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日語:漢字文化圏,朝語:한자 문화권,英語:Sinosphere)具體指漢字的誕生地中國以及周邊的越南、朝鮮、琉球、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漢字文化圈指歷史上受中華政治及中華文化影響、曾經或現在仍然使用漢字、以漢語文言文(日韓越稱之為“漢文”)作為書面語(並不使用口頭語言的漢語官話作為交流媒介)、文化、習俗相近的國家和地區,主要包括中國、日本(包括復亡琉球國)、朝鮮、韓國、越南等東亞和東南亞國家。漢字文化圈從地理角度可以稱為東亞文化圈,從文化角度可稱為儒家文化圈(儒教文化圈),以器物戲稱為稻米文化圈、筷子文化圈,亦曾被稱為“漢文化圈”。

名稱起源

漢字文化圈筷子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一詞,據說參考自德語“ChinesischerKulturkreis”。通曉德語的一家東京出版商主編龜井孝(1912—1995),想找一個描述古代東亞共同使用漢字地區的述語,故從德語“Kulturkreis”譯成“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在地理上可以稱為東亞文化圈,以器物戲稱為稻米文化圈、筷子文化圈、陶瓷文化圈、絲綢文化圈等,在文化上稱為儒家文化圈(儒教文化圈)。

地域範圍

漢字文化圈大中華地區
大中華地區(部份)
中國大陸的漢族聚居地
中國大陸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如苗族壯族、回族、滿族、白族、納西族等
香港
澳門
朝鮮半島
朝鮮
韓國
漢字文化圈漢字文化圈的位置
日本台灣
越南
琉球(沖繩)

下列地區有時也被列入漢字文化圈的範圍:
東南亞華人聚居地
新加坡(有時也被納入大中華地區)
馬來西亞華人聚居地區(如:檳城)
印度尼西亞華人聚居地區
泰國華人聚居地區

歷史發展

漢字文化圈漢武帝

··
自三代文明形成後,中華文化不斷向四周擴散、影響。
·
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更充滿信心與優越感,認為落後的地區會被中國吸引,前來朝貢。中國文化可以不斷的擴大,達到「世界一家」的理想境界。

朝鮮:漢武帝時,設四郡:樂浪、臨屯、真番、玄菟,將朝鮮半島北部納入中國版圖。 以樂浪郡為交通孔道,文化東被重鎮:在前後漢四百年當中,樂浪郡發揮了相當重要的功效。 東漢末,天下大亂,高句麗崛起。

越南:秦始皇設象郡,將越南北部首次納入版圖。 漢武帝設「交址郡、九真郡、日南郡」。

晉·南北朝

朝鮮/韓國:高句麗、百濟、新羅形成。 半島北部─高句麗:永嘉之亂後,高句麗佔領樂浪、代方兩郡,由內陸國家變成為臨海國家,並與分裂的中國北方諸國維持有好關係。 西元五世紀初,全盛時期的高句麗與東晉結盟,形成與中國南、北兩面外交關係。429年高句麗遷都樂浪郡,成為道地的半島國家。 半島南部─百濟、新羅:百濟位於半島西南部,臨渤海灣,曾長期與高句麗為敵,與東晉、南朝較為密切。新羅位於半島東南,臨日本海,初期透過高句麗吸取中華文化,與北中國的關係較為密切。 六世紀以後新羅興起,朝鮮半島上形式產生變化。高句麗聯合百濟,以壓制新羅,新羅轉而與中原國加較為密切。 372年高句麗設太學、傳入佛教、頒律令(初期以高句麗為最盛)。384年百濟設太學、頒律令。

日本:與南朝建立朝貢關係。根據南朝史書的記載,倭國繼百濟、高句麗之後,在五世紀中與南朝建立朝貢關係的第三個。 西元538年佛教由百濟傳入。同時期,中國的儒教、易學、歷算、醫學,亦先後由百濟傳來。

··

朝鮮/韓國:朝鮮半島初次出現統一王國,新羅在隋唐帝國一再對高句麗用兵的幫助下,先後滅百濟、高句麗,朝鮮半島首次出現統一王國—新羅。 西元668年,唐設安東都護府於平壤。西元583年,始頒佈律令及允許傳佈佛教。政治、經濟制度全仿唐制。文化上,新羅創出用漢字來標音的「吏讀文」。科舉考試指定書籍是儒家經典。大量派遣留學生至長安的太學,如崔致遠高中唐科舉進士,且 嫺熟漢文,歸國後,備受國人推崇。

日本:西元七至九世紀,中國進入隋唐時代,日本逐漸進入主動、直接吸收中華文化的時期,是歷史上吸收中華文化最多、最快的時期。 從西元607年初次派「遣隋使」至中國,往後二百五十年間,遣使不斷。透過使節來華的留學生、學問僧,唐代文化大量傳入日本。 天皇名稱、“日本”國號的確立、中央體制、地方制度、考試制度、土地田賦制度等,日本多以唐制為藍本。 奈良、京都受唐式文化影響深遠,此兩京的建築系仿自唐代的長安城。 吉備真備借用漢字偏旁發明「片假名」;空海根據漢字草書發明「平假名」。 奈良時期,中國的成實、三論、法相、俱舍、華嚴及律宗傳入日本。至京都時期,在傳入天臺與真言(秘宗)後,完成了大乘佛教的東傳。 藝術、娛樂方面,唐朝各項藝術娛樂傳入日本,如圍棋、相撲、書法、音樂、舞蹈等經過消化改造,已成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越南:唐設安南都護府。 五代末越南吳朝獨立。

明代以後

自明代恢復“冊封體制”以後,可納入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及地區)基本確立下來並延續至今,李氏朝鮮、琉球、大越(後來的越南)及日本都符合條件。當時的日本不僅脫離了“冊封體制”,律令制也已形式化,與此相應的科舉官僚制度發達的狀況說明西嶋定生所列的四大點已非必要條件。第一個要列舉的有特色的文化要素是文字系統。文言文(即漢文)的導入促進了用漢字來表記自身語言的發展,日本的假名、朝鮮的口訣、吏讀、諺文並非直接從漢字派生出的文字,但其音節文字的特點明顯受到漢字的影響。此外語言學者西田龍雄指出本民族文字的發明也有可能是受契丹文字的啟發。越南的喃字是由漢字派生出的獨立文字。由此各國逐漸確立了本民族文書系統。但是、直到近代以來這些本民族文書系統才逐漸取代文言文(即漢文)運用於官方文書。宗教上本土化的佛教、道教帶著地域性的濃淡及混淆(syncretism),在民間普及。儒教由於與政治思想相匹配,在圈內形成一個較為穩定的共通思維框架。吃飯用筷子,品茶的習慣,建築使用瓦等生活文化也作為漢字文化圈的共同特徵, 以中國為中心分布開來。

日本江戶時代的儒學者常和朝鮮的儒學者用漢字筆談的方式來爭論儒學問題,來自安南(越南)的使節與朝鮮使節互贈漢詩。

漢字現狀

漢字文化圈越南語字母

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的向心力減弱,朝貢體系下的各屬國對漢字的支配地位開始懷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爲擺脫從屬地位的象徵,開始採取漢字廢止政策。

現在的越南及韓國,漢字的使用頻度已比以前少很多。在18世紀由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德羅(Alexander de Rhodes)設計的國語字(Chu-Quoc-Ngu)被後來統治越南的法國殖民當局在學校中廣泛推廣,取代了傳統的儒字(漢字)和喃字,使理解漢字的人除老年人和一部分的專家以外變得很少。韓國有900字左右的漢字義務教育,不過,李氏朝鮮(朝鮮王朝)的第4代國王世宗所創造的朝鮮文字-諺文(Hangul)被普遍使用,報紙上的漢字使用頻率也不高。

另外,部分漢字使用國家和地區對正體漢字進行簡化,如中國大陸採用簡化字、日本採用新字型,但台灣地區,香港,澳門及大部分海外華人社區仍使用正體字

漢字是東亞國際文字的觀點到近年才開始出現。
隨著韓國、台灣、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歐洲共同體成立的啓示,東亞共同體建立的呼聲也逐漸提高,作爲東亞國際文字的漢字的重要性將被重新評估。

那些過去屬於漢字文化圈而在近代丟掉了漢字的國家,也逐步意識到漢字的重要性,漢字復活的呼聲也開始被倡導。

關於漢字文化圈內各國專有名詞的翻譯

漢字文化圏內用漢字表記的固有名詞(地名、人名),翻譯到圈內其它地域時,以往通常按照當地相應的漢字讀法(通常採用音讀)來讀。但是這種專有名詞翻譯原則在近代以後產生了變化,主要原因是朝鮮半島和越南的漢字廢止。

漢字互譯

中國方面:

中國對於朝鮮和越南的專有名詞的翻譯仍然完全採用漢字。但是由於近代以降朝鮮半島和越南的漢字廢止,由於表面上無法分辨使用的是哪個漢字,從而使某些朝鮮、越南的源自漢字的專有名詞的翻譯產生了偏差,同樣、在使用假名的日本人姓名的翻譯上,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

日本女演員“宮沢りえ”、現代漢語通常翻譯成「宮沢理恵」。其實她的本名是「宮沢梨絵」。這是因爲翻譯者判斷其名字「りえ」的發音用日本語通常表記為「理恵」,所以就誤用下去了。在對朝鮮半島和越南人名地名的翻譯上也出現有同樣的情況。

漢字文化圈日本街頭漢字

日本方面:

由於日本仍使用漢字,日本對於中國的地名多採用直譯,即把中國的地名的直接用原漢字寫出來。對於人名,則部分使用音譯,即用假名表記現代漢語的發音,也有直接用漢字直譯的情況。對於越南和韓國的人名、地名多採用音譯,即直接引用其相應羅馬字的寫法。
朝鮮/韓國方面:

韓國對於中國的人名、地名部分採用音譯,部分採用直譯、即把中國的人名、地名的漢字用朝鮮語的音讀方法讀寫出來。韓國對於日本和越南的人名、地名大部分採用音譯。

越南方面:

越南對於中國的人名、地名多採用漢越音翻譯。即把中國的人名、地名的漢字用越南語的音讀(漢越音)方法讀寫出來。對於日本和韓國的人名、地名多採用音譯,即直接引用其相應羅馬字的寫法。

日本現內閣總理大臣安倍晉三的名字用越南語寫作「Abe Shinzō」,這是用現代日本語的讀音來轉寫的表記方法。“安倍晉三”這四個漢字用越南語的漢越音讀為「An Bội Tấn Tam」,但是這種表記方法一般不使用。朝鮮語亦有同樣的翻譯方法。

相關條目

儒家文化圈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日本

台灣

韓國
越南
琉球
東洋
東亞
日文漢字
韓文漢字
越文漢字
CJKV
去漢化
去中國化
脫漢
東亞史
冊封
文言文
漢語方言
印度文化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