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狀亞側耳

勺狀亞側耳

勺狀亞側耳,屬側耳科,主要分布在河北、吉林、河南、廣東、西藏等地。別名花瓣亞側耳,是亞側耳屬的一個種,分布在吉林、河北、河南等省。亞側耳細嫩清香,富含蛋白質、胺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多種營養物質。有專業研究者從吉林大石頭林區採集的野生勺狀亞側耳菇木進行菌種分離和馴化栽培,基本特性 野生習性 勺狀亞側耳一般在氣溫漸低、溫差較大的8月中旬至10月初生長在榆、椴、柞等倒木或枯枝上,若遇秋雨6天左右即可成熟。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勺狀亞側特徵 勺狀亞側特徵

子實體較小。菌蓋直徑3-7cm,人工權培條件下勺狀亞側耳要求培蕎料水分含量在65左右是,菇體較野生大,,勺形或扇形,向柄部漸細,無後沿,光滑,白色後呈淡粉灰色至淺褐色,水浸狀,稍粘,邊緣有條紋。菌褶白色,不等長,稠密,延生,窄。柄側生,污白色,有細絨毛,長1-3cm,粗0.5-1cm。孢子光滑,無色,近橢圓形,壁薄,有內含物,4.5-6μm×3-4.6μm。囊體多,無色至淺黃色,梭形,厚壁,35-85μm×10-20μm。

生長環境

夏季在枯腐木上或埋於地下的腐木上生出,群生或近叢生。勺狀亞側耳是一種木腐菊類,屬晚秋低溫菌,菌絲體在含有纖維歡。營養要求,母質家的培養料上均能生長.人工倍養時可用闊葉木後、玉米芯、豆桔為主料。溫度:本文僅就pH值和溫度這二大因素對菌絲生長的影響加以研究,試圖得出亞側耳菌絲生長的最適pH值和最適溫度,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3一28℃,子實體形成纂適溫度為8一16℃。亞側耳是我國東北著名的野生食用菌,分不於河北、黑龍江、吉林、山西、廣西、陝西、四川等地。在長白山區,針葉樹種可生長亞側耳,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寄生在鍛、械、樺、毛赤楊等闊葉樹活立木及倒腐木上,多生在鬱閉度較高的林間,人工權培條件下勺狀亞側耳要求培蕎料水分含量在65左右時,菇體較野生大,苗蓋直徑可達5-20cm。在元蘑煮汁培養基上菌絲潔白、濃密,但生長速度不快。在碳源方面,對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澱粉分解能力強。

分布範圍

亞側耳(凍蘑),是長白山區著名野生食用菌之一,屬晚秋低溫菌。在長白山區,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寄生在鍛、械、樺、毛赤楊等闊葉樹活立木及倒腐木上。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引種實驗栽培。資料記載和人們普遍認為凍蘑只能生長在闊葉樹上。有人多次在1985年長白山自然保護區菌類調查中,多次在落葉松、冷杉、倒腐木或樹幹上採集到凍蘑子實體。這說明凍蘑對針葉樹的各種油質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這對凍蘑的室外針葉樹木段栽培和室內利用針葉樹鋸末栽培,以及利用針葉樹種邊腳料,擴大栽培範圍,提高經濟效益具有一定的意義。針葉樹種可生長亞側耳,是長白山區著名野生食用菌之一,屬晚秋低溫菌。在長白山區,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寄生在椴、槭、樺、毛赤楊等闊葉樹活立木及倒腐木上。

栽培技術

勺狀亞側耳 勺狀亞側耳

勺狀亞側耳別名黃蘑、冬蘑、凍蘑、晚生北風菌,隸屬於層菌綱、傘菌目、白蘑科、亞側耳屬,是我國東北著名的野生食用菌,分布於河北、黑龍江、吉林、山西、廣西、陝西、四川等地。勺狀亞側耳的子實體的提取物對小白鼠肉瘤180及艾氏腹水癌抑制率為70%。中醫學認為,勺狀亞側耳性甘、溫,能祛風活絡、清熱澡濕。適用於癲癰、肝硬化腹水、風濕痛、肌肉痛和目赤腫痛等症。勺狀亞側耳現已栽培成功,南方地區只要條件適宜均可栽培。二、生活習性秋季生於標、楊、柳、樺樹林或其他闊葉樹的枯倒木上。三、生物學特性:1.營養。在碳源方面,對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澱粉分解能力強。闊葉樹木屑、甘蔗渣、棉籽殼等均可作為培養基質。在氮源萬面,鼓皮、石膏、碳酸鈣、硫酸鎂等均可作為補充。2.溫度。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3一28℃。子實體形成纂適溫度為8一16℃。

生長pH值和溫度

亞側耳細嫩清香,富含蛋白質、胺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多種營養物質。作為一種草藥,有祛風活絡、清熱燥濕的功效,用於治療癲痛病、風濕、肝腹水等。該菌提取物對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為70%。有關亞側耳營養成分和藥理方面研究比較多,而關於菌絲營養特性方面研究甚少,而本文僅就pH值和溫度這二大因素對菌絲生長的影響加以研究,試圖得出亞側耳菌絲生長的最適pH值和最適溫度。1材料與方法1.1材料菌種由延邊大學農學院菌物研究所提供。1.2方法培養基製備:馬鈴薯400g,加水2000ml熬汁過濾,將過濾液分裝在5個瓶中,將其pH值調到5、6、7、8、9各瓶溶液均放入等量的葡萄糖(40g)、牛肉膏(4g)和瓊脂(40g),熬後,各分裝25個培養皿,每個培養面15ml,標記好pH值。 滅菌:將125個培養皿在0.1~0.15kg/cm2壓力下滅菌30min。接種:在無菌室,先用紫外線殺菌30min,然後再超淨平台,一次編號,接入等體積的母種菌塊。培養與觀察:講同一PH的培養皿分5組,分別置於溫度為22.24.26.28.30的恆溫箱內培養。定期觀察菌絲生長特徵,測量菌絲的生長速度。

基本特性

(一)野生習性勺狀亞側耳一般在氣溫漸低、溫差較大的8月中旬至10月初生長在榆、椴、柞等倒木或枯枝上,若遇秋雨6天左右即可成熟,子實體群生,多生在鬱閉度較高的林間。

(二)形態特徵野生的勺狀亞側耳菇體較小,菌蓋直徑2~5cm,勺形,向菌柄處變細,無後沿、光滑,初期白色。在人工權培條件下菇體較野生大,苗蓋直徑可達5-20cm。

(三) 生物學特性菌蓋直徑3~12cm,扁半球形或腎形,黃綠色,有短絨毛,邊緣光滑;菌肉白色;菌褶稍密,白至淡黃色,寬,近延生;菌柄側生,短或無,孢子印白色,孢子臘腸形,4.5~5.51×1~1.6μm,無色,光滑;囊狀體梭形,中部膨大,29~45×10~15μm。在人工權培條件下菇體較野生大,苗蓋直徑可達5-20cm。

(四)營養要求,勺狀亞側耳是一種木腐菊類,菌絲體在含有纖維歡.母質家的培養料上均能生長.人工培養時可用闊葉木後、玉米芯、豆桔為主料.

(五)生長公度:此蔭對退度適應范田較寬.10-321C均可出菇,但以15-22C最為適宜且沮差對出菇有一定機激作用.

(六)其它條件:勺狀亞側耳要求培蕎料水分含量在65左右。出菇期間有90%左右的相對濕度.較好的通風條件和一定的散肘光.pH位以6左右為好.

(七)在元蘑煮汁培養基上菌絲潔白、濃密,但生長速度不快。

製備再生

亞側耳子實體所含的多糖對小鼠肉瘤S180抑制率達52.6%~98.6%,而子實體所含鹼溶性蛋白(Fb)能明顯抑制小鼠肉瘤S180和肝癌H22增長[4,5]。除此之外亞側耳子實體的鹼提物對X射線照射小鼠免疫功能具有保護作用。亞側耳已經人工栽培成功。原生質體製備是原生質體誘變、融合育種技術開展的基礎。本文首次對亞側耳原生質體的製備及再生條件進行了詳細的報導,為今後通過亞側耳原生質體進行誘變及融合育種奠定了基礎。材料與方法1.1供試菌株亞側耳由東北林業大學林學院森林資源微生物實驗室提供。1.2培養基液體培養基:葡萄糖20g、酵母浸粉2.272g、馬鈴薯200g、硫酸鎂0.5g、磷酸氫二鉀1g、維生素B110mg,蒸餾水1000mL,pH5.8。再生培養基:葡萄糖20g、蛋白腖2g、磷酸二氫鉀0.5g、硫酸鎂1.0g、氯化鈣0.5g、VB110mg、瓊脂18g,蒸餾水1000mL,加入不同種類及濃度的滲透壓穩定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