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龍門派

全真龍門派

龍門派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七派中發展最快影響最大的主流教派,由北七真之一丘處機所傳。邱處機 字通密,號長春子,棲霞縣濱都里人。邱祖自幼失去雙親,嘗遍人間辛苦。童年時即嚮往修煉成“仙”。棲身村北之公山,過著“頂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飲松風”的生活。大定六年公元1166,時年十九歲,他悟世空華,棄家學道,潛居崑嵛山,次年,得知王重陽在山東寧海創全真庵,便前往拜師求道,待重陽祖師仙化,又守墓三年後,先到陝西磻溪苦修六年,後至龍門修道七載,道功日增。之後丘處機以74歲高齡,自山東崑嵛山西遊35000里,在中亞機遇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殺”的歷史性創舉與漢蒙佳話,獲得崇奉而呼之為“神仙”,拜之為“國師”,掌管天下道教,為全真道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明末清初著名道士王常月,提出“戒行精嚴”,整頓教門,開創“龍門中興”,促進全真道復興。全真道在闡發內丹學方面最是成績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時期,只有全真龍門派一度“中興”,其他道教派別,例如正一派,則大都衰落不振。全真教除了全面而深刻的繼承了中國傳統道教思想以外,更將科儀、戒律、符籙、丹藥等道家文化內容重新整理。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兩代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傳播。成為幾乎所有道家洞天福地的主人。全真教始終代表世界道教正宗。當今中國道教協會會址即為全真龍門派祖庭——北京白雲觀。

簡介

龍門派是王重陽開創的世界道教主流——全真七派中發展最快影響最大的主流教派,由北七真之一丘處機所傳。邱處機(1148—1227) 字通密,號長春子,棲霞縣濱都里人。邱祖自幼失去雙親,嘗遍人間辛苦。童年時即嚮往修煉成“仙”。棲身村北之公山,過著“頂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飲松風”的生活。大定六年公元1166,時年十九歲,他悟世空華,棄家學道,潛居崑嵛山,次年,得知王重陽在山東寧海創全真庵,便前往拜師求道,待重陽祖師仙化,又守墓三年後,先到陝西磻溪苦修六年,後至龍門修道七載,道功日增。

貞祐二年[公元1214],龍門派祖師丘處機請命招安山東楊安兒起義軍,因他修行明道,說服力強,固招安獲得成功,同時,亦顯示了他和全真道在民眾中具有相當大的號召力,這不僅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影響,而且亦引起當時金、南宋、蒙古三方統治者的注意,都競相派譴使臣前往召請,各自欲為其所用。

丘處機以74歲高齡,自山東崑嵛山西遊35000里,在中亞機遇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殺”的歷史性創舉與漢蒙佳話,獲得崇奉而呼之為“神仙”,拜之為“國師”,掌管天下道教,為全真道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元太祖十四年[公元1219]成吉思汗在阿姆河南岸召請,他審時度勢,不顧古稀之年,於元太祖十五年[公元1220]正月,毅然率領尹志平等十八弟子西行,從山東萊州出發,途經河北、北京……新疆、蘇聯、阿姆河[今阿富汗]等地,一路爬山涉水,跨戈壁,渡荒漠,行經萬餘里,歷時兩年多,於元太祖十七年[公元1222]四月五日到達成吉思汗的軍營,即今阿富汗北境的阿姆河南岸。

太祖成吉思汗問以治國之方和長生久視之道?答以“治國要以敬天愛民為本,修身要以清心寡欲為要”。太祖深契其言,尊他為神仙,他於次年[公元1224]三月回到北京後,命他掌管天下道教。從此,他身價百倍,成為北方道教的風雲人物,他所居住的太極宮[今北京白雲觀]亦成為北方道教的中心,由是玄風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景仰,學徒雲集,全真龍門派成為最顯赫的道派。

丘祖仙化後,其弟子尹志平、李志常相繼掌教,他們大建道觀,立觀度人,宮觀遍布北方,使元代道教進入最鼎盛的時期。丘處機首創龍門派,成為全真道的主要道派,他基本繼承王重陽的思想,主張清心寡欲的修道之本,他著作有《玄風慶會錄》門人錄其言為《長春祖師語錄》,其遺著有《磻溪集》,《明道集》,以及《攝生訊息論》、《大丹直指》等養生著作……

清初著名道士王常月,提出“戒行精嚴”,整頓教門,開創“龍門中興”,促進全真道復興。全真道在闡發內丹學方面最是成績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時期,只有全真龍門派一度“中興”,其他道教派別,例如正一派,則大都衰落不振。全真教除了全面而深刻的繼承了中國傳統道教思想以外,更將科儀、戒律、符籙、丹藥等道家文化內容重新整理。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兩代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傳播。成為幾乎所有道家洞天福地的主人。

全真教始終代表世界道教正宗。當今中國道教協會會址即為全真龍門派祖庭——北京白雲觀。

師承

全真道又稱全真派,全真派的祖師有“五祖七真”。其始祖為“少陽”東華帝君王玄甫,少陽傳“正陽”鍾離權,正陽傳“純陽”呂洞賓,純陽傳劉海蟾“劉操”,再傳王重陽“王陽”。全真派創教者王重陽祖師,為陝西鹹陽大魏村人,於金大定七年從終南山前往山東寧海一帶傳播道教,先收馬鈺、孫不二夫婦為徒,建立“全真庵”以收徒傳道,凡學其道者,均號全真道士。全真道主張儒、佛、道三教合一,即以“三教圓融、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

王重陽有七位大弟子:馬鈺[號丹陽],譚處端[號長真],劉處玄[號長生],丘處機[號長春],王處一[號玉陽],郝大通[號廣寧],孫不二[號清靜]。分別開創遇仙派,南無派,隨山派,龍門派,侖山派,華山派,清靜派等七大派,道教稱“北七真派”。特別是丘處機開創的全真龍門派的興起,使這一時期的道教進入了鼎盛之勢。

祖庭

全真龍門派祖庭全真龍門派祖庭

白雲觀是道教全真第一叢林,也是龍門派祖庭,北京白雲觀位於北京西便門外,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道教協會、中國道教學院和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國性道教組織、院校和研究機構先後設在這裡。白雲觀也是“文革”中北京很少沒被破壞的寺廟之一。

修真

性命雙修

性命雙修的功夫,是千峰老人繼承丘祖師傳下龍門派代代相傳的養生功法。在談性命如何雙修之前,應首先弄清什麼是性命。用現代的話來說,性命即是生命,人有之則生,無之則死。若用道家寫在丹經道書上的傳統說法,其名目繁多,如乾坤、坎離、鉛汞、龍虎、刀圭、心腎、陰陽、金烏玉兔、嬰兒奼女等等。不過千名萬喻,無非是神炁、陰陽而已。故呂祖師云:玄篇種種說陰陽,二字名為萬法王;一粒粟中藏世界,半邊鍋里煮山江;青龍駕火游蓮室,白虎興波出洞房;此個功夫真是巧,得來平步上天堂。

若將性命分而言之,性有性根,命有命蒂。性在天邊,命在海底。性者心也,發於二目。命者腎也,發於淫根。性為心,心為離,離為火,故離中之炁為火龍,其性宜飛。道家稱離中之炁發為龍,從火里出。命為腎,腎為坎,坎為水,故坎中之炁為水虎,其性宜墜。道家稱坎中之精動為虎,自水中生。這裡所說的性為心的心,不是指心臟,而是靈心,又叫元神、靈魂、活動著的思想,是鎖不住的心猿,只有把心猿鎖定,整個乾坤才能安定下來。這個靈猿即性命雙修的真性。儒家稱之為“天命之為性”、“窮理盡性”之性。釋家稱之為“見性成佛”之性,“明心見性”之性。家則稱之為父母未生之前的先天之性,修身養性之性。雖然名目不同,但都是指的這一個性。性神居於大腦,是人身上最高統帥。靜養功的收心求靜,最主要修的就是這個性。只有將這個性修得圓陀陀、光灼灼,明如秋月,才算煉性性圓,完成性命雙修的一半功夫。這就是道家龍門派先從修性入手的漸法。修性又謂煉己。

命者,腎也,發於淫根。命即是精,在這裡指的是元精。柳華陽祖師說過:“人有精則生,無精則死,此自然之理也。”人身有精才能生炁,有炁才能養神,精旺炁足則神活,可以應萬事。精竭炁枯則神滅,萬事皆空。性無命不存,命無性不立,兩者相互依存,是統一體的兩個方面。故古人稱“精炁神”為人之三寶,是人須臾不可離的東西。以前這些養生保命須臾不可離的東西,不但沒有被人們珍惜與重視,反而隨便被人們拋棄。所以說,心動神馳性宜于飛,情動炁發精隨之泄,命宜於墜。若再恣情縱慾,不知所養,上耗其性,下耗其命,以有限的精力收入去對付無限的消耗支出,焉能不未老先衰呢?《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有這樣一段話:“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以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以上這段話,時至今日依然是我們養生的座右銘。從古至今,凡是善養生者,無不以留陽鎖命、固精養炁為基礎。

何為性命雙修呢?古人云:“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張三豐祖師參禪歌曰:“初打坐,學參禪,這個訊息在玄關。秘秘綿綿調呼吸,一陰一陽鼎內煎。性要悟,命要傳,休將火候當等閒……”歌中也強調性要自悟,命要師傳。那么到底性命怎樣雙修呢?我的回答是:初步打坐,含目光眼不外視,凝耳韻耳不外聽,調鼻息息息歸根,迴光返照,心不外馳,神不離舍,至虛極,守靜篤,這即是修性。當靜極而動,一陽來復,也就是在沒有絲毫雜念的情況下,外陽勃然興起。這是靜養功得來的可喜成果。如果不用法收回,任其自生自滅,將靜功得來的養生至寶付之東流,這就是只知修性不知修命。其結果是真性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性命雙修是先從修性人手,當靜極而動一陽炁發時即用收炁法收之。倘龍從火里出,即用降龍法降之。待二候到來,虎自水中生,就要用下手煉精化炁伏虎法,將欲奪關而出的有形之精化成無形的元炁。神動則用收神法收之。將這沿著自然規律而欲去的精炁神三寶用強制的有為法,統統收回,合三為一,使精炁神三寶三家相見,性命合二為一,這就是道家龍門派性命雙修的築基煉己。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在完成築基煉己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待陽光三現,用六根震動,五龍捧聖,采大藥過大關,大周天煉炁化神,養道胎出陽神以至道成,如此才算完成性命雙修的全功。以上所說是我對性命雙修的一點淺薄的概論,其具體用法可參看後邊的各步功法。

性無命不存,命無性不立。陰陽不調和,萬物不生育。

水無源則竭,魚無水自斃。性命必雙修,單一空勞力。

性靠自己悟,命要師傳遞。會得坎離配,再求神交炁。

性命歸一體,得一萬事畢。

內丹功

龍門派丹功,鍾呂親傳,長春祖述,是道教命功修習的根本途徑。這一功法,業已被現代氣功界所普遍接受,因不多採用意念,故不存在出偏問題,其入手功夫已成為今天靜功修煉的良好方法,習稱“道家功”。在國外,如日本、南洋等地,尤為提倡。龍門丹功源於古昔,原先只在道門中傳授,到了宋代,因呂祖倡“教外別傳”之旨,開始對知識界、文化界傳授,因為知識分子善於寫書,能將功理功法要領記錄在文本上,使之不致湮失,因此就留下一種不成文的習慣法,凡成道者,均須留下一些著述,其做法往往是用詩詞來表達功要領,採用一些隱語、譬喻,讓人似懂非懂。這樣,既不完全泄露天機,又能提供內行煉功時參照,一舉兩得。現存明清時代刻印的大量丹書,很多都是在這種背景下形成的,成為一筆豐厚的道家文化遺產。當然,真正習練起來,還靠師傳面授,看書自學難以入門。

在道法昌隆的條件下,上一世紀龍門丹功在民間流傳頗廣,因煉功時以坐式為主,時稱“坐功”、“打坐”。練習者為了強身健體,多兼習拳術,故又稱靜坐為“內功”,以便與打拳的“外功”相區別。由於現存丹書很少直截了當講授丹功做法,功理部分又常常故弄玄虛,尤其是具體入手步驟一段,基本上少有談論,故本文擬就個人所知,略加淺述,重在實用,對功理不再涉及。

儘管丹功號稱“坐功”,其實練功時坐的姿勢,並沒有什麼特殊講究,雖然需要盤膝而坐,但又盤、單盤、散盤皆可,秉“道法自然”之旨,即使隨便端坐在椅上(必須不倚不靠),也未嘗不可。

這一功法雖屬命功範圍,實際上也兼有性功的要求。因為首先要培養習練者的定力。即入座之時,須有耐心、耐力,至少要心平氣和地坐上一刻鐘到一小時,一動也不動。盤腳而坐時,無論腿腳酸麻到什麼程度,也要堅持下去。所以心浮氣躁、靜不下來的人,最好先從外功練拳著手,預先把定力培養起來,而不必先習靜坐。

練功環境應該是比較安靜的地方,四周需保持清潔,故以室內為佳。練功時刻,除飯後半小時以內不宜習練以外,任何時候都可以,所謂“一日中,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

最重要的是練功時的心態,一定要保持高度平靜,不能因喜怒哀樂而激動,也不宜抱一時的濃厚興趣來練功。如不想靜坐時,決不要勉強自己。既然入座,就該拋開外界一切雜務干擾,放下心中一切思想包袱。這時的思想意識,應該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希求明心見性,其他一切,什麼也不追求。

入座中最關緊要的事,在於努力排除雜念,什麼東西也不要去想,因此頭一關便是這“止念”功夫。這一條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十分艱難,要作到心如止水,達到丹功所需的基本定力,要下很大功夫才行,而且不能著急。

丹書中介紹過幾種入手方法,既能有效止念,又可增長功力:

回光守竅

靜坐中眼皮下垂,僅開一線之光,隱約能看到自己的鼻尖。既不開眼,也不合眼。內心則注意著兩眉中間稍稍進入腦內的一個部位。這個部位並不確定,因此不必認真去想,只是模模糊糊知道有這么一處地方。這一做法稱為“回光”。靜定下來以後,可以將意識漸漸由腦部轉入丹田(胸腹之交)、下丹田(臍區),如果那裡的某一處稍稍有一點感覺,即可將意念固定在那個部位,謂之“守竅”。這裡所說的竅,位置都比較模糊,也不必認真去確定,大概在此即可。等到功夫深了一層之後,自然而然就會感覺到那竅的準確位置,開始時決不要十分著意追求。用回光守竅這個辦法,讓心思放在練習守竅一事上,基本上可以避免雜念干擾。

調息咽津

靜坐中閉口,舌抵上齶,只用鼻孔呼吸空氣。這時要用耳朵細聽自己呼吸的聲音,要耐心地使呼吸逐漸漸變得又輕又細,乃至聽不到一點聲音。到了這時,仍然要仔細的聽下去,一心放在聽息上面,便可排除一切雜念,所謂“心息相依”。呼吸的理想方式,是用“內呼吸”。亦即練習逆式(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收縮,呼氣時小腹鬆開。如想較快進入這一狀態,有兩種途徑可走。一種是在吸氣時,同時提縮肛門,則小腹自然就收縮;呼時一放鬆,小腹和肛門也就同時放鬆了。如此松提九次,呼吸便可調整成腹式呼吸狀態,以後就不用再提肛了,所“一吸便提,氣氣歸臍”。另一種辦法是,當吸氣的時候,構想臍眼也同時在向內吸氣,於是小腹就自然收縮了。逆式呼吸練習到相當純熟後,便可微微加進一種意念,即構想呼氣的同時,外界元氣隨而充入小腹,注入下丹田,成為藥苗。這樣,吸氣之時便會感覺到那股元氣,向上微微升起。於是一呼一吸,幾個內部的元氣也在中下丹田之間一上一下,這就是內呼吸,所謂“真人潛深淵,游浮守規中”。當然,這種升降情況決不能故意構想,而是自然達到,也不是一天兩就能出現,而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習練。在調息過程中,口中唾液會逐漸增加,到一定程度時須輕輕咽下,但不可過快、過猛,所謂“一口分三咽,龍行虎自奔”。

全身放鬆

在剛剛入座時,先把身體任意搖動,使骨節鬆開,坐穩以後保持最姿態,固定下來,便將倒向放鬆。一般是先鬆開雙肩,不再聳肩持力;然後再松腰背和頸部;於是其它部位,也隨之放鬆而不著絲毫之力。靜定下來之後,內臟也就自然放鬆了。這一放鬆了。這一放鬆過程,不必多用意念,與上述回光、調息配合進行。

按照前述方法,逐漸達到入靜。在練功的全過程中,只有守竅一事,要時時管照,所謂“勿忘勿助”。既不徹底忘掉守竅,也並非念念不忘守竅,一心只放在丹田那裡(在中、下兩處,不須固定)。其他如放鬆、調息,當已經鬆開、已經調和之後,就不用再去管那些閒事。

意守丹田區域時,眼睛內視此區,耳朵內聽此區,心思注意此區,其他什麼地方也不去想。這種心態,在入座初期不難做到,心神也不難集中,可是時間一久,意守的念頭會逐漸懈怠,雜念思絮也會漸漸在腦中盤鏇,注意力就沒有開始那么集中了。從這時起,思想上要保持一種警覺,所謂“只滅動心,不滅照心。”當思想一開小差,自己要馬上察覺到,立即拉它回來,所謂“念起是病,不續是藥。”這種過程不妨反覆進行,都無所謂。當練習純熟以後,雜念會逐漸減少,反覆止念的次數也隨之而少起來。如果實在心緒紛亂,可以採取反省的步驟,將眼、耳、鼻、舌、身依次巡查一道:

⒈ 眼睛內視丹田沒有?如沒有繼續注視,趕快再視。

⒉ 耳朵在聽呼吸聲音沒有?如沒有繼續聽,趕快再聽。

⒊ 鼻孔有氣息感覺沒有?如沒有注意,就接著讓氣息再輕微一些、再靜細一些。

⒋ 舌頭頂住上齶沒有?如沒頂好,馬上糾正。

⒌ 全身放鬆沒有?如哪裡有繃緊的地方,便立刻鬆開。

這樣巡查一道之後,再接著止念、守竅,於是入靜狀態又繼續保持下去。如此進行,雜念會日漸減少,入靜狀態也能逐漸持久,功力慢慢提高了。

說到這裡,筆者要補充一個枝節問題。通過勤練得到的“功力”,是真實不虛的東西,得一分是一分,真正有袪病延年的實效。還有一樣叫“功德”,平時多做與人為善之事(屬於性功修習範圍),這對功力的增長有奇妙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應時時積累,不可偏廢。再有一樣叫“功能”,屬於一種未知的能量類型,人人具有,不過多數人不能隨時開發出來,隱藏難用;但有一部分人比較容易開發,稍回習練,就可顯露,因而產生某些神奇的功效,比如透視人體,遙視遠景,逆知未來等等。自覺有此功能的人,決不可沾沾自喜,認為功力已經達到了高深境界,實際上並非自己努力得來,也不能鞏固,對袪病延年並無幫助,更談不上什麼明心見性。初習人士務須注意,不可刻意追求“功能”的增長,而要著力於“功力”的增加。

在入靜過程中,又會有“昏沉”的毛病出現。心靜下來以後,全身軟綿綿,似乎要打瞌睡。出現這種情況,或者由於身體疲勞,或者由於思想疲勞,要從根本上解決。首先不能打盹,要把眼睛張開,休息一兩分鐘再繼續坐;也可以起身活動一會,再繼續入座。重要的是,一直要保持平靜的心態。

照此練功多日,丹田部位會產生一股暖氣,隨呼氣時的元氣注入下丹田而境強,是為培育藥苗,構成“還丹大藥”的初基。如果在閉目坐中,忽有亮光出現,或為一片,或為一輪,出現的部位,往往是在眼前、面前,謂之“玄關出露”,表明功夫已經達到一定程度,進一步闖關通督,便有了條件。出現這些現象,一般是在練功一百天左右,故稱“百日築基”。但這一過程各人並不一致,有人可能不到一百天,有人可能超過一百天,甚至長達一年半載,總之不能去刻意追求,也不能過分興奮。欲速則不達,一著急,反而壞了大事。因為丹功的全過程,始終本著“道法自然”的原則,這一點十分重要。

應該注意的是,男性在練功期中,會有陰莖自發勃起的現象,道家稱為“活子時”,或稱“產藥”。此時要防止精液泄漏,萬一發生射精現象,謂之“倒鼎翻爐”,好比爐中練好的丹藥倒掉一般,故須“防危慮險”,但也沒有必要過分緊張。坐中應採取“吸抵撮閉”的方法:即鼻中吸氣,閉目上視頂門,輕輕撮提肛門,適當閉息,以意念引導濁精經過會陰、尾椎,沿脊柱上升,而達到腦部,謂之“還精補腦”,或稱“采小藥”。這樣,勃起現象自然消失,丹田會有活力感覺,身心舒暢。日久天長,就有熱力在臍部盤鏇,是為大藥產生,應當繼續習練,則這種熱力會沿脊柱上升,衝破三關,通開督脈,那就是進一步功夫了。丹書中講的“安神祖竅,蟄藏氣穴,採藥歸爐”,就指這一過程。活子時的出現,常常是在午夜睡眼當中,這時應該穿衣起坐練功,不可大意。因為丹功修習日久,精自充盈,須防漏泄。有人為了防止午夜漏精,在夜半子時(12點到1點)主動起來打坐,謂之“守正子時”,如果成為習慣,又不影響正常睡眼,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活子時是丹功修習中的常見情況,比較普遍,過去因涉及隱私,往往不去明說,丹書中也常用種種隱語,迂曲表達,所謂“說著醜,行著妙”,於是有人曲解為房中術。實際上龍門丹功一直提倡清修,很不贊成房中所謂“雙修”,歷代祖師均有明示。因一旦墮入色慾境中,心不能清,德不易積,即入靜也不容易。“性命雙修”,只能理解為性功修養和命功修習。

龍門派丹功入手大致如此,謹依師說,供同道參考。若有謬誤,亟盼指正。(作者:理玄子作者單位:四川省水利廳)

全真傳戒

中國有句古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各行各業、各門各派、各宗各教都有自己的規矩,對道教而言,這個規矩就是戒律了。​

所謂戒,是解、界、止的意思。《洞玄靈寶玄門大義》說:能解眾惡之縛,能分善惡之界,防止諸惡。其實戒就是禁止的意思,它是道士歸真的首要。天真皇人說:既稱道士,非道士之模範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規不習。所以戒就是道教約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噁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條規。

所謂律,是禁止道士某些不當行為的規則,是道士犯戒後懲罰的手段,內容是根據戒條而訂立的,所以道士除了遵守戒條外,還必須熟悉律文規則。

有戒就必須授。道教授受戒律,源遠流長,自太上降授科儀,即成道教之傳統。初期道教戒律簡約,主旨為戒貪慾、守清靜。魏晉南北朝時期,上清派、靈寶派、新天師道等借鑑儒家名教綱常的一些觀念和佛教戒律的某些規定而制定“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其內容除五戒、八戒與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違戾父母師長”、“不得殺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亂骨肉”、“不得毀謗道法”、“不得污漫靜壇”等。《老君想爾戒》為早期天師道戒,《說十戒》和《思微定志經十戒》為上清、靈寶派的戒律,《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為新天師道的戒律。

南宋道教全真派興起,隨之道教中出現了“傳戒”制度,究其宗源,道教全真先期傳法,依之古制,口口相傳,六耳不談道,旨在法不傳於匪人,目的是神仙修持。重陽祖師向七真傳法,口傳心授,要義是積功累德、丹法修持、清靜清修、長生久視之術,以及作為一位全真道士守持規範禁忌的具體要求,比如《重陽立教十五論》、《教主重陽帝君責罰榜》;七真之首馬丹陽真人有《丹陽真人直言》,邱祖則有《長春真人規榜》、《長春真人垂訓文》。至邱長春祖師時,全真戒規為傳承衣缽時口口相傳、單枝相接的形式。正如《太上律派源流》所說:“自昔五祖心傳,說盡虛無妙旨;七真演教,備言清靜玄宗。”龍門第一代傳戒律師趙道堅因輔佐邱祖在白雲觀率眾有功,“於大元至元庚辰十七年(1280)正月望日授初真戒;如法行持,傳授中極;妙德無漏,遂傳心印天仙大戒。修持凡有三十年,功圓行滿”。可見修持全真戒律確是不易。

元明之際,戒律之外又出現清規。戒律為警戒於事前的行為準則,清規則是對犯律道士的懲處條例。《正統道藏》和《道藏輯要》所收《全真清規》與清代北京白雲觀所訂清規,均按道士所犯過失的輕重,分別處以跪香、催單(勸離)、革出(逐出)、杖革(杖責逐出)以及火化(處死)等。

全真戒律公開授受起自第七代傳戒律師王常月。王常月撰《初真戒》,與《中極戒》、《天仙大戒》合稱“三堂大戒”。凡從他受此三戒之道士,須經百天戒期。他於順治乙未(1655)秋到京都,於丙申(1656)三月望日於白雲觀中傳戒,三登戒壇,授弟子千餘人,遂使全真傳戒制度聞名大江南北。由清以降直至新中國成立前,白雲觀中已傳戒達14次,至二十一代陳明霖律師。另外,四川成都二仙庵和東北瀋陽太清宮等均曾設壇傳戒,全真戒法於是傳布四海,綿延至今。

根據全真派的傳統,舉辦傳戒的道觀首先須是十方叢林宮觀。“十方”意指四方、四隅、天上、地下;“叢林”原指樹木生長茂密旺盛的森林,比喻人才濟濟之處。十方叢林宮觀在此即指管理規範、清規戒律已成為固有制度、有資格和實力舉辦大型宗教活動的道教宮觀場所。叢林宮觀自古財產公有,常住道士就是主人;宮觀是所有常住道士棲身修持之所;用人制度則是民主選舉,唯才是用;叢林宮觀的人員(常住道士)來自四面八方,所以注重民主公議,制度管理;宮觀人員中不得相互拜師授徒,亦不得以師徒相稱,宮觀常住的道士均為道祖“太上爺”的弟子,所以相互間地位平等,過去北京白雲觀的老道長相互間均按其姓氏稱呼,即是此意。

十方叢林宮觀的常住道士都是各地參訪的人員,所以宮觀在一開始即以制度管理,為傳戒打下了規範基礎。十方叢林宮觀按道教全真派儀范,都應該設常住執事(即各方面的負責人),監院以下稱為“三都五主十八頭”,也有根據不同情況專設執事名稱的。“三都”:即都管、都講、都廚;“五主”:即堂主、殿主、經主、化主、靜主;“十八頭”:即庫頭、莊頭、堂頭、鐘頭、鼓頭、門頭、茶頭、水頭、火頭、飯頭、菜頭、倉頭、磨頭、碾頭、園頭、圊頭、槽頭、淨頭等。這其中客、寮、庫、賬、經、典(點)、堂、號,稱作“八大執事”,這在全國各常住宮觀都是一樣的。

過去舉辦傳戒活動最多的道場是北京白雲觀。觀中至今存有珍貴的、只有傳戒方丈接法才提供的史料“法統”。考其源流,白雲觀傳戒律師從元朝第一代趙道堅大律師開始至今已歷二十四代。

傳戒中方丈大律師的選擇很重要。方丈的人選,不僅要學問好、人品好,更要有功德、會辦事、能服眾。方丈人選必須在過去受過“三壇大戒”,而且最好是在上一壇中獲受“天字第一號”的戒子。

確定方丈人選後,即要聘請配合方丈傳戒的八大師人選:監壇(戒)大師(專門負責監督戒壇威儀,禁止戒子違犯戒規)、證盟大師(專門為戒子解說經義,回答戒子疑問)、保舉大師(專門負責保籙、保戒、保香,該師一般由開壇傳戒叢林的監院擔任)、演禮大師、登籙大師(專門負責為戒子取道號,填寫《登真錄》)、提科大師(專門負責誦經拜懺及經堂事務)、引請大師(專門負責主持大型道場,擔任高功)、糾儀大師(專門負責糾正戒子儀規),若能請得一批護壇大師(專門負責保護壇場秩序)尤佳。此外,還有道值師(每日領取方丈示“道值簽”,巡視各寮,查處犯規戒子的執事,一般由海巡、巡寮、巡照等輪流擔任)等,協助律師傳戒。他們在方丈的帶領下,貫徹以“戒”為師的精神,依據教義,安排傳戒活動的具體程式。

當代傳戒首先應向政府主管部門報批登記相關手續,並準備傳戒中所需的物資,包括經、缽、簡、服飾等。報批獲準和物資籌備齊全,即可向十方道眾發出開壇傳戒的信息。古來“開壇演戒,掛號轉單,各處稍異,或有上元,或有中元,或有下元,總依三元”,但亦可選擇其他黃道吉日開壇。傳戒日期,古時是“或九年、或三年、或一年半載不等”。“成都二仙庵,自光緒癸未(1883)有慧安宋老律師,至京都白雲觀雲溪高老律師壇下拜受三壇大戒,接法回川,於戊子歲(1888)開壇演戒,每期一年,連開五次”,可見戒期長短亦不必拘泥,重在目的和效果,可因時因勢而變化,近二三十年來,北京白雲觀、四川青城山常道觀、遼寧千山五龍宮開壇傳戒,戒期均以20天為限。

傳戒期間的科儀內容,現今一般有揚幡、張榜、開壇、取水、盪穢、迎師、請聖、祝將、演禮、審戒、考偈、誦經禮懺、上大表、說戒、傳授衣缽、發放戒牒、晉表謝神、大回向、落幡送聖等儀式。現擇要解釋如下:

揚幡:

傳戒活動開始配合有隆重的“揚幡科儀”,目的在於誓告天地神明,宮觀即將開壇傳戒,請求善加護持。張榜:榜示某月某日某名山道觀開壇傳戒,主持戒壇的方丈傳戒律師為何人,開壇傳戒的意義何在等等。盪穢:這是大型科儀開始之初即要做的內容,請神水為壇場灑淨,以科儀祝告神明,請得十方神聖臨壇護佑。迎師:設壇宮觀全體道眾和赴壇戒子以隆重的科儀形式迎請方丈大師臨壇主持傳戒活動。演禮:以演禮大師為主,為眾戒子演示規矩禮儀,以及戒壇所發的法器、戒物、冠服的使用和收執方式。審戒:由大師臨壇,與眾戒子面對面按儀規設盟發誓,當堂逐項詢問戒規,眾戒子能否持守?戒子如表現得不堅定,即不能通過此項考核,不能繼續留在戒壇參加傳戒科儀活動。考偈:由戒壇預設考題,主要考核文采學問,通過該項程式,方丈和眾大師可以從中了解戒子的稟性和志向,以便進行道教人才的後續培養。考偈結束,即按“千字文”的排序,排出名次。說戒:傳戒中最主要的就是“說戒”,所謂傳戒本身就是為戒子講戒條、說律法,幫助戒子了解戒律。由方丈親自臨壇說法。過齋堂:戒期中安排戒子就餐也是要合乎規矩的。屆時敲鐘擊板,方丈在侍者的陪同下,率先踏著鍾板的節奏跨入齋堂,眾戒子莊嚴肅穆,有序地跟隨方丈之後,魚貫入座。送飯布菜均有程式,索湯加飯都有禮節。在現代,一般僅僅將其作為一種知識演示給戒子,在古時,如果稍有差錯,糾儀大師發現後,即會被處罰,發牌最輕亦要跪香。

戒期中禁忌亦多,其中“忌戊”是最應該了解的內容。

道教認為:凡六戊日燒香誦經,建齋設醮,關申天曹者,喪體減身。知而故犯,殃及九祖,萬劫不原,並無寬宥之門。若非接法籙的平常人,罪可減三等。惟道家戊日燒香,玄律最重,倘犯六戊禁忌者,無解釋之門。必須慎重!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日,這叫“明戊”。念修行皇經和拜靜斗的老修行,亦且忌“暗戊”。口訣為:正羊(末日)二犬(戌日)三在辰,四月期間不犯寅,五午六子七雞(酉日)位,八月周流又到申,九蛇(巳日)十豬(亥日)十一兔(卯日),十二牛頭(丑日)重千斤。

戒子經歷初真、中極、天仙“三壇大戒”,恭聽方丈大師傳戒講經說法後,身份地位就起了變化,方丈大師更因此變化為“人天法主”。從傳統上說,“人天法主”可以代天說法,被尊稱為“方丈大律師”;“三壇大戒”後的戒子,依據《初真戒·入戒要規》規定:受天仙戒者稱妙道師;受中極戒者稱妙德師;受初真戒者稱妙行師;同戒晚輩者稱同衣;上座稱先師。全真戒壇實際上就是全真道士學戒律、學知識、學科儀、學文化的特殊課堂。

經過授戒的全真道士,不僅是獲得了戒牒,更明白了如何去做一個合格的全真道士。對每一個受戒教徒來說,按道教傳統準則要求他們的言行舉止,會產生規範的效果。由此對道教整體起到整合規範、樹立形象和展示風貌的積極作用

百代譜

全真龍門派百代譜

道德通玄靜, 真常守太清。一陽來複本, 合教永圓明。

至理宗誠信, 崇高嗣法興。世景榮惟懋, 希微衍自寧。

惟修正仁義, 超升雲會登。大妙中黃貴, 聖體全用功。

虛空乾坤秀, 金木姓相逢。山海龍虎交, 蓮開現寶新。

行滿丹書詔, 月盈祥光生。萬古續仙號, 三界都是親。

歷任掌教

全真龍門律宗歷任掌教方丈暨傳戒大律師

龍門啟教真君長春邱祖師而下

第 一 代 趙道堅

第 二 代 張德純

第 三 代 陳通微

第 四 代 周玄朴

第 五 代 張靜定

第 六 代 趙真嵩

第 七 代 王常月

第 八 代 譚守誠(字心月)

第 九 代詹太林

第 十 代穆清風(字玉房)

第 十一 代朱一和(字自明)

第 十二 代袁陽舉(字清舉)

第 十三 代王來懷(字卻塵)

第 十四 代白復禮(字照圖)

第 十五 代程本煥(字香岩)、張本悟(字壽山)

第 十六 代張合皓(字朗然)

第 十七 代張教智(本字合智,一宇慧生)

第 十八 代呂永震(字乾初)、孟永才(字豁一)

第 十九 代張園璿(字耕雲)

第 二十 代高明峒(字雲溪)

第二十一代陳至霖(字鍾乾,號毓坤)

第二十二代 王理仙[1995年飛升等仙於西安八仙宮]

第二十三代 傅圓天[1997年於四川青城山羽化歸真]

第二十四代 王誠林[2007年羽化等真於千山五龍宮]

第二十五代 葉信明[2014年羽化飛升於廬山仙人洞]

龍門中興

清初,經王常月闡揚後,全真教龍門派在康、雍、乾時期出現中興盛世,遍及大江南北。其中,龍門派第十一代閔一得,憑藉教理及著作的顯赫成就,最為著名。

閔一得(1758-1836)修道經歷豐富,歷吳楚燕趙,足跡半天下。“三教同修”,“以儒釋之精華詮道家之元妙”。輯撰《古書隱樓藏書》,以內丹為主,收道書三十餘種。他被尊為啟龍門方便法門全真龍門嗣派之祖,在江浙一帶影響頗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