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河鎮

凌河鎮

凌河鎮位於安丘市區西南部16公里處,北鄰關王鎮,南與白芬子鎮、輝渠鎮接壤,西與紅沙溝鎮交界,東接白芬子鎮、興安街道。總面積75平方公里,轄68個行政村,1.2萬戶,5萬口人,耕地5萬畝。其中,庫區村20個,人口10239人。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19元。鎮內財政收入1341萬元。該鎮是山東省小康鄉鎮、省級村鎮建設鄉鎮、濰坊市農村工作模範鎮、發展民營經濟強村和文明鎮,也是山東省和濰坊市的中心鎮。

基本信息

歷史建制

凌河鎮凌河鎮

凌河鎮清末屬安丘所轄,1912年為安丘縣第四區,1948年為老安丘縣凌河區,1949年為丘南縣第三區,1953年改稱為安丘縣第二十區,1955年 7月更名為凌河區,1957年撤區並鄉,凌河區改稱凌河鄉,1958年9月成立凌河人民公社,1984年4月,凌河人民公社改稱凌河鎮。2007年9月,原紅沙溝鎮的紅沙溝村等36個行政村、原關王鎮的井戈村等41個行政村劃歸凌河鎮管轄,組成現在的凌河鎮。

農業經濟

凌河鎮農業發展
農業獨具特色。凌河鎮位於汶河南岸,北部為汶河沖積平原,南部為低矮嶺區,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農業生產條件較好。全鎮建有提水站61座,機井、岩芯井 827眼,塘壩13座,90%以上的耕地為水澆田。農副產品種植、加工、出口是凌河鎮的一大主導產業,全鎮糧經作物面積比為1:3,經濟作物主要以大姜、大蔥、果品、瓜菜為主,面積近4萬畝,其中,出口蔬菜種植基地2萬多畝。養殖業是凌河鎮的又一主要產業。主要以肉食雞種雞飼養、種苗孵化為主,全鎮存養肉食雞種雞60萬套,占山東省總量的10%以上,為省級畜牧業強鎮。大江企業集團存養肉食雞種雞50萬套,為山東第一養殖大戶。全鎮現有規模較大的農副產品加工出口龍頭企業36處,個體加工業戶200多家,有10處企業擁有自營進出口權,年加工能力30萬噸,其中加工出口蔬菜能力20萬噸,去年實際完成出口 8萬噸,創匯5000萬美元。

農副產品加工出口業是該鎮的特色主導產業,全鎮173企業中,農字號企業占88家,加工戶360多家,產品包括保鮮、速凍、熟食、鹽漬四大系列300多個品種,年加工能力65萬噸,全部出口到日、韓、美、歐、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年創外匯6000多萬美元。萬鑫的大姜、鑫龍的胡蘿蔔、東方紅的長蔥、三通的大根、東海的蒜苔、渤海和奧源的洋蔥出口量全國最大。本鎮建有出口蔬菜基地7萬畝,輻射建成鎮外、省外基地30萬畝,北起吉林、內蒙,南到浙江、福建,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都有凌河的基地。加工企業現有職工1.6萬人,加上生產基地和原輔料配送環節,全鎮從事農副產品加工生產的人員在3萬人左右,年人均工資性收入1萬多元,成為全國農副產品加工出口重鎮。畜牧業是凌河鎮的又一特色主導產業,主要以種雞種鴨的孵化、飼養、屠宰加工為主,現有大型養殖企業6家、加工企業3家,存養種雞22萬套,種鴨20萬套,成為省級畜牧業強鎮。

工業建設

凌河鎮工業建設
工業實力雄厚。凌河鎮工業基礎較好,全鎮建成10多個民營經濟小區和20多個專業村。其中,凌河食品工業小區占地3000畝,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實現了 “六通一平”。近年來,以民營經濟小區和專業村為依託,全鎮共建成各類企業200多處,個體工商戶2000多家,其中,中外合資企業7處,外商獨資企業2 處。重點產品有焊接材料電力金具、化工、建築建材、造紙、印刷、出口蔬菜、畜禽產品等十大系列2000多個品種。2002年,全鎮企業完成銷售收入8億元,實現利稅6981萬元。

1、山東省安丘市東方紅肥業有限公司地處安丘市凌河鎮,是全國高效農業示範基地,企業占地60餘畝,配套先進的生物實驗室、化驗室、生物發酵車間、造粒車間。企業技術力量雄厚,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副研究員1人、碩士生1人、本科生有2人。公司開發生產的魚蛋白是以鮮錢為主要原料,經過先進的液體深層生物發酵工藝精製而成,內含植物生長所必需的16種活性胺基酸、7種維生素,多種生物酶生物菌,適量的氮、磷、鉀和微量元素。以添加魚蛋白生產的系列有機肥、有機無機復混肥,發酵工藝先進、科技含量高,各種養分分配比合理,融合了肥料的各項優點,具有肥效快、肥效大、植物吸收穩定、抗病、抗重茬、增產之功效。綜合各項技術性能,該產品在全國同類產品中占據絕對領先地位。

凌河鎮大江集團
2、濰坊市大江企業集團是全省首家大型私營企業集團,其法人代表是安丘市凌河鎮鄭家河村村民鄭學江。該集團現擁有固定資產9000萬元,職工1500餘人,是一處以養殖業為主,集飼養、孵化、飼料加工、冷藏儲運為一體,產供銷一條龍的大型企業集團,在全國500家最大私營企業中排名第16位。目前,集團有下屬企業24個,分別涉足養殖業、飼料加工業、食品加工業、建築裝飾業和家具製造業等多種行業。其中,有種雞場10處,孵化場4處,現存養“AA”父母代種雞30萬套,每年可為社會提供優質商品雞苗2500萬隻;年加工全價顆粒飼料8萬噸,濃縮料、添加劑2000噸;凍雞、凍豬肉等10000餘噸,產品遠銷江蘇浙江湖北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並出口國外。在生產中,該集團抓住機遇,積極參與對集體企業和私營企業購買、兼併、租賃和承包,先後出資200多萬元,租賃了濰坊三得利肉雞有限公司的兩處種雞廠和一處飼料廠,兼併購買了一處鎮辦企業和一處私營企業,盤活資產3000多萬元,銷售收入和利稅分別增長了40%和35%。1998年,完成銷售收入2.1億元,實現利稅1900萬元。同時,該集團還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積極幫助民眾共同致富,先後帶起了本鎮及外地的養殖場戶1000多個,年增加社會效益2000多萬元。

其他事業

凌河鎮文教衛生
文教衛生旅遊事業篷勃發展。全鎮建有高級中學1處,國中2處,國小21處,幼稚園23處,教師600多名,在校生9000多人,兒童入學、入托率100%。凌河中心衛生院現有職工93名,轄17個社區衛生服務點,該院配備了先進醫療設備,可進行中小型外科手術。文物古蹟有牟山縣古城遺址、晏公堂、漢豫州孫寬碩墓。近年來,該鎮在汶河庫區沿線建成總面積1.4萬畝以上林下漁生態旅遊綠化帶,修建旅遊專線40華里,將牟山水庫上游及沿河、沿線建成了一個綠樹環繞、碧水相映的生態旅遊景點。

小城鎮建設

凌河鎮小城鎮建設
小城鎮建設近幾年日新月異,全鎮累計投資1億多元,在規劃建設好郵電銀行、電力、供銷、糧貿等一大批現代化生產、辦公、營業樓房的同時,組織實施了鎮區道路建設、供排水系統建設、電力設施改建、市場建設、服務設施配套以及美化綠化亮化工程等工程。境內公路79公里,其中省道13公里,市道6公里,鎮村路60公里,通柏油路的村20多個,鎮區二橫六縱8條主要街道全部硬化,並安裝了路燈。程控電話交換機容量1.3萬門,配套安裝程控電話9000多門,開通了3座移動通訊基站,2座聯通通訊基站,在全市率先建成了“電話鎮”。目前,鎮區面積已達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萬人,初步建成了一座具有現代化氣息的新型商貿小城鎮

入夏以來綠化、美化、淨化的有利時機,投資500多萬元,實行領導、人力大集中,組織實施了“四項工程”:1、大綠化工程。凌溪湖公園史韻湖公園進行了改擴建,鎮區主要街道進行了綠化補植,新栽雪松、黑松、連翹等綠化苗木16萬株,鎮區景點公園達到6處,主街全部實現大綠化。2、大淨化工程。街道兩側視線範圍內的“三大堆”全面進行集中清除,邊坡邊溝進行了修整,安裝垃圾筒68個,與沿街經營業戶全部簽訂了“門前三包”協定,杜絕了髒、亂、差現象。3、大拆遷工程。拆除違章建築80多處、亂擺亂設廣告牌、燈箱等520多個。拆除舊房、平房2000多平方米,在其舊址上開工建設了南宅、紡張繡潤澤園和宏飛三個商住小區。4、大美化工程。鋪裝新凌大街副路3萬平方米,東海路進行挖補罩面、面積達660平方米,安裝、更換路沿石5200米;路燈全部進行返新,新安燈桿公益廣告牌230個、安裝景觀燈和路燈86盞,鎮區路燈總數達到1000多盞;在雄鷹大道安裝高標準護欄1400米、翻新新凌大街護欄2000米;新建觀景亭2座、安裝大型景觀石12塊;粉刷美化牆壁1萬多平方米。被評為全國最適宜人居名鎮、山東省中心鎮、山東省村鎮建設新型鄉鎮、山東省最具成長性的鄉鎮、山東省環境優美鄉鎮和山東省綠化示範鎮。

名村展播

凌河鎮大路村
凌河鎮大路村共有512戶,1809口人,耕地1680畝。近年來,村兩委一班人,帶領全村民眾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上下齊心,聚力實幹,實現了經濟和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65億元,比上年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6699元,比上年增加319元。先後榮獲山東省“村鎮建設明星村”、“文明村”以及“全省民主法制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該村立足實際抓調整,讓土地的產出效益高起來。前些年,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大膽調整最佳化種植結構,達到了戶均“畝半果、畝半姜、七分蘆筍、八分桑”的種植格局,成為遠近聞名的出口種植基地,民眾收入大幅度增加。生產中,還探索出了“大棚西瓜套大姜”的種植模式,經上級科技部門實地測產,畝產大姜6028公斤,西瓜3600公斤,獲得了濰坊市“星火計畫”二等獎。同時,對村前的500畝嶺地和村北的400畝河灘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改造,發展冬棗300畝、大桃200畝。再者,因勢利導辦企業,讓民眾儘快富起來。對村辦漂液廠福利紙箱廠、蔬菜加工廠等一批企業進行了改制。通過最佳化投資環境,吸引了南京天盛焊業公司、津聯化工公司等外地企業到村里落戶。目前,全村企業已達26家,年產值1.2億元,利稅1000萬元,年增加村集體積累80多萬元。同時發揮優勢大力搞第三產業,讓民眾的收入多起來。充分利用地處鎮區,交通便利的優勢,將村前新凌大街進行了統一規劃,新建經營樓房43處,重點發展餐飲服務、商品批發、維修加工等三產項目。目前,全村個體工商戶已發展到78家,年創利稅400多萬元。

名校展播

凌河鎮安丘四中
安丘市第四中學

山東省安丘市第四中學,坐落在美麗富庶的安丘市經濟強鎮凌河鎮駐地,206國道北側,交通極為便利。學校占地120畝,建築面積40000平方米。擁有教學樓實驗樓學生公寓樓學生餐廳等各類功能大樓8座,現有3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300餘人,教職工170人。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其中2人被評為省優秀教師,25人被評為濰坊市優秀教師和教學能手,6人獲濰坊市人民政府教學成果獎,104人被評為安丘市優秀教師、教學能手、教學新秀。

安丘四中是濰坊市二十二所重點高中之一、是濰坊市規範化學校,實施信心教育的辦學特色十分鮮明。近年來,學校一班人銳意改革,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全校上下同心同德,發揚“自我加壓、負重奮進、吃苦耐勞、無私奉獻、敢為人先、爭創一流”的四中精神,創出了一條使學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潛力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綜合素質得到最大程度提高。

“四中無差生,四中學生潛力無窮”是四中永恆的辦學理念,信心教育養成教育感恩教育是四中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獨辟的蹊徑,一切為了學生是四中教學永恆的核心。2003年高考,安丘四中再創高考奇蹟,在二類生源的條件下,文理應屆本科一榜進線258人,其中,重點本科一榜進線125人,各科各類本科錄取總數391人,本科升學率全市第一(高出山東省本科招收率31.02個百分點),約是山東省本科招收率的2倍,創造了班均本科進線數安丘市第一,體育本科進線數安丘市第一,奪取安丘市高考升學率五連冠。學校榮獲山東省學校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安丘市高考特殊貢獻獎單位、安丘市教育教學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古墓葬

凌河鎮董家莊漢畫像石墓
董家莊漢畫像石墓位於安丘市博物館院內,原址在城區西南9公里的凌河鎮董家莊村北。1959年修建牟山水庫時發現,是一座大型的漢畫像石墓。同年12月至次年3月,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對墓葬進行了清理髮掘,只把畫像石拆遷到縣城保存。1963年在北關果園內(現市博物館院內)復原,墓入口處增建了保護性前廳,門額題“漢墓”。1979年安丘縣人民政府公布漢畫像石墓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安丘縣城鄉建設委員會、安丘縣文化局劃定了安丘董家莊漢畫像石墓的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對漢墓及其周圍的環境保護作出了規定。

漢墓座北朝南。整座墓葬由甬道墓門、前室、中室、兩間後室、東耳室北耳室等部分組成。墓葬南北長14.3米,東西寬7.91米(以外壁為準,不含墓道),占地面積70.15平方米。整座墓葬除甬道用磚鋪地外,均用預製石板、石條建成,共用石材224塊,石質大部分是石灰岩。甬道為券頂,前室、中室及後室東西兩間均為盝頂,皆用加工成子母口的梯形坡石與長方形的頂石扣合而成。兩耳室均為平頂。石材之間採用了水泥砌縫粘合,非常牢固。室內前室、中室、後室中間,立有四根承重的方柱石圓柱石,柱石與墓門、甬道構成一條南北的中軸線,東西基本對稱。漢墓在整體設計上類似現實生活中的建築式樣,體現了漢代人生時崇尚榮華富貴,死後不忘在天堂享受的“再生”思想意識。墓內石材全部經過了藝術加工,在224塊石材中,有103塊刻有畫像。這些畫像分布在甬道封口石、墓門、墓室四壁及室頂、立柱、地栿等處,畫像面積達146平方米。除有幾處草就未成外,有69幅完整的畫像。畫像根據題材需要和所處的部位採用了不同的雕刻技法,其中絕大多數是鑿紋減地淺浮雕,少數為減地凹面陰線刻,個別畫像採用了高浮雕透雕技法,有時同一幅畫像也使用了多種雕刻技法。雕刻設計規範,手法嫻熟,表現了漢代高超的石刻藝術水平。

凌河鎮董家莊漢畫像石墓畫像
畫像題材多種多樣,表達內容非常豐富,基本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反映了墓主人車馬出行、拜謁、樂舞百戲、漁獵等社會生活內容。主要分布在墓室四壁及少數坡頂石上,代表性的畫面有中室室頂北坡的樂舞百戲圖,後室西間西壁的狩獵圖,前室、中室西壁的車馬出行圖。樂舞百戲圖描繪了一幅歡騰的動態景觀,畫面布局合理,博而不亂。其中飛劍跳丸一組,一人的右足、左膝、左臀部位及雙手各一球,有六球懸空,次第落下,共有十一球,另有三把劍同時飛舞在空中。一人把玩十四件器物,毫無侷促之感,這在所發現的同類題材的表演中是一個紀錄。桿戲一組,一人曲雙臂擎桿,有兩人緣桿而上,桿頂一人仰身舞蹈;上部橫桿之上共有六人,其中四人或足或膝勾住橫桿,而身體懸空作舞動之姿,另兩人在橫桿之上,雙手撫桿作仰面倒立翻轉。桿上九人齊動,姿態各異,雖各不相顧,絕無驚險之虞。執桿之人踮腳仰首,輕鬆自如,這又是所見相同遊戲中表演人數最多的一幅。六博一組,中置一套博局,環繞六人,俱為羽衣裝束,分為三組,兩兩相對,直觀地表現了六博遊戲的玩法。其中兩人離局跽坐,曲臂俯身對玩;兩人長跽,一人曲臂,另一人伸臂,隔局而博;另兩人近局,對膝踞坐擁博。狩獵圖表現場景廣闊,結構緊湊。右側馳馬縱犬執具而追,兔、鹿等臨危狂奔;中部一山,層巒疊嶂,仙人躑躅,動物或逐或憩;左側有眾多的禽獸,動靜各異,有兩羽人似作馴獸之姿。以上兩幅畫面均採用淺浮雕手法,刻畫了豐富、傳神的生活場景。車馬出行圖採用了凹面陰線刻,線條流暢,技藝嫻熟,刻畫了身份不同人物、矯健的馬匹、式樣繁多的車輛,表現了漢代森嚴繁縟的儀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漢墓主人的社會地位。第二類:反映升仙得道思想的神話人物、奇禽異獸等民間傳說內容。主要分布在墓門、室頂坡石及封頂石上,代表性的畫面有前室封頂石的雷神出行圖、中室室頂南坡的王母出行圖。雷神出行圖藝術想像力奔放自由,雷公在眾仙的簇擁下,御慶雲前行,電母風伯雨師各自作法相隨,威風凜凜,浩浩蕩蕩。奇禽異獸在畫像中占據了大量的空間,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人性化的蟾蜍九頭人面獸等包含了繁雜的漢代文化思想內涵。畫像中各種狀態的朱雀即是傳說中的鳳凰形象,《漢書》中也記載了“鳳凰集於安丘、淳于”的事實。在今天看來似乎有些虛妄,但在漢代這是天下太平,民富安康的象徵,鳳凰體現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第三類:少數的歷史故事。表現主題明確的有泗水升鼎圖和孔子問道圖。孔子問道圖採取了減地凹面陰線刻手法,一長列的人物、車馬刻畫得細膩暢酣。畫像左起首位老子、次項橐、第三孔子,以及跟隨孔子遊學的弟子。孔子曾經向老子問學周禮的有關典章故事,曾與七歲的童蒙項橐辯道。在這裡畫像的設計者把兩個故事作一幅畫面處理,集中反映了孔子賢者為師,而師無老少,不恥下問的思想認識。同時,建造和使用畫像石墓的主人大都是積學仕宦之人,師道學問在東漢是立身的根本,所以,即使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生活也應該有聖賢垂訓,不失儒雅風範。第四類:反映生殖崇拜觀念內容。分布在前室與中室之間的方柱和後室北壁中間的方柱上,代表作是前室與中室之間的方柱。畫面刻畫了眾多的人物、動物,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的複雜關係處理得非常巧妙,相互撫摸的人、孕婦以及有孕的熊,親切安詳,表達了漢代對生殖繁衍、人倫常理的認識,寓意深遠。方柱雕刻運用了成熟的高浮雕和透雕鏤空技法,刻畫得惟妙惟肖,姿態萬千,富有動感氣息,是漢代石刻的代表性作品,被譽為“罕見的漢代藝術傑作”。
凌河鎮董家莊漢畫像石墓
據考證,該墓的主人應是東漢晚期安丘人孫嵩
孫嵩(約135—195年),字賓碩,一字賓石。博學多識,重節尚義,因救助趙岐而聞名。明萬曆《安丘縣誌》說:“而賓碩亦從此顯名於東國,仕至豫州刺史。”孫嵩卒後,歸葬故里,諸多文獻記載了孫嵩墓的基本位置。《水經注》載(牟山)“山之西南有孫賓碩兄弟墓。碑誌並在也。”明萬曆《安丘縣誌》稱:“豫州刺史孫賓碩墓在牟山金溝河西南。”《青州府志》稱:“孫賓碩兄弟墓,在縣西南牟山下。 《續安丘縣誌》記載,元代於欽著述《齊乘》一書時,寓宿太虛宮,夜夢趙岐說:“仆有良友葬安丘,其人節義高天下,今世所無也。請載之,以勵衰俗。”訪讀《趙岐傳》之後,於欽始悟,趙岐所言“良友”即是孫嵩。文物調查顯示,他救趙岐的故事也在當地民間廣泛流傳,俠義之風未泯,道義豪氣長存。二十世紀上葉,在牟山西北的牟山觀中,仍有孫嵩、趙岐的塑像。觀南小路的一側,尚立有孫嵩墓道碑。孫嵩闔門百口,出入車馬隨從,應是當地的著姓大族,仕至豫州刺史。他的身份與墓主所顯示的社會地位相當,也有足夠的實力來營造當時盛行的這一形制和如此規模的墓葬,漢墓的主人應是孫嵩。董家莊漢畫像石墓規模宏大,是我國迄今所發現的大型漢畫像石墓之一;畫像構圖複雜,內容豐富多彩,雕刻技術精湛,藝術水平高超,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和科學藝術價值。

石家莊民俗旅遊村

凌河鎮石家莊民俗旅遊村
安丘市石家莊民俗旅遊村是位於旅遊城市安丘市西南20公里的凌河鎮的一個村莊,坐落在汶河南岸。該村樹高林密,路直田方;二層樓房幢幢,排列有序,乾淨明麗。花圃路邊排列,賓館瀟灑大方,廣場寬敞平坦,幼稚園典雅玲瓏,一派生機勃勃的新農村興旺景象。村民勤勞智慧,熱情好客,民風淳樸,文明的鄉風,淳樸好客的主人,每年都迎來日本美國以及東南亞西歐等許多國家的朋友,來這裡隨農家俗、學農家活、住農家房、吃農家飯,體驗民間風俗,飽享田園之樂。70年代初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型代表”,開始挖掘當地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建起了民俗博物館婚俗院等,在全國首開民俗旅遊之先河,被譽為“中國民俗旅遊第一村”。推出的“住農家房、吃農家飯、做農家活、隨農家俗”活動,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

民俗博物館,建於1988年4月,完全採用了當地民間工藝,深壘石基,腰裝踐腳,石灰泥牆,青磚大梢小瓦房,石家莊民俗表演是我國北方魯中一帶典型的農家四合套院,占地面積1900平方米,建築面積725平方米。整個博物館設分一廳、六室、一院。代表和體現了魯中一帶清末和建國初期的農家生活和風俗習慣,對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有較高價值。

民間禮儀廳是民間供奉神靈、年節行禮儀的場所。民間工藝室主要陳列著民間工藝品,如剪紙刺繡年畫等,顯示了當地人民的藝術才能和情趣。民間文娛室陳列著民間節日流傳盛行的龍燈高蹺旱船、獅包以及遊戲娛樂器具等。農事用具室陳列著清末以來各式農具,張掛著“四季生產圖”,形象地刻畫出農家一年四季的耕作過程。農家生活室各種生活用具品類齊全,有儉樸的家常用具,也有待客用的精緻餐具和宴席用品。農家紡織室陳列著老式的軋、彈、紡、織、印、染等工具,牆上掛有大型壁畫“農家紡織圖”。村塾學堂室壁上掛有字畫,“四書五經”陳於案頭,文房四寶列於几上,再現當年私塾面貌。

婚俗院大門上的對聯為:“天上雙星渡,人間六禮成。”院內放著花轎,設有拜天地用的香案花燭。洞房內布置著新婚擺設,充滿喜慶氣氛。五湖四海的賓客可在此舉行傳統的中國古典婚禮,享受天倫之樂。後院設有碾房磨房,備有馬車。主人可以應遊人要求一塊去推磨、推碾或坐馬車到村外穿行鄉間小路、放風箏、觀賞田園風光。

石家莊清真寺是一座具有明代建築風格的磚木結構古建築,主殿挑角疊檐,雕樑畫棟,屋面十字脊上有金頂葫蘆,殿內大柱多有阿文楹聯,其間則懸以木質匾額,並置放宗教儀式器具等諸多文物。整個大殿規模宏大,殿宇面積計480平方米,共81間,可同時容納千人禮拜。大殿以西為尊,南有講堂五間,東有對廳五間,供穆民沐浴,此外尚有配房九間,其北向的大門二門系清朝所建的垂柱抱廈建築。院內始建石碑早年被毀,但乾隆年間重修之匾額及殿前古井尚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