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簡介
古代雕塑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作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雕塑大師劉元,竟使元代 的雕塑藝術達到了峰顛,其作品,一直被後代當作鑑別元朝繪畫、塑像乃至古建築的代表。
生平簡介
劉元(約1240-1324年),字秉元(又稱劉鑾),今天津市寶坻縣劉蘭莊人。他從小聰穎好學,後來考取了功名,官至昭文館大學士,正奉大夫,秘書監卿等。他學識廣博,繪畫雕塑兼長,尤其是他那傳神的雕塑作品,在元朝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堪稱一代典範。清代康熙年間編輯的《日下舊聞》載:“京師像設之奇古者日劉蠻塑。”說者疑鑾與元音相近而誤。當時京都許多廟觀塑像出自劉元之手。
成就
考郝伯常《陵川集》:“燕有四賢祠,其像塑自劉鑾。”劉元、劉鑾及劉正奉。均是一人,因劉元曾任“正奉大夫”,古人也稱劉正奉。說他的雕塑在當時是最著名的了。“正奉塑像,虞文靖特為作記。”《元史·方技傳》云:“有劉元者,嘗從阿爾尼格學西天梵相,亦稱絕藝。”下云:“元字秉元,薊之寶坻人。”清乾隆年間編撰的《日下舊聞考》記載:“玄都勝境在弘仁寺西,建於元,相傳為劉元塑像。正殿乃玉皇大帝,右殿塑三清,儀容肅穆,道氣深沉,左殿塑三元帝君,上元持簿側首而問,若有所疑,一吏跪而答,甚戰慄,一堂之中皆若悚聽嚴肅者。神情動止,真稱絕藝。”劉元堪稱雕塑一傑。
在北京西安門裡府右街北口有一個很小的胡同地名--劉蘭塑,又叫劉鑾塑。胡同雖小,名氣卻很大。據說這裡原是元代天慶觀舊址,天慶觀的神像都是劉元所塑,自古至今,十分出名。《天咫偶聞》記載道:“天慶觀在氈壇寺南,俗稱劉鑾殿,神像皆出元劉正奉鑾手今已頹敗零落,蔓草塞門,過者瞻望太息。”據有關史料記載,劉鑾殿內有真武廟。所說“玄都勝境”即天慶宮,因內有劉元雕塑品而得名“勝境”。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賜名“天慶宮”,“前殿額曰泰鈞,後殿額曰統元。皆皇上御書。”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御製《天慶宮像元劉鑾塑詩》:南雕北塑古所傳,大神塑猶存元。名手劉姓元與鑾,東獄搏換稱元賢。茲天慶像鑾坯埏,棟宇剝落像巍然。呵護丁甲其敢延!為新棟宇丹獲鮮,像佛增易如故焉。是日路便展禮虔,高居上帝絳節翩。侍臣儀從飄乎仙。曹司聾啞解事艱,斯作典欲為其難。以神喻人至理存,一潔矩乃為心寒”。劉元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殊才。
學藝
劉元少年時候就當上了一名道士。為了學藝,他長期侍奉一位掌管朝延符錄圖讖的青州杞道錄(姓加職務的稱呼),並拜杞為師。杞道錄傳授給他多種藝術,雕塑、繪畫僅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不僅能獨立操作,給許多名剎塑像,而且還能領作。當時就已經是一個很出名的人物了。至元七年(1270年)元世祖忽必烈令阿尼哥監修北京護國仁王寺,並招奇工來從事雕塑,有人舉薦劉元,被世祖忽必烈採納,劉元參加了這項工作。就在這裡,又向阿尼哥學習塑造西天梵像藝術,即印度塑佛法。阿尼哥是忽必烈的匠人總管,稱為國公。劉元很快學會了阿尼哥的造像藝術。
此後,劉元給元朝兩都,即上都(內蒙古多倫縣東閃電河北岸)和大都(北京)的大廟塑鑄了許多名像,都是非常精采的。被贊為“西天梵像神思妙合,栩栩如生令人叫絕”。號稱“天下節與比者”。特別是他為上都塑的三皇像,尤顯技藝高超不流時俗,最為精碎。有學識的人都以為他的造像藝法是得自三聖人之精妙。因為這個,皇帝曾兩次賜宮女給他做妾,官封“昭文館大學士”,還給他增加了下屬人員,皇帝出行,必有他跟隨。並奉仁宗皇帝上諭:非有旨,不準擅自為人造像。也就是說,劉元給誰造像,須皇帝批准。
北京朝陽門外,以前有座東嶽廟(今公安部處),用來祭祀東嶽天齊仁聖帝(泰山神)的,一直到前幾十年還安在。那裡塑像就十分出名。廟雖幾重建,塑像卻依然精采。廟裡有閻王殿,有猙獰的惡鬼塑像,像下裝著輪子。塑像下的地是空的,連著輪子。遊人推開殿門,跨進門檻,一腳踏在塑像前的地上,塑像便突然鏇轉到你身前,掄起手中的白粉口袋,打在你身上。如無思想準備,便會嚇個半死。所以人們說起東嶽廟的塑像,大有談虎色變之感。據《寶坻縣誌》(乾隆本)記載,東嶽廟的塑像是出自劉元之手。他把泰山神塑得“巍巍然有帝王之度”,他把侍臣像塑成“憂深思遠”之態。然而,劉元在打算做侍臣像的時候,並不是馬上就乾。而是經過了周密的構思,包括到禁宮中查閱資料。他在圖畫裡恰好見到了唐朝魏徵像,高興的驚呼:“找到了,找到了!我如果不塑成這個樣子(指神態),就別叫侍臣像。”於是,他急奔廟內,做起了侍臣像,當日即成。接著士大夫們的尊敬心情都來觀像,一個個仰著頭轉著圈地看,無不讚嘆元之絕藝。事隔一百多年後,(明朝正統年間),有位侍臣住在廟裡看元所塑侍臣像,看得入了迷,果然在像前呈“憂思深遠”狀。使劉元所說的“不塑成這個樣子就別叫侍臣像”這句話,奇蹟般地應驗了。
個人成就
劉元所塑西番佛像,多系密像,更為新奇、高超,亦稱絕藝。不過既在當時,一般人們也是很少見過的。劉元塑像自吸收印度、尼泊爾的造像手法之後,使他的雕塑技藝有了更高的成就,幾乎件件都是精品。尤其是在脫空塑上貢獻極大。他塑像時,先按所設計的神像大小、形狀,用鐵絲綁好架子,然後將和好的泥給神像“長肉”,視乾濕程度按部位加工,經過精雕細刻做成偶像(即泥胎)。再把準備好的多層綢布裹在“肌肉”上,然後塗漆,等個時間之後則開始搏捏,去掉泥土,再行細緻地整理、彩繪,最後塗上真金。此工序叫做“搏換”,俗曰“脫活兒”,至今北京還有這句俗話。
他把密教的雕塑技術和中國的雕塑手法結合起來,使中國雕塑藝術得到了新的發展,給明清各代的雕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劉元塑像的作品風格、特點是什麼?根據記載和對作品分析,試述為:造型精美,比例勻稱,面部表情神氣而生動,豐富而深刻。腰部細長,希臘鼻子,栩栩如生,不流時俗。可惜的是劉元的塑像傳到後世的很少,現在幾乎絕響於人間了。因為塑像不比繪畫易於流傳,他的同時人虞集花《劉正奉塑記》中就曾對此有感,在張彥遠的《名畫記》中,記錄畫人數十名,而塑像者僅一、二人。說道:“良畫可傳玩,模拓久遠;塑者滯一處,好事識者或不得而觀覽,使精藝不表白於後世,誠可慨也。”當時他已意識“塑”之不能致遠傳久,但卻未考慮到後代的大量破壞,否則那感慨就更多了。
劉元一生從事雕塑藝術近六十年,活動範圍很廣:山西、內蒙古、河北易縣和固安縣,北京白雲觀、廣濟寺,香山和京西翠微山大悲寺,天津市寶坻縣廣濟寺(三大士像)及東關外的東嶽廟,都有劉元手跡。雖說現在已不多見,但仍有山西省晉城市玉皇廟內二十八宿神像,如今大都保存完好。每個神像的身上,在不同的位置都附著一個不同的小動物,非常生動,確使國內外遊人叫絕。這些塑像當然出自劉元之手。證以《二十八宿歌》:》......舉枚上下一一數,一一生氣噓雲風,相傳劉元負絕技,此像定是元之功......。另外,塑像中正有腰部細長,希臘鼻子等特點,所以是全國罕有的寶貴文物之一。廟內有一塊“二十八宿像作者--劉元”簡介牌,因內容太少,許多遊人要求更多一點了解劉元其人。壓力之下,1987年5月,山西派專人來寶坻考查劉元,重新增補了簡介內容。
金元兩代的詞作者
詞是古代一種文體,但是只興盛於宋代,詞的最初特點是以詩文配上曲調,可以演唱。宋之後的金元兩朝代,都有哪些詞作呢。本任務就來細說金元兩代的詞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