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套路

武術套路

武術套路就是一連串含有技擊和攻防含義的動作組合,是以技擊動作為素材,以攻守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矛盾運動的變化規律編成的整套練習形式,又被稱之為“套路運動”。中國武術各家各派都有表現自己門派特色的許多套路,而且套路多是循序漸進的,初學者和練習很長時間的人學習的套路是不同的。套路是中國武術中的一種獨特形式,也是區別於其他武術的一大技術特徵。但武術的核心並不是套路而是體能、少而精的技法及反應的鍛鍊,將功夫放在套路上,對於真正的武功來說是一種低效率的練功方法。

基本信息

簡介

武術套路`有技擊和攻防含義武術套路`有技擊和攻防含義

武術套路就是一連串含有技擊和攻防含義的動作組合。中國武術各家各派都有表現自己門派特色的許多套路,而且套路多是循序漸進的,初學者和練習很長時間的人學習的套路是不同的。武術運動員雖然同時很快的學會多種風格迥異的套路,但是對於其技擊和攻防含義大多並不清楚。武術套路的比賽是通過整套演練進行的,因此必須進行套路技術的分段、整套和超套訓練。通過套路技術訓練,提高套路的演練技巧,進一步發展套路演練所需要的專項素質和機能能力。如果以套路演練中的分段練習所發揮出的技術水平為運動員技術發揮的最高水平為標準,那么,許多運動員在成套動作演練中由於耐力不足和體力分配不當,往往在演練套路的第三、四段動作中勁力、速度均有所下降,影響了動作規格和運動節奏,技術不能充分發揮。所以必須進行分段、整套和超套的練習。

武術套路`有技擊和攻防含義,崩拳~足以擊敗對手。武術套路`有技擊和攻防含義,崩拳~足以擊敗對手。
傳統武術中,套路練習初期多是分開來一招一招練的,讓學習者體會運氣使力,攻防技擊的含義。而這種練習反覆不斷地進行,正是為了在實戰中能夠條件反射式的使出相應的招式,也可以仔細體會招式的功效。例如號稱“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對敵總是使用一個招式崩拳,而且嚴格來說只是半個招式,但是卻足以擊敗對手。

綜上所述,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武術套路運動得以產生和發展,武術套路的形成與完善同社會的進 步發展有著直接聯繫。原始人類在與自然界抗爭中以求生存為目的,是隨著生產力和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人們逐漸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的,武術套路必須也要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這種發展方向又直接和 人們的各種需要發生著必然的聯繫,即人們的需要決定著武術套路的發展方向。

成因

武術比賽中的術表演對於中國武術套路形成的原因,還缺少一個統一的認識。
武術~最高表現形式武術~最高表現形式

1、套路的產生原因是為了提到士兵身體素質,增強戰鬥力;或者是為了表演而加強藝術性的成分。
2、套路是為了保存武術的技擊動作,作為武術的基本訓練手段。還有人從中國傳統的禮儀出發,認為武術套路的產生是出於禮節性的需要。
發展的動因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術本身的社會功能等三方面闡述武術套路發展的動因。
我們可以從唐代詩人杜甫所描繪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里看出當時“武舞”的 特點和性質。“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看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低昂”從這首詩中,我們 可以看出它和原始社會中“武舞”的區別。即原始社會的“武舞”有實戰意義,而後者則更多的是從表演藝術 效果為主,我們當然可以認為這和社會物質生產水平及人們審美觀的發展而發展有關。

武術是我國特有的傳統體育項目,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麗珍寶。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擊性能,還由於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對活躍文化生活有重要意義。新中國成立後,武術成為最廣泛、最普及的運動項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健康的發展。同時,通過國際體育交往,我國武術已開始流行世界,逐步為世界各國人民所喜愛。

武術運動主要包括技擊和套路兩種運動形式,武術套路是以技擊動作為素材,以攻守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矛盾運動的變化規律編成的整套練習形式,被稱之為“套路運動”。當戰爭勝利後或勞動休息時,人們往往會把戰鬥和狩獵致勝的技術以“”的形式表演一番以示威武和榮譽。用這種"舞"的形式把攻防動作予以抽象再現,目的是抒發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擊方法。在戰爭中動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擊一刺沒有固定的動作規格。一般認為套路運動是技擊的高度提煉和藝術再現,它來源於技擊,又高於技擊,是武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它之所以是武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就在於它來自技擊,而又進一步規律化、藝術化。正如文學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一樣,而套路中絕大多數動作取材於技擊,仍保持了實用技擊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點,又具有健身意義的一項體育運動。

武術套路-表演武術套路-表演
產生和發展的起因

人的生理需要是套路運動得以產生和發展的起因
在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低下,龐大而兇猛的野獸對原始人的生存是一個主要的威脅。狩獵,是原始人類為了維護生存所必需的活動。一個獵手,同時也是戰士,戰鬥時的武器,也就是狩獵的工具。嚴酷的生活條件,迫使人類不斷地改善自己的體力和智力,並在集體勞動過程中及部落戰爭中發展徒手或簡單武器的攻防格鬥技能。如拳打腳踢、躲閃、跳躍、摔跌等,這就是拳術的萌芽。劈、砍、扎、刺、撩則是武術長短器械使用方法的萌芽。可見,武術起源於生產勞動。

因而在舞練的過程中也沒有呆板的程式。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人們技擊方式“舞”的形式都在不斷提高。這種沒有程式的舞練逐漸變成了有程式和表現主題的“武舞”。以後“武舞”隨著“舞”的藝術因素不斷增多,“武”的攻防格鬥因素減少,而成為專門供人欣賞的一種藝術活動,而“武舞”中的舞練形式及豐富的演練技巧都成了以後套路技藝中的主要內容。

人的心理需要促進套路運動的產生和發展

武術的套路運動作為人為的藝術, 它的產生和發展必定受到人類的制約和推動。人們在滿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維持生命)以後,接著而來的 便是心理需要了。心理需要的滿足也就是人們各種情趣的滿足,這種情趣不是一層不變的,它是隨社會物質生 產的發展而發展。武術套路運動作為一種藝術要想得以持續不斷地發展下去,也勢必隨人們審美情趣的改變而 改變,這是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必然規律。

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戰爭繁多,“武舞”雖是經過加工提煉過的技擊動作,但它仍較近於實戰。 到了中國古代文化高度發展的唐代,由於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對外貿易發達,文化交流頻繁,為各種藝術的 繁盛創造了有利條件。套路是由許多連續活動的技擊動作和藝術動作構成。人們不僅能從這些動作中獲得外在形體美的感受,而 且還能從動作力度的強弱、運動速度的快慢、沉浮節奏上的對比中獲得國畫般意境美的感受,使人們產生無限 的聯想。這種聯想的產生,可以使人們的感情得以抒發,而得到愉快的情感體驗。套路除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 外,還具有較強的健身價值,它的健身價值和欣賞價值一樣,從套路萌芽之日起就被人們所認識了。正是人們 健身和藝術欣賞的需要,才使其得以產生和發展。

根本動因
中國傳統武術套路中國傳統武術套路
套路的自身功能是其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因 武術套路源於技擊,我們可以從武術套路的絕大多數動作都體現了攻防的方法中得以證明,但它又不同於 技擊。如果用套路中的動作來進行實戰顯然是不符合實踐需要的。因此套路不等於攻防實戰,它是技擊動作經 人們改造、組織和提煉後再加入其它藝術內容串連編排而成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產越加豐富,套路內 容和各種演練技巧就越加多樣,從而出現了象"木蘭拳"等這樣很少有實戰技術意義的觀賞和健身類拳術。

成套路內容的動作不具備實戰技擊的要求,這種性質決定了套路的發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從歷史文獻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武術套路或是武術套路的雛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現 。如《乾戚舞》 、《東海黃公》、 《破陳樂》等,這些"武舞"表現與技擊有關的場面都是從實戰的動作中加 工提煉編排而成,而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們的筋骨,鍛鍊人們的身體;二是表現生活,從昔日戰爭和人獸 相鬥場面的再現中激發人們的情感,使人們產生一種美的享受。

套路內容多數取材於技擊,因而技擊內容的發展無疑也將促進其形式——套路的發展。殷周交替時出現了 樸素的唯物主義的陰陽五行學說。春秋戰國時期的民間武術家越女是把“陰陽五行學說”運用到武術技擊中的 古代前人之一。在《吳越春秋》中越女所談的創術之道,精闢地闡述了動與靜、快與慢、攻與守、虛與實、逆 與順等矛盾的辯證關係,這種用陰陽這一古代哲學的樸素的辯證法來解釋劍理的思想對以後套路的演練風格起 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後人把實戰技擊中的陰陽學說運用到套路中,並加以改造使其為套路的演練效果服務。 從今天的"剛柔虛實、動靜疾徐、起伏轉折"等套路節奏轉換的特點中,不難看出這一影響所產生的效果之大 。正是這種節奏的參入,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現攻防技擊含意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們健 身和審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練的過程中,通過這種節奏所組織起來的步法、動作、姿態和動作組合,實際就 是套路表演中動作意義的主要提示,從視覺和本體感覺上感染觀者和練者,從而直接從套路演練中感受套路動 作的寓意。所以,套路這種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因。

發展趨勢

武術套路武術套路表演
人們習慣於把武術稱之為傳統的民族體育項目,而實際上這是現代人從現代社會意識出發給它下的 定義。中華武術在其千百年的發生、發展歷史中,一直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宗教思想的影響,並受到中國封建社會落後、生產力發展水平及其社會環境的制約,它在表現形式上是一種格鬥手段和大眾的文娛活動形式,至 少在近代體育傳入中國之前是這樣的。所以在沒有受到現代體育規範之前,武術不可能是現代體育的內容之一 。由此可以窺見,武術無論從技術原源、文化心態和倫理思想上反映了它具有強烈競爭性的一面,好勇、爭強、決勝是走向世界競技體壇的心理基礎。但是,隨著儒道思想的成熟、尤其是儒家思想占據社會正統之後,對人們競爭天性的逐步壓抑,必然導致社會競技精神的逐漸萎縮。 嚴格地說,這種狀況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才得以改變的,武術這種社會功能的轉變是人們根據現代社會的需要 對武術做出的選擇。武術的實際性,在今天只能與其他體育項目存在的目的一樣,使鍛鍊達到自我身心鍛鍊, 就象西方人學習拳擊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打架,而是為了比賽、為了強健身體。只有這樣,武術才有可能被大多 數人所接受。

我們今天社會所需要的武術套路運動,應是一種中國傳統武技與西方現代體育融合的一種人體鍛鍊形式。 它在內容上可以是傳統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須是現代的、中西通用的。武術套路做為一種被規範了的體 育運動項目,才有可能被生活在其它文化傳統氛圍中的人所接受。武術作為傳統的一種格鬥手段,已漸漸地趨 向消亡,這是我們今天武術套路運動發展必須面對的現實。在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的寶貴遺產時,我們必須站 在時代的高度。對於傳統,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傳統的東西僅是現代社會的點綴。因為現代人、現代社會正 在不斷創造和形成新的傳統,這種新的傳統離他們更近,更具有實際意義。對於武術,人們亦會以同樣的態度 對待,所以發展武術套路運動必須從現代社會的實際需要出發,邁向奧運會,成為被世界更多的民族所接受的 一種良好的健身體育項目才是唯一的出路。

綜上所述,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武術套路運動得以產生和發展,武術套路的形成與完善同社會的進 步發展有著直接聯繫。原始人類在與自然界抗爭中以求生存為目的,是隨著生產力和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人 們逐漸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的,武術套路必須也要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這種發展方向又直接和 人們的各種需要發生著必然的聯繫,即人們的需要決定著武術套路的發展方向。

傳統套路

武術套路武術套路比賽
1936年柏林奧運會期間,中國奧運團中的武術表演隊震撼歐洲,是武術走向世界的第一聲吶喊;46年後的1982年全國武術工作會議,正式吹響了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號角。1990年國際武術聯合會正式成立,為武術推向世界在組織上更加有了保證。此後的10多年間,無論是文化交流,還是競技比賽,武術發展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青睞。1999年6月,國際武術聯合會被國際奧委會單項協會組織正式接納,武術發展又邁上了一個新台階。一時間,武術能否作為一項體育運動進入奧運會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從武術自身的文化特性以及它與奧林匹克精神的比較出發,對武術套路能否進入奧運,如何進入奧運進行探討分析,以尋求武術套路適應現代發展需要的途徑。

傳統特性

龐雜性

民族傳統文化的特性,孕育了“自然體育”形態的武術,使其深具龐雜性的特點。中國武術從明代開始,就形成了眾多流派、家。人們常以博大精深、豐富多彩來形容武術。從拳種來說,僅從1986年全國武術挖掘整理成果統計來看,其中“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就達129種之多,還有許多小拳種,類同拳種,體系不完整的套路和功法,不計其數。

內傾性

中國文化是一種內傾文化。武術套路更體現了“道”的精神,修煉過程講究“身心俱煉”,它的運動技術主要以內外的整體和諧為特點。所謂“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中國武術歷來注重“內外合一”,與西方體育相比表現了更大的內傾性。所謂的“內”,主要指諸如、神、意、氣等內在的心理品質,所謂的“外”,主要指、眼、身、步等外在的形體動作。俗話說:“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它具有極豐富的內涵。長拳中要求“手、、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內外四法相合;形意拳中的“心與意和、意與氣和、氣與力和”等,都是這種“內外合一”,整體和諧要求的具體體現。

競藝性

中國傳統武術套路中國傳統武術套路
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曾指出,作為動物之一的人,為了生存與發展,亦具有競爭的本能。《晏子•春秋》:“凡有血氣者,皆有爭心。” 《淮南子•道應》中:“爭者,人之所本也。”這些論述都認為競爭是人的本性。起源於搏殺格鬥的中國武術,自然也充滿著競爭性。如《管子•七法》中記載的“春秋角試”盛況, 《典論•自序》中記載的曹丕以蔗為杖與奮威將軍比武,直至近代的“打擂台”,都說明了人們從比武中顯示自身強大和戰勝對手的能力與渴望。尤其是在先秦封建文化的兩大支柱儒道體系尚未形成前,以技擊為基本特徵的武術是人們實現自我價值、滿足競爭心理的重要競技活動。 《春秋》有一段典型例證:魯嘻公元年魯國公子季友在戰場上擊敗莒拿軍隊,俘虜莒拿歸來,季友卻要與莒拿徒手相博,再決雄雌。這種追求戰場上勝利之外的另一種競技勝利的心態正是人們競爭性人格的表現。
中國的藝術文化自宋以後走向平民的審美文化,傳統的整體思維方式,反映在藝術中最典型的就是整體藝術觀。武術套路也深受其影響,不僅技術藝術化,而且演練更加藝術化,尤其表現為整體的意境、神采、氣韻和對比襯托。在武術套路中,不僅著眼於一招一式、一拳一腳的技術和功力,同時也著眼於整套的勁力、協調、精神、節奏、內容、風格、結構、布局所表現的功力和技巧。在傳統的技法中,尤注重從精神、節奏、風格中體現一種整體的意境,將自身“置於一個戰鬥的場合”,氣勢如虹,氣韻生動,表現出一種英武不屈、堅忍不拔的鬥志和氣概。少林武術中說:“身之將縱,步之存盡,手之出入,或進或退,或起或落,皆當一氣貫注”,以求“拳打一氣連,兵戰殺氣勇”( 《少林武術》 )。武術運動所創造的這種戰鬥的意境之美,可謂“韻外之致”、“言外之意”,令人神往,耐人尋味。湯一介先生曾談到中國文化的三大特性:一為崇尚自然,二為人與自然和諧,三為人際和諧(德行實踐)。傳統的思維方式與文化特性逐漸地弱化了武術的競爭性,最終使其走向娛樂、走向競藝。

影響

武術套路武術套路=練習
《武術競賽》發展的歷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武術運動的發展是隨著社會的需要而發展的。武術套路競賽從上世紀50世紀一招一勢地演練到變化更加複雜、動作更加靈活;從跳躍能力較差,動作不能騰空到現在優美的空中造型;從以只重視攻防技擊性為主到今天以從外形到內涵全面提高,既注重攻防意識,又注重觀賞價值;特別是強調了競技武術的規則,以公平競賽為目的,提出了分塊打分和量化打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發展和進步。上世紀50年代的運動員多數基本技術較好,在手形、手法、步形、步法、身形、身法、腿法、功力等方面都受過嚴格的訓練,姿勢工整、力法突出、攻防意識較強,在演練套路的過程中較好地體現出了攻防特點,而武術運動要走向奧運體壇,就必須適應奧運會的比賽規則,增設“指定動作”和“創新難度”,並且需要結合奧運會規則的一般特點,把難度動作像體操跳水等項目一樣設定難度係數,運動員可結合自己的特點進行選擇。這樣,武術與奧運會既接上了軌,觀眾又能欣賞到風格迥異、形式多樣的武術套路表演,從而不斷推動競技武術向著“高、能、新、美”的方向發展。

武德的影響

武術套路高難度表演
1991年的《武術競賽》加入“運動員上場須向裁判長行抱拳禮”的規定,從中可以看出有關主管部門已經把“武德”教育滲透到武術競賽中。習武德為先。武德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在武術修身養性過程中的具體體現,是習武者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千百年來,武術與武德相伴而行。中國武術歷來強調練武與修身養性的高度統一,始終把武德教育放在首位。

在第九屆全運會上,我們可以看到武術對練的服裝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再是拘泥於“燈籠褲”等傳統的武術服裝,可見武術政策已經放寬。諸如適當地放開對服裝、配樂等增強藝術效果的因素的限制。使武術運動可以在一個相對寬鬆的條件下,向著健康的方向自由地發展。

武術規則的不斷修改和完善,促使現代武術運動在錯綜複雜的進程中逐步向縱深發展,特別是在發展速度、增強專項力量、全面提高技術水平和變化的基礎上,又向更高境界邁進了一步。其具體表現為:要求從事武術運動的運動員在力量、速度、技巧、體能等各方面能夠進行有機結合,對運動員的技術要求更加全面,表現風格更加獨特,身體素質要有明顯提高,心理素質訓練過硬,文化素養能夠得到全面發展。這就是中國《武術競賽》之演變所帶給我們的啟示。

內容規定

長拳套路

一.拳、掌、勾三種拳型和弓步、馬步、虛步、仆步、歇步五種步型,其中弓步不得少4次,馬步和虛步不得少於2次。
二.五種拳法(其中沖拳不得少於5次)、五種掌法和兩種肘法(其中必須有一種進攻性肘法)。
三.屈伸、直擺、掃轉、擊響四種不同組別的腿法(其中屈伸性腿法不得少於兩種三次)。
四.三種不同組別的平衡,其中必須有一種持久性平衡
五.三種不同組別的跳躍。
六.指定動作。

太極拳套路

整個套路至少包括四種法和六種不同組別的動作,發勁跳躍動作可做也可不做。

南拳套路

一.拳、掌、爪三種主要手型和馬步(或一字馬步、二字馬步)、弓步(或丁字弓步)、虛步、跪步(或騎龍步及單、雙蝶步)、獨立步五種步型。其中弓步不少於6次,馬步不少於4次,虛步、獨立步不少於2次。
二.手法、肘法、橋法、步法中的一部分。
三.三種不同的腿法動作。
四.三種不同的跳躍動作。
五.指定動作。

刀術套路

一.弓、仆、虛三種主要步型。弓步不少於4次,仆步和虛步不少於2次。
二.不得少於八組不同組別的主要刀法。
三.刀術套路纏頭刀和裹腦刀均不少於3次。
四.指定動作。

劍術套路

一.弓步、仆步、虛步三種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和虛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於八組不同組別的主要劍法。
三.劍術套路必須有三種不同組別的平衡,其中必須有兩種持久性平衡。
四.指定動作。

槍術套路

一.弓步、仆步、虛步三種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和虛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於八組不同組別的主要槍法。
三.完整的"攔、拿、扎槍"不得少於10次。
四.指定動作。

棍術套路

一.弓、仆、虛三種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和虛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於八組不同組別的主要槍法。
三.指定動作。

規格要求

刀、劍、劍的規格按運動員的身高確定。

刀的硬度:刀身直立,自重下垂不得出現明顯彎曲,應有一定彈性。
的硬度:劍身直立,自重下垂,劍身不得彎曲。
刀彩:不得超過刀的長度,彩綢上不得帶有其它附加飾物。
刀劍在外力作用下彎至90度,彎曲3分鐘不變形。

刀劍在外力作用下彎至90度,彎曲3分鐘不變形。

槍的長度不得短於本人直立舉手,從腳底到指端的長度。槍桿(除槍尖外)下半段的直徑為:成年男子不得少於2.30厘米;成年女子和男子少年組不得少於2.15厘米,少年女子組的不得少於2.00厘米;兒童組不受限制。槍纓的長度不得短於20厘米。

棍的長度最短必須等於本人身高。棍身下半段的直徑與槍桿相同
上半段的直徑不得少於如下規定:
成年組男子:1.80厘米;
成年組女子:1.60厘米;
少年組男子:1.60厘米;
少年組女子:1.40厘米;
兒童組不受限制。
規定
除集體項目外,任何項目在比賽時均不得配樂。
比賽順序
運動員的比賽順序應在競賽委員會的監督下,由編排組用電腦抽籤決定,或賽前由各隊派代表抽籤決定。臨場由運動員自己抽籤決定。
完成時間
(1)長拳、南拳和刀、劍、槍、棍的自選套路,不得少於1分20秒。
(2)太極拳自選套路3-4分鐘(到3分鐘時,裁判長鳴哨示意)。
(3)太極拳競選套路5-6分鐘(到5分鐘時,裁判長鳴哨示意)。
(4)太極劍、集體項目3-4分鐘(到3分鐘時,裁判長鳴哨示意)。
(5)其它項目:單練不得少於1分20秒。對練不得少於50秒。
(6)如分年齡組時,長拳、南拳和刀、劍、槍、棍的自選套路,成年組1分20秒,少年組1分10秒,兒童組1分鐘。

比賽的禮儀

武術比賽禮儀之抱拳禮
抱拳禮:並步站立,左掌右拳相抱於胸前(左指根線與右拳棱相齊),齊胸高,拳、掌與胸間距為20-30厘米。
抱刀禮:並步站立,左手抱刀,刀刃向上;屈臂抬刀橫於胸前右手成掌,掌心附於左拇指第一指節,齊胸高並與胸距為20-30厘米。
持劍禮:並步站立,左手持刀,屈臂抬劍,劍身貼前臂斜橫於胸前;掌附於左食指根節,高與胸齊,兩手與胸距為20-30厘米。
持槍禮:並步站立,左手持槍(棍)把(靠把端三分之一處),屈臂於前,槍(棍)身直立;右手成掌附於左拇指第二指節上,兩手與胸距為20—30厘米。

提高水平

武術是我國特有的傳統項目,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麗珍寶。武術套路作為一項充滿活力的運動項目,是由風格各異的技術動作組成,具有攻防內涵、蘊含哲理,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給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對活躍文化生活也有著重要意義。競技武術的發展,逐步融合了西方體育的競賽模式,使武術的競技體系更加完善,成為了世界體育的一部分。隨著競技武術套路項目日益朝著“高、難、美、新”方向發展,並與“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宗旨相結合,武術套路競賽也越來越激烈起來。因此,通過科學訓練來提高運動員競技水平。

技術分析

武術套路是由許多單個動作組成。單式動作分腿法、跳躍類、平衡類、躍撲滾翻類及由手型、手法、步型、步法等因素組成的各拳種的基本動作等。數個單式連線而成的動作謂組合動作。武術套路訓練強調以拳為基礎,要在練好拳術的前提下,再學習各種器械和對練。在套路技術訓練中,不但要強調功架、勁力、節奏、精神、形象等方面的要求,更要注意突出技擊特點,體現體用兼備的獨特風格。
有位京劇表演藝術家曾說:“基本功是打開表演藝術寶庫的鑰匙,有了它就能靈活運用,沒有它,你就連大門也進不去。”基本功也是武術技術訓練中最基礎的部分,是對身體各部位進行專門練習的重要內容,它不僅對學習長拳套路、攻防技術,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也是學習各種拳械的基礎。抓好了基本動作的練習將對武術套路技術起到促進作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實踐證明:經常進行基本功的練習,可以增加各個關節,韌帶的柔韌性和靈活性。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和彈性,對於提高動作技術,減少傷害事故的發生有著重要性。
武術套路動作較多,一般由十幾個、幾十個單勢動作有機的組成,動作的起伏和路線方向變化也繁多,要求各異。如長拳練習,要求舒展大方、快速度有力、節奏鮮明、竄蹦跳躍、起伏轉折等這一系列的動作完成必須乾淨利落。一個動作所包含的因素較多的特點,外在要求做到手、眼、身法、步的協調配合,內在又對精神、呼吸、意志、勁力等有不同的要求。
武術套路的比賽是通過整套演練進行的,因此必須進行套路技術的分段、整套和超套訓練。通過套路技術訓練,提高套路的演練技巧,進一步發展套路演練所需要的專項素質和機能能力。如果以套路演練中的分段練習所發揮出的技術水平為運動員技術發揮的最高水平為標準,那么,許多運動員在成套動作演練中由於耐力不足和體力分配不當,往往在演練套路的第三、四段動作中勁力、速度均有所下降,影響了動作規格和運動節奏,技術不能充分發揮。所以必須進行分段、整套和超套的練習。
①分段練習:一種是按套路本身的分段順序,一段一段地或者兩段地進行訓練;另一種是有選擇地進行某一段落的訓練。後者主要側重於難度較大或是較薄弱的段落。
②整套練習:其關鍵是要處理好全套的節奏和體力的分配,使全套的演練表現出起伏轉折、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的特點。整套練習要注重動作的規格化和成功率。對完成得不好或者失敗的動作,要再通過組合或分段練習來改進和提高。
③超套練習:就是一次練習一整套加上一至二段,或者練習一套半等。這主要是提高無氧代謝的能力,增強演練套路的專項耐力,培養意志品質。做超套練習時,要從實際出發,適當採用。在訓練中要鼓勵隊員以頑強毅力堅持到底,但對動作的規格和整套的節奏不能放鬆要求。這種訓練形式不宜多用,以防出現過度疲勞,影響動作的質量。對訓練水平較低的隊員,不宜過早地採用或者超套過多,以免在體力不及的情況下,破壞動作的正確定型。

動靜節奏

自古以來武術套路演練中非常重視節奏的運用技巧,如武術的演練過程中有“動迅靜定”,“抑揚頓挫”等的要求,還有“十二型”,如:動如濤、靜如岳等,都是對“韻”即武術節奏的生動展現與描述。
武術套路演練中的動靜節奏是指定勢的動作與連貫動作在時間、空間上的轉換變化而表現出來的運動和秩序的關係。從動靜節奏的變化中可以演化出動作的快慢、虛實等節奏的變化,故動靜節奏的變化是整個套路演練節奏變化的根本。
套路運動在訓練中要求內外結合和動靜結合。內外結合,就是外求形體動作的準確與完整,內求意識指導動作和呼吸的配合,進而達到手眼身法步和心志意氣的內外結合。動靜結合,就是靜止性的定勢練習和活動性過程練習相結合,如壓腿、搬腿與踢腿的結合,下腰、拱腰與甩腰、涮腰結合,站樁、動作定勢練習與步型轉換、動作組合練習結合等。尤其是進行完整的技術動作訓練時,一定要“靜中有勢,動中有法”。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武術需要的運動素質和形成正確的動力定型,從而提高套路運動的技術水平。內外結合、動靜結合的要求,要貫穿訓練的全過程。
武術的動靜觀,不僅注意身體運動表面的動靜變化,而且強調人的身體和心靈整體內外的動靜運動變化。武術講究動與靜的和諧,要求身心運動“動中靜”,動是打破平衡,靜是維持平衡。是以人的身體和心靈來體驗動靜變化的哲理。
武術節奏的變化也就是貫穿整個武術演練過程中的靈魂,然而,隨著競技武術規則的不斷更新及對“高難美新”的追求,在武術套路演練中教練和運動員往往過分注視對難度動作的追求而忽視對演練技巧的掌握,曾一度使得武術套路演練的節奏感不分明,失去了武術演練本身應有的神韻,從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武術運動的發展。

創編

武術套路是古人編出來的,現代人當然也可以創造新的套路,這就如同作曲家作曲一樣,沒有什麼神奇之處。但是要想編排出經典傳世之作,像傳統武術套路那樣具有深刻的內涵、持久的生命力、獨特的風格和魅力,就不是那么簡單容易了。首先,你要有很深厚的武術底蘊,肚子裡要裝上幾十套現代的、傳統的武術套路,並對這些套路的結構、風格有深刻的理解,你才能有足夠的資料積累,供你想像取捨。
選擇動作並進行組合要有豐富的想像力,這種想像力就是你編排的主體框架結構,也是套路的風格和靈魂。把動作組合在一起也是一種很費神的工作,決不是隨隨便便湊在一起就可以的。動作與動作的連線要仔細安排,要講究對稱、主次、陪襯、協調。其作用是把速度襯托得更快、騰躍的高度顯得更高、力量更剛勁,兩者都要做到極致,給人的印象就會更深。把這些對比性強烈的動作連線得圓滑自然,是協調。主體動作分派的前後均勻是對稱。起勢、中間、結尾都有高潮是節奏。武術是時間性很強的視覺藝術,在空間的展現是很短促的,所以你必須利用以上的原則、方法,才能給裁判和觀眾以深刻的印象,突出你的風格、美感,令人回味無窮。根據武術套路的美學特徵和表現形式、武術套路運動的風格特點和運動規律不斷的對武術套路的技術創新,增加競技武術套路藝術性和美學價值。
編排自選套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對武術有深刻全面的了解,不能只用藝術的眼光,也不能完全用現代人的眼光,要了解武術的產生、演變、作用、歷史環境等形成中國武術風格特點的思想原因。這樣你編排出來的套路才會有生命力,才不會是僅僅一場比賽過後就被遺棄的廢品,所以每一個武術工作者都應該具有創造出驚人傳世之作的雄心。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武術的價值取向與功能正在發生變化,現代競技武術套路運動不是格鬥場上的攻防技術,而是表演技擊時的動作、精神、氣、力等因素的再現技術。它已發展成為一項競技運動。競技武術套路作為一種獨特的造型表演藝術,它是在時空的運動中完成動作造型,每個武術動作連線起來就形成了動態的連續畫面,能夠顯示出它迷人的魅力與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觀賞價值。

難度

隨著東西文化交流的深入,競技武術套路回響時代的呼喚走上歷史舞台,“高難美新”成為武術套路發展的方向,難度動作開始了自己的歷程。難度動作在不斷修改和完善的競技武術套路規則的引導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訓練手段、方法的日趨先進,運動員體能、技能的不斷提高而快速向前發展。一旦武術套路難度動作在訓練中有了科學量化指標,將更加有利於在國內和國際推廣,將能讓更多的人領略到中華競技武術的風采。
武術競賽新規則在全國武術套路冠軍賽的試行情況分析發現:“難度動作”和“連線難度”完成的好壞將直接影響運動員的比賽成績。而且在各單項比賽的前六名中,前三名與四至六名的運動員在難度動作的得分上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故而“難度動作”以及“連線難度”的完成情況,不僅直接影響著運動員的演練水平,還直接決定運動員最後的比賽成績。所以,套路中的難度對整個套路起到不可置疑的作用,比賽中難度動作的成功率不高,就直接影響著運動員的比賽成績。
當現代運動員完成整套演練時,主要體現的是運動員的難度技術方法。也是決定運動員比賽結果的主要因素。在強化運動員套路演練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同時,而且還要強調難度的編排和套路的整體性是否連貫流暢,即使是賽前訓練也應該保證每周的難度練習,因為難度練習不但可以提高運動員在比賽中的成績,重要的地位,我們要重視對難度的技術練習,在比賽中才能取得更優異的成績。

結論

在新規則實行以後,武術朝著“高、難、美、新”方向發展,為了提高運動員演練水平的方法,綜上所述,演練水平在不斷的提高,這對武術在世界上的長遠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新規則實施後不久,在武術訓練中也出現了一些引人關注的問題:武術套路運動員在訓練中容易造成傷病,場上發揮失常的人數也有所增加。雖然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和中國武術協會對比賽場地進行了一些改革,比如增加了場地的彈性,但是這些問題並沒有出現減少的趨勢。在這一點上我國還有待完善。

奧運夢想

舞武1936年柏林奧運會期間,中國奧運團中的武術表演隊震撼歐洲,是武術走向世界的第一聲吶喊;46年後的1982年全國武術工作會議,正式吹響了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號角。1990年國際武術聯合會正式成立,為武術推向世界在組織上更加有了保證。此後的10多年間,無論是文化交流,還是競技比賽,武術發展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青睞。1999年6月,國際武術聯合會被國際奧委會單項協會組織正式接納,武術發展又邁上了一個新台階。一時間,武術能否作為一項體育運動進入奧運會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們需要從武術自身的文化特性以及它與奧林匹克精神的比較出發,對武術套路能否進入奧運,如何進入奧運進行探討分析,以尋求武術套路適應現代發展需要的途徑。
武術的核心武術的核心並不是套路而是體能、少而精的技法及反應的鍛鍊,將功夫放在套路上,對於真正的武功來說是一種低效率的練功方法。絕大部分中國武術,我們見到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套路,只就太極拳來講就有陳氏老架、新架、一路二路、陳氏洪架、趙堡各種拳架、楊氏各種拳架、吳氏各種拳架、武氏拳架、孫氏拳架、李氏拳架以及新編的24式、42式、48式、陳氏,楊氏,吳氏,武氏,孫氏的競賽套路等等,各種各樣的太極拳套路讓人眼花繚亂,大部分太極拳愛好者必然會掉進套路的迷魂陣中,將全部精力花在練各種套路上,不少人練了幾十年的套路成了套路的俘虜,但是練了幾十年也沒有練出什麼功夫。
為什麼中國武術會鍾情於套路,幾乎都以套路的形式出現?
第一,由於熱兵器的出現,作為冷兵器時代的的武術的搏擊功能逐漸淡化,而武術的表演功能逐漸成為武術的重要方面,從而出現了編創各種美觀套路的需要。
第二,套路是武術招式的組合,既便於教徒弟又不至於讓徒弟較快領會本門武術的精髓,因為武術的精髓雖然蘊藏在套路中,只有師傅認可的徒弟才會給予點撥,幫助徒弟領會本門武術的精髓,否則徒弟是很難領會到的,只有悟性高的徒弟才能在套路的習練中逐漸悟到什麼是本門武術的精髓。
第三,也許還有一個深層的文化原因。西方文化對事物的態度是分析、解剖,將一個事物進行解剖,找出其最基本的部分,表現在武術上就是將本門武術分解為最基本的技法,並以此最基本的技法為核心進行學習和訓練,而中國傳統文化對事物的態度是綜合,是整體地把握,套路就是整體把握武術的表現。
第四,武俠小說的誘導。小說中的武功秘芨大部分是說套路的,俠客在比武時大部分所講的也是套路,這都是為了渲染小說的藝術色彩,並非實際。
國外有沒有套路縱觀國外的武術,我們熟知的泰拳、拳擊、柔道、跆拳道、合氣道都是沒有套路的武術,著重的是基本體能的鍛鍊、少而精的單式操練與單式對練。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少林寺拳法在其後來的發展中逐漸捨棄了原來的套路,他們從套路中提取出基本技法,形成了一系列型法(型法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單式)和二人一組的型法對練。 國外的武術除空手道外都沒有套路,而空手道也只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套路,並不是越來越複雜,越來越花巧的套路。 中國武術中的形意拳、通臂拳、心意拳、大成拳、截拳道都是重視技擊實用的,也都沒有套路或不重視套路。 功夫在套路外 套路在中國武術中的確有一定的作用,適當地練練套路,可以將所學的武術技法串連起來練習,套路還具有健身和表演的功能,對於修練太極拳的人還可以通過套路練習動中之靜以及可以修練太極拳的綿綿不絕的氣勢。 從中外的強調技擊實用的武術來看,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不重視套路,強調的是基本體能與基本技法的訓練,也就是說,對於重視技擊實用的武術來說,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功夫不在套路中而在套路外。對於愛好太極拳,修練太極拳的人來說,我以為套路可以練,可以選一種同你的稟性相近的太極拳來練,但主要的的工夫要花在套路外,要在站樁、單式操練、如何化開對方的勁、如何發勁方面下大功夫,還要經常找拳友練習推手,並將推手中的體悟到的東西用來不斷地改進站樁、單式操練、化勁發勁及套路練習,這是一個反覆默識揣摩的過程,在整個修練太極拳的過程中還必須要反覆閱讀體會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等人所創立的太極拳經典理論,用他們的理論思想來指導自己的修練,按理論要求反覆改進自己太極拳的站樁、單式操練等各個環節,才可能使自己的太極拳逐漸趨近“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目標,否則就會背離這個目標,使你的太極拳走向以力勝人,以快勝人方向,當然,要使自己的太極拳完全達到“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境界是很困難的,但這是太極拳技擊追求的理想境界,真正的太極拳愛好者一定要努力去逐漸趨近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