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未

李未

李未,男,1943年生,北京市人,文化程度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有智慧型計算機專家組副組長等。 系統地解決了實用並行程式設計語言,特別是並行及通訊結構的語義問題,在並行程式語言翻譯正確方面做出創始性貢獻。還提出開放邏輯理論,建立了形式系統序列的極限理論等,證明了正交設計的最優性,在研究和使用矽編譯技術及智慧型計算機研究等做出突出的成績。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李未 李未

1961年09月—1968年06月,就讀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

1968年06月—1979年07月,先後任北京航空學院基礎部、計算中心教師。

1979年07月—1983年01月,在英國愛丁堡大學計算機系攻讀博士學位。

1983年01月—1986年08月,任北京航空學院計算機系講師,

1986年09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2年01月—2009年05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學術兼職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校園對外交流 校園對外交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

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專家組成員。

軟體開發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教育部計算機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主編,

電子學會副理事長。

英國科學與工程委員會高級研究、

德國不萊梅大學教授級研究員、

德國薩爾布呂肯大學Zuse講座教授。

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研究內容

參與創立、發展和完善結構操作語義方法的主要學者之一,80年代初期,李未院士使用這種方法最先給出了Ada語言有關任務,包括並行、匯聚、通訊、同步及選擇等機制的語義,建立了在並行機制下的程式模組以及程式例外處理的語義。他的工作系統地解決了諸如像Ada、Edison等並髮式程式設計語言的操作語義問題,並在語義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並發語言的翻譯與變換理論。

從1992年開始,李未院士根據在863計畫實施過程中出現的軟體開發方法及知識庫的建立和維護等需求,提出了關於形式系統序列、極限及相關的計算模式等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將分析數學中逼近和近似的方法用於軟體系統的開發。這一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以版本作為基本對象、用版本序列描述開發過程、用版本系列極限刻畫最終目標的概念和方法。

李未 李未

李未院士用模型的概念和方法,給出了知識庫維護過程中“增新擴充”和“出錯修正”的合理描述,首次建立了一個“規約修正”演算系統,並給出了基於Prolog語言的“規約修正”算法,該演算系統使程式規約的修正有了可操作的數學方法。

他首次提出軟體開發策略、知識庫維護策略的收斂性概念,並用版本序列的收斂速度衡量維護策略的優劣。在他指導下的課題組成員還研究了力迫、猜想與反駁、歸納等多種軟體開發策略,並證明了它們的收斂性。李未院士將這一整套概念和方法稱之為“開發邏輯”理論,並曾應邀在德、法、英、丹麥、及瑞典等國的大學就“開發邏輯”理論進行講演和講學。

為解決網路環境下擁有海量信息、運行著海量進程的服務軟體系統的設計、實現和維護中的重大問題,973“網路環境下海量信息組織與處理的理論與方法研究”項目組從海量信息科學、軟體技術與方法以及試驗性軟體研究三個層次開展了基礎研究。作為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在他的領導下,項目組對此開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並順利通過了科技部主持的項目中期評估,獲得重點資助。

突出成就

在電腦程式語義研究方面,獲1995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99年起,先後擔任973計畫“網路環境下海量信息的組織與處理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和“海量信息的協同性與可生存性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

提出了修正的演算系統(R-演算),並證明了R-演算的可靠性、完全性和可達性。

提出並設計了過程模式語言,提出並研究了合理過程模式的三個基本特性獲得1999年光華科技進步一等獎。

主持研製的基礎設施網路管理系統軟體生產平台,獲得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已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專著1部。

獲2005年度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一項。

培養博士後8名、博士研究生52名和碩士生96名。

2018年6月29日,科學中國人(2017)年度人物在京揭曉,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原校長李未獲“傑出大學校長獎”。

院士報告

李未題詞 李未題詞

李未院士在新主樓會議中心做題為“高等教育形勢和國家實驗室建設”的大會報告,分析了重點學科和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形勢,闡述了該校的辦學思路,重點提出國家實驗室建設是該校航空航天特色的載體和高水平“研究型”的標誌,並將帶動學科的全面發展。

李未院士從本科教學評估情況、“211工程”評估、985工程、國家重點學科考核等方面向與會觀眾介紹了重點學科和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形勢,他認為我國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已初見成效,適應我國發展戰略需求的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基本形成,教育規模和質量基本滿足國內的發展、戰略需求,已形成了適應國家發展需求的學科和重點學科體系。

辦校理念

李未院士闡述了在新的形勢下該校的辦學思路。他指出該校要培養兩種人才: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培養領軍人才,為國際經濟一體化培養領導人才。要實現兩個轉變:在“十五”拓展辦學規模的基礎上,向全面提高辦學質量的轉變;在過去有效培養常規型科技人才的基礎上,向注重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轉變。要以兩個為本: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本。

他指出國家實驗室建設是該校航空航天特色的載體和高水平“研究型”的標誌,是國家知識創新體系的根結點,產學研結合的有效平台,技術創新體系的支撐,可以凝聚國際一流人才,承擔套用基礎和前沿高科技研究重大項目,將帶動學科的全面發展。國家實驗室的建設將圍繞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服務大型飛機重大專項的要求,瞄準世界航空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發展方向,開展基礎性、前瞻性和探索性技術研究和開發,這標誌著北航發展的新階段,我們一定建設成國際一流的高水平國家實驗室。

校長寄語

從北航畢業的日子,我對大家表示衷心的祝賀。2008年該校共畢業了3332名本科生,其中一部分將走向社會,走上建設國家的崗位,一部分將留校或到其他高校繼續深造,還有一部分同學將要出國留學。但無論如何,你們都將進入新的人生階段,都面臨著如何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找準自己位置的問題。為此,我有以下幾點希望:

首先應該看清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二十年以後的世界將會是什麼樣的?我想它至少有四個特點:一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基本實現;二是國際政治多邊化構架基本成型;三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通已成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主流;四是中國必將成為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中堅力量。

在這樣的世界中,我希望你們都能成為有大志向的人,具體說來就是成為世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領軍人才,國際多邊政治機構的領導人才,和東西方文化融通的推動者。

要想成為這樣的人,就必須付出三倍於常人的努力,就必須像孟子所教導的那樣,“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這樣,不斷地學習,艱苦奮鬥,你們才能擔當起民族振興和人類進步的大任。

同學們,你們今後要走的道路是漫長的。希望大家能夠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工作,面對生活。德國大詩人歌德有詩云:“遼闊的世界,宏偉的人生。長年累月,真誠地勤奮。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創新。常常周而復始,但從不停頓。尊重傳統,而又樂於迎新。心情舒暢,目標純正。啊!這樣又會前進一程”。

李未 李未

總之,我們只有保持了良好的心態,才能持續不斷地付出艱苦的努力。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真正有利於社會,有利於國家,有利於人類,又對得起自己人生的人。我願以中外思想家的這兩段名言,送同學們踏上人生新的征程。

科研精神

對我們來講,以學生為本的本科素質教育,第一要設立的就是學生的目標,那么培養目標是什麼?我們就是創新型的科技領軍人才。

李未 李未

當學生們在基地完成設計、製作和地面試驗後,還要到外場進行飛行試驗驗證。因此,對於飛機各方面的性能要求是非常高的。航空和航天是一個非常廣泛的範圍,比如說我們的航空上的自動控制系統,航空需要通訊,所以我們這個電子系統航空材料很重要。另外呢,空氣動力學對飛行的性質,在他們所長和將要發展的方面,更加強化他們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們更好的完成學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還專門為本科學生配備了導師。

敏銳的專業洞察力,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積極的強烈的協作精神,像這些東西都不是在大課或者是通過政治活動能夠建立的,必須要有老師要耳提面命。所以我們才要設立這個導師制,通過導師來單獨給這些學生,根據每一個人的特點來進行,不斷地提高他們在這些方面的素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本科學生導師制,從2002年試行到今,已經有5年的時間了。由於這項制度突破了以往的只有研究生才有導師慣例,所以當初在李未提出時,曾引起了不小的波瀾。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我們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對這些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所以,大多數的老師是贊成的。當然也有一些老師,因為我們是個研究型的大學,研究型的大學呢,比如說我們在實驗室里工作的都是一些專職的研究人員,本科生呢他們就不一定帶。

李未 李未

為了保障制度得以實施,學校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大量徵求教師意見,認真分析導師制的優勢等等。

人物評價

李未,1943年6月出生。196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83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現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系教授、軟體開發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李未在實用並發語言語義、並發語言的翻譯理論等方面取得了開創性研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勵。

除了擔任北航校長之外,李未還擔任軟體開發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北航計算機學院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計算機科研工作和教育工作。擔任大學校長,繁忙的工作讓年過花甲的李未總是事務纏身,然而他卻一直保持著一個習慣,李未說,這個習慣讓他心裡格外的踏實。

每天走在校園裡,早上走一圈,晚上走一圈,覺得非常愜意。看到我們學校校園一天一天地變化,整個的本科教育質量、研究生教育質量不斷提高,我就是有一個感覺,覺得生活充實,我盡了我應該做的責任,作為一個老師。

對於自己長期從事的計算機教學與科研工作,李校長流露出一種特殊的感情。他特彆強調,當前我國學生的計算機套用水平並不亞於西方先進國家,我們的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接觸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要多於外國學生,但和世界著名大學相比,基礎性、前瞻性研究以及創新能力和博士生培養還有較大的差距。這值得高等教育界的充分重視。

對於北航乃至整箇中國高等教育未來的發展,李校長表示充滿了信心。他說,中國的大學一定能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途上作出更大的貢獻。

懷進鵬主要從事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計算機套用、網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開發工作近1,現任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成員、國家十五863計畫計算機主題專家組組長、國家電子政務標準化總體組組長等職務。

北航前校長李未2009年66歲,中國科學院院士,軟體開發方面的知名專家,擔任北航校長職務長達7年時間。李未和懷進鵬均來自北航計算機學院,在學院網站上,兩人都被歸到“學術帶頭人”一欄。4月份卸任教育部副部長一職的趙沁平,也是北航計算機學院的“學術帶頭人”,他曾任過北航計算機系主任、副校長。

潮汕海內外科技界名人

潮汕海內外名人倍出,有政法界、工業界、農業界、交通界、科技界、衛生界、財經界、文藝界、新聞出版界名人。以下是科技界名人。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院士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