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英語book]

冊[英語book]
冊[英語book]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漢字,釋義:古代稱編串好的竹簡,現在指裝潢好的紙本子;量詞,指書籍;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神仙的文書或封爵的詔書。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神仙的文書或封爵的詔書:~文(文體名,為冊命、冊書等誥命文字的一種。金文、小篆字形與甲骨文相似,象簡冊形。有祝冊、玉冊、立冊、封冊、哀冊、贈冊、謚冊、贈謚冊、祭冊、賜冊、免冊等十一種)。竹片稱“簡”,木片稱“扎”或“牘”。後來,書寫的材料逐漸用紙代替,印出的文章裝訂成書仍沿用了“冊”這個名稱。

基本信息

漢語存在並母向從母的罕見音轉。如鼻bí毗至切(並至),越南語ty;自zì疾二切(從至)“自己;開始,起頭;從”、越南語tự。《說文解字》:“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屬皆從自。”“鼻,引氣自畀也。從自畀。凡鼻之屬皆從鼻。”《康熙字典》稱“鼻,古文自”古文鼻、自既為同一字,其讀音肯定相同,自的讀音變成從母,當是上古漢語並母(b)音轉為中古從母(dz)所致。鼻和自的關係是最顯明的b(並)>dz(從)音轉。

漢語‘從’和英語from是同源詞。從cóng從鍾、從用‘介詞。自,由。’、zòng《集韻》邪用、zōng《集韻》精鍾、cōng清鍾、zǒng《集韻》精董,越南語tùng、tòng,金尼閣çcūm/çcûm、çù、chòâm、chcûam,英語from“1.[表示起點]從…起,始於。2.[表示出處,來源]從…之中。3.[表示觀察方位,根據]從,據,4.[表示原因,動機]由於,因為。5.[表示原料]由。6.[表示變化]從。7.[表示離開,脫離]離。”古諾斯語frá‘from從,來自’,古英語為fram、from;frá發展為fro。古諾斯語frá和古英語fram相比較,脫落了-m尾。古英語fram、from存在a/o交替。中古英語東南部方言vram‘from’現代方言[tʂ]、古藏文[(s)pr]>現代方言[tʂ]、古藏文[phr]>現代方言[tʂh],古藏文bja‘鳥’>拉薩tɕha13tshaŋ55、桑噶爾tɕa、巴塘ɕy13tshõ55、夏河ɕI tshaŋ、阿力克tshaŋ。中古牀母dʐ和從母dz猶如現代國語zh[tʂ]和z[ts]、ch[tʂh]和c[tsh]之間的區別。zh、ch、sh為翹舌音,z、c、s為平舌音,有的方言(如四川話)並不區分翹舌音和平舌音。

爿聲旁字本為唇音,在漢語中卻發生音轉,音轉為齒音(齒頭音(精清從心邪)、正齒音(照穿牀審禪)):精(ts)唐:臧甲文從臣從戈,象以戈刺俘目為奴(楊樹達說),後乃加爿聲為轉注字。牂由牛旁羊校改戕亦作牂贓見周禮鄭注皆為?saaŋ(則郎)。金尼閣:牂çām、贓çām、戕çciâm。精(ts)陽:將?saŋ(即良)、?saŋs(子亮)、漿?saŋ(即良)、鱂?saŋ(即良)、蔣?saŋ(即良)、?saŋ?(即兩)、螿?saŋ(即良)、槳?saŋ?(即兩)、獎?saŋ?(即兩)、醬?saŋs(子亮)。金尼閣:將çciām、çiā、çām、漿çiám、槳çìām、醬çiám。清(tsh)陽:鏘蹡嶈斨皆為七羊切shaŋ,蹡另有七亮切?shaŋs。金尼閣:蹡çcīám,嶈çciām,斨çciām。從(dz)唐:藏zaaŋ(昨郎)、zaaŋs(徂浪)、奘zaaŋ?(徂朗)、zaaŋs(徂浪)、髒zaaŋs(才浪)藏轉注分化字。金尼閣:藏çcâm、çám,髒çám。從(dz)陽:爿依段注說文補,五經文字音牆,甲文為牀字牆戕皆在良切音zaŋ。金尼閣:牆çciâm,戕çciâm。莊(tʂ)陽:妝?sraŋ (側羊)、莊?sraŋ (側羊)、裝?sraŋ (側羊)、?sraŋs(側亮)、壯?sraŋ/s(側亮)。金尼閣:妝choām、chuām、壯choám、chuám。崇(dʐ)陽:牀甲文作爿、床俗牀字、疒皆為zranŋ(士莊)、狀zraŋs(鋤亮)。疒還有尼戹切rnɯɯg(娘麥)。甲骨文並沒有單獨之爿。金尼閣:牀chcoâm、chcuâm,狀choám、chuám。以上諸字的標音為鄭張尚芳《上古音系》所注,並不正確。

唇音向齒音的音轉還有旨、帚。旨zhǐ照旨,鄭張尚芳《上古音系》(章脂)kji?甲文象匕在口表甘美,非匕聲,甲骨文從匕從口;《說文》:“旨,美也。從甘匕聲職雉切”美,英語beautiful、pretty。匕bǐ非(幫)旨,鄭張尚芳《上古音系》(幫脂)pil?。匕(幫母)聲之旨讀為照母是因為匕之聲母p發生了p>tʂ音轉。

婦fù奉有“一已嫁之女子。二子之妻為婦。三妻。”,越南語phụ,鄭張尚芳《上古音系》(奉尤)bɯ?,英語woman。《說文·女部》:“婦,服也。從女持帚,漉掃也。”帚zhǒu照有“掃帚。也作‘箒’。”,越南語trửu,鄭張尚芳《上古音系》(章尤)pju?,英語broom(笤帚、掃帚)。箒zhǒu之九切,俗帚字(見《漢書》)。原始姬語的帚(箒)為*broom。古諾斯語frá‘from從,來自’,古英語fram、from;古諾斯語frá和古英語fram相比較,脫落了-m尾。比較英語broom和漢語的帚(箒)當有:br>tʂ(照母)、-m>-w或零。婦和帚(箒)在漢語中的同音應是語音演化造成的。古英語陽性名詞wīfman/wimman‘woman女人’的複數形式為women,它是由wīf/wim/wo加人man/men構成。婦之古音*bu和母是密切相連的。母mǔ莫厚切(明厚)‘母親;稱女性尊長;老婦的通稱’,越南語mẫu。母和婦是從同一個詞中分化出來的,該詞在原始姬語中為*mbu;這表明古代姬人曾以*mbu人為妻(對他們的兒子而言則為母)。*mbu在漢語中分化為*mu(母)、*bu(婦),在英語中則經歷了如下發展:*mbu>*bum>*wum>wim、wīf(m>b>f)、wom。現代英語的wife‘妻子’出自古英語的wīf-,‘婦’在英語中也有‘妻子’義。*mbu經*mbu>*umb>*amb而成為姎;姎āng影唐、影盪‘婦女自稱’;*amb即嬴(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之Am)、Abian Scythians阿比亞西徐人(《亞歷山大遠征記》)之Ab(i)-(托勒密《地理志》、Ammien Marcellin《事業》作Abioi);古代姬人以*amb(嬴)人為妻。*mbu經*mbu>*mub>*mam>niam而成為娘(而nam則是男)。娘niáng女良切(娘陽)‘婦女的通稱,多指青年婦女;母親’,越南語nựợng,英語ma、mum[mʌm]‘(英口)媽媽’、mather;英國口語mum[mʌm]與娘的擬音*mam完全一致。*mbu經*mbu>*mu>*wu>yu而成為嫗。嫗yù衣遇切(影遇)‘婦女的通稱’,越南語ẩu(u音轉為au)。女亦可視為出自*mbu,即有*mbu>*mu>娘母語韻。婦*mbu/*amb這個單詞廣泛存在於與原始姬語交往密切的周邊語言中。Uigur-Turk語妻abeči/evči之後綴-či為氏(支。支謙譯梵語ci為支),abe-出自阿比亞Abioi也就是*amb;ev-即英語的wīf-,同樣出自婦*mbu。白鳥庫吉《匈奴民族考》稱:“Munkácsi氏乃與Magyar語謂動物之雌雄之eme、emse配合,認為eme與emse可與蒙古語謂妻之ämä、雌鳥之ämäkcin,韓語同義之am,日本語同義之mesu及謂妻與妹之imo,與謂女人之me等互相比較。若以此等語解釋匈奴之閼氏,則微覺失當,故不取。”蒙古語ämä‘妻’、韓語am即漢語的姎,出自婦*mbu之變體*amb;日語me‘女人’直接出自婦*mbu,但其意義比漢語的母更為廣泛,事實上相當於漢語中分化後的婦*bu。

英語book即漢語之簿、冊。

古英語bōc‘book’的格、數形式:

單數 複數

主格 bōc bēċ

生格 bēċ,bōce bōca

與格 bēċ bōcum

賓格 bōc bēċ

bōc的複數形式bēċ在現代英語中沒有保存下來,現代英語book的複數不是*beech,而是books。古英語的bōc即漢語的簿也。簿bù並姥“一登記、書寫所用的冊籍。二文狀。三鹵簿,侍從儀仗。④笏。五閱歷。”、bó並鐸“六通‘箔’。”(《辭海》:一bù“①書寫或登記用的本子。②文書。③手板;朝笏。”二bó“通‘箔’。”),越南語簿bạ、bộ、箔薄(並鐸)bạc,王力《同源字典》薄bak,鄭張尚芳《上古音系》baa?/blaa?(並姥)、baag(並鐸);英語notebook、book。近代英語以oo對漢語的u,古英語bōc之bō當和並母姥韻的簿相對應。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的中古鐸韻均是ɑk,王力上古鐸韻也是ɑk,簿之上古音可擬為*bɑk。古英語書為bōc,四川話中簿、不、僰同音,都讀bo?(屋韻),上古漢語的簿或許應作bōc。現代英語o可讀為[ʌ],*boc[bʌk]即漢語的*bɑk。比較古英語bōc和古漢語的簿*bak,該詞在原始姬語中的讀音當為*bāk.漢語的簿的本義是指登記、書寫所用的冊籍。在古代葉子可以代紙,如古印度用貝多pattra(又譯貝多羅)來作文字的載體。印度人多用貝多來寫佛經,貝多遂指佛經。猶如liber由記載文字的工具(“在上面書寫的東西,紙”,leaf則是葉)引申為書籍一樣,漢語的簿也有文書義。簿閥:先代官籍;簿最:財務出納文書;簿曹:掌簿書的官吏;簿書:記錄財物出納的簿籍;簿記:記載於簿籍之上;簿領:登記的文簿;簿歷:履歷、登記記錄,由此引申出簿的“閱歷”義。簿是文字的載體、專門用於記載重要的話語,簿可直接引申出“文狀”。“簿,手版也”,此即曉母沒韻之笏hù。笏為古代朝會時所執的手板,有事則書於上,以備遺忘。自天子至士皆執笏,後世惟品官執之,清始廢。《禮·玉藻》:“笏,天子以玉球,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晉書·輿服志》:“手版即古笏矣。尚書令、僕射、尚書手版頭復有白筆,以紫皮裹之,名曰笏。”從鹵簿為侍從儀仗來看,簿當是由較好木材製成的“手版”而非串在一起成冊的竹條。現代英語的beech‘山毛櫸樹’來自古英語陰性名詞bēċe,顯然和古英語bōc同源。姬人很可能是以山毛櫸樹也就是水青岡來製作“手版”(簿)的,因此“簿”在英語中又指‘山毛櫸樹’。簿bōc可能源自木*moc/*mor(英語wood)。《廣韻·叶韻》:“[竹枼],篇簿書[竹枼]。”《廣韻·帖韻》:“牒,書板曰牒。”牒為書寫用的木片,古代大概有在木片上習字的習俗。木mù(明母屋韻)。上古屋韻,高本漢uk,王力ǒk,李方桂uk,鄭張尚芳oog;中古屋韻,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屋一皆為uk;上古漢語之木可擬為*mōc,其音轉形式*bōc正是古英語之bōc。bōc也可能出自不律*burut/*brut。漢語的不律*burut/*brut即英語的brush‘刷子;毛筆’。筆,“所以書也”;筆作為書寫工具和書寫密切相關;由筆可以派生出書寫和文字。在古代,筆是成書的主要工具,筆與書存在密切關係。猶如婁聲之數變為shu一樣,漢語的書出自不律*brut之rut。

bōc還可能和樺樹存在關聯。1996年7月7日《紐約時報》國際版用幾乎整版篇幅報導了一則令世界人文科學界震驚的訊息。阿富汗東境一座大夏佛教遺址所出藏經罐內發現了13捆寫在樺樹皮上的古代寫卷,現已流入歐洲,入藏大英圖書館。據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教授邵瑞祺(Richard Salomon)鑑定,它們是用佉盧文犍陀羅語書寫的佛教三藏,目前已經鑑定出20多種不同內容的文獻。抄寫年代約在中亞貴霜帝國建立之初(1-2世紀),相當於我國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它們是世界範圍內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佛經。長期以來一直困擾學術界的原始佛教語言問題、佛教初傳中國問題、犍陀羅藝術起源問題都將因這個重要發現而取得重大突破。19世紀中葉阿富汗曾出土過寫在樺樹皮上的佉盧文佛經,但都是僅有零星字母的碎片。佉盧文樺樹皮寫經唯一完整的標本是上世紀末杜特雷依·德蘭斯率領的法國考察隊在新疆和田牛角山發現的犍陀羅語《法句經》。bōc也可能出自樺樹birch(樺屬Betula)。

古英語bēċ的聲母b音轉為初(穿二)母即是冊。b可以音轉為照母、牀母,而穿母和它們同為一組(正齒音),彼此關係密切,可以互相音轉。冊cè初麥“一書簡。二封爵的策命。三同‘策’。”,越南語sách,王力《同源字典》tshek,鄭張尚芳《上古音系》shreeg,英語volume、book。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解字:“《說文》:‘冊,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據此冊象編簡之形,然漢墓出土簡冊之形制,皆由大小長短相同之札編結而成,並非一長一短。甲骨文冊字之豎畫有一長一短作形者,亦有長短相同作 形者,其豎劃之長短參差當由刻寫變化所致。卜辭中有‘爯冊’、‘[冊曰]冊’、‘乍(作)冊’等語,故殷代除甲骨外,亦應有簡冊以紀事。《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典亦是簡策,惟年代久遠,竹木保存不易,殷代簡策商無出土可作佐證者。”《廣雅·釋詁四》:“笧,書也。”一般寫作“冊”。甲骨文有“冊”無“簿”。簿字的出現和冊字的音轉有關:當冊bēċ的聲母b音轉為初(穿二)母(tʂh)後,人們又造出簿字來標記冊的舊讀。簿字出現的時間可以視為冊的讀音由唇音變為齒音的時間。

策cè楚革切(初麥)“一馬鞭。二以鞭擊馬。三杖。四簡。五策書。六文體之一種。七謀略。八占卜用的蓍草。”,越南語sách,王力《同源字典》tshek,鄭張尚芳《上古音系》shreeg,英語scheme[ski:m]“n.1.(英)計畫,方案。2.謀劃,詭計。3.系統,體制。vi.搞陰謀。vt.1.謀劃,密謀。2.計畫。”、whip[wIp]“n.1.鞭子;鞭打。2.(政黨內督促議員在投票時出席的)總幹事。3.(國會敦促議員出席的)書面通知。4.一擊,一揮。5.(把蛋及奶油等攪打使起泡做成的)攪打甜點。vt.1.鞭打,(用鞭子)抽打。2.猛地移動(或拔出、投擲、拿取、安放等)。3.猛地揮動;猛地拔出。4.攪打(奶油等)成糊狀。5.驅使,迫使,促使。6.嚴厲批評,痛斥。7.(口)擊敗,勝過。8.(英)(非正式)偷走,騙取。9.(浪濤等)猛擊,(風等)猛刮。vi.1.鞭打,抽打,拍打。2.猛地移動,急走,急沖。3.(奶油等)攪打成糊狀。”。《說文·竹部》:“策,馬箠也。從竹朿聲。”《說文·朿部》稱朿“讀若刺”(清支,鄭張尚芳《上古音系》shegs;英語名詞thorn、splinter,動詞stab、prick)。英語scheme可比對成漢語的策。後漢三國時期,初母主要對譯梵語kṣ-;kṣ換位後之sk-即古英語sċ-;古英語sċ-當是漢語初母的來源之一。利瑪竇於萬曆三十三年末(1606年初)付刊於北京的《西字奇蹟》同時用ng、g來表示漢語的疑母,如悟gû(wù疑暮,金尼閣ú、gú,越南語ngộ,王力nga)、吾gû(wú疑模,金尼閣û/ù、gû/gù,越南語ngô,王力nga);臥gúo(wò疑過,金尼閣gó,越南語ngọa,王力);艾gái(ài疑泰、yì疑廢,金尼閣í、ní、gái,越南語ngẚi,王力ngat);我ngò(wǒ疑哿,金尼閣gò,越南語ngã,王力ngai);礙ngái(ài疑代,金尼閣gái,越南語ngại,王力ngə)。另有一些非疑母字也標為g、ng,如為gûɛy(wéi於支、wèi于寘,金尼閣gôéi、ûéi,越南語vi、vị,王力hiuai);穢gúei(huì影廢,金尼閣goéi、uéi,越南語uế,王力iuat);愛ngái(ài影代,金尼閣,越南語ái,王力ət);闇ngán(àn影堪,金尼閣hán、gán/gàn,越南語ám,王力əm)。巴黎國民圖書館手稿部收藏的《回回館雜字》的無名氏標音者對漢語疑母字的標音法和利瑪竇相同,即有的字標為ng、另一些字標為g。金尼閣則只以g來表示漢語疑母,在他的漢字表音體系中並沒有ng這個字母組合。在後漢三國時期,就已存在漢語疑母字對譯梵語g的情形,如安世高譯gān為顏(疑刪);g譯為疑母在當時只有這一例。波斯文gh(ğ)和漢語疑母ng相當。回回文波斯語五巴兒ghubār‘霧’、五兒發ghurfa‘閣’、五勒恩ghulām‘仆’(源自突厥語qul‘奴’)、額即即ghazīzī‘濁’、額日克ghijhak‘琴’、額則卜ghazab‘怒’、阿兒ghār‘洞’、安ghamm‘愁’、矮勒忒ghairat‘發志’。額é疑陌,金尼閣gě,威妥瑪ê、ngê,越南語ngạch,王力《同源字典》ngeak;五wǔ,金尼閣ù,威妥瑪wu,越南語ngũ,王力《同源字典》nga;阿ā影歌,金尼閣ō,威妥瑪a、nga,越南語a;安ān影寒,金尼閣gān,威妥瑪an、ngan,越南語an;矮ǎi影蟹,金尼閣iài,威妥瑪ai、ngai,越南語nụy、oải。金尼閣以g的手寫體表示漢語疑母,日語g、ŋ自由變讀,漢語疑母和波斯語gh即(ğ)相當,因此ng可以寫作g或ğ;從利瑪竇的疑母ng、g二重表示來看,實際上就有ng=g。金尼閣之-m在現代漢語拼音中亦是以-ng[ŋ]來表示的,於是金尼閣之-m和蒙文-ng(拉施特作-nk)相當。漢語-m尾在突厥語中要么脫落要么以-b尾對之,在晚期回鶻文中則以-η對之。國王,拉施特作kūyānk,來自漢語‘國王’;金尼閣國kuǒ、kuě,王vâ、uâ;國中的音尾k音變為波斯語-y,漢語-m尾被對譯為波斯語-nk。公主,拉施特作kūnǰū(突厥語kunčuy),來自漢語‘公主’;金尼閣公kūm,主chụ(加上聲符號),漢語-m尾被對譯為波斯語-n尾。波斯蒙古汗旭烈兀(Hülägü)的謀臣納昔爾·丁·禿失在其《突厥年的準則》(1260年左右)將龍年寫作lūy yil,漢語的龍lum經畏兀兒語luη音變為波斯語的lūy。而英語drag-on‘龍’、梵語nāg-a‘龍’則呈現出英語-g、梵語-g和漢語-m相對應,這種對應相當於回鶻文-η和漢語-m的對應。漢語-m和蒙古語的-g也是對應的。scheme也就是古英語*sċēm寫作*sċēg即是初麥之策。然漢語‘策’的含義和英語whip更為接近,策和whip才是真正的同源詞。薄(王力《同源字典》bak,鄭張尚芳《上古音系》baa?/blaa?、baag)字的出現,意味著冊*baag音轉為初麥之冊。同為初麥之策的上古讀音可擬為*baag。策*baag的反讀為*gaab,*gaab在英語中音轉為*hwi:b>whip。whip的‘猛地移動’義源自‘以鞭擊馬’產生的效應。

拼音是ce的漢字

拼音是ce的漢字共有32個,如下: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