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耶族

克耶族

克耶族原本是一支緬甸山區少數民族,主要居在東南部的克耶邦,屬於漢藏語系藏緬族克耶語支。這個民族最顯著的特點是女人自5歲在開始在脖頸上套銅環,直至累積約一尺高。

概述

克耶族(緬語:緬甸語委轉寫:ka.ya:,/kəjá/),又稱紅克倫(緬語:緬甸語委轉寫:ka.rang ni,音譯“克倫尼”),是克倫族的一個支系,主要分布在緬甸克耶邦和泰國最西北的夜豐頌府。克耶語屬於藏緬語族克倫語支。緬甸政府1983年統計有14萬克耶人,但實際人口肯定遠遠超過這個數目。
.緬甸國旗.

克耶邦西南部的貝族和克耶族關係密切。

克耶族 

克耶族人是緬甸第七大少數民族,也是緬甸最小的一個少數民族,人口為13.9萬(1997年) ,占 緬甸總人口的0.3%。主要居住在緬甸東部的克耶邦。克耶族與克倫族是兄弟民族,克耶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克耶語支,因其居住在山區被稱為“山區克倫”,又因其喜穿紅色服飾,曾被稱謂“ 紅克倫”。1951年10月5日,經緬甸議會討論,將原“紅克倫邦”改為“克耶邦”。
克耶族共有9個支系,即:克耶(Kaya)、澤仁(Zayein)、克延(Kayan)、給扣(Geikho)、給巴 (Geiba)、巴葉(PAYE)、瑪努瑪諾(Manu-manaw)、茵達萊(Yintale)、茵多(Yindaw)。

緬甸國旗緬甸國徽

信仰

克耶族信仰多元化,居住在山區的克耶族人信仰原始拜物教,居住在平原的克耶族人信仰佛 教或基督教克耶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打獵、捕魚和手工業。農耕是他們的主要工 作。他們種植的主要是山坡地,不斷地轉移,挑選可以灌溉的地方耕種,並修築梯田。克耶 族人由於容易滿足,只要打下的糧食夠全家吃用,就不求有更大的發展。克耶族產的農作物 有水稻、小麥、玉米、花生、芝麻和各種豆類。此外,還產蘋果、梨以及其他水果。克耶族 人生產水平低下,基本上處於刀耕火種階段。他們使用的農具也十分落後。

文字

克耶族人原本沒有文字,1949年才利用緬文字母創造了克耶族文字,但至今使用仍不太普遍 ,基本上仍使用緬文。
克耶族人的習俗與克倫族大體相同,主要特色是穿紅色服裝。其民族節日有“幡柱節”。幡 柱節也是克耶族人的新年。過幡柱節時,克耶族人先砍來一棵又高又大的柚木樹,然後敲鑼 打鼓運回山寨。次日,將幡柱立起。然後,全寨人剽牛祭神,用牛肉和米酒祭幡柱。

分布

克耶族是克倫族的一個支系,主要分布在緬甸克耶邦和泰國西北。

泰國克耶族難民不喜歡別人稱呼他們為克倫族或者長頸族。他們通常生活在難民營,或者難民新村中。

長頸之謎

克耶族女人,不是天生頸項長。而是套上銅環之後,負重的肩膀往下傾斜,於是,頸項就顯得長了。呼應著頸上的銅環,手臂上,腳上也套著銅環。形象上的確讓人有飛禽的聯想。只是,單單頸項銅環已近5公斤,加上肩膀上“兒”形的銅環,套在身上,走起路來步履都不輕盈,這些“鳳凰”,飛得起來嗎?

泰北克耶族

克耶族原本是一支緬甸山區少數民族,向來居住在深山密林里,以耕種自給自足,女人一直都保持著在頸項套上銅環的傳統習俗。為了逃避緬甸境內的戰亂,20世紀80年代末期,克耶族開始翻山越嶺來到泰緬邊界“湄宏順”落戶。離鄉背井的克耶族沒有身份證,不能夠隨意走動。

由於克耶族頸項銅環的特色,這些難民除了被安置在難民營外,也有部分被有著敏感生意嗅覺的泰國人安排住進新村,讓遊客付費參觀,成就了一盤新的生意。開始,“湄宏順”設有三個新村,包括:HuayPuKeng,HuaySuaThaoh和KayanTayar(NaiSoi)。隨著媒體的大量報導,泰北的克耶族新村越來越多,泰北城市清邁也開發了三個,免了旅客的舟車勞碌。

村落裡頭設施簡陋。泥濘路的兩旁,架起了風格化的木屋。白天,克耶族男人都下地去了,留下女人守在屋裡,紡織、幹活,帶孩子,擺賣領巾與紀念品。

民族發展

克耶族人是緬甸第七大少數民族,也是緬甸最小的一個少數民族,人口為13.9萬(1997年),占緬甸總人口的0.3%。主要居住在緬甸東部的克耶邦。克耶族與克倫族是兄弟民族,克耶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克耶語支,因其居住在山區被稱為“山區克倫”,又因其喜穿紅色服飾,曾被稱謂“紅克倫”。1951年10月5日,經緬甸議會討論,將原“紅克倫邦”改為“克耶邦”。? 

村民村民

克耶族共有9個支系,即:克耶(Kaya)、澤仁(Zayein)、克延(Kayan)、給扣(Geikho)、給巴(Geiba)、巴葉(Paye)、瑪努瑪諾(Manu-manaw)、茵達萊(Yintale)、茵多(Yindaw)。克耶族信仰多元化,居住在山區的克耶族人信仰原始拜物教,居住在平原的克耶族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克耶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打獵、捕魚和手工業。農耕是他們的主要工作。他們種植的主要是山坡地,不斷地轉移,挑選可以灌溉的地方耕種,並修築梯田。克耶族人由於容易滿足,只要打下的糧食夠全家吃用,就不求有更大的發展。克耶族產的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花生、芝麻和各種豆類。此外,還產蘋果、梨以及其他水果。克耶族人生產水平低下,基本上處於刀耕火種階段。他們使用的農具也十分落後。

克耶族人原本沒有文字,1949年才利用緬文字母創造了克耶族文字,但至今使用仍不太普遍,基本上仍使用緬文。?克耶族人的習俗與克倫族大體相同,主要特色是穿紅色服裝。其民族節日有“幡柱節”。幡柱節也是克耶族人的新年。過幡柱節時,克耶族人先砍來一棵又高又大的柚木樹,然後敲鑼打鼓運回山寨。次日,將幡柱立起。然後,全寨人剽牛祭神,用牛肉和米酒祭幡柱。

殖民統治

克耶族克耶族

第三次英緬戰爭後,英國以殖民統治為目標,建立和完善了對撣、克欽、欽和克耶等山區少數民族的行政制度,其主要宗旨為:保留各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和經濟體制、土司制度,維持當地民族上層原有的特權和地位,通過他們對山區實行間接控制和統治。這種政策以犧牲緬甸各民族之間的交流為代價,人為擴大了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使緬甸在構建多民族國家時面臨著重大挑戰。

與其他幾個少數民族不同的是,英國保留了克耶族相對“獨立”的地位,並以國家條約形式作出了確認,這是英國殖民歷史上形成的一種特殊情況。

第二次英緬戰爭後,英國勢力就已經滲入到克耶族的西部地區,1857年更是將克耶族的西部地區直接置於它的“保護”之下。1875年,英國迫使緬甸貢榜王朝的敏東王承認克耶族西部地區的“獨立”地位,1878年6月21日,緬甸代表金蘊門紀大臣與英屬印度政府的代表道格拉斯·福塞斯爵士(SirDouglasForsyth)簽定的條約對這種地位作出了確認:克耶族的西部地區單獨劃分出來,保持中立區的地位,英國政府和緬甸朝廷雙方都不謀求在這一地區行使主權或行政管理權。這樣,在當時克耶族名義上既不是英國占領區,也不是緬甸管轄區。

東克耶族地區則一直效忠於緬甸朝廷,1868年東克耶族首領蘇拉波被敏東王封為當地的謬沙。在上緬甸與撣邦於1886年相繼落入英國人手中後,1887年英國試圖將勢力發展到東克耶族地區,派軍進入冒梅城,並要求蘇拉波承認英國的宗主國地位,遭到後者的拒絕。1888年,英國派出一支軍隊攻打蘇拉波,蘇拉波抵擋不住出逃,當地居民推選蘇拉波的侄子蘇拉維為謬沙,英國隨即向蘇拉維頒發了委任狀,確認了英國宗主國地位。1892年英屬印度政府正式向克耶族四區即波拉克、傑波基、瑙不勒、南梅空的土司頒發了委任狀,確認了他們的統治。

克耶族地區與緬甸本部和撣邦不同,它從未成為英屬印度領土的一部分,而且取得了印度封建王公統治的土邦那樣較獨立的地位。1858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後,英國政府撤回了東印度公司,由英國政府直接管轄印度,改變了對王公統治的土邦政策,停止兼併王公的領地,改為利用王公行使一部分統治權力,實行間接統治。與此相對應的是對王公的控制加強。同樣,英國對克耶邦沒有實行直接占領,而是保持其地位上的相對獨立性,將其作為類似於印度王公的土邦來看待。在任命克耶族土司的委任狀中,英國對土司的職權作了規定:“你們的內政、跨民族聯繫事務都應遵循副專員的指導,聽從其建議”。委任狀的內容基本與撣邦相同,但是有兩條是專門針對克耶族的:“禁止克耶族與其他地區的人有任何聯繫,如果有所聯繫,必須向撣邦的副專員報告;不經專員同意,外人不能在當地任職。”從這幾點來看,克耶族的相對獨立也是有限的。

緬甸行政區劃和民族

緬甸全國分7個省(taing / division)和7個邦(pyi ne / State)。緬甸的主要民族共有8個,即緬族克倫族撣族若開族孟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緬族是緬甸的主體民族,其他為緬甸的少數民族。本任務為整理類任務,可添加摘要、圖片、信息模組。參考資料等,歡迎大家共同來完善。
實皆省 | 勃固省 | 伊洛瓦底省 | 德林達依省 | 馬圭省 | 曼德勒省 | 仰光省
克倫邦 | 克耶邦 | 欽邦 | 若開邦 | 孟邦 | 撣邦
民族那加族 | 孟族 | 勃歐族 | 欽族 | 克耶族 | 若開族 | 撣族 | 克倫族 | 克欽族 | 布朗族 | 傈僳族 | 緬族 | 德昂族 | 佤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