞駐聯邦德國大使。1983年1月,任外交部常秘。1983年9月至1993年2月任外長。後被希臘政府任命負責希僑回歸安置工作。1998年2月在勞進黨和民主黨支持下作為獨立候選人參加總統競選失敗。2003年3月再次出任外長。拉烏夫•;拉提夫•;登克塔什:“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總統”。1924年生於巴夫城。1942年畢業於賽普勒斯英文學院,曾任法院書記員、翻譯、教師。1947年在英國學習法律。1948年成為塞協商議會成員。1949年任塞總檢查長辦公室律師。1949~1957年任塞土族聯合會主席。1960年當選土族公共商會主席。1968年任塞副總統兼土族區主席。1974年“賽普勒斯土族邦”成立後被推選為“總統”。1983年“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再次當選“總統”。1985~2000年4次蟬連“總統”。

歷史

賽普勒斯島賽普勒斯島

基督教勢力的建立

南北賽普勒斯之間複雜的政治與民族關係起源於非常久遠以前的時代。歷史上可以找到、關於此島最早的歷史記載,說明賽普勒斯是屬於亞述帝國的版圖之一,島上的民族屬於古代腓尼基人與希臘人族裔,並且在公元前58年時,成為當時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傳說,在賽普勒斯屬於羅馬帝國統治的時代,包括保羅巴拿巴與馬克在內的幾位耶穌門徒都曾造訪過賽普勒斯島,保羅將基督教帶到該島上,而巴拿巴則建立了第一座賽普勒斯教會。因為此因素,賽普勒斯成為地中海地區最早開始信奉基督教的地區,而今日島上的希臘裔居民也都是信奉基督教,屬於希臘正教的一支。

伊斯蘭教移民進入

而另一方面,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則得到了16世紀以後才來到賽普勒斯島。1570年奧斯曼帝國從當時擁有著賽普勒斯島的威尼斯共和國手中搶下此島的控制權,開始鼓勵土耳其士兵主動攜家帶眷移民到該地,新進入的土裔移民對於島上原本的希臘裔居民來說有很強烈的排擠效應,因而種下數百年後分裂狀況的伏筆。在17世紀奧斯曼帝國最強盛的時代,是移民潮的高峰,在這段期間島上的希臘正教教會是希臘族裔唯一的凝聚力量。

洛桑條約簽署洛桑條約簽署

英國殖民時代

1878年時,為了防止帝俄勢力的南侵,奧斯曼帝國以賽普勒斯換取英國在土俄戰爭中對該國的支持,正式將該島的行政權轉移給英國,但是保留該島的宗主權。1925年英國與土耳其簽訂洛桑條約,賽普勒斯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而島上也有許多土耳其裔居民在此時搬遷回土耳其本土。在英國統治的期間,賽普勒斯島上的希臘居民一直在討論與爭取回歸希臘“祖國”的可能性,甚至組成極端右翼的賽普勒斯鬥士國家組織(Ethniki Organosis Kyprion Agoniston,EOKA,成立於1955年)進行地下抗爭活動。在EOKA組成後的四年間,他們持續地攻擊了許多屬於英國的設施目標,而英國當局也以保護土耳其裔居民的理由武力反擊。

南北隔離

相對於希臘裔居民的激進,島上的土裔居民對於英國人的殖民統治異議較少,傾向支持維持這樣的現狀以求取安全保障。而為了減少治理上的困難,效法之前在印度所使用的措施,英國在賽普勒斯島上導入了“隔離區”的概念,在島中央建立起一條分隔線將希裔與土裔人民隔開。族裔的劃分方式主要是以居民的信仰為主,成為主要是信仰希臘正教的南賽普勒斯,與主要是信仰回教的北賽普勒斯,後世有人評論認為英國這做法讓他們變成加深塞島上族群歧異、降低國家認同感的始作俑者。

蘇黎世協定與獨立建國

1959年,在塞島上的族群衝突升高到一個快無法收拾的頂點之後,各方開始在聯合國的斡鏇下共商思考解決問題的可能。2月11日,希臘與土耳其先在蘇黎世簽訂關於解決賽普勒斯問題之原則性協定,而後在2月19日時蘇黎世協定正式簽署,由英國片面決定賽普勒斯憲法的大綱,稍後才獲得希臘與土耳其雙方的認同,由英國擔任仲裁人的角色,希臘與土耳其作為監察者,三方共同治理賽普勒斯。

蘇黎世協定包含下列重點

賽普勒斯獨立建國。

無論是土耳其回歸(Taksim)還是希臘回歸(Enosis),這兩種主張在賽普勒斯都是禁止的。

希臘與土耳其軍隊可以3比2的比例屯駐於塞島上,雙方的軍隊需同時對希臘、土耳其與賽普勒斯三方的外相負責。

島上的希臘裔居民與土耳其裔居民分開進行元首選舉,希臘部分選出的元首擔任賽普勒斯的總統,而土耳其部分選出的元首則擔任副總統的職務,共同治理國政。

賽普勒斯內閣需以七名由希臘裔總統指派,與三名由土耳其裔副總統指派的閣員共組。

任何國政上的決議都需獲得內閣絕對多數的意見才能通過,但是總統與副總統兩人都擁有議案的最後否決權。

英國仍然擔任賽普勒斯的擔保人,並且保有島上兩個軍事基地範圍內的領土主權。

在蘇黎世協定的簽署之後,1960年8月16日賽普勒斯共和國正式建立。賽島上希裔族群的政治與經濟領導人,希臘正教大主教馬卡李奧(Archibishop Makarios)贏得第一次的大選,成為賽普勒斯首任的總統。該國在獨立建國後鏇即於1961年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第99個會員國。

南北決裂

然而,蘇黎世協定雖然促成了賽普勒斯的獨立,但卻沒有徹底解決紛爭。島上的希臘裔族群仍然抨擊複雜的憲法機制沒辦法反映希土兩族群在國家統治權上的比重,在當時的統計中,土耳其裔的居民僅占全國20%不到的人口,因此希臘族群認為兩成不到的土耳其人卻擁有內閣決議中十席里的三席代表,是英國人主導的憲法裡偏袒土耳其人的象徵。於是在1963年11月時,馬卡李奧總統進行了一連串憲法修正欲削減一部分土耳其人的政治特權,但卻遭到土裔人民的強烈反彈,並引起族群衝突,最後導致內閣里的土裔閣員全部退出。1964年在賽國政府的求援之下聯合國維安部隊進駐賽普勒斯,同年,土耳其國會通過投票決定對賽普勒斯用兵確保島上土裔人民的安全,但卻在聯合國與北約的反對下被阻止(希臘與土耳其皆在1952年時就已加入北約)。而回應這情況,島上的希臘駐軍也全面撤離賽普勒斯,連原本屬於EOKA的地下勢力也一併被要求離開。

北賽普勒斯宣布獨立

1974年7月,賽普勒斯中央政府發生一場由希臘軍事獨裁者暗中支持的軍事政變,想要利用這方式促成賽普勒斯回歸希臘。這場政變給了土耳其一個發兵的機會,土國政府以手上握有的擔保條約為由控告希臘方面違反約定,並於7月20日出兵賽普勒斯,在兩波攻勢之下占領島上38%的領土。在衝突之中有大量原本居住在南賽境內的土耳其人逃往北賽普勒斯,同樣,也有一部分原居住在土耳其控制區域內的希臘人逃往島南,成為某種程度的種族與信仰純化運動,再再加深原本已經非常歧異的意識。

1975年由土耳其控制的北賽普勒斯片面宣布成立北賽普勒斯土耳其聯邦(Turkish Federated State of Northern Cyprus),這名字更進一步在1983年11月15日時更改為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北賽普勒斯迄今為止尚未受到國際的認可,只有土耳其一個國家承認其主權,但卻實際上擁有此島北半的實際統治權,在此狀況下土耳其並不承認賽普勒斯政府對於全島的主權,只稱呼賽國政府“南賽普勒斯的希臘政權”。相對之下,島南的賽普勒斯共和國仍然握有包括聯合國會員資格在內的國際認同,但是由於其國會之內缺乏土裔代表的參與,無法滿足當初國家憲法的規範,因此也尚不能完全代表整個賽普勒斯的立場。

安南計畫的失敗

為了解決賽普勒斯的分裂問題,長久以來以聯合國為主的世界各國,皆一直想辦法在尋求解決之道。在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的斡鏇下,一個稱為“安南計畫”的公民投票表決在2004年4月24日實行。安南計畫提議將賽普勒斯北半與南半的領土以一種類似瑞士的邦聯制型態結合,組成賽普勒斯聯合共和國(United Cyprus Republic),然而,要通過這計畫順利改制,需要南北兩邊同時但分別舉行的公投都同意此提議才能成立。而實際上的投票結果是,北賽的居民大致上接受安南計畫的方式,以64.9%的比例通過提案,但相反的南賽的希臘族群卻強烈反對這提案,投下了高達75.83%的反對票,安南計畫終告失敗。希臘裔族群與政府之所以反對的理由,是認為安南計畫的內容延續了當初英國制定的憲法之精神,是傾向袒護土耳其人的權益,雖然聯合國與歐盟都對此結果表達遺憾,但基於人民自決的民主精神,仍必須接受目前的結果,另尋解決之道。

在歐盟內部的定位

而另一個與北賽普勒斯相關的國際問題,則是歐盟擴大範圍之後,北賽在歐盟之內的定位。名義上,整個賽普勒斯都在2004年5月1日之後,正式加入歐盟,屬於歐盟領土的一部分,但由於北賽普勒斯政府並不受國際社會的認同,因此只有南賽的賽普勒斯共和國才是歐盟會員國,北邊的TRNC不是。但相反的,根據歐盟的條例,北賽普勒斯境內的土耳其裔賽普勒斯人,只要是1974年時南北分裂之前的賽普勒斯國民與其後代,都有資格擁有歐盟護照,是歐盟人民的一份子,享有相關的權益。

行政規劃

目前的賽普勒斯全島境內,共有四種不同的行政區劃分屬四個主權單位治理,包括:

賽普勒斯土族區:包括賽普勒斯島北部約1/3土地面積的區域,1974年時遭土耳其出兵占領。目前此地區是政治實體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宣稱擁有的主權領土。即是本詞條闡述的地區。

賽普勒斯希族區:包括賽普勒斯島南部約2/3土地面積的區域,是國際認可的賽普勒斯政權賽普勒斯共和國之實際管轄地區。

聯合國緩衝區(UNBufferZone):又稱為“綠線”,原本是1974年時土耳其出兵賽普勒斯後劃出的緩衝線,目前由聯合國維安部隊負責管理。

英屬基地區(U.K.SovereignBaseAreas):英國殖民地時代留下的遺蹟,共有兩處,分別位於該島南邊的亞克羅提利(Akrotiri)與東南的德凱利亞(Dhekelia),英國在這裡地設定有軍事基地。

經濟

六十年代,國民經濟的支柱是農業。自七十年代中期塞分裂以來,經濟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從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經濟發展主要依靠製造業。之後,服務業(旅遊和金融)取代製造業,成為拉動經濟成長的主力。已被世界銀行列入高收入國家行列。自1998年塞成為歐盟成員候選國以來,塞開始按照入盟要求對經濟政策、經濟結構進行調整。長期實行緊跟歐元制定匯率的外匯政策,政府對中央銀行金融政策的制定具有重大影響,資本不能自由流動;1999年,塞改善經濟運行質量、增設間接稅種、減少公共開支,財政狀況得以改善。2000年5月塞議會通過新的稅收法案。2001年1月,塞宣布實行自由浮動匯率制。2003年,受伊拉克戰爭及地區安全形勢惡化的影響,國內經濟發展速度放緩。2003年財政赤字3.77億塞鎊。2004年政府集中精力加入歐盟,經濟改革力量減弱,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2004年1至9月,財政赤字1.67億塞鎊。同年10月,塞政府決定申請加入歐洲匯率機制(ERM2)。

國內生產總值(2004年):72.16億塞鎊(按當前價格計算)。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04年):9865塞鎊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04年):3.7%。

貨幣名稱:賽普勒斯鎊。

匯率(2004年第三季度):1美元=0.47塞鎊。

通貨膨脹率(2004年):2.3%。

失業率(2004年):3.6%。

塞土族人口為21.35萬,土族區經濟規模小,嚴重依靠土耳其援助。2002年,土族區生產總值為9.41億美元,人均收入為4409元,經濟成長率為3.59%,通膨率為24.5%;進出口貿易總額為3.5億美元,貿易逆差2.46億美元;2003年,農業、工業、建築業分別占國內生產總值9.5%、11.6%、4.8%。

資源

礦藏以銅為主,其他有硫化鐵、鹽、石棉、石膏、大理石、木材和土性無機顏料。近年來礦源接近枯竭,開採量逐年下降。森林面積1735平方公里。水力資源貧乏,已建立大型水壩6個,總蓄水量1.9億立方米。

工業

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紡織、皮革、木材、金屬、機械、運輸、電力、光學、化工等。2004年前8個月年增幅情況如下:

1季度2季度6月7月8月

食品、飲料、菸草4.02.46.3-4.01.0

紡織品-11.6-10.3-11.7-13.314.6

皮製品-24.9-10.8-24.5-47.0-41.2

木製品27.124.617.830.011.9

紙製品及出版印刷0.12.64.75.36.4

精煉油品-4.4-75.9-97.1-96.6-97.0

化工製品、人造纖維4.33.86.115.526.0

橡膠塑膠製品2.8-1.91.67.513.9

非金屬礦物3.65.910.916.8-12.7

基本金屬製品4.83.73.53.38.8

機械設備-1.34.411.114.8-0.3

電子光學設備-7.3-11.3-2.79.0-3.7

運輸設備-18.8-7.6-7.1-5.4-2.4

其它製造-2.88.712.214.35.5

農業

2000年農業生產總值為3.59億塞鎊,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5%,從業人口2.52萬人,從業人口占勞動力人口8.3%。2004年農牧林業產值班2.454億塞鎊。漁業1260萬塞鎊。

服務業

金融、保險、服務及旅遊業等較為發達。2002年,服務業產值22.16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21.94%。

注重發展以度假旅遊為特徵的旅遊業,近年來發展較快,成為國家外匯收入主要來源和拉動經濟成長的主要產業。2003年到塞旅遊人數為230萬,較去年下降4.8%。2003年旅遊業收入24.3億美元,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7%。2004年旅遊人數減少2%,旅遊收入減少3.2%。主要旅遊城市有帕福斯、利馬索、拉納卡等。

交通運輸

有公路17000公里,其中一半以上是已鋪路面道路。北部土族區道路里程占35%。2001年全國有公共汽車3003輛、計程車1641輛、私人小汽車27萬輛。主要港口有利馬索(年吞吐量30萬噸)、法馬古斯塔、拉納卡。塞海運業發達,擁有世界第六大船隊。截止2001年底,在塞註冊船支2240艘。目前,塞僅有12架飛機和1個國際機場。

財政金融

2004年,政府財政赤字3.06億塞鎊,占GDP4.2%。國家外匯儲備為17.492億塞鎊。國際收支逆差占GDP5.7%。內債餘額37.86億塞鎊,占GDP52.3%。外債餘額14.18億塞鎊,占GDP19.6%。

對外貿易

2004年外貿進出口總額為32億塞鎊,其中出口額為5億塞鎊,進口額為27億塞鎊。主要出口商品為醫藥用品、柑橘、服裝、乳酪、酒類、及部分輕工產品和農產品。主要進口機械、運輸設備、工業原料、石油及其副產品等。

外國援助

歐盟、希臘、美國每年分別向塞提供3600萬美元、2000萬美元和1500萬美元。2004年,歐盟通過其2004-2006年《鄉村發展計畫》向塞提供價值1.439億歐元以幫助塞發展漁業。

人民生活

十多年來,人民的平均收入增長4倍多。平均每3.3人擁有1輛小汽車,每千人擁有1.6名醫生、6張床位,每千人有390部電話、335台電視機。每年有60%以上的人出國旅遊。2001年,消費品價格指數平均增長率為2%。國家對占人口三分之二的政府雇員、低收入家庭和難民實行免費醫療;對占人口20%的、年收入在4500-7000塞鎊(約8300-12900美元)的家庭實行半價收費醫療。2002年人均壽命,女80歲,男75歲。

軍事

國民警衛隊為塞政府的武裝力量,建於1964年。司令和一些高級軍官由希臘軍官擔任。現任司令為萬傑洛斯•;弗洛拉基斯中將。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為26個月。總兵力13000人(1999年),有機械化偵察營3個,步兵營18個,突擊隊2個,炮兵連6個,輔助分隊8個。另有警察部隊3700人。2002年,塞國防支出為3.7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4.2%。

希臘在塞駐軍1250人;土耳其駐軍3.6萬人;英國在塞有兩個主權軍事基地,駐軍約3700人;2004年10月,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決議,決定將聯合國駐賽普勒斯維和部隊的人數從1224人減至860人。

土族常規部隊“保全旅”有5000人,編為7個步兵營和1個裝甲連,另外還有武裝警察部隊1853人。

文化教育

國小和國中實行義務教育。多年來,教育經費占政府預算的13%左右,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有各類學校1167所,在校學生152118人;各種高等專科學校30所。近50%的高中畢業生升入本國高等專科學校,其餘到國外留學,每年在國外的留學生約1萬人。大學畢業生占人口比例的23%,中國小和高等專科學校的師生比例為1:15.9。有一所綜合性大學。

新聞出版

有各種報刊30餘種。希族主要有:《自由愛好者報》,1955年創刊,發行量2萬份;《黎明報》,1956年創刊,發行量1.4萬份;另有《鬥爭報》、《今日報》、《自由新聞報刊》、《真理報》和《新聞報》等。

土族主要報刊有:《灰狼報》,1951年創刊,發行量5000份。

賽普勒斯通訊社於1976年4月成立,為非官方通訊社。

賽普勒斯廣播電台建於1952年,除用希臘語廣播外,還用土、英、法、阿拉伯和亞美尼亞語廣播。電視台建於1957年。土族電台、電視台分別建立於1963年和1976年。

對外關係

奉行中立的和平外交政策,支持不結盟運動,是不結盟運動25個創始國之一。強調維護國家獨立、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係。主張用和平手段解決地區及國際爭端,國家不論大小一律平等,關注小國安全。2004年5月塞加入歐盟,隨後塞宣布退出不結盟運動。塞已與世界上16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

同中國的關係

1971年12月14日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重視同中國發展關係。塞方近年訪華的主要有:克萊里季斯總統(1999年)、教育文化部長烏拉尼奧斯(1999年)、內政部長赫里斯托祖魯(2000年)、外長卡蘇利季斯(2001年)、財政部長塔基斯(2001年)、法務部長科西斯(2001年)、議長赫里斯托菲亞斯(2002年)、衛生部長薩維迪斯(2002年)。中方近年訪塞的主要有:法務部部長肖揚(1995年)、田紀雲副委員長(1999年)、胡錦濤副主席(2001年)。2003年3月,全國婦聯副主席沈淑濟訪塞。7月,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秘書長兼副主席楊立國訪塞。9月,中國對外友好協會代表團訪塞。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吳官正訪塞。12月,中國交通部副部長洪善祥訪塞,雙方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賽普勒斯共和國政府海運協定修改議定書》;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助理李玉中將訪塞。2004年4月,塞總統特使扎斯奧斯訪華;10月中國外長李肇星和塞外長亞科武在越南河內出席亞歐首腦會議期間舉行了會晤;11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烏雲齊木格訪塞。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04年,中塞貿易雙邊總額為18692萬美元,其中中方出口18523萬美元,進口169萬美元。

同美國的關係

美國每年向塞提供1500萬美元的經濟援助。美國支持聯合國秘書長為解決塞問題所作的努力,曾多次提出塞問題解決方案,尋求解決塞問題的途徑,並同塞保證國希臘、土耳其、英國等保持著密切接觸。2003年4月,美國務院發表聲明,呼籲塞希、土兩族以聯合國秘書長方案為框架恢復談判。6月,美國賽普勒斯問題協調員維斯頓訪塞,敦促希、土兩族儘早恢復談判;塞外長亞科武訪美。2004年9月,美國國務卿幫辦訪問塞,就塞問題與塞總統舉行了會談。

同歐盟的關係

塞的歷史、文化和經濟根系歐洲,加入歐盟是塞基本國策。1971年塞開始與歐共體(歐盟前身)談判,1972年簽署“聯繫國協定”,1987年塞與歐共體簽定關稅同盟條約。1990年7月,塞正式申請加入歐共體。1997年,歐盟接納塞為首批入盟候選國。1998年11月,塞與歐盟開始入盟談判。1999年,歐盟赫爾辛基會議正式確認“解決塞問題不是塞入盟的前提條件”。2003年1月,歐洲委員會秘書長沃特爾•;施維莫訪塞。3月,歐洲議會外事委員會通過塞入盟決議,同意塞入盟申請。7月,塞與歐盟警察部隊簽署共同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協定。9月,塞簽署加入歐盟經濟區協定。2004年5月,塞正式加入歐盟。同月,歐盟制定對塞綠線的相關規定:土族商會為土區貨物出具原產地證明,由歐盟委員會協商塞政府同意後批准出口;塞政府負責檢查通過綠線的第三國公民的護照/旅行證件及簽證等。7月,歐盟委員會公布有關解除對北塞(土族區)貿易禁運的一攬子方案,同時宣布2004-2006年間向北塞(土族區)提供2.59億歐元的發展援助。2004年9月,塞總統帕帕多普洛斯訪問在比利時的歐盟總部。

同英國的關係

塞是大英國協國家。英國是塞安全保證國之一,在塞有兩個主權軍事基地。投資、貿易和旅遊人數在塞均居首位。英國支持聯合國秘書長為解決塞問題所作的斡鏇努力。2003年6月,亞科武外長與英國政府高級專員帕克簽署關於英國在塞主權基地的諒解備忘錄,明確塞英兩國在2004年5月塞加入歐盟後,雙方對英在塞主權基地實施歐盟原則的許可權和義務。7月,英國任命外交部歐盟政策司地中海歐洲處處長奇爾考特為新的英國塞問題特使。

同希臘的關係

兩國關係密切。塞島希族一直保持著希臘的語言、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希臘是塞的母國和安全保證國,塞始終將發展和加強同希臘關係置於其對外關係的首位。希臘一貫支持塞在加入歐盟及解決塞問題上的立場,每年向塞提供2000萬美元的財政援助。2003年4月,希臘總理西米蒂斯訪塞,希、塞兩國就以安南方案為基礎解決塞問題及對該方案進行修改達成一致,並呼籲土耳其重新考慮在塞問題上的政策。5月,帕帕佐普洛斯總統訪問希臘,就塞簽署加入歐盟協定後如何協調兩國在歐盟和塞問題上的立場同希方舉行磋商。7月,塞與希臘簽署船運合作協定;塞國防部長馬弗洛尼科拉斯訪問希臘,雙方就塞安全形勢及美國要求塞將希臘送給塞國民衛隊的美制武器撤出塞島等問題舉行磋商。11月,帕帕佐普洛斯總統訪問希臘,同希領導人就塞問題及“北塞議會選舉”等問題交換意見,並簽署了《奧運會停戰宣言》。2004年4月28日,塞總統帕帕佐普洛斯訪問希臘,雙方表示將繼續以塞統一為目標,尋求各方都能接受、切實可行的方案,使塞問題早日得到解決。希臘將繼續支持塞統一目標。11月,希臘總理卡拉曼利斯訪問塞

同土耳其的關係

與土無外交關係,且矛盾複雜尖銳,土堅決支持塞土族。1974年,土耳其出兵塞島。1983年11月“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宣布成立後,土即予以承認,成為國際上唯一承認“北塞”的國家。每年土族近一半的財政支出由土耳其援助。2003年4月,土副總理兼外長居爾訪問“北塞”,支持登克塔什提出的關於在塞島兩族間建立信任措施的建議。5月,土總理埃爾多安訪問“北塞”,重申解決塞問題必須以塞島存在“兩個國家、兩種語言、兩種宗教”的現實為基礎,呼籲國際社會,特別是歐盟解除對土族的貿易限制。8月,土副總理謝內爾訪問“北塞”,與塞土族簽署關稅同盟框架協定。11月,土總理埃爾多安訪問“北塞”並出席“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成立20周年慶祝活動。2004年12月,土耳其負責加入歐盟的談判代表口頭表示承認賽普勒斯,允諾於2005年10月前與包括塞在內的十個新入盟國家正式簽署關稅協定。

同俄羅斯的關係

同俄保持著傳統的友好合作關係。近年來,兩國在軍事、旅遊等方面關係明顯加強。俄支持聯合國有關解決塞問題的努力,主張塞島非軍事化及以聯合國有關決議為基礎通過政治對話解決塞問題。2003年4月,赫里斯托菲亞斯議長訪俄。2004年4月21日,俄否決安理會就塞問題決議草案,表示俄支持聯合國秘書長調解塞問題的努力,認為應由塞人民有公決中自主作出決定,反對外界干涉或施壓 。

有爭議的地區分類導航

全球範圍內有一些地區,由於自然資源豐富、戰略位置重要等原因,不同國家相爭,成為有爭議的地區

朝鮮

未被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

南海諸島

北方四島

克什米爾

中國領土爭議地區

西撒哈拉

釣魚台列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