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史

東亞史

《東亞史》是世界圖書出版社公司北京公司出版發行(美)羅茲墨菲(Rhoads Murphey)著作的實體書。

基本信息

印張:39.5(黑白)+ 0.5(四色) 插 頁:4

字數:885千

版次:2012年8月第1版

印次:2012年8月第1次印刷

定價:88.00元

內容簡介

東亞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其歷史在世界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羅茲墨菲研究東亞歷史多年,認為東亞歷史是世界歷史中極具意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解決人類普遍問題和現代問題提供了獨特的答案。他根據四十多年的教學經驗撰寫了《東亞史》,對東亞地區幾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歷程以及各地區間的互動作了非常全面、詳盡的記述。

全書主要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以介紹東亞地區的共同基礎與地區差異為開章,以占全書一半的篇幅詳細介紹了西方人到達亞洲之前的的東亞歷史,其中中國古代歷史因其保留了大量文字記載與對周邊地區產生的巨大而廣泛的影響而占據了主要篇幅。第二部分記述了西方人到達亞洲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東亞各國歷史,通過作者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到東亞各國面對後來居上的西方以及後來的帝國主義所持的不同態度。第三部分以中日戰爭為主線介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東亞。最後一部分對二戰之後的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主要地區的發展作了詳細介紹。在整體上四部分又緊密相關,前後貫通,使東亞地區的歷史以完整、鮮活之姿展現於我們眼前。

著者簡介

羅茲墨菲(Rhoads Murphey)是一位中國歷史學家和地理學專家,出生於費城,1950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64年任密西根大學教授,擔任密西根亞洲研究計畫負責人多年,此前曾經在華盛頓大學任教,也曾任台灣大學和東京大學客座教授。從1954年到1956年,他是駐亞洲外交官聯合會主席。1974年獲得密西根大學突出貢獻獎。作為亞洲研究協會前主席,羅茲墨菲曾擔任《亞洲研究雜誌》,《密西根中國研究報》以及亞洲研究協會主辦的《專論》等刊物的編輯。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福特基金會、美國學會理事都接納他為會員。著有《上海:進入現代中國的鑰匙》(1953)、《地理學入門》(1978,第4版)、《地理學的研究範圍》(1982,第3版)、《條約口岸與中國的現代化》(1970)、《中國出迎西方:條約口岸》(1975)等。其中《外來者:西方人在印度和中國》(1977)一書贏得了密西根大學出版社的年度最佳圖書獎。

本書特點

名家經典 首次引進 本書作者羅茲·墨菲曾著有《亞洲史》一書,在國內出版後廣受好評。其師從著名的漢學家費正清及歷史學家賴肖爾,浸淫東亞史研究多年,對東亞地區進行了全面、細緻的考察。本書在國外出版後暢銷不衰,多次再版,如今國內首次引進,以期呈現一種全新視角下的東亞歷史。

引經據典 旁徵博引 作者在書中引入了大量的原始文獻資料、收錄了豐富的反映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材料,以及東亞各地優秀的特色文化體裁,並輔以大量地圖與精彩圖片,更有26張彩圖,通過這些輔助資料,東亞地區古老、充滿神秘氣息的歷史以生動、鮮活的姿態躍然眼前。

結構清朗 主次分明 本書不僅涉及東亞,更結合了東南亞許多國家的情況,但作者章節分量安排得當,主次分明,孰輕孰重一目了然。全書時間為軸,以國區隔,章下分節,節中又按不同方面分出小標題,條分縷析,結構清晰。

廣度與深度的完美結合 本書跨越幾千年的時光、從東亞地區整體的巨觀視角出發,深入剖析各地區社會、文化的發展脈絡,關注各個文化間的互動。並對一些容易被忽視的如婦女地位、普通百姓生活以及環境等細節問題進行了專門的探討與深刻的分析。

目錄

序 開拓東方歷史研究的新視野陳奉林1

前言8

關於亞洲名稱和辭彙書寫的說明11

大事年表12

第1章 東亞:共同基礎和地區差異 1

1.1 分界線和本土 3

1.2 自然觀 4

1.3 農 業 5

1.4 社會運行規則 9

1.5 村莊和城鎮 12

1.6 傳統體系 15

1.7 地區差異 16

1.8 中國本土 18

1.9 中國和東亞其他地區的聯繫 20

1.10 農業文明 21

1.11 更大的內部差異 22

第2章 史前時代、中國起源和商朝 25

2.1 新石器革命 27

2.2 東南亞農業的起源 29

2.3 東南亞人口和古代王國 31

2.4 史前中國 32

2.5 中國的起源 34

商 朝 36

周 朝 38

第3章 周朝:從創建到衰敗,

哲學家的時代 41

3.1 戰國時代 47

3.2 孔聖人及其教誨 49

孟 子 51

荀 子 53

儒學和“天” 54

墨 子 57

3.3 道 家 57

3.4 漢 語 62

第4章 秦漢:帝國的形成 71

4.1 秦朝威權主義 76

4.2 漢 朝 78

漢武帝時期的版圖擴張 79

中國和羅馬 81

開放的貿易模式 83

漢朝文化 83

古代中國城市 87

漢朝的成就 88

對環境的壓力 90

第5章 佛教、蠻族和唐朝 97

5.1 佛 教 98

喬達摩佛陀 99

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佛教的

傳播 101

5.2 漢朝的終結 103

5.3 北 魏 105

5.4 南遷運動 106

5.5 重新統一:隋唐時期 108

5.6 大唐體制 110

5.7 輝煌年代的長安 114

5.8 唐朝末期的佛教 119

5.9 佛教宗派 122

5.10 衰敗和滅亡 124

第6章 成就和災難:宋元(960年—1355年) 129

6.1 北 宋 132

6.2 文官體系 134

變 法 135

文化和征服 137

6.3 南宋時期 138

創新和技術發展 139

開封和杭州 141

南方的崛起 144

新儒學 147

繪畫和瓷器 148

6.4 蒙古人 150

元朝中國 153

朝代循環和延續 155

第7章 中華帝國新輝煌:明朝 159

7.1 明朝的創立 160

洪武:草莽皇帝 161

明朝的朝貢體系 164

明朝海上遠航 165

7.2 繁榮和保守 167

7.3 商業和文化 169

資助和文學 172

大眾文化 174

精英文化和傳統主義 175

7.4 北京皇城:大明朝軸心 179

7.5 自滿和衰落 181

7.6 滿族入主中原 186

第8章 清朝的繁榮和衰落 191

8.1 繁榮和人口增長 197

康熙和乾隆 199

8.2 東亞傳統社會 203

家庭和婚姻 203

生兒育女 204

婦女的地位 206

性習俗 206

法律、犯罪和懲罰 207

8.3 清朝後期:衰落和慣性 209

來自新蠻族的壓力 210

8.4 輝煌大清和落後技術 212

8.5 鴉片和中英戰爭 215

第9章 古代朝鮮:另一個中國 219

9.1 朝鮮傳統 220

漢朝征服及其後果 223

三國時代 224

新羅的勝利 226

高麗王國 228

蒙古征服及其後果 229

李氏朝鮮 231第10章 前現代的越南 239

10.1 古 代 242

10.2 北屬時期 245

10.3 佛教王朝 248

10.4 南擴、地域主義和內戰 252

10.5 文化發展和與西方的聯繫 256

第11章 日本歷史的開端:

範式與起源 261

11.1 與朝鮮的聯繫和造墓人 267

11.2 神話般的歷史 268

11.3 氏 270

11.4 神 道 271

11.5 與中國的聯繫 273

11.6 大化、奈良和平安 274

中國藝術和佛教藝術 276

11.7 佛教和日本文化 276

莊園制度 278

平安文化 279

紫式部夫人 280

11.8 藝術和園林 281

11.9 假名和僧兵 283

11.10 對環境的壓力 284

第12章 武士、僧侶和衝突:

中世紀日本 289

12.1 平安朝的瓦解 290

12.2 鎌倉時代 293

12.3 蒙古來襲 295

武士和僧侶 296

12.4 文學和藝術 298

12.5 鎌倉的滅亡和足利的崛起 300

應仁之亂和經濟成長 302

貿易和海盜 304

室町文化 305

內戰再起307第13章 西方人的到來 313

13.1 獨立發展 314

13.2 歐洲背景 316

葡萄牙人到來 318

葡萄牙商業帝國 320

菲律賓的西班牙人 321

13.3 “基督徒和香料” 322

13.4 戰略和基地 323

13.5 利瑪竇:進入明朝宮廷的傳教士 325

13.6 俄國人在亞洲 327

13.7 日本的基督世紀 328

13.8 荷蘭人在亞洲 330

英國人在亞洲 334

第14章〓日本德川幕府時代 339

14.1 德川秩序 342

14.2 驅逐西方人 345

經濟成長 346

江戶和城市文化 348

農業部門 351

文學、藝術和社會 352

木版畫和葛飾北齋 353

德川體系的壓力 355

14.3 蘭 學 357

來自西方的新挑戰 358

影響和應對 360

14.4 德川幕府的衰亡 362

成 就 363

第15章 19世紀的中國:

恥辱與回應 367

15.1 帝國主義的威脅 368

15.2 經濟和幻覺 371

15.3 四面楚歌的中國 373

15.4 商人和傳教士 378

15.5 太平天國起義 379

自強運動 380

15.6 條約口岸和教會學校 381

15.7 海外華人 383

15.8 征服、民族主義和恥辱 383

“自強”和中興 386

新恥辱 389

15.9 革新變法 390

15.10 義和拳運動 391

第16章 日本的自我改造 395

16.1 天皇和政治領袖 396

16.2 新秩序 398

財政難題 400

對外侵略和薩摩之亂 400

經濟發展 401

全民努力 402

工業化 403

16.3 西方化 405

明治憲法 407

16.4 日本帝國主義 408

與俄國的衝突 411

吞併朝鮮 412

第一次世界大戰 414

16.5 新日本帝國 415

16.6 明治文化和維新成就 415

第17章 朝鮮、越南和東南亞的

帝國主義 421

17.1 抵制外國理念 422

外國人爭奪朝鮮 424

日本統治之下的朝鮮 426

17.2 東南亞的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 428

緬甸和馬來亞的英國人 429

法國、荷蘭和美國的殖民統治 430

獨立的暹羅 432

海外華人 433

17.3 多元社會 433

種植園體系 435

多元主義和民族主義難題 437

17.4 東南亞民族主義的崛起 438

17.5 越 南 441

第18章 四分五裂的中國:

1896年—1925年 449

18.1 西方列強的新一輪掠奪 450

門戶開放照會 451

中國民族主義的崛起 454

清朝的最後歲月 455

18.2 憲政主義和革命 457

18.3 孫中山和1911年 458

袁世凱上台 461

18.4 軍閥統治 463

18.5 社會新流動和新文化運動 464

魯 迅 466

18.6 “五四運動” 468

18.7 俄國和黨組織的建立 470

第19章 中國和日本:

通向戰爭之路 475

19.1 中國民族主義 476

北 伐 477

南京十年 478

失敗和成功 480

長征和統一戰線 483

19.2 上海:條約口岸的模範 485

19.3 20世紀20年代的日本:

大正民主及其命運 488

軍國主義的崛起 491

侵略東北 493

軍部獨大 495

“中國事變”的背景 496

第2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亞洲戰場 503

20.1 日本侵略中國 504

撤退和抵抗 506

國民黨方面 508

難民和共產黨 510

20.2 蔣介石和美國人 512

20.3 重慶:困境中的戰時首都 514

20.4 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517

通往珍珠港之路 519

緬甸和戰爭的結束 525第21章 1945年後的中國 531

21.1 內 戰 532

毛澤東和民眾路線 536

外圍地區 537

21.2 “大躍進” 539

中蘇分裂 539

21.3 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 540

成就和未來 542

自由化新需求 544

21.4 台 灣 545

21.5 香 港 547

第22章 1945年後的日本 553

22.1 日本的復甦 554

占領和美國化 555

經濟和社會發展 559

22.2 日本的全球角色 567

東京和現代世界 569

日本與昔日敵國的關係 571

第23章 朝鮮和東南亞大陸 577

23.1 朝鮮的分裂 578

23.2 1960年後的朝鮮 583

23.3 “二戰”後的東南亞 588

1945年後的越南 589

血泊中的高棉 597

寮國:被遺忘的國家 599

23.4 緬甸、泰國、馬來亞和新加坡 600

緬 甸 601

泰 國 602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603

23.5 東亞及其未來:“太平洋世紀”? 605

參考文獻 610

譯後記 613

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