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劍

六合劍

六合劍的練法和要求 /講究“內外三合”的“六合”外,還求在進退、轉折、拗順中求動作和勁力的合協,練到身劍合一,意動劍到。執劍在手,運劍在腕。捷逾騰兔,不及瞬目。要做到輕、靈、巧、快,如何才能夠後之以發,先之以至。劍術要具備「陰、狠、險、奇」。

黃連順六合劍黃連順六合劍
六 合
黃連順六合劍黃連順六合劍

1、枕戈待旦 27、絞腕伏琴 53、鷂子穿林
2、指日高升 28、白蛇吐信 54、鏇轉乾坤3、六合劍訣 29、懷抱琵琶 55、泰山壓頂
4、蓋步接劍 30、轉身刺肋 56、鳳凰展翅
5、一鳴驚人 31、合步攔膝 57、順風貫耳
6、盤根錯節 32、海底撈月 58、平沙落雁
7、登山撩陰 33、霸王舉鼎 59、六合驚虹
8、翻身立劈 34、雲絞正踢 60、嫦娥奔月
9、以逸待勞 35、猛虎竄澗 61、驚天動地
10、如封似閉 36、夜叉探海 62、立劈華山
11、孔雀開屏 37、仙人指路 63、鶴立雞群
黃連順六合劍黃連順六合劍

12、臥龍伏虎 38、立步撩陰 64、黑虎偷心 .
13、高枕無憂 39、龍泉戲水 65、魁星提筆
14、雲山斬蛟 40、提劍伏龍 66、霸王請客
15、青蛇入洞 41、二郎擔山67、烏龍翻身
16、仙人過橋 42、童子拜佛 68、撥草斬蛇
17、提膝撩陰 43、勇趕三關 69、秋風掃葉
18、翻身撲虎 44、禮讓三舍 70、調虎離山
19、撥雲見日 45、倒拔垂柳71、金龍探爪
20、聞雞起舞 46、天王托塔 72、回頭望月
21、順水推舟 47、金剛推山 73、登山撩陰
22、立馬當先 48、彎弓射日 74、翻身立劈
23、錯頸制勝 49、燕子抄水 75、跪膝崩挑
24、回頭望月 50、力托千斤 76、捷足先登
25、玉女穿梭 51、野馬奔騰 77、蘇琴背劍
26、登山壓頂 52、金雞獨立 78、六合歸原
劍術的真諦 越女論劍:「內實精神,外示安佚。見之如婦,奪之如虎。布形候氣,與神俱住。縱橫往來,捷逾騰兔。飛舞縱突,不及瞬目。」莊子論劍:「開之以虛,示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 這些都是劍術的精髓,意義深遠,也由此可見我國劍術滿在春秋戰國時期,不止發達興盛,而且也步入了精微的堂奧了。練習劍術,要知道「布形候氣,與神俱住。」練到身劍合一,意動劍到。 執劍在手,運劍在腕。捷逾騰兔,不及瞬目。要做到輕、靈、巧、快,如何才能夠後之以發,先之以至。劍術要具備「陰、狠、險、奇」。
兵器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巧一分短,也一分險。劍的結構,兩面都是利刃,及劍鋒犀利。所以利用劍的長處,招術必須奇詭,令人莫測。但奇招必然是險招,險招必然用狠招。才能一分短,一分險,險而不危。如果心生猶豫,雖用瞼而不狠,不狠不傷人,則人必傷我!所以習劍術,要具備陰、狠、險、奇。
劍的涵義 「劍」有兩種涵義:一種是武器的名稱, 一種是武藝的名稱。武器的劍,現通稱為「寶劍」;武藝的劍,可稱它為「劍術」。劍者,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檢」是防檢,防檢身心內心外,於內是克己治心,於外是自衛防身,所以「劍」是一種高尚的武器,文人的飾物,因此孔子也嘗佩劍。劍者,檢也。防檢身心的劍,這個劍術就是「」。所以「劍」是高尚的器,「劍」是高深的術,如果以劍為殺人的利器。
武器的劍 管子:「昔葛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黃帝本行記:「軒轅帝采首山之銅,鑄劍。」根據以上的記載,是約在五千年前,便已經知道用金屬鑄制寶劍的方法了。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出了幾位冶金鑄劍的大匠,歐冶子、干將等,鑄造了很著名的寶劍。到了秦漢以後,反而少見。 現將古代所鑄名略舉於次:
干將、莫邪 相傳為吳人干將所鑄造。莫邪為干將的妻子,劍以人名,雄劍號干將,雌劍號莫邪。 龍淵、太阿、工布 楚王聘歐冶子及干將所作。後避唐高祖李淵諱,改龍淵為龍泉。但泉劍又以龍泉縣(屬浙江)的泉水淬劍而得名,龍泉又因為泉水淬劍而劍化龍的傳說而得名。 湛盧、純鉤、勝邪、魚腸、巨闕 越國歐冶子所造。魚腸劍,即專諸刺殺吳王僚的魚腸劍。魚腸劍是小型的,吳公子光(吳王闔閭)將魚腸劍藏在魚腹中,命專諸端魚進獻,即席前用魚腸劍刺殺吳王僚,透過鐵鎧三重,是一段很有名的歷史故事。 
劍,可以分成三部分:(一)劍身,(二)護手,(三)劍柄。  
(一)劍身部分:劍身三尖兩刃,中間有脊。在劍身最前尖端的,叫做「劍鋒」,或叫「劍尖」。在劍身中間最高的一條線,叫做「劍脊」。在劍身兩的刀口,叫做「劍刃」。(二)護手部分:護手上接劍身,下連劍柄。護手突起部份,古稱「劍首」。劍首兩旁如菱形張的,叫做「劍翅」,也叫「劍耳」。 (三)劍柄部分:是手握的部分。在劍柄中央部分的鐵,古稱「劍莖」。包在劍莖外面的木質,古稱「劍鋏」。劍莖裝好在劍鋏里,即是用手握的部位,叫做「劍柄」。劍柄末端的圓突處,叫做「劍鐓」,古稱「劍鐔」。因為在末端多有環孔,所以也稱為「劍鼻」。  
劍的規格,極不一致。依其用途可區分為兩類:一類是實用的武器,一類是佩用的武器。茲舉周禮考工記的服劍古制於下:「臘廣二寸有半,」劍身寬二寸半,「兩從半之。」劍脊到劍刃,寬是臘的一半,即一又四分之一寸。「以其臘廣,謂之莖圍」劍莖圓周的粗,同劍身的寬。「長倍之。」劍莖的長度,為劍身寬的兩倍(五寸)。「中其莖,設其後。」將莖裝在木夾中成劍柄,柄的後端較大。「參分其臘廣,去一以為首,」二寸五分減一除以三,等於八分,是劍首(設手)的長度。「廣而圍之。」劍身的寬度,相當於劍首周圍的長度。 同時將劍的長短和輕重,分成上中下三等:
「身長五其莖長,重九鋝,謂之上制,上士服之。」劍身為莖長的五倍,即五寸乘以五,等於二尺五寸,加上莖長,全長三尺。一鋝有六兩半強,九鋝重六十兩,等於三斤十二兩。「身長四其莖長,重七鋝,謂之中制,中士服之。」全長二尺五寸,重二斤十四兩。 「身長三其莖長,重五鋝,謂之下制,下士服之。」全長二尺,重約二斤一兩。以上三種劍制,都是佩劍,配合身材而設計,可供參考。至如供實用刺擊的劍,大約較佩劍為長,可仿照其上制和中制的比例增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