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漢字]

冊[漢字]
冊[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冊是一個漢字,讀作cè,本意是指書簡,古時稱編串好的許多竹簡,現在指裝訂好的紙本子。可作名詞和量詞,作名詞時指本子。

基本信息

基本字義

冊,cè,用皮繩把竹簡編穿成冊。

冊

〈名〉

(1) 象形。金文、小篆字形與甲骨文相似,象簡冊形。本義:書簡。古代文書用竹簡。編簡名為冊,後凡簿籍均可稱“冊”。

(2) 同本義 [book]

冊,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者。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古文又從竹。——《說文》

(3) 經傳多以策為之,字俗作筴

史乃冊祝。——《書·金滕》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

冊 cè ㄘㄜˋ

古代稱編串好的竹簡,如今指裝潢好的紙本子:紀念~。花名~。畫~。

量詞,指書籍:一~書。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神仙的文書或封爵的詔書:~文(文體名,為冊命、冊書等誥命文字的一種。簡稱“冊”)。~命。~封。

詳細字義

冊 cè

〈名〉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1)(象形。金文、小篆字形與甲骨文相似,象簡冊形。本義:書簡。古代文書用竹簡。編簡名為冊,後凡簿籍均可稱“冊”)(2)同本義

冊,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者。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古文又從竹。——《說文》

(3)經傳多以策為之,字俗作筴

史乃冊祝。——《書·金滕》

公歸,乃納冊於金滕之匱中。

王命作冊。——《書·洛誥》

有冊有典。——《書·多士》

(4)又如:名冊;畫冊;紀念冊;冊書(史籍,史書,史冊)

(5)古時稱編串好的許多竹簡,如今指裝訂好的紙本子。如:冊籍(名冊);冊歷(亦作“歷冊”。賬本)。

(6)特指皇帝的詔書

祝冊自京師至。——韓愈《南海神廟碑》

(7)又如:冊文(古代帝王祭祀時告天地神祇的文書);冊書(古時君王施於臣下的文書。有祝冊、玉冊、立冊、封冊、哀冊、贈冊、謚冊、贈謚冊、祭冊、賜冊、免冊等十一種)。

詞性變化

冊 cè

〈動〉

(1)冊封,封爵。

冊太子則授璽綬。——《新唐書·百官至》

(2)又如:冊立(古代帝王封立太子、皇后);冊正(把妾扶為正室)。

冊 cè

〈量〉

(1)計算書本數量的單位。

且攜所著書及詩文辭稿本數冊。——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2)又如:人手一冊;這套書共印十萬冊。

常用詞組

冊封 cèfēng

皇帝封授皇貴妃、貴妃、親王等的典禮。

冊歷 cèlì

賬本

有甚胡突處?明標著冊歷,見放著文書!——元· 睢景臣《【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冊子 cèzi

(1)書、本。

(2)裝訂成的本子

小冊子

(3)曲藝名詞。指舊時評書演員說書的文字底本。

字的由來

“冊”:在商至魏晉時代,因為當時還沒有紙,人們只好把文字寫在狹長的竹片或木片上。竹片稱“簡”,木片稱“扎”或“牘”。這種竹片或木片,通稱為“簡”。一塊簡只能寫幾十個字,記載一件事,因而往往需要很多塊“簡”。為了查找方便,人們就用熟牛皮條把這些簡按次序串編起來,稱之為“冊”。“冊”字很像幾片竹簡用繩子串在一起。後來,書寫的材料逐漸用紙代替,印出的文章裝訂成書仍沿用了“冊”這個名稱。如今“冊”已演變為量詞。

方言集匯

粵語:caak3

客家話:【梅州腔】cak7 【海陸豐腔】cak7 【客英字典】cak7 【寶安腔】cak7 【台灣四縣腔】cak7 【東莞腔】cak7

冊[漢字] 冊[漢字]

潮汕話:叉4

漢英互譯

volume、book。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