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園

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園

南海子公園為北京四大郊野公園之一,同時也是北京市最大的濕地公園,整個公園規劃總面積11.65平方公里。是北京落實城南行動計畫的第一個重大生態工程,計畫3年內全部建成。

基本信息

公園簡介

南海子郊野公園南海子郊野公園

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園位於大興區東北部南五環南側、大興新城與亦莊新城之間。2010年9月26日上午,南海子公園一期開始迎客。建設中公園重點建設濕地景觀、皇家文化、麋鹿保護、生態休閒等功能區,使之與北部奧運文化、中心城歷史文化遙相呼應。整個公園規劃總面積11.65平方公里,是北京最大的濕地公園,為古代“燕京十景”之一的“南囿秋風”。據了解,開園的一期工程僅是整個公園面積的五分之一,整個公園面積相當於4個頤和園。

目前,公園已形成東南部主門景觀區、西南部山地景觀區、西部濕地風貌區、北部南囿秋風景區和東部園藝花卉景觀區等五大景區,有朱雀迎賓、昆石雙柳、鳥語瑤台、楓林醉愛、溪谷春曉、觀鹿台、聖石橋、陂塘雁影、望原亭、晾鷹台、銀杏聽濤、國色天香、海戶人家、百草杏林、日晷廣場、上林花塢等16個景點,並與原有的麋鹿苑連成一片,景觀總面積達3700多畝。

歷史沿革

南海子歷史上是北京最大濕地,是遼、金、元、明、清五朝皇家獵場和明、清兩朝皇家苑囿,即南苑。舊址東起通州區馬駒橋,西至大興區西紅門鎮,北起豐臺區大紅門、朝陽區小紅門,南至大興區海子角、南大紅門,總面積約216平方公里。 在我國北方,人們常把大片積水的湖沼叫做海子,如北京城內的三海,紫禁城北的北海子(即積水潭)等。明朝永樂年間在擴充元代下馬飛放泊闢建皇家苑囿時,為了與城北的北海子區別開來,就把這一帶叫做南海子。

“燕京十景”之一的“南囿秋風”指的是明清時期的南海子,位於北京南郊,占地210平方公里,面積相當於老北京城區的3倍,是古代北京地區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皇家遊獵場所。古代南海子內泉水、湖沼星羅棋布,河道縱橫。如小龍河、鳳河、涼水河以及一畝泉、大泡子、雙泡子、後泡子、三海子等河流、泉、湖一直保留到今天。豐富的地下水源,適中的水、熱條件,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古代南海子地區成為京城近郊水草肥美,景色秀麗的旅遊佳地和狩獵場所。

明永樂帝遷都北京後,每年都要在南海子裡進行大規模的狩獵和練兵活動。之後100多年間,明代諸帝在南海子內大興土木,先後修築了舊衙門提督官署、新衙門提督官署以及關帝廟、靈通廟、鎮國觀音寺等建築。並按照二十四節氣修建了“二十四園”,派1000餘名海戶放養和守護麋鹿、黃羊等禽獸。經過明代歷朝的多次建設修繕,南海子已經成為北京南郊著名的皇家苑囿。海子裡綠草如茵,百花爭艷;鹿鳴雙柳,虎嘯鷹台。每到秋季,晴雲碧樹,果紅葉黃,別有一番特色。明朝大學士李東陽《南囿秋風》詩中有“落雁遠驚雲外浦,飛鷹欲下水邊台”的詩句,形象地描繪了南海子的優美景色。 清乾隆年間疏浚南海子裡的河流、湖泊後統計,南海子裡共有葦塘泡子、頭海子、二海子、三海子、小海子、飲鹿池等大小湖沼25處。

據歷史記載,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擴充南海子時,闢建了4座海子門。即北紅門、南紅門、東紅門、西紅門。 清初,在明代南海子4座海子門的基礎上,又增闢黃村門、鎮國寺門、小紅門、雙橋門、回城門5座海子門。這是因為南海子是皇家苑囿,裡面有帝王行宮,古代以“九五”之數指帝王之尊,所以把皇家苑囿南海子的苑門增至9座。 此外,南海子還有十幾座“角門”。清乾隆年間,曾花費38萬兩白銀將明代土海子牆改築成磚牆。在改築南海子苑牆的同時,乾隆皇帝還命工匠在南海子四周圍牆間開闢了13處角門。這是因為在南海子內沿苑牆一帶“植柳為限”,柳樹與苑牆間“近海子牆設莊頭種地”,柳樹以內皆為獵場。近海子牆一帶土地還有許多海戶地、瓜戶地、苑戶地、香火地等,而種地的海戶、苑戶們都住在南海子苑牆以外,苑內不準搭建棚舍。因此,海戶、苑戶們要進南海子耕種只得繞路從南海子9門出入,極不方便。 南海子的苑丞把此事奏聞乾隆皇帝後,才獲準在南海子圍牆上開了13處角門。這些角門是:柵子口角門、馬道口角門、羊坊角門、畢家灣角門、辛屯角門、房辛店角門、大屯角門、北店角門、三間房角門、劉村角門、高米店角門、潘家廟角門、馬家堡角門。這些角門和南海子9座苑門加起來一共有22座。

南海子的苑牆和苑門,在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南海子時即遭到破壞,其後屢遭兵燹,至解放初期基本上蕩然無存。但南海子苑門作為地名卻流傳到今天,並將存留後世,至今北京的地圖上還可以找到這些苑名。清朝滅亡之後,皇家園林的建築和圍牆被毀,諾大的園林成了莊稼地,著名的紅星人民公社就在這一帶。南海子公園裡海子乾枯,垃圾遍地,成了髒亂差的城鄉結合部。

公園建設

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林地景園林規劃設計院、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共同設計的三海子郊野公園總體生態規劃、綠色產業體系發展戰略及總體整合規劃的研究,突出提高三海子郊野公園生態涵養、生態調節、生態服務功能最佳化的特質,強化自然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與恢復以及生態經濟與生態保護與生態本地資源高效利用等屬性特點,從三海子濕地修復、垃圾無害化與資源化處理、排洪滯洪以及生態近自然郊野景觀的恢復角度進行。 在景觀規劃設計上,緊緊圍繞“生物保護、自然和諧”的理念,以自然野趣的生境和濕地景觀特色為目標,致力於恢復和提高三海子地區生物的多樣性、自然性和完整性,繼承燕京十景之一“南囿秋風”的歷史文脈,貫徹生態學原理和生態保護理念於景觀規劃設計之中。

據北京市大興區園林綠化局黨委書記劉春啟介紹,南海子公園一期於2010年1月中旬開始建設,包括濕地修復、垃圾無害化與資源化處理、水景等郊野景觀恢復等,現已全部完成。公園目前已形成東南部主門景觀區、西南部山地景觀區、西部濕地風貌區、北部南囿秋風景區和東部園藝花卉景觀區等五大景區,有朱雀迎賓、昆石雙柳、鳥語瑤台、楓林醉愛、溪谷春曉、觀鹿台、聖石橋、陂塘雁影、望原亭、晾鷹台、銀杏聽濤、國色天香、海戶人家、百草杏林、日晷廣場、上林花塢等16個景點,並與原有的麋鹿苑連成一片,景觀總面積達3700多畝。
三海子這片濕地恢復後,如同天然的過濾器,生活污水和工業排放物等含有毒物和雜質的流水經過濕地時,沉澱和排除其中的毒物和雜質,保證下游用水更加安全。 同時,三海子濕地大面積的水分通過蒸發成為水蒸氣,然後將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圍地區,增加附近地區的濕度和降雨量,對於缺水的北京,以及農業發達的大興本地,都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