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架

冰架

冰架,又稱冰棚,是陸地上的冰河或冰原流入海中,並浮在海上的大片水冰。只有南極洲、格陵蘭和加拿大的海岸有冰架。海上的冰架與陸上凍的分界線稱作基線,當基線往內陸退縮,表示更多的冰進入海中,海面因而上升。

簡介

冰架,英文名稱iceshelf,又稱為陸緣冰,是指陸地冰延伸到海洋的那部分,崩解後的冰架成為冰山,或者可以說冰山的來源就是冰架崩解。冰架有大有小,大的冰架可達數萬平方公里。兩極地區是冰架最為集中的地區。冰架崩解是一種自然現象。

研究

人類對冰架崩解關注的歷史不長,對崩解面積到底多大算正常等了解還不夠。但過去幾十年的有效觀測表明,大面積的冰架崩解現象並不多,而且集中在全球顯著變暖的近20年內。2002年,位於南極半島北部、面積為3250平方公里、冰層厚度將近200米的拉森-B冰架崩裂,如此大面積的冰架在短短數月內連續崩解,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此次加拿大北極地區冰架的崩解也是近年來較為嚴重的一次。冰架大面積崩解必然與全球變暖有關。這些年來發生冰架崩解的地區恰恰集中在全球變暖最顯著的三大區內:南極半島地區、阿拉斯加及加拿大高北極地區和西伯利亞地區。這三處是全球變暖最顯著的區域,近年的兩次最大的冰架崩解事件都發生在這些地區。  根據科學家最新預測,由於全球變暖的影響,最遲到2080年左右,現在只有破冰船才能穿過的北冰洋,在夏天將可能成為無凍的海洋,船舶可以暢行。由此看來,現在北半球的交通格局屆時由於氣候變化將會發生極大的改變。
在高海拔、高緯度地區形成的流動的冰體稱為冰川,更大的冰體稱為冰蓋。北極大量小冰川也可能會大面積退縮甚至消失。中國地處中低緯度地區,是冰凍圈面積最大的國家,冰川數量接近6萬條。冰凍圈對我國很重要,包括冰川、積雪、凍土等。世界自然基金會近日發布訊息稱,喜馬拉雅冰川退縮將對中國、印度、尼泊爾造成負面影響,主要影響之一是若干年後水資源會減少。過去50年中國80%的冰川在退縮,只有20%的冰川保持穩定或略有前進。這表明,青藏高原的氣候變暖是比較顯著的。由冰雪、凍土組成的冰凍圈現已成為全球變化研究領域最熱門的課題之一,其中“氣候與冰凍圈計畫(CLIC)”作為一個正在執行的計畫,吸引了全球許多國家科學家的參與。國際上已對冰凍圈研究給予前所未有的關注,中國率先成立了CLIC國家委員會,隨後許多國家也紛紛成立了國家委員會。今年3月1日聯合國有關機構將在法國巴黎啟動“第四次國際極地年”活動,主題是關注兩極地區的研究,包括自然、人文以及科學普及的課題都已列入研究計畫。全世界60多個國家、上百個項目、幾千名科學家將集中從事兩極地區研究。之所以要啟動這一課題是因為:兩極地區是氣候變化回響最敏感的地區,氣候變化往往會首先在兩極地區表現出來。另外,兩極地區也是氣候變化的驅動器和放大器。
中國將在極地年推出名為PANDA的核心計畫,主題是研究兩極地區海洋、大氣、冰雪等的相互作用,包括大氣、冰川、生物、海洋等學科。中國科學家將連續3年在極地進行觀測及研究工作。

盤點相關冰川知識

海洋學相關知識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下面讓我們來完善與海洋學相關的詞條,以此來更加深入的了解海洋學的相關知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