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盛綱

劉盛綱

劉盛綱,1933年12月出生於安徽肥東,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電子學家,美國MIT電磁科學院院士。1955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無線電工程系並留校任教,1988年至2001年任電子科技大學校長。其專著《相對論電子學》是國際上第一部系統論述相對論電子學理論的論著。在電磁慢波結構、電子迴旋脈塞(ECRM)、自由電子雷射、相對論電子學和相對論電漿電子學等領域做了大量的原創性(Pioneer)工作,為電子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並獲得陳嘉庚信息科學獎和國際K.J.Button獎。2016年9月27日,國際紅外毫米波太赫茲學會將該領域的最高獎——特別貢獻獎授予了劉盛綱教授,以表彰其在本領域的傑出成就。

基本信息

人物履歷

劉盛綱劉教授

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1956至1958年在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修完研究生課程。

歷任成都電訊工程學院講師、教授、副院長、院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中國電子學會第二屆常委理事和真空電子學會第二、屆副主任。是中共十二大代表。

1978年任教授,1980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4年任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副院長。1985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專於微波電子學,在研究電子迴旋脈塞理論方面有新成就。著有《微波電子學導論》、《相結論電子學》。

1986年至今任電子科技大學校長。劉盛綱教授是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真空電子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和“電子科技大學學科”組組長、國家“863-410”主題專家組成。

電子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校長(1985-2001)。提出了一種新的複合式靜電強流電子光學系統並進行嚴格的理論分析;建立了廣義的強流電子軌跡方程;建立了以電子迴旋中心坐標係為基礎的電子迴旋脈塞的動力學理論體系;提出並建立了靜電電子迴旋脈塞的概念與線性及非線性理論,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和發展了靜電自由電子雷射的新概念及其理論;提出並建立了特殊準光學諧振系統,進行了理論分析與實驗驗證,發展了相對論空間電荷波理論和自由電子雷射的空間電荷波理論。近年來又提出了電子注-波-電漿三體互作用理論;提出了離子通道混合不穩定性理論及離子通道電磁波泵自由電子雷射及其理論,並發展了微波電漿激發準分子雷射的理論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工作,為電漿微波電子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研究方向

劉盛綱勞模代表

提出了一種新的複合式靜電強流電子光學系統並進行嚴格的理論分析建立了廣義的強流電子軌跡方程建立了以電子迴旋中心坐標係為基礎的電子迴旋脈塞的動力學理論體系提出並建立了靜電電子迴旋脈塞的概念與線性及非線性理論,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和發展了靜電自由電子雷射的新概念及其理論提出並建立了特殊準光學諧振系統,進行了理論分析與實驗驗證,發展了相對論空間電荷波理論和自由電子雷射的空間電荷波理論。近年來又提出了電子注-波-電漿三體互作用理論提出了離子通道混合不穩定性理論及離子通道電磁波泵自由電子雷射及其理論,並發展了微波電漿激發準分子雷射的理論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工作,為電漿微波電子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對一種物理現象的研究持續了70多年至今仍長盛不衰,這在科學史上是非常罕見的。瓦維洛夫—契林柯夫輻射包含著非常豐富的物理內容,並且在科學技術上有很多重要的套用,成為一門既有高深的學術內涵又有重要而廣泛的實際套用的科學。VCR是一個典型的科學研究過程,它充分反映了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的相互依賴和相互促進關係。科學家們永遠在探索和發現自然,以求得更多和更深的關於自然的知識,為社會和人類作出貢獻。從事研究科學工作,絕不能以獲獎為目的。顯然,從事契林柯夫輻射的研究工作很難再一次獲得諾貝爾獎,但至今仍有那么多頂尖的科學家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要貢獻

劉盛綱受聘教授
劉盛綱教授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國際著名的微波電子學家,現任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國家高技術863-410主題專家組成員、美國IEEE高級會員、國際電磁科學院院士,擔任過多屆國際會議主席和分會主席。目前,他是國內、外十餘所著名大學的客座教授

劉盛綱教授已出版著作四部,在微波電子學、相對論電子學等領域發表論文150餘篇,在電子迴旋脈塞、自由電子雷射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建立了有關理論,作出了開創性及奠基性工作,得到國際上的公認和好評,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級、部省級科技進步獎20多項。

獲得了毫米波—紅外線領域的國際最高獎——K.J.BUTTON獎。此獎項是表彰和肯定近半個世紀以來他在這個領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該獎自誕生以來,獲比殊榮的不到10人,劉盛綱是中國大陸獲獎的第一人。毫米波—紅外線領域是國際上的熱門研究領域,在軍事和工業套用上具有重大價值,人們之所以能夠打手機、看電視、聽廣播,都離不開這一領域的研究。

教育研究

劉盛綱劉盛綱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電子科技大學校長劉盛綱院士接受記者採訪時深感加強學科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應對加入世貿組織的一項緊迫任務。劉院士認為,就目前我國的教材水平和教師的整體水平而言,要建立真正的一流大學任務還相當艱巨。

劉教授認為中國最好的教材是統編教材,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學校自編教材、講義等等,這在國外同行看來十分不解,學校的辦學方向、辦學特色、培養目標不同,為何要使用統一編寫的教材?更何況教材本身也與國際一流學科的要求相去甚遠。課程設定、安排很老化,跟不上發展的形勢亟待調整改革。

劉盛綱教授以中國四年制大學本科的課程設定為例,說明了學科建設的“龍頭”地位不可忽視:“四年大學本科共有1800個左右的學時,40多門學科,其中德育教育課程就有185個學時,占去總學時的10%以上,加之,一些德育教育空洞無實效,學生不願學,老師不願教,浪費了不少寶貴的時間和教育資源。”劉院士認為,德育教育的重點應放在中學階段,大學德育教育應該改革。

“國內高校要與國際高水平院校競爭,其首要問題就是要解決師資問題”。總結多年的科研教學經驗,劉盛綱院士認為,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最重要的是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經過多年的努力和積澱,各高校都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在不同領域裡有突出貢獻的教授、專家和學者。對這些已有人才要人盡其用,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為他們的工作創造更好的條件。

獲獎榮譽

曾獲國家級、部、委及省級科技進步獎25項,1987年獲得第14屆“國際馬可尼獎”提名。兩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全國勞動模範,首批“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四川省青年科學基金專家委員會主任,世界銀行貸款第二個大學項目中國專家組副組長,國家863—410主題專家組成員,還受聘擔任“大功率微波電真器件技術”和“強輻射”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高功率微波與電磁輻射”國家級開放重點實驗室等三個學術委員會主任。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跨學科重大項目“微波電漿及其套用基礎研究”的研究工作。

2016年9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前校長劉盛綱,9月27日在哥本哈根召開的第41屆“國際紅外毫米波-太赫茲會議(IRMMW-THz)”上,獲得由國際紅外毫米波太赫茲學會頒發的該領域最高獎——“傑出貢獻獎”(2016ExceptionalServiceAwardWinnerAnnounced),以表彰其在本領域的傑出成就和突出貢獻。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院士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