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海子公園

北京南海子公園

北京南海子公園(又名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園)是北京四大郊野公園之一,也是北京市最大的濕地公園,全部建成後總面積超過11平方公里。南海子公園位於大興區東北部南五環南側、大興新城與亦莊新城之間,是北京落實城南行動計畫的第一個重大生態工程,一期工程已於2010年竣工並對外開放,二期工程仍在建設中。

基本信息

簡介

南海子公園南海子公園
南海子公園位於大興新城亦莊新城和中心城區之間。據悉,整個公園建成後將恢復1.2萬畝生態景觀,其中水面占五分之一,成為京南最大的濕地

南海子公園是北京市“城南行動”計畫第一項重大生態工程,規劃總面積11.65平方公里,其中公園占地7.86平方公里,是北京最大的濕地公園。公園一期建成景觀總面積達3700多畝。

歷史

南海子公園南海子公園

歷史上,南海子曾為遼、金、元、明、清五朝皇家苑囿,被譽為“燕京十景”之一,命名“南囿秋風”。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京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南海子地區逐漸成為人口聚集、環境惡化、社會管理形勢嚴峻,公共服務設施落後的城鄉結合部。

設計理念

白露花台白露花台
南海子公園的“展風情郊野”,體現在公園精心打造了30公頃的濕地,植喬木5萬餘株、灌木10萬餘株、各種地被植物150萬平方米,充分體現了”讓城市接近森林、讓森林走進城市”的理念,展現了北京南城的生態格局;公園的“享怡然閒趣”,體現在公園奉獻給廣大市民的是碧水環繞、綠蔭環抱、芳草萋萋的優美景觀,它建成後免費對市民開放,將是北京城市居民重要的娛樂休閒場所;公園的“融天人和諧”,體現在公園內不僅建有休閒廣場、健身步道,更有濱水棧道等親近自然、深度體驗生態的設施,創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公園的“匯靈動神韻”體現在公園經過科學規劃、精心設計,它有水的靈動、林的幽靜,呈現“一日不同景、四季景相異”的景觀風貌;公園的“秉歷史傳承”,體現在公園秉承歷史,以藝術的手法再現了皇家苑囿文化,讓人從真實的景觀中感受時空的穿梭,生動地體驗到皇家苑囿的魅力。

自然資源

百草園百草園
植物的配置和選擇
根據調查表明,北京麋鹿苑現有鳥類81種,鄉土植物206種,小型哺乳動物38種。因此,在景觀設計上不僅要滿足遊憩、觀賞的“綠化、美化、香化、彩化”的功能。同時,在植物配植方面,應著重考慮野生動物生存的基本要素———即對食物、水源和隱蔽物的需求。通過植物配植,麋鹿苑景觀和功能分區可大致劃分為自然、半自然和人工區。

主要景點

觀鹿台

蹕歸仙境蹕歸仙境
以青磚石為主材,仿舊城牆砌築,遊人置身其中,動物游離其外,基調自然,構成動物與人和諧共處的場景。東方護生詩畫老蘚緣牆,敗槁布地。
五葉地錦滿布牆體,期間夾雜豐子愷的中國傳統文化護生畫,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愛護自然,敬天惜物的詩文,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中利於環境的一面。是環境教育的特色產物。

宣教廣場

結合土坡地形,以直徑20cm~30cm圓木做成階梯式擋土牆,每級高0.5m,寬0.6m,三七灰土找平並鋪上青石板,形成自然的階梯式看台座椅。造型宛如新月,面向水面,半圍合青石板鋪裝小廣場,夏季林蔭匝地,水面吹來涼風徐徐,是開展小型科普宣傳教育的最佳場所,也是自娛自樂表演節目的小舞台。
“南囿秋風”石碑
與“西山晴雪”、“盧溝曉月”等並稱為燕京十景,如今在南海子麋鹿苑得到部分復原,一塊高約8m的巨石矗立在紀念園濕地景觀湖畔,正面是乾隆手書的“南囿秋風”四個大字,與周圍的波濤般起伏的蘆葦形成一剛一柔的鮮明對比,既是點景之石,也是點睛之筆。

中山紀念林

油松、龍柏、側柏都是比較普通的常綠樹種,在本設計中,把油松呈半圓形排列,中間環抱中山紀念林石碑,前方10×10的龍柏、側柏方格網狀樹陣,在自然鄉土植被景觀背景上,盡顯其高貴典雅,又突出中山紀念林之莊嚴肅穆。

大事年記

長廊臨憩長廊臨憩

遼會同元年(938)

契丹王朝的遼太宗曾在京城郊外漁獵“放鶻、禽鵝”,稱之為“春捺缽”。

金貞元元年(1153)

金海陵王經常騎馬率近侍“獵於南郊”。

金大定十一年(1171)

“祀南郊,朝享太廟及至郊壇”。

金明昌元年(1190)

金章宗經常“如建春宮春水,獵於近郊”,並給各王爺劃定出各自狩獵範圍,“遣諭諸王,凡出獵毋越本境”。當時已設立“鷹坊”,專門“掌調養鷹鶻”。形成皇家獵場雛形。

金承安元年(1196)

“省巨奏,南郊大禮世宗親行郊祀,使用七千人”。

元至大元年(1308)

立鷹坊為仁虞院,是年秋七月,“築呼鷹台於州澤中,發軍千五百人助其役。”

元至大四年(1311)

始開闢皇家獵場,面積“廣四十頃”,稱之為“下馬飛放泊”。“冬春之交,天子或親幸近郊,縱鷹隼搏擊,以為游豫之度,謂之飛放”。

元至治二年(1322)

在“柳林海子建行殿,以備臨幸”,“築七十二橋以渡”。已形成元大都城南皇家獵場。

明永樂五年(1407)

明成祖朱棣下詔改元朝上林署為上林苑監,“設良牧、蕃育、嘉蔬、川衡、冰鑒及典察等左右前後十署”,“按東西南北分成四圍,每面四十里,總共二十四鋪”。

明永樂十二年(1414)

把元朝“下馬飛放泊”擴大數十倍,“建周垣百二十里土牆,設海戶千人守視”,“辟四門,繚以崇墉”,“以禁城北有海子,故別名南海子”。

明宣德三年(1428)

“命太師英國公張輔等撥軍修治南海子周垣橋道”,並建廡殿行宮,設立了舊衙門、新衙門兩座提督官署。

修南紅門聖石橋,又稱南紅門橋。

明宣德七年(1432)

修南海子紅橋

明宣德十年(1435)

裁併上林苑十署為四署:蕃育署、嘉蔬署、良牧署、林衡署。

明正統五年(1440)

明英宗朱祁鎮游幸南海子。

明正統七年(1442)

修南海子北門外橋。

明正統八年(1443)

修南海子紅橋。

明正統十年(1445)

明英宗朱祁鎮游幸南海子。

修南海子北門外紅橋。

明天順二年(1458)

明英宗朱祁鎮游幸南海子。

修南海子行殿大紅橋一、小橋七十五。

明天順三年十月(1459)

明英宗朱祁鎮游幸南海子,下旨將“收留自宮人一十六名,命俱發南海子種菜”。

明天順四年十月(1460)

明英宗朱祁鎮游幸南海子。

大學士李東陽作《南囿秋風》詩。“南囿秋風”被英宗欽定為燕京十景之一。

明天順七年(1463)

明英宗朱祁鎮下旨修海子牆外“宏仁橋”(馬駒橋)。

明成化十一年(1475)

“有自宮聚至四、五百人,哄嚷求以用。憲宗云:此輩逆悖天理,自絕其類,且又群聚喧擾,宜治以重罪。錦衣衛其執而仗之,押送戶部如例編髮海戶當差。”

荷塘掠影荷塘掠影

明正德二年(1507)

修善上林苑及海子行殿屋宇等處。

明正德五年(1510)

明武宗朱厚照以“上林苑雖育養禽獸供御之所,亦先朝以時狩獵講武之地,不可廢也”為由,對南海子進行修善。

明正德十一年(1516)

“五月收自宮男子三千四百六十八人充海戶,月予米人三斗”。

明正德十二年(1517)

明武宗“大祀天地於南郊,禮畢,車駕遂幸南海子。”

明正德十三年(1518)

明武宗“春正月大祀天地於南郊,遂獵於南海子。”

明嘉靖年間(1522--1567)

建南海子關帝廟,“山門一楹,前殿、二層殿、後殿各三楹。”

明隆慶二年(1568)

明穆宗朱載垕“幸南海子”,不過此時的南海子已日漸衰落,穆宗看罷,以南海子“榛莽沮洳,宮帷不治而悔,遂命還駕。”

明萬曆四十年(1613)

在督察院任職的明代著名詩人戴九玄見南海子衰敗慘狀,寫下了《南海子》詩,其中寫道:“……內官監守但坐看,四垣崩圮禽物散。樹木斫賣雉兔空,白日劫盜藏其中。”

明崇禎二年(1629)

清皇太極率大軍迫北京,徒屯南海子,趨攻南城。明將袁崇煥遣兵潛攻清兵於南海子。

清順治元年(1644)

南海子更名南苑,定為皇家苑囿。

清順治二年(1645)

順治皇帝在南苑舉行郊迎大典,隆重迎接定國大將軍和碩親王多鐸南征率師回京。

清順治四年(1647)

順治皇帝率諸王貝勒幸南苑,閱騎射賽馬,並為領先者封賞。

清順治八年(1651)

順治皇帝於南苑制定諸陵初增廟祀典禮,加定皇后皇太后儀仗、用樂等制度。

清順治九年(1652)

五月,順治皇帝於南苑定皇后,皇妃納彩禮。

十二月,順治皇帝以“南苑田獵,不期而遇”為名,在南苑舊衙門行宮接見西藏五世達賴羅桑嘉措。

清順治十三年(1656)

順治皇帝於南苑舊衙門行宮舉行皇貴妃董鄂氏的冊封儀式。

清順治十四年(1657)

建南苑元靈宮。

順治皇帝始行閱武於南苑,並“定三歲一舉,著為令”。

清順治十五年(1658)

修葺舊衙門行宮。修建德壽寺。

順治皇帝於南苑初選庶吉士,特先授馬晉允、富鴻業等十人為編修、檢討。

清順治十七年(1660)

南苑德壽寺竣工。

順治皇帝在南苑元靈宮宴請木陳和尚,讚賞其所作《敕建德壽寺記》。

清順治十八年(1661)

將南苑歸併采捕衙門管理。

清康熙九年(1670)

康熙皇帝下旨:“南苑安設四莊,每莊給地十八頃。有缺,令其子孫承充”。

清康熙十二年(1673)

康熙皇帝“正月十九日庚申辰時,服圓補黃袍,詣太皇太后宮問安畢,遂以大閱幸南苑”。

清康熙十四年(1675)

康熙皇帝率京王貝勒大臣侍衛八旗都統等於南苑北大紅門橋舉行郊勞大禮,迎接平叛勝利歸來的撫遠大將軍鄂禮、副將軍圖海,並將大紅門橋更名永勝橋。

大閱於南苑晾鷹台。

清康熙十七年(1678)

於南苑德壽寺東南二里許建永佑廟。

清康熙十九年(1680)

大閱於南苑晾鷹台。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

大閱於南苑晾鷹台。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康熙皇帝準奏,南苑歸併奉宸苑管理。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

奏準南苑新辟鎮國寺、黃村、回城、雙橋四座苑門,加上原有五門形成九門之制。

乙丑元夕,南苑大放燈火,康熙皇帝與臣民縱觀於新衙門宮外。

大閱於南苑殺虎台。

清康熙三十年(1691)

康熙皇帝為祝孝莊太皇太后壽辰,為其修建永慕寺。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康熙皇帝下旨,大修南苑永勝橋(北大紅門橋)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大閱於南苑晾鷹台。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

康熙皇帝制定南苑保護法令,“凡在南苑內打得皂雕、虎班雕、芝麻雕等,每隻賞銀一兩……”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

康熙皇帝巡視永定河堤,自鵝房出發,回程駐榆垡,後至駐蹕南苑。

清康熙四十年(1701)

大閱於南苑晾鷹台。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

康熙皇帝再次制定南苑保護法令:“南苑內打得狼一隻賞銀五兩”。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

建南紅門行宮。

清雍正四年(1726)

雍正皇帝實地勘查涼水河,下旨挑挖由高各莊至堠上村的一條新河,並引入鳳河故道。

清雍正七年(1729)

雍正皇帝閱車騎營兵於南苑晾鷹台。

因西部用兵,雍正皇帝誓師南海子。始設軍機房(即以後軍機處)代替內閣。

清雍正八年(1730)

雍正皇帝下旨建南苑寧佑廟。

清乾隆元年(1736)

乾隆皇帝制定南苑保護法令,在南苑內打得狐狸一隻賞銀一兩。

清乾隆三年(1738)

建南苑北大紅門更衣殿。

重修南苑關帝廟。

重修南苑元靈宮。

清乾隆四年十一月(1739)

乾隆皇帝於南苑晾鷹台大閱驍騎營、護軍營、前鋒營及火器營。

清乾隆五年(1740)

疏浚開挖南海子居中處飲鹿池,乾隆皇帝詔諭補植雙柳樹,池之西立崑崙石並御筆《南苑雙柳樹》等四首詩。遂成為南苑內一著名景區。

清乾隆九年(1744)

乾隆皇帝下旨在飲鹿池東側立一石幢。

清乾隆十九年(1754)

南苑德壽寺毀於大火,乾隆皇帝特敕重修建。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

南苑德壽寺修葺完工落成。乾隆皇帝下令重建後只許由苑隸看守,禁止再居僧人。

清乾隆二十二年仲冬(1757)

乾隆皇帝大閱於南苑晾鷹台,晚賜哈薩克布魯特塔什罕回人等在南苑新衙門行宮觀焰火。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重修南苑舊衙門行宮竣工。

乾隆皇帝寫《鹿角解》,誤認為凡鹿均為夏天解角。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

乾隆皇帝幸南苑,命方觀承赴河南會勘漳河工程。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

重修元靈宮完工。

重修永慕寺完工。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

乾隆皇帝下旨治理涼水河同時,挑挖疏浚南海子鳳河。

乾隆皇帝命人到南苑證實麋鹿是冬天解角,即寫《麋角解說》,命人鐫刻於麋鹿角上。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

乾隆皇帝實地勘查巡視鳳河河淀情況。並下旨開挖疏浚團河下游鳳河及一畝泉下游。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

因南苑水源不暢,乾隆帝命重加疏浚團泊,並開始圍繞團泊修建團河行宮。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

乾隆帝下旨重修“宏仁橋”,並改稱馬駒橋。

清乾隆四十年(1775)

乾隆帝準奏團河行宮主要殿座房間燙樣。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

團河行宮竣工。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

乾隆皇帝下旨改建德壽寺,加東西配殿及御書房。

乾隆皇帝於德壽寺接見西藏六世班禪羅布藏巴。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

南苑內新開挖水泊四處。

乾隆皇帝幸南苑駐蹕團河行宮。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

乾隆皇帝幸南苑駐蹕團河行宮。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

乾隆皇帝下旨,將南苑圍牆由土牆改砌為磚牆。並新辟了馬家堡、柵子口、馬道口、羊坊、畢家灣、辛屯、房辛店、大屯、北店、三間房、劉村、高米店、潘家廟十三座角門。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

乾隆皇帝幸南苑駐蹕團河行宮。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

乾隆皇帝幸南苑駐蹕團河行宮。

清嘉慶元年(1796)

嘉慶皇帝陪太上皇乾隆幸南苑,駐蹕團河行宮。

清嘉慶六年(1801)

南苑泛濫洪水,對苑內造成嚴重毀壞。

清嘉慶十七年三月(1812)

嘉慶皇帝南苑行圍,大閱八旗官兵於晾鷹台。

嘉慶皇帝準奏將豐臺慶豐司六羊圈移置南苑內。

南囿秋風南囿秋風

清嘉慶十八年春(1813)、二十年春(1815)、二十二年春(1817)、二十三年春(1818)

嘉慶皇帝幸南苑駐蹕團河行宮。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

永定河泛洪水,東流至南苑西紅門、黃村門,沖壞海牆;進入苑內,水深達三、四尺。

清道光二年七月(1822)

道光皇帝旨諭將南苑“寧佑廟”匾額更改為“安佑廟”。

清道光十八年(1838)

道光皇帝奏準南苑補栽樹株,並令苑丞隨時稽查,遇有行砍伐之人立即查拿懲治。

因禧恩管理南苑不善,道光皇帝下旨“革取太子太保銜兵部尚書,以示懲儆”。旨諭內閣“南苑為講武重地,自應培種林木庶育牲畜,斷不宜增墾地畝”。

道光二十六年三月(1846)

道光皇帝命眾皇子隨駕南苑行圍狩獵。四皇子奕詝以“南苑圍獵,藏拙示仁”之計,取得道光帝信任,遂被密立為儲。

清同治四年(1865)

法國傳教士阿芒·戴維神甫首次在南苑發現麋鹿物種。

清同治十二年(1873)

在南苑建清朝精銳部隊神機營營盤。

清同治十三年,(1874)

同治皇帝於南苑晾鷹台閱神機營兵,並閱諸王、大臣、侍衛射箭。

清光緒十六年(1890)

永定河決口;洪水泛濫,南苑海子牆多半被沖毀,苑內麋鹿等珍貴動物衝出苑牆,任人捕食。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

八國聯軍侵入南海子,南苑慘遭掠劫。大多行宮寺廟被焚,鳥獸盡被射殺。苑內囿養的最後一群麋鹿被掠走,流落異國。

清光緒二十八年春(1902)

光緒帝陪慈禧太后駐蹕團河行宮八天。

光緒帝諭旨成立“南苑督辦墾務局”,辦公地點設在團河行宮。開始出售“龍票”拍賣南苑內荒地。達官貴人、皇宮太監蜂擁而至、搶占海子土地,建起了數十座地主莊園。

清光緒二十九年春(1903)

光緒皇帝陪慈禧太后駐蹕團河行宮五天。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

袁世凱利用清政府設立練兵處之機,將嫡系北洋陸軍第六鎮派駐南苑。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

北京至南苑的京苑輕便鐵路建成通車。

1910年

晚清政府撥款在南苑試製飛機,修建簡易飛機跑道。南苑成為中國第一個航空基地。

1913年3月

袁世凱決定在南苑開辦航空教練所(南苑航空學校),同年七月,在南苑機場舉行首次飛機展示和飛行表演,前來觀看者三萬餘人。

12月12日,南苑被劃歸大興縣管轄。

1921年

南苑內各行宮陳設被全部移至故宮。

北京政府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到南苑奉軍駐地活動。

1922年

燕京大學校長(後為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南苑華美莊(建新莊)建起了“燕京大學南苑第三農業試驗場”。

1923年

馮玉祥將軍以陸軍檢閱使身份進駐南苑。

馮玉祥將軍在團河行宮北購置一塊土地,建起一座“昭忠祠”,以追思旌表在護國戰爭、直奉戰爭中陣亡官兵。

1928年

南苑航空學校被撤銷。

1937年7月27日

日本侵略軍向駐紮在團河行宮的二十九路軍某部發動進攻,團河行宮大部被毀。次日,日軍又大舉進攻南苑鎮。二十九路軍與日寇激戰於北大紅門一帶,終因寡不敵眾南苑失守。抗日名將趙登禹、佟麟閣將軍等將士壯烈犧牲。

1937年9月15日

偽大興縣公署成立,遷至南苑。

日偽政府在南苑廡殿附近辦起了“新民會中央訓練處南苑農場”和“棉產改進會”。強迫當地人民為日寇種棉花以供軍需。

1945年

國民黨河北省第五區專署接管南苑官地,成立“合作實驗農場”。

1947年

改由河北省政府建設廳直轄改稱“南苑農場”。後又決定由北平私立法勤、九三、大同三所中學共同承租經營,改稱“三校聯合實驗農場”。

1948年

海子裡組建第六區(亦稱海子區),隸屬河北省大興縣管轄。

1948年底

中共大興縣委決定,在南苑鎮範圍內建立南苑市,由海子區區長趙建華任市長。

1949年

南苑市與海子區合併劃歸北平市第二十三區,後又與第十五區合併改稱北平市第十四區,次年又被改稱北京市第十一區。

1952年

北京市第十一區改稱為北京市南苑區。

紅星集體農莊在姜場村正式組成。

1953年5月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到五里店農場視察。

1954年

南郊農場成立。

日晷日晷

1955年

黃村農場劃撥移交市公安五處改成團河農場。

南海子最後一座苑門--北大紅門被拆除。

毛澤東主席為《紅星集體農莊全面發展規劃》書寫按語。

1958年

3月,國務院決定大興縣劃歸北京市管轄。

5月,撤銷南苑區,成立豐臺區。將南海子一分為三:南郊農場及舊宮、鹿圈、紅星、西紅門、金星五鄉劃歸大興縣管轄;南苑區的東高地、南苑鎮及大紅門地區劃歸豐臺區管轄;小紅門劃歸朝陽區管轄。

開挖修成長達二十二華里的涼鳳灌渠。

紅星人民公社成立,時任中央委員、農墾部長王震親臨大會。

1970年

大興縣“革委會”修黃村萬人露天會場,拆團河行宮雲隨亭、船塢條石。運走麒麟抱鼓石,至今下落不明。

1973年4月

鄧小平同志陪外賓到南郊農場參觀。

1979年1月

華國鋒同志到南郊農場視察。

1982年

南苑崑崙石在南海子西毓順村南出土。

1985年

大興縣政府公布晾鷹台遺址和寧佑廟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8月24日

第一批二十二頭麋鹿由英國烏邦寺莊園回到祖先棲息地--南海子新建成的麋鹿苑定居。

中國麋鹿基金會成立,由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呂正操將軍任會長、錢昌照、包爾漢任名譽會長。

1992年4月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在亦莊鄉舉行開工奠基儀式。鄒家華、羅乾等同志出席。

1992年6月

江澤民同志到瀛海鄉視察麥收。

1998年

大興縣長郭普金,在紅星區主持召開“治理麋鹿苑周邊環境現場辦公會”。

2001年

團河行宮晉升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

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具有近五百年歷史的舊宮衙門橋被掩埋地下。

2007年10月

大興區政府設立專門機構“三海子郊野公園規劃建設領導小組”。由區長林克慶任組長。負責三海子郊野公園前期籌備工作。

2009年

6月,中共大興區委、區人民政府正式組建三海子郊野公園建設管理委員會。負責三海子郊野公園籌建工作。

11月19日,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到三海子郊野公園籌建現場調研。

11月23日,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郭金龍主持專題會議,原則批准《三海子郊野公園總體規劃和一期實施規劃》等方案。

三海子郊野公園被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列為2009年重點督辦項目和市政府“城南行動計畫”重點工程項目。

12月30日,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郭金龍到三海子郊野公園籌建現場調研。

2010年1月16日

三海子郊野公園正式破土動工。

2010年9月

南海子公園(一期)正式對遊人開放,(三海子郊野公園更名為南海子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